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法古人 獨樹一幟——清初畫家袁江、袁耀的繪畫藝術

文 / 倪 葭

袁江、袁耀生活在康雍乾時期,二人的山水樓閣界畫獨樹一幟於清朝畫壇,以“二袁”之稱聞名於畫史。本文主要分析袁江、袁耀的山水界畫,兼及討論“二袁”的花鳥走獸畫。

一、袁江、袁耀及其關係分析

“袁江、袁耀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他們二人以畫風嚴謹的山水樓閣界畫獨樹一幟於清朝畫壇,以‘二袁’之稱聞名於畫史。”“二袁”近師清前期的李寅、蕭晨、顏嶧和顏嶽,遠溯明代仇英及宋代諸多名家,傳派有李慶、倪燦等。

袁江,字文濤,江蘇揚州人。擅長界畫山水、花鳥,筆法工整精緻,描繪建築結構嚴謹,設色明麗,風格富麗堂皇,是清代著名界畫大師。

袁耀,一作袁曜,字昭道,江蘇揚州人。擅畫山水樓閣界畫,與袁江同為清代界畫大師。

關於“二袁”的關係有“父子說”和“叔侄說”。

“父子說”見秦仲文的《清代初期繪畫的發展》一文:“袁耀字昭道,和袁江的畫風完全一致,畫跡流傳到現在的比袁江多些,而畫法比袁江稍涉於庸俗板滯;他們二人可能是父子關係,袁江和袁耀一生創作了大量的繪畫,但是這些畫跡並不流傳在家鄉揚州,而完全集中於山西一省。”

“叔侄說”見俞劍華《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中:“袁曜,〔清〕曜亦作耀。字昭道,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江侄。如意館供奉。亦擅畫山水樓閣界畫與江並稱。清代盛行四王山水,工樓閣界畫者僅袁氏叔侄二人,故不為時人所重,至近代始歌。”

二、 “二袁”的山水界畫

(一)遠師古人、近法名家

關於袁江畫風起源,在《國朝畫徵錄•續錄》《畫人補遺》和《揚州畫舫錄》中均有記載。張庚《國朝畫徵錄•續錄》記載:“袁江,字文濤,江都人,擅山水、樓閣,中年得無名氏所臨古人畫稿,遂大進,憲廟召入祗候。” 李鬥《揚州畫舫錄》記載:“袁江,字文濤,江都人,擅山水樓閣,初學仇十洲,中年得無名氏臨古人畫,遂大進。”

張庚《國朝畫徵錄•續錄》《揚州畫舫錄》均成書於清朝中期,成書年間與畫家生活時代相距不遠。袁江所得的“無名氏所臨古人畫稿”,當不屬於名家名作,但據目前所見到的袁江作品可知“他對范寬、郭熙、李成、李唐、蕭照、馬遠、夏圭、閻次平等宋代山水畫家的畫法都有所吸收和採納,在經營位置(構圖)方面又吸取了不少元、明以來山水畫的長處。”

師法古人 獨樹一幟——清初畫家袁江、袁耀的繪畫藝術

清 袁江 盤車圖

袁江的《盤車圖》這幅畫,全圖採用高遠法,主峰巍峨、頂天立地,牢牢佔據在畫面正中;山頭林木蒼翠、植被密佈;近景處為石坡上一列商隊緩緩行進,自山腳至山巔間小道蜿蜒、木橋曲折,商隊時斷時續,靜謐的山野中彷彿能聽到湍急的水聲和商隊行進時馱馬的馬蹄聲;在遠山一隅殿宇隱現,似乎是商隊行進的終點。上題“法範中立筆意,丘民袁江”,全幅作品採用北宋“大山大川”式的全景構圖,近景石坡與遠景的高峰依畫面中軸線對稱分佈;山石輪廓用筆方折,勁挺有力;以雨點皴作積墨法,用筆細碎,層層積染,因此墨色滋潤,畫面效果渾厚;樹法主幹筆直,枝條短促,形似“鹿角”。“古人畫家仿前人畫跡,可以有多種形式,忠實於原作,形神畢肖;或取其神而遺其形,或只取原作題名,完全不顧其形神,一任自我處置,全屏向壁虛構,實為個人創作。”此件作品不屬於“亦步亦趨”式的摹寫,而是屬於“意臨”之作。

