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馬鞍山

一個人的馬鞍山

一個人的馬鞍山

馬鞍山

馬鞍山,這個地名挺多,最有名的應該是安徽的馬鞍山。據說名稱來源於一個有名的歷史故事:楚霸王項羽的最後時刻,四面楚歌,自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便請漁人將心愛的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座高高的山峰,馬鞍山由此而得名。黃岩也有一個形狀酷似馬鞍的山,也叫馬鞍山,馬鞍山的知名度也挺高,這裡有千畝葡萄園,那皮薄、多汁、味甜的葡萄遠近聞名,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裡也有一個悲情將軍,只可惜因為他是一個異族將軍而被淹沒在了荒草萋萋的歲月裡……

黃岩城向北,穿過永寧江大橋,不多遠就到了馬鞍山。馬鞍山是黃岩名山翠屏山的東南餘脈,朱熹曾有“黃岩秀氣在江北,江北秀氣在翠屏”的評價,馬鞍山也是一個山清水秀之地。

一個人的馬鞍山

摩崖石刻

馬鞍山之南的永寧江是黃岩的母親河,它自黃岩西部蜿蜒而來,穿過黃岩城區後似乎被唐門、馬鞍諸山的秀色所吸引,轉頭向北折行,依依不捨的徘徊片刻才又調頭東南奔大海而去,這片刻的回眸在馬鞍山一帶形成了一個大大的 “幾”字形,又像一條長袖善舞的飄帶,使得這一江段越發顯得溫柔而又婀娜,讓人很難想象,這段江面曾經上演過刀光劍影、鼓角錚鳴的一幕……

如果不是本地人帶領,外人很難找到這處海戰遺蹟。沿著馬鞍山村的葡萄園走不多遠,右轉,穿過一個已經停產的、空蕩蕩的廠房,隔著鋼筋門窗,就能看到一塊巨大高聳的岩石,岩石上硃紅色的“元魏國公忠介盡節處”摩崖石刻震撼人心,岩石下雜草叢生,一塊墓碑淹沒在草叢中。在600多年前,這裡應該是聳立永寧江邊的山崖,或許也有“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景緻,但是終於耐不住時間,滄海變成了桑田,山崖與永寧江漸漸遠離,一座廠房建在了其間,廠房不斷擴建,如今已經推進到了山崖下,這處遺址便也只能隔著門窗仰望。青苔和裂痕佈滿了岩石表面 ,一簇長在石縫中的幹茅草在秋風中晃動著亂蓬蓬的腦袋,似乎著急的想要述說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過往……

一個人的馬鞍山

狀元塔

那是公元1352年的春天,元朝禮部尚書、浙東道宣慰使都元帥、台州路達魯花赤泰不華帶領官軍從海門駛來 ,試圖剿滅方國珍。

彼時的元朝,農民起義的戰火已經四處燃燒,黃岩的方國珍佔據浙東沿海一帶,不斷侵擾元朝的海上運輸,元軍不善海戰,奈他不得,只能招撫,偏偏方國珍變化無常,屢降屢叛,令朝廷很是頭疼。泰不華,其實也算是台州人,由於父親在臺州任職,泰不華自小在臺州長大,父親去世後被臨海大儒周仁榮收養,入籍臨海,17歲考取了狀元。泰不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為人崇尚氣節,正直廉潔,剛正不阿,是聲威赫然的忠臣,也是元朝廷少有的漢文化素養深厚的詩人、書法家,和不少漢族文化名人交好,是讀書人心目中的人傑楷模。

這一天,泰不華帶領官軍從海門駛來,名義上是受降,其實是想借機替朝廷解決心腹之患,而方國珍又一次遞降書,其實也是詐降,心中另有圖謀。永寧江江面寬處近400米,窄處只有50米,深處有近7米,淺處僅4米。方國珍是本地人,世代以行船海上販鹽為業,熟知江面下隱藏的暗礁、淺灘,他選擇的投降地點正是江面窄淺之地,當大潮退去,泰不華所乘的大船觸沙擱淺時,方國珍突然出現,一艘艘輕便小船將大船團團圍住。方國珍原想和上幾次一樣生擒主帥,以此要挾朝廷,沒曾想泰不華雖是狀元出身,卻也不是文弱書生,勇不可擋,一時間刀光劍影,獻血染紅了江面……

泰不華一死,朝廷更奈何不了方國珍,之後方國珍割據浙東沿海,使這一帶的百姓脫離戰亂之苦,也算是功德一件。不過泰不華之死還是讓天下的讀書人耿耿於懷,後來方國珍曾想招募文人幕僚,結果無人願意相助,這個結果恐怕是方國珍想不到的。

一個人的馬鞍山

崇節祠

在海戰遺址附近,元朝廷為泰不華建造了崇節祠,常有讀書人來此憑弔拜祭,泰不華的家國情懷、書生節氣讓他們心生敬意,明朝萬曆年間有個知縣募資在將軍巖上建造了狀元塔,清朝時有兩任黃岩知縣對崇節祠進行過維修和重建,摩崖石刻“元魏國公忠介盡節處”是在光緒末年的那次重修中鐫刻以作紀念的,可惜崇節祠在八十年代的時候因為廠房擴建被拆了,現在的崇節祠是在原址附近重建的,不過供奉的是方國珍三兄弟,不知是何緣故?照理說,這樣一個狀元、將軍能夠在一個小山村留下遺蹟,怎麼著也是要大書特書的,遺憾的是即便到了今天,人們挖空心思發展鄉村旅遊的今天,這個元朝將軍也靜靜的掩埋在時光裡……

有人說,人之於一個時代,有人生逢其時,有人終成炮灰,這真真是命運的無奈,但是總有一些人執著的堅守著心中的理想和信念,甚至不惜生命。“吾以書生登顯要,誠慮負所學。今守海隅,賊甫招徠,又復為變,君輩助我擊之,其克則汝眾功也,不克則我盡死以報國耳。”泰不華的這番話語,讀來蕩氣迴腸。據清代學者趙翼考證,元朝不重科舉,錄取的進士總數也就一千多人,但是元末死國殉難的地方官卻以進士為多,有名有姓見於元史的就有16人,泰不華是其中最慘烈的一個。

時代久遠,朝代更迭,江南舊事,後人煮酒論之,你可以淡然,可以超脫,但是我相信在浩渺的歷史星空,總有那樣一些人、一些事打動你,尤其是他們留下的歷史遺蹟就在你身邊時,那種時空的悠遠與接近,熟悉與陌生,不能不讓人心生漣漪!

秋天的馬鞍山是紫色的,空氣中瀰漫著葡萄的甜香。趁秋風初起,不妨來這裡走走,看看將軍巖,看看狀元塔,聽聽這個狀元將軍的故事,或許有興致,在葡萄樹下吟上一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一個人的馬鞍山

一個人的馬鞍山

作者簡介:王雪梅,女,浙江台州人,現供職於台州市黃巖區傳媒集團,主任記者,入選黃巖區拔尖人才,台州市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和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台州市政協委員。業餘愛好寫作和書法,喜歡用手中的筆記錄眼中和心中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