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官員發文力挺P2P,數千萬投資人的轉機來了嗎?

最近,P2P行業迎來不少政策利好,要說最強勁的利好是最近刷屏的一篇文章

《盛松成:P2P不會消亡,將合規健康發展》。

為什麼說這篇看上去平平無奇的文章是最強利好呢?因為這個作者大有來頭。

盛松成,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現任中國人民銀行參事。此外,盛松成還是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院長、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統計分析專業委員會主任。

央行在我們國家金融系統的地位,相信大家都懂的。

在P2P行業萬馬齊喑的時刻,盛松成這篇文章的出現,很顯然有出面喊話和釋放信號的意味。

從標題“不會消亡”、“合規健康發展”就可以感受到,監管層面對於P2P的未來持相當肯定的態度。

除了文章作者的分量和標題導向,這篇文章的內容同樣值得深究。

1、P2P成績有目共睹

首先,盛松成在文章中肯定了P2P這麼多年的成績,在如今P2P人人喊打的形勢下,這一表態尤其可貴。

文章認為,P2P行業所推動的普惠金融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一是滿足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二是推動我國消費金融市場發展,促進了內需。並列舉數據說明:

借貸:累計滿足了約2500萬借款人、7.2萬億元左右的資金需求(不包含線下理財平臺)。

理財:為4000多萬投資人(按各家平臺投資人累計,數據包含重複計算的投資人)賺取投資收益4000多億元(不包括待收利息、活動獎勵、返利所得)。

企業融資:企業從P2P平臺獲得的短期貸款在2016年翻倍達到8000億元。

  內需:2017年P2P平臺的消費金融貸款規模在4000億元左右,是2016年的四倍多,滿足700多萬人的消費需求。

2、理性看待爆雷潮

文章承認當前P2P平臺問題確實很多,但不應將其“妖魔化”。除了行業本身存在的問題,P2P頻頻“爆雷”也有市場的客觀原因。

近期市場資金緊張在某種程度上可謂壓在P2P行業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恐慌情緒引發的擠兌,甚至借款企業惡意逃債,加劇了風險傳染和擴散。

面對P2P行業的信任危機,文章認為:

恢復市場信心十分重要。建議一方面可以根據《網貸合規問題檢查清單》中的108條規定,加快檢查P2P平臺,允許合規平臺予以備案。另一方面,通過行業協會與平臺間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行業自律機制,支持合規經營的龍頭企業繼續發展,實現行業存量盤整過程中平臺的合理整合、重組和淘汰。

8月24日,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主任劉鶴主持召開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專題會議。

這個會議同樣不簡單。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金穩委)是去年才新成立的,在國家級別的監管機構上,要高於銀保監會甚至是央行。

金穩委主任可是國務院副總理、中財辦主任劉鶴,央行行長只是副主任。

在這樣高級別的會議上,只討論了兩個議題,而首要議題就是化解網貸行業風險,可見高層是多麼重視網貸行業的發展。

會議指出,做好網貸風險應對工作,要抓緊研究制定必要的標準,加快互聯網金融長效監管機制建設。

長效監管機制建設,短短几個字足以表達監管的態度和方向。

正如盛松成在文中所說:

從目前已發佈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可以看出,監管部門對於P2P的態度已較為明朗,即對P2P行業實行“良性引導”,而非 “一刀切關停”。

可以說自上而下,對於P2P的未來發展還是持肯定態度。

3、P2P的優勢如何轉化為投資人的優勢

在這篇文章中,盛松成提到P2P的優勢在於信息中介。

文章認為P2P誕生之初便是依靠著科技賦能,扮演起信息中介的角色,這恰恰是P2P網貸平臺的優勢。

利用大數據和網絡平臺,P2P有助於資金供需雙方直接對接,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由此彌補傳統金融的不足。

  隨著資管新規落地,P2P行業或將迎來其迴歸信息中介的發展契機。因為打破剛性兌付逐漸使投資者習慣於無剛兌的投資,也促使投資者的收益與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重“匹配”而輕“保底”,將凸顯信息中介職能的重要性,引導P2P迴歸信息中介的本源。

之前就有分析稱,照最近一系列的舉措來看,平臺要想繼續運營,接入信息披露和產品登記系統就必不可少。

只有接入信息披露和產品登記系統才能讓投資人隨時隨刻的看到平臺動態變化,能夠可觀正確的去判斷自己的投資策略,對自己的投資資金進行合理的把控。

如果說信息中介是P2P的優勢,那麼對於投資人來說,如何才能轉化為投資的優勢呢?

尤其是當用戶投資多個平臺,而又沒有時間關注平臺披露的信息,該怎樣掌握平臺動向呢?

在投資行業,比別人早知道一秒,很可能結果就會截然不同,及時獲取信息分析信息,一直都是投資行業的稀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