師法古人 獨樹一幟——清初畫家袁江、袁耀的繪畫藝術

清 袁江 擬古山水 104.5cm×248cm

師法古人 獨樹一幟——清初畫家袁江、袁耀的繪畫藝術

清 袁江 山水通景圖

袁江的《山水通景圖》屏款屬“丙子暢月法馬欽山筆意,邗上袁江”。雖然畫家自題法馬遠筆意,但全圖山勢採用“S”型,用“自山前而山後”的深遠視角,與馬遠“或峭蜂直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腳”的奇絕邊角之景不同,僅在山石塑造上採用了馬遠式的小斧劈皴。而另一幅擬古之作《擬古山水》屏與許道寧山體峭拔,“峰頭直皴而下”的圖式特徵相似度極高。

師法古人 獨樹一幟——清初畫家袁江、袁耀的繪畫藝術

清 袁耀 盤車圖

袁耀的《盤車圖》自題“法郭河陽盤車圖意,邗上袁耀”。郭熙的《盤車圖》目前已不可見,但此“取法”之作,將郭熙的鬼面石、捲雲皴“發揚光大”,使山體造型更加扭曲,皴法更加富於動感。

“二袁”雖是江蘇揚州人,但是他們取法學習范寬、郭熙,許道寧和馬遠等北方山水畫家,並將北方山水層巒疊嶂、雄渾厚重的特徵融入到個人創作中。“二袁”除卻遠學宋代諸多名家和明代的仇英,同時近法李寅、蕭晨、顏嶧、顏嶽等揚州畫家。

李寅擅摹北宋人山水,兼擅界畫,他首先將北宋恢宏的全景構圖、典型的李成、郭熙式的鬼面皴、捲雲皴與樓閣臺榭相結合,開創出規模宏大、工整細緻的山水界畫。謝堃《書畫所見錄》稱讚他的山水界畫比例正確、合於形制“鉅製樑柱榱棟,老於木工者,較其間架,絲毫不爽”。雖然沒有關於袁江向李寅取法學習的文獻記載,但是“袁江出於李寅”,確是許多專家學者的共識。“袁江在學習古代傳統繪畫的同時,也沒有忽視向略早於自己或與自己同時代的畫家們學習,在康熙、雍正、乾隆這段時間裡,有一批以工筆重彩見稱、擅長青綠山水的揚州畫家,在畫壇上也相當活躍,比如李寅、蕭晨及顏嶧、顏嶽兄弟等。這幾個畫家的畫風都比較工整細緻,與‘文人畫’風格迥然不同。尤其是李寅,擅長界畫,山水畫學李唐等宋人風格,雖然沒有明文記載說袁江曾經向李寅學過畫,但是,對比李寅和袁江、袁耀的作品,他們之間在藝術上的聯繫,是顯而易見的。李寅、蕭晨、顏嶧、顏嶽等畫家的畫風對袁江、袁耀繪畫風格的形成,無疑有著極大的影響。”“袁江的山水樓閣與李寅相比,在構圖、用筆、設色上,亦有明顯的師承痕跡……他們同為揚州人,且李寅的活動比袁江略早,雖然史料上沒有記載袁江跟李寅學過畫,但他的畫風受到李寅的影響是很自然的。”

(二)個人創作

師法古人 獨樹一幟——清初畫家袁江、袁耀的繪畫藝術

清 袁耀 邗江攬勝圖

師法古人 獨樹一幟——清初畫家袁江、袁耀的繪畫藝術

清 袁耀 山莊客至圖

“二袁”的個人山水界畫創作分為兩大類:一類描繪自然風光,對景寫生。如《春山圖》《山莊客至圖》《邗江攬勝圖》《瞻園圖》《揚州名勝圖》《青山紅樹圖》等;另一類多依據古代著名建築、文學作品、神話傳說進行創作。如根據古代著名建築所創作的《驪山避暑圖》《巫峽秋濤圖》;採用文學作品繪製的《茅店雞聲圖》;表現神話傳說的《海上三山圖》,等等。

師法古人 獨樹一幟——清初畫家袁江、袁耀的繪畫藝術

清 袁江 驪山避暑圖 134cm×224cm 首都博物館藏

袁江的《春山圖》繪文士訪友的情景。畫面左下角一葉小舟悄然靠岸,小童叩門,靠岸的小舟上文士提衣襟正準備登岸。被訪人家的庭院內迴廊上一人應答正走來開門。從屋宇開啟的窗內可見主人在家。畫家將庭院人物安排在畫面中山腳一隅,近景的山腳與遠景的山巒以雲氣隔開。庭院內外桃柳相間,綠柳蔭蔭,桃花粉紅,暗合“春山”主題。款屬“庚子長至後二日,邗上袁江”。與袁江《驪山避暑圖》中的富麗堂皇的亭臺樓榭相比,《春山圖》柴門簡陋,屋宇樸素,但頗合文人逸士隱居的田園意味。此作有可能是袁江對景寫生類的創作。

