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马鞍山

一个人的马鞍山

一个人的马鞍山

马鞍山

马鞍山,这个地名挺多,最有名的应该是安徽的马鞍山。据说名称来源于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楚霸王项羽的最后时刻,四面楚歌,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便请渔人将心爱的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座高高的山峰,马鞍山由此而得名。黄岩也有一个形状酷似马鞍的山,也叫马鞍山,马鞍山的知名度也挺高,这里有千亩葡萄园,那皮薄、多汁、味甜的葡萄远近闻名,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里也有一个悲情将军,只可惜因为他是一个异族将军而被淹没在了荒草萋萋的岁月里……

黄岩城向北,穿过永宁江大桥,不多远就到了马鞍山。马鞍山是黄岩名山翠屏山的东南余脉,朱熹曾有“黄岩秀气在江北,江北秀气在翠屏”的评价,马鞍山也是一个山清水秀之地。

一个人的马鞍山

摩崖石刻

马鞍山之南的永宁江是黄岩的母亲河,它自黄岩西部蜿蜒而来,穿过黄岩城区后似乎被唐门、马鞍诸山的秀色所吸引,转头向北折行,依依不舍的徘徊片刻才又调头东南奔大海而去,这片刻的回眸在马鞍山一带形成了一个大大的 “几”字形,又像一条长袖善舞的飘带,使得这一江段越发显得温柔而又婀娜,让人很难想象,这段江面曾经上演过刀光剑影、鼓角铮鸣的一幕……

如果不是本地人带领,外人很难找到这处海战遗迹。沿着马鞍山村的葡萄园走不多远,右转,穿过一个已经停产的、空荡荡的厂房,隔着钢筋门窗,就能看到一块巨大高耸的岩石,岩石上朱红色的“元魏国公忠介尽节处”摩崖石刻震撼人心,岩石下杂草丛生,一块墓碑淹没在草丛中。在600多年前,这里应该是耸立永宁江边的山崖,或许也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致,但是终于耐不住时间,沧海变成了桑田,山崖与永宁江渐渐远离,一座厂房建在了其间,厂房不断扩建,如今已经推进到了山崖下,这处遗址便也只能隔着门窗仰望。青苔和裂痕布满了岩石表面 ,一簇长在石缝中的干茅草在秋风中晃动着乱蓬蓬的脑袋,似乎着急的想要述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过往……

一个人的马鞍山

状元塔

那是公元1352年的春天,元朝礼部尚书、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带领官军从海门驶来 ,试图剿灭方国珍。

彼时的元朝,农民起义的战火已经四处燃烧,黄岩的方国珍占据浙东沿海一带,不断侵扰元朝的海上运输,元军不善海战,奈他不得,只能招抚,偏偏方国珍变化无常,屡降屡叛,令朝廷很是头疼。泰不华,其实也算是台州人,由于父亲在台州任职,泰不华自小在台州长大,父亲去世后被临海大儒周仁荣收养,入籍临海,17岁考取了状元。泰不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为人崇尚气节,正直廉洁,刚正不阿,是声威赫然的忠臣,也是元朝廷少有的汉文化素养深厚的诗人、书法家,和不少汉族文化名人交好,是读书人心目中的人杰楷模。

这一天,泰不华带领官军从海门驶来,名义上是受降,其实是想借机替朝廷解决心腹之患,而方国珍又一次递降书,其实也是诈降,心中另有图谋。永宁江江面宽处近400米,窄处只有50米,深处有近7米,浅处仅4米。方国珍是本地人,世代以行船海上贩盐为业,熟知江面下隐藏的暗礁、浅滩,他选择的投降地点正是江面窄浅之地,当大潮退去,泰不华所乘的大船触沙搁浅时,方国珍突然出现,一艘艘轻便小船将大船团团围住。方国珍原想和上几次一样生擒主帅,以此要挟朝廷,没曾想泰不华虽是状元出身,却也不是文弱书生,勇不可挡,一时间刀光剑影,献血染红了江面……

泰不华一死,朝廷更奈何不了方国珍,之后方国珍割据浙东沿海,使这一带的百姓脱离战乱之苦,也算是功德一件。不过泰不华之死还是让天下的读书人耿耿于怀,后来方国珍曾想招募文人幕僚,结果无人愿意相助,这个结果恐怕是方国珍想不到的。

一个人的马鞍山

崇节祠

在海战遗址附近,元朝廷为泰不华建造了崇节祠,常有读书人来此凭吊拜祭,泰不华的家国情怀、书生节气让他们心生敬意,明朝万历年间有个知县募资在将军岩上建造了状元塔,清朝时有两任黄岩知县对崇节祠进行过维修和重建,摩崖石刻“元魏国公忠介尽节处”是在光绪末年的那次重修中镌刻以作纪念的,可惜崇节祠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因为厂房扩建被拆了,现在的崇节祠是在原址附近重建的,不过供奉的是方国珍三兄弟,不知是何缘故?照理说,这样一个状元、将军能够在一个小山村留下遗迹,怎么着也是要大书特书的,遗憾的是即便到了今天,人们挖空心思发展乡村旅游的今天,这个元朝将军也静静的掩埋在时光里……

有人说,人之于一个时代,有人生逢其时,有人终成炮灰,这真真是命运的无奈,但是总有一些人执著的坚守着心中的理想和信念,甚至不惜生命。“吾以书生登显要,诚虑负所学。今守海隅,贼甫招徕,又复为变,君辈助我击之,其克则汝众功也,不克则我尽死以报国耳。”泰不华的这番话语,读来荡气回肠。据清代学者赵翼考证,元朝不重科举,录取的进士总数也就一千多人,但是元末死国殉难的地方官却以进士为多,有名有姓见于元史的就有16人,泰不华是其中最惨烈的一个。

时代久远,朝代更迭,江南旧事,后人煮酒论之,你可以淡然,可以超脱,但是我相信在浩渺的历史星空,总有那样一些人、一些事打动你,尤其是他们留下的历史遗迹就在你身边时,那种时空的悠远与接近,熟悉与陌生,不能不让人心生涟漪!

秋天的马鞍山是紫色的,空气中弥漫着葡萄的甜香。趁秋风初起,不妨来这里走走,看看将军岩,看看状元塔,听听这个状元将军的故事,或许有兴致,在葡萄树下吟上一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一个人的马鞍山

一个人的马鞍山

作者简介:王雪梅,女,浙江台州人,现供职于台州市黄岩区传媒集团,主任记者,入选黄岩区拔尖人才,台州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和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台州市政协委员。业余爱好写作和书法,喜欢用手中的笔记录眼中和心中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