這本「國字號」雜誌描述莆田:從訂單製造者到商業社會的美學家

這本“國字號”雜誌描述莆田:從訂單製造者到商業社會的美學家

圖 ▏卓朝暉

藝術從未像今時今日這樣與商業緊密相聯,然而人們似乎更願意描述藝術的美好, 而有意無意地避談商業的挑戰。商業市場的存在與興盛把藝術從冰冷的展廳送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讓藝術開始反思如何將藝術性、生活性和品牌性集於一身,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當下,探索二者之間的平衡也成為最急迫的任務。

這本“國字號”雜誌描述莆田:從訂單製造者到商業社會的美學家

本期《油畫》雜誌刊登了不少關於莆田的內容,介紹了莆田從訂單製造者到商業社會的美學家的轉變,還講述了莆田油畫、木雕的故事。

莆田:藝術與商業的平衡

這本“國字號”雜誌描述莆田:從訂單製造者到商業社會的美學家

在莆田,商品油畫、木雕工藝等藝術產業的蓬勃發展,開啟了一種藝術與商業共生的新模式,莆田人在速度與品質、傳承與創新中試著找尋藝術與商業之間的平衡, 以期利用商業的力量讓更多人接近藝術,同時藉助藝術的凝聚力在全球化貿易中傳播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與文化。如今,在完成了從訂單製造者到生活美學家身份轉變的莆田人,愈加發現讓藝術通過商業的融合在生活中綻放才是藝術長遠之路的基礎,尋找兩者之間的平衡之術將是他們不斷努力的目標。

從訂單製造者到商業社會的美學家條路走到黑的潔癖

文•範雨萌

 近年來,“文化產業”成了一個時髦的詞彙,從建築、設計、音樂、表演到電影、文學、藝術,它早已從政策術語的字典裡進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城市主政者和規劃者們不斷地論證它的重要意義,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們不停地以它為焦點討論可行的商業模式,越來越多的人由此看到了文化軟實力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現在, 文化產業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機。

文化產業如何做,各有各的招數,也各有各的瓶頸。當大多數生產者還在短期經濟效益明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品牌意識弱、抗風險能力差,產品結構同質化、缺乏差異性等困境中拼搏時,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就開始發展文化產業的福建省莆田市用自己的實踐走出了停滯不前的泥沼地帶,在全國異軍突起。2016 年,莆田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 163.58 億元,同比增長11.9%; 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 8.9%; 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創造主營業務收入 635.76 億元,同比增長12.7%;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增加值 125.35 億元,同比增長 12.6%。

  在這一連串的數字背後,莆田依託地域特色文化資源,通過創意融合、創新提升和市場培育等手段,形成了以工藝美術為主、跨界融合、多元發展的文化產業體系,併發揮其日益強勁的帶動輻射作用,使之成為莆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尤其是近年來在油畫、木雕等藝術產業中上演的一場場“變形計”,讓原本低迷衰退的產業形態重新找到了藝術與商業之間的平衡點,實現了從“問題到答案”的轉型升級。

重新定位,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有“東方猶太人”之稱的莆田商人,總帶給人隱秘、複雜、疑惑、矛盾的感覺。他們能讓生意遍佈全國,變現能力超強,能吃苦也不乏拼搏精神,最令人稱奇的是常常“無中生有”:沒有森林資源卻可以造就“中國木雕之城”和“中國古典工藝傢俱之都”,各種名貴木材從世界各地被運到這裡,又從這裡被運往四面八方;沒有金山銀山卻可以成為全國三大金銀珠寶首飾加工貿易集散地之一,莆田東嶠鎮上塘村日均白銀交易量達 5 噸之多,昔日的漁村早已蛻變為“中國銀飾之鄉”;同樣沒有著名畫家卻依然可以把油畫產業做到全世界,出口總額佔全球市場份額 30% 左右,成為全球三大油畫出口基地之一。

