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民族”的另一副面孔,永远作为新娘等待新郎的拯救

据说,全世界只有中国人喜欢把俄罗斯人称作是“战斗民族”,这其中当然不乏调侃的意味,但也不排除有一种起哄架秧子式的喝彩成分。俄罗斯人对此似乎并不买账,而且他们还从“战斗”俩字中很玻璃心地嗅探到了某种“偏见”的味道,认为是在说他们粗鲁好战。我们也总有杠精跳出来说俄罗斯根本配不上“战斗民族”的称号,因为从史上战斗力来看,俄罗斯经常处于挨打被奴役的境地。

“战斗民族”的另一副面孔,永远作为新娘等待新郎的拯救

俄罗斯能从一个东欧封闭的小公国,扩张成为世界上面积第一大的国家,其中的玄机不是单凭“战斗力”就能解释清楚的,德国人甚至日本人在很多时候可能都比俄罗斯人战斗力更强,可他们折腾半天,到后来也都只能回去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可见民族战斗力跟它所能覆盖的疆域不一定成正比。尤其俄罗斯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因为被强大的外族占领裹挟,因此怂人有怂福地占领了大片的土地。

“战斗民族”的另一副面孔,永远作为新娘等待新郎的拯救

有时上天好像也喜欢恶作剧,俄罗斯是世界上最不能也不愿在自己土地上建立秩序的民族,他们自己的第一个公国都要找维京人来帮他们管,最后让人家把CEO做成了继承人,他们还把人家当做民族英雄写进了自己的历史,这么心大不靠谱的民族上天却偏偏“委派”他们掌管世界上最大一片土地。而那些擅于管理、秩序严谨的民族就只给一小块地方。也难怪俄罗斯人有时会自我感觉良好地认为自己是神选的,是赋有神性的,是肩负着伟大使命的。

“战斗民族”的另一副面孔,永远作为新娘等待新郎的拯救

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曾指出:俄罗斯人从不想成为男性的建设者,它的天性是女性化的、被动的,在国家事务中是驯服的,它永远期待着新郎、丈夫和统治者。俄罗斯曾有部电影《小偷》很形象地反映了俄罗斯民众的这一特质,年轻的母亲即是俄罗斯民族的一个缩影,她在战争中失去了丈夫,带着年幼的儿子在火车上邂逅了一个高大帅气的军官,以为就此找到了生活的庇护和依靠,不成想在之后的日子里,军官逐渐暴露了他以母子俩为掩护到处偷盗的本来面目。

“战斗民族”的另一副面孔,永远作为新娘等待新郎的拯救

年轻的母亲在看清小偷的真实嘴脸后,明明知道所托非人,依然自我催眠:毕竟有个男人可依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的确也或多或少也保护了他们母子,因此自动放弃了离开小偷自救的机会。。。这就是俄罗斯人被动软弱的一面,不但女性化,而且还是老式女人的女性化。俄罗斯底层民众的忍耐力是无限的,他们曾为缔造庞大的帝国做出过无数牺牲,流尽了鲜血,但他们所作的一切竟然不是为了建立维护自己权利的政/权,而是为了把自己奉献给政/权,然后把责任重担转移给他们。

“战斗民族”的另一副面孔,永远作为新娘等待新郎的拯救

俄罗斯的知识精英阶层所崇尚的“精神无限自由”的“无政府主义”也女性的,是一种对主动权的放弃,他们乐于塑造一些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漫游者形象,流浪着寻找上帝之真。对于西方人对他们的“恨铁不成钢”,俄罗斯人的回击是也瞧不上西方人那种整天为争取自己权利斤斤计较的“小市民气”,俄罗斯人坚定地认为:唯有那些不过份地为尘世利益和尘世幸福的渴望所吞噬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战斗民族”的另一副面孔,永远作为新娘等待新郎的拯救

一个精神富足的俄罗斯人应该,别管物质生活怎样,别管自己个人权益在现实中是否得到维护,每天一睁眼睛,想到的都是如何追求真理、拯救世界,永远为人民和整个世界的苦难而忧伤——活脱脱的圣母心,俄罗斯觉得自己负有解放各个民族的使命,但人家其实并不是那么想,人家不需要。俄罗斯这种看似直男癌的思维,其实也是源于一种女性心理的延伸,因为他们一直等待被强者拯救,所以一旦他们成为强者,那全世界应该都等着他们去拯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