值得注意的是袁耀的《山莊客至圖》和《邗江攬勝圖》明顯為同一畫稿的多次創作,畫中山勢平緩,植被豐茂,在山水環抱中有一座園林,而創作的源頭應該是揚州當地的實地風景。將此二圖與現今揚州的風景名勝相比較,筆者還沒有發現相似的景點。

袁江的《驪山避暑圖》規模宏大、內容豐富、色彩鮮明,屬袁江山水界畫佳作。圖中層巒疊嶂,山岩奇險,山腰間雲氣繚繞。宮殿樓閣,丹陛石階,重簷層扉,富麗堂皇。宮苑內眾人往來其中,周圍草木扶疏,花影闌干。全景佈局工整勻稱,樓閣建築及人物皆工筆重彩。以淡墨大、小斧劈皴、捲雲皴、鬼面皴繪山石,樹石用青綠點染,色彩明亮鮮豔。上題“《驪山避暑圖》壬午秋月以南宋人筆意擬之,邗上袁江”。

師法古人 獨樹一幟——清初畫家袁江、袁耀的繪畫藝術

清 袁耀 巫峽秋濤圖 97.3cm×163.5cm 首都博物館藏

袁耀的《巫峽秋濤圖》繪的是巫峽景色,山勢陡峭奇絕,峽中江水湍急,江船逆水而上。全作以水墨繪成,用筆工緻,山樹、水浪、舟楫、人物刻畫細膩。山石用大、小斧劈皴及捲雲皴、鬼面皴表現強烈的動勢。款屬“巫峽秋濤,時乙丑小春,邗上袁耀”,鈐“袁耀”白文印。

師法古人 獨樹一幟——清初畫家袁江、袁耀的繪畫藝術

清 袁耀 茅店雞聲圖 96.2cm×161cm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袁耀的《茅店雞聲圖》描繪的是溫庭筠的《商山早行》詩意。表現了行旅之人一早告別簡陋的旅舍,踏上行程的悽苦景象。此作在《揚州畫苑錄》中有著錄,“袁耀,字昭道,江都人。工山水,頗宗宋元人法。嘗收所作《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圖,月色昏黃,風聲蕭瑟,寫出早行光景。”

“二袁”作品風格相似,如不署名款,難以分辨。如《驪山避暑圖》與《巫峽秋濤圖》,驪山雄偉、長江壯美。而實際兩幅畫作中的山石、樹木、屋宇、船隻的相似度極高。山石均以大、小斧劈皴及捲雲皴、鬼面皴塑造質感,山體造型扭曲變形富有張力;樹木多取虯勁古拙之勢,枝杈橫生,滿布結疤;屋宇以界畫法為主,造型準確、佈局恰當;船隻刻畫細膩,精工雕琢。

界畫在宋以前被稱為“臺榭”“臺閣”“屋木”“宮觀”,直到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中才提出“界畫”的說法。“畫屋木者,折算無虧,筆畫勻壯,深遠透空,一去百斜。如隋唐五代以前及國初郭忠恕、王士元之流,畫樓閣多見四角,其斗拱逐鋪,作為之向背分明,不失繩墨。今之畫者,多用直尺,一就界畫,分成斗拱,筆跡繁雜,無壯麗閒雅之意。”從郭若虛文中可見,他對使用直尺的界畫並不推崇。界畫的作品中包容山水與樓閣,作品中的建築使用界尺來畫橫豎線條。

界畫萌芽於秦,據“文獻記載秦始皇滅六國,把各國宮殿的圖樣都畫了下來,應該算是界畫的先河”。唐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五代衛賢的《高士圖》可以作為早期界畫的實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金明池圖》保留下了北宋汴京的城建面貌。元明以來對界畫重視不夠,明代石銳、杜堇、仇英、清代“二袁”繼承了這一傳統。