這本“國字號”雜誌描述莆田:從訂單製造者到商業社會的美學家

博譽輕工車間內工人們正在整理製作完成的商品油畫

擅長開闢商業模式的莆田商人也有自己的苦惱,在迅速積累資本並坐擁全球最強產業鏈之後,如何打破“能開路卻不能維護”“有招牌卻沒有品牌”的魔咒,成為他們的心結。2015 年 12 月,在莆田油畫藝術產業協會舉行的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上,六百多位油畫從業者匯聚一堂,產業升級、追求藝術附加值是大家討論最多的話題。轉型成為共識,莆田藝術產業走了三十多年的傳統路徑到了拐角,重新定位對於未來尤為重要。

  重新定位首先意味著觀念的改變。以油畫為例,20世紀八九十年代,精明的莆田人抓住了國際和國內市場的雙重機遇,曾拿下歐美市場超過 60% 的油畫份額,並形成畫框、畫廊、油畫貿易和培訓貿易等配套的產業鏈。但隨著國外市場的飽和、國內消費市場的興起以及產業的新一輪轉移,以出口為導向、幾乎不需要構思和創意的臨摹複製品不再適應當下人們對油畫的預期和需求。

這本“國字號”雜誌描述莆田:從訂單製造者到商業社會的美學家

仙遊油畫城的畫師正在製作商品油畫

  “與國外消費者經常更換裝飾油畫的習慣不同,國內消費者對油畫的預期多是能夠保值增值的藝術品,或是可以長期欣賞的裝飾品,並越來越偏向個性化定製和原創加工。”莆田市油畫藝術產業協會會長林劍平介紹道,必須改變過去那種“薄利多銷、規模效應”的加工業舊觀念,把眼光放長遠、把整個行業的定位提升為文化藝術業、工藝美術業甚至是現代服務業,把分散、低水平的小作坊聚集起來,拓展產業鏈,統一規劃為集油畫創作、生產、展示、交易等功能於一體的藝術產業基地。

觀念的轉變影響著行業的發展方向,一邊是主動改變生產方式,另一邊是政府和行業協會聯手為藝術產業搭建平臺。2014 年夏天,“中國莆田——阿聯酋迪拜油畫藝術周”在迪拜舉行。2015 年,首屆莆田油畫產品世界訂貨會召開,不斷地“走出去”和“請進來”在搭臺子唱大戲的同時賦予油畫產業持續的轉型動力。在工藝美術方面,莆田工藝美術城吸引海峽兩岸近千家工藝企業入住, 成為全國規模最大、配套最齊全的工藝品專業交易市場。自 2006 年起,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已經舉辦了 11 屆,這張含金量頗高的“文化名片”不斷為藝術產業的發展、交流和成長創造著機會。

這本“國字號”雜誌描述莆田:從訂單製造者到商業社會的美學家

正在臨摹作品的油畫師

 “以前我們多是分散經營,容易形成惡性競爭,挑戰多來自同行,產品質量也上不去。油畫產業要繼續發展,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要形成一條完整成熟的產業鏈, 形成行業聚集效應。”一位在莆田仙遊多年從事油畫經營的畫廊主告訴我們,“平臺的集聚效應要最大化地發揮出來,這樣才能吸引人來,分類銷售還能促使商品售賣訂單化,這就好比人們買東西的時候首先想到的 9 個字:平臺大、商品多、種類全。”

  油畫產業是舶來品,莆田人讓它在這裡安了家,對它重新定位時不僅要照顧好它在“家”裡的位置,也要抬頭環顧它在全球系統下的處境,尤其是它的文化價值, 只有跟得上新形勢,才能發揮其獨特的優勢。

這本“國字號”雜誌描述莆田:從訂單製造者到商業社會的美學家

木匠和他的孫子 卓朝暉 布面油畫 130cm×130cm 2014 年

  獨立策展人滕斐曾觀察過荷蘭阿姆斯特丹一個名為“藝術工廠”的機構,在那裡,設計師為顧客提供從古典繪畫到當代攝影的巨大圖庫,根據每個人的精細要求,為他們挑選和搭配富有現代設計美感的畫面。在滕斐看來,這或許是在經歷長期複製階段之後,油畫產業的一次全新嘗試,也是從文化的視角重新定位莆田的油畫產業——成為大眾喜歡、有大量需求的視覺圖像數據庫, 而非機械的圖像加工製作商。

  複製時代的莆田油畫如今看來似乎缺乏新意且固步自封,甚至有些粗糙,但因在產業發展之初即走向國際市場,與世界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趨勢同步,也因此通過訂單的方式在無形中記錄下時代對視覺圖像的挑選與偏好,無論是經典的大師作品,還是色彩斑斕的中外風景, 抑或是帶有時代審美和年代感的人物肖像,這些在大眾市場上喜聞樂見的圖像範式,在未來也會給藝術從業者一定的啟發和影響。

這本“國字號”雜誌描述莆田:從訂單製造者到商業社會的美學家

微空間·新生活 卓朝暉 布面油畫 120cm×160cm 2016 年

“莆田油畫者們在高效務實與想象力之間結構出了前所未有的商業模式,他們對圖像的運用與時俱進,心態開放樂觀,這裡在未來或許會自發形成全球第一的藝術圖像數據庫,反過來影響金字塔尖上的藝術創作。” 藝術史博士徐藝境在走訪莆田油畫產業之後發出由衷的感慨,“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我們除了到國外看展覽或是期待原作來國內展出,也可以到莆田研究某一種風格的筆觸是如何形成的,甚至在一張畫上探究不同筆法之間的關係。高端複製油畫有別於中低端的複製油畫,其中的手工性是無法在流水線生產中完成的, 你無法想象一人一筆畫出來的‘蒙娜麗莎’或是‘向日葵’ 會是什麼樣,在區隔開以抽象、裝飾為主的中低端商業消費複製畫和經典原作的高端複製後,你會發現品質精良的複製油畫的歷史文化意義超乎想象。”

  更值得回味的是,莆田油畫從業人數約四萬,他們都是普通的農民,卻從事著藝術創作,從某種程度上看這就是人民群眾創造藝術、藝術又反過來為人民服務的典型案例,是美育、文化在潛移默化和日常生活中教化人心的鮮活事例,也是地域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融合與發展。“在未來,商業理論的支持、文化屬性的界定和大眾的客觀認知將成為莆田油畫產業歷史文化意義的落腳點,莆田的平衡最終還要回到文化的問題上。”

在消費社會,購買像是一種自我滿足,在買夠了貴的東西之後,接下來就該買美的東西了。人們愈發看重商品被賦予的附加值,也對商業生產有了更多的要求。品質、創意、設計、細節,這些曾經被普遍用在藝術創作上的詞彙取代了規範、統一、毫無差別的工業製造標準,在莆田的藝術產業生產中被頻頻提及。隨著審美能力的提升和“生活美學”的普及,人們在潛意識裡似乎覺得“當美可以批量供應時,它就變得不那麼美了”, 個性化和定製化成為吸引人們消費的新亮點。

面對如此境況,聰明的莆田人發現,想要在新的經濟結構和社會需求中間找到藝術與商業的平衡,原創力是解鎖的關鍵,要實現藝術產業從粗放生產走向精細化, 就必須在創意、創新上下功夫,在藝術和文化內涵上獲得更多的附加值。

  作為莆田木雕的傳承人和代表性人物之一,鄭春輝的木雕技藝之高毋庸置疑,他的構思精巧總能出人意料, 卻又行雲流水般自然。原本可以靠著這門手藝在傳承的道路上高枕無憂,但不滿足傳統題材創作的他,近十年來卻一直挖空心思探索新的表現手法。