清徐沁《明畫錄》卷一即介紹了“宮室”一類,在卷二中介紹了“山水”,“宮室”(界畫)與“山水”並置,可見在明清時為兩個畫種。在“宮室”一條中,談到“畫宮室者,胸中先有一卷木經,始堪落筆。昔人謂屋木折算,無虧筆墨,均壯深遠空,一點一畫,皆有規矩準繩,非若他畫,可以草率意會也。故自晉、宋、隋、唐迄於五代,三百年間,僅得一衛賢,至宋郭忠恕之外,他無聞焉。有明以此擅場者益少。近人喜尚元筆,目界畫者鄙為匠氣,此派日就澌滅矣。”該條目中同時列舉了工於界畫的石銳與杜堇,並品評石銳的界畫特點是和金碧山水相結合,“樓臺玲瓏窈窕”“傅色鮮明”;杜堇的界畫是“嚴整有法”。

徐沁所言的“畫宮室者,胸中先有一卷木經”,這《木經》又是什麼?《木經》是北宋名匠喻皓的建築學著作。《木經》早已佚亡,人們僅能夠藉助《夢溪筆談》中記載的喻皓加固杭州梵天寺木塔的事蹟,得以瞭解《木經》內容之一斑。

現錄《夢溪筆談》中《木經》如下:

“造舍之法,謂之《木經》,或雲喻皓所撰。凡屋有三分:去聲。自梁以上為上分,地以上為中分,階為下分。凡梁長几何,則配極幾何,以為榱等。如梁長八尺,配極三尺五寸,則廳堂法也,此謂之上分。楹若干尺,則配堂基若干尺,以為榱等。若楹一丈一尺,則階基四尺五寸之類。以至承拱榱桷,皆有定法,謂之中分。階級有峻、平、慢三等,宮中則以御輦為法:凡自下而登,前竿垂盡臂,後竿展盡臂為峻道;荷輦十二人:前二人曰前竿,次二人曰前絛,又次曰前脅;後一人曰後脅,又後曰後絛,未後曰後竿。輦前隊長一人,曰傳倡;後一人,曰報賽。前竿平肘,後竿平肩,為慢道;前竿垂手,後竿平肩,為平道;此之謂下分。其書三卷。近歲土木之工,益為嚴善,舊《木經》多不用,未有人重為之,亦良工之一業也。”

《木經》屬於工程營造的範本,界畫作品中的建築工緻整飭,嚴守建築學的金科玉律,因此界畫的創作者既要具備繪畫功底,又需懂得營造方面的知識,建築所依託的山水的繪製也需要與界畫建築的風格統一,不可過於恣意揮灑。袁江中年獲得的無名氏臨古人畫,有可能是建築圖稿類的粉本。

三、花鳥走獸畫的不同風格

“二袁”屬於較為全能型的畫家,除界畫外,另有一類寫意山水用筆較為粗放,如《寒山萬木圖》即屬於此類。而且兼擅花鳥,其花鳥畫用筆嚴謹、造型準確、設色淡雅、富有情趣。山西省博物館藏的《袁江畫冊》共計八開,圖繪鱖魚、瓶花、芝蘭、松桃、白菜蝦蚌、春牛、柿子、三羊等。

師法古人 獨樹一幟——清初畫家袁江、袁耀的繪畫藝術

清 袁江 三羊開泰圖 33cm×34cm

袁江的《三羊開泰圖》描繪的是春日斜柳下,嫩青的草坡上三隻覓食的羊。三隻羊姿態各異,黑羊背對觀者,兩隻白羊,一側身、一正面。為打破畫面過於穩定的三角構圖,在畫面的一側有一株剛剛吐芽的歪斜柳樹。款署“袁江”。鈐“袁江印”白文印、“文濤”朱文印。

師法古人 獨樹一幟——清初畫家袁江、袁耀的繪畫藝術

清 袁江 貓雀圖 97.4cm×178.5cm 首都博物館藏

袁江的一幅《貓雀圖》極富生活情趣,畫面中的桃樹初綻新蕊,三隻小鳥正在枝頭休憩。一隻覓食的黑貓攀沿著樹幹正伺機靠近,它肌肉緊繃,似乎隨時準備一躍而起,捕食小鳥。款屬“己亥春日,邗上袁江畫”。覓食黑貓的眼睛緊緊盯著枝頭的小鳥,而三隻小鳥神態安詳,對於漸漸逼近的危險毫無察覺。黑貓與小鳥,一動一靜、一張一弛,形成鮮明的對比。此作必屬畫家根據生活實景進行的創作,生動鮮活,讓觀者忍俊不禁。

師法古人 獨樹一幟——清初畫家袁江、袁耀的繪畫藝術

清 袁耀 芍藥萱石圖

……

(本文作者供職於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節選自《榮寶齋》2017-06 總第15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