這本“國字號”雜誌描述莆田:從訂單製造者到商業社會的美學家

清明上河圖 鄭春輝 木雕

  機緣巧合下鄭春輝接觸到沉香木料,開始了“變廢為寶”的創新徵程。與莆田傳統木雕所用的樟木等粗大木材不同,沉香體積較小,還多因腐爛使得木料不完整,是傳統雕刻中的“廢料”。“中國山水畫的氣韻、意境是通過墨色濃淡之間的變化和線條粗細之間的轉折完成的,沉香木料因腐爛形成的凹凸塊面和起伏的輪廓, 渾然天成地將中國山水畫的氣韻生動變為立體的三維呈現,非常適合雕刻山水題材的作品。沉香的結脂程度像是筆墨的濃淡,形成的肌理和效果與筆墨在宣紙上的暈染效果十分相似。”自幼喜愛中國繪畫的鄭春輝獨具慧眼地發現了其中的奧妙,“像是自然造物的旨意,讓繪畫承載的神韻、氣勢和精神找到了物質的載體。”

這本“國字號”雜誌描述莆田:從訂單製造者到商業社會的美學家

清明上河圖(局部) 鄭春輝 木雕

  莆田木雕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最初多用於塑造寺廟佛像或是建築構件,表現宗教人物和故事、富有吉祥寓意的紋飾圖案,鮮見文人意氣的山水題材。為此鄭春輝摒棄了傳統雕刻的“炫技”,化繁為簡,儘量減少削、鑿、修、磨等雕刻手段,而是依物象形,以拙為巧, 僅用寥寥幾刀將自然之美和人文意趣融入具象的木器之中。2016 年 12 月 28 日,故宮博物院內舉行了一場主題為“工藝美術與文人趣味”的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的著名專家學者、工藝美術大師和知名收藏家都對鄭春輝將“臥遊”的繪畫山水發展為“可居可遊”的觀賞山水錶現出高度的興趣和讚賞,鑑寶專家蔡國聲老師多年前評價他“自成一派”的預言,在此時得到了驗證。“原創要有根可尋,我的創新是為傳統找到另一條路,讓傳統有新意,有時候堅持傳統在很多時候也是在堅持我們的文化自信。”鄭春輝說道。

  想要通過原創力打開局面的不只是工藝美術者,更迫切的需求來自油畫畫師。在莆田油畫產業發展之初, 蓬勃的發展態勢和高額的利潤空間吸引了不少油畫愛好者和美術專業人員投入其中,但更多的是為了謀生的學徒、畫工。商品油畫的製作方法與藝術創作截然不同, 前者要求規範和程式,沒有技巧只有公式,後者強調自由和觀念,沒有標準也不固定。二者分別位列天平的兩端,看似無關,但每一筆都隱含著繪畫者的自我表達。臨摹的時間長了,接受的訓練多了,審美和技巧都上去了,畫工們內心積蓄的創作衝動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勾起來了,“想搞原創主要是想畫點自己真正有感覺的東西”。

  2016 年 12 月,卓朝暉和郭躍東牽頭成立了“南山藝術家聯盟”,目的在於給懷揣“原創心”的人們一個交流碰撞的平臺。聯盟的首批成員中既有本地職業畫家, 也有從北京宋莊藝術區“歸鄉”的藝術家,還有兩位莆田學院的教師,“南山”的名字來自《詩經·小雅·天保》中的“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寄託著他們對原創之路的期待與希望,“每個人的選擇影響不了歷史,可是影響得了自己”,聯盟成員如是說。

這本“國字號”雜誌描述莆田:從訂單製造者到商業社會的美學家

春意 卓朝暉 布面油畫 80cm×60cm2015 年

“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創作者,對原創都有需求。時代在變,人們的審美趣味也在變,經濟和文化水平提升了,人們就更願意看些與眾不同的原創作品。”在卓朝暉看來,原創是莆田油畫差異化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打響莆田油畫品牌的最佳途徑。走原創道路的職業畫師在與商業對接的時候,更注重作品的藝術水準,雖然在產量上不及複製產品,卻代表著莆田油畫的高端水平,在未來會成為莆田油畫對外展示的主體,是莆田藝術品牌的有力支撐。而在經濟收益上,區別於“短、平、快” 的熱錢,原創油畫的長線效益和品牌效應更加明顯,這既是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回應,也順應了國內消費市場升級的大背景,準確把握住了人們對油畫產品的需求方向, 同時也能帶動和培養人們的藝術品味,為藝術品收藏市場積蓄力量。

  莆田市油畫藝術產業協會黨支部書記王清耀對此深有感觸,在他看來,“油畫產業要可持續發展,關鍵是人才。油畫人才一方面要靠量,形成規模效應才能有金字塔的塔基;另一方面要靠質,從眾多畫師中脫穎而出走原創之路的畫家,這就是金字塔的塔尖。”

  為了提升油畫產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為了幫助想走原創之路的畫家們找到敲門磚,也為了提高市場供給的質量和效益,莆田市政府與中央美術學院簽訂了合作舉辦油畫進修班的協議。這一舉措在全國油畫產業內尚屬首創,對莆田油畫的未來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2015 年夏天,卓朝暉跟著中央美術學院的老師第一次來到仙遊縣西巷鄉鳳山村寫生,感慨道“只有多寫生, 才能從畫工到畫家”。2017 年夏天,以卓朝暉為代表的“南山聯盟”在廈門第一次參加了藝術博覽會,平臺的轉換, 身份的轉化,這些基於原創力帶來的新體驗,讓莆田的油畫師們有了更廣闊的空間,也讓莆田的地域風貌、人文風情和風俗故事出現在畫面上。“莆田的油畫在題材上比以前豐富了很多,更本土化、更中國化”,王清耀說。

這本“國字號”雜誌描述莆田:從訂單製造者到商業社會的美學家

家園 鄭春輝 木雕

如果說依靠勞動力的複製時代是莆田油畫產業工業化、集體化生產模式的總體面貌,那麼原創力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工業化體制的一致性和必然性。沒有“規矩” 的創作釋放了畫師們的個性,強化了他們與家鄉、土地、自然之間的關係,在畫面上和採風途中留下了個體生存的痕跡和個體生命的體驗,探索著人類本土的、個體的生存方式與全球化經濟生產模式之間的衝突。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莆田油畫產業勞動力市場的巨大力量和未來難以估價的發展潛力,透過一幅幅畫面在人們面前一一呈現。

跨界融合,培育商業社會里的美學家

這本“國字號”雜誌描述莆田:從訂單製造者到商業社會的美學家

陳琴設計的沉香珠寶手鍊

在莆田工藝城藏雲堂收款臺旁邊的櫃子裡,幾款小巧精緻、設計獨特的沉香首飾讓人耳目一新。不同於以往簡單連接的傳統珠串造型,借鑑金銀飾品常用造型, 將曾經是絕對主體的沉香珠子改為四兩撥千斤的點綴, 被視為“油膩”“土氣”甚至是暴發戶氣質代言人的沉香首飾,搖身一變竟有了幾分時尚氣息。“這裡的每一件首飾都結合了莆田最富盛名的幾種傳統工藝,所以你不會覺得沉香首飾是生搬硬套了時尚珠寶的外殼,它其實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融合。”設計師陳琴介紹道。

  “就拿這件項鍊來說,在沉香吊墜上排布金線是吸收了莆田珠寶‘金鑲玉’的傳統技法,吊墜的雕刻延續了精微透雕的傳統,選擇沉香是考慮到莆田木雕的發展和飛躍是在沉香雕刻的探索中實現的,輔以金銀是為了打消消費者無法辨識沉香真假的顧慮。畢竟沉香和金銀都價值不菲,生產也要考慮成本,上好的材質搭配上好的技藝才是最經濟實惠的。”非科班出身的陳琴在此之前從未學習過設計,“平時在家裡和工藝城看得多了, 自然就有感覺了,莆田有這麼多好的傳統工藝,想把它們放在一起給更多的人看,我把首飾看成是一個平臺, 合適的價格、實用的搭配、精緻的設計,這可以讓更多的人把莆田帶走。”問起設計理念,陳琴說得真誠質樸, 看似不經意的組合卻大有玄機。當城市規劃者、行業專家和品牌廠商還在共謀莆田藝術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和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之間的平衡時,因循著莆田文脈、根植於技藝傳承、攜帶著地域氣質和文化基因的手藝人, 用自己的方式給出了答案—— 跨界融合,打造莆田整體氣質,培育商業社會里的生活美學家。

  經過長久的發展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莆田木雕、工藝油畫、古典工藝傢俱、金銀珠寶首飾、媽祖文化旅遊成為莆田五大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文化藝術產業品牌, 形成了莆田整體文化形象的穩固根系,在未來會共同給予莆田“生命樹”以營養。樹上的碩果不但具有某一產業的特質,也會因為文化的共生和內在嫁接,使得莆田的形象更加整體且多元,向外延續著以媽祖信仰為基礎的海洋文明氣質,傳遞出開放、包容、繁榮的信號,向內發揚著以宗族觀念為依託的內陸文明特質,用內斂的匠心實現技藝傳承和文化尋根,並通過內外的生態平衡和城市文化生態的打造,建立起可以立足於世界的藝術之本和文化自信。

這本“國字號”雜誌描述莆田:從訂單製造者到商業社會的美學家

林文鋒 漆器

 大漆技藝傳承人林文鋒常被人問到為何一定要復活這一在當下已經喪失大部分實用價值的古老技藝,“人們只看到它不能用,卻未曾想過它現在更像是一個‘精神的盒子’。”“最近我在做一些大漆的屏風和體量比較大的裝飾品,用於搭配中式的裝修風格。一種風格或是一種傳統總要有物質的東西來承載和展現,大漆古法的復原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意義。通過器物的呈現你能感受到的精神在生活空間裡被放大,你覺察到的生命經驗和文化精髓又能注入到器物中,賦予它更多的象徵意義。”

  “關鍵是要有情境,擺在商店裡的大漆、紅木傢俱或是木雕擺件是孤零零的、斷裂的,但放在適當的生活空間裡就能連起來了。近幾年藝術地產、藝術旅遊忽然火起來,也有這方面的原因。”林文鋒的做法在留青竹刻傳承人天樹那裡得到了認同。與之對應,在仙遊油畫城裡,工作坊的老闆們會直接給你看某幅油畫作品的空間效果圖,會根據你的喜好和家居風格向你推薦合適的作品。而在媽祖文化發源地的湄洲島,以媽祖故事和湄洲島風光為題材的小幅油畫作品,成為紀念品銷售冠軍。讓藝術走向生活,讓生活為藝術賦能,利用莆田藝術產業獨特的商業屬性,莆田的藝術從業者們從最初的來料加工製造者變身為生活美學“質”造家,從他們手中流出的不再是一張張訂單,而是一種莆田式的、可以推廣的、適合商業社會的美學模式。

  社會學家延斯·貝克特認為,當商品變成了代表某種抽象或遙遠事件的價值和理想時,它們的存在就象徵著慾望在精神層面的實現。在莆田,被生活理想和文化價值賦能的藝術商品成為從現實生活通向理想和希望的橋樑,維繫著藝術與商業之間的平衡。

  從曾經機械的訂單製造加工商,到如今商業社會的美學家,莆田在藝術產業轉型升級的道路上獨闢蹊徑, 突破和超越藝術與商業固有的矛盾點,給未來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可能。

  在新的機遇面前,既要警惕大時代、大文化的總體性觀念,以防陷入固有思維的陷阱,也要深度挖掘和尋找地域文化的獨特氣質,把那些高瞻遠矚式的宣言和不合實際的教條理論放在一邊,去尋找新的、鮮活的、與現實接觸的、聯繫著每個人自身情感的、具有時代精神的藝術表達,去發現符合我們自身需要的發展途徑。

  莆田的未來,用創意打造出中國質量新名牌的明日嚮往,我們共同期待著。

這本“國字號”雜誌描述莆田:從訂單製造者到商業社會的美學家

清韻 林文鋒 大漆屏風

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持續關注“頭條莆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