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保利:先要聽得懂,才能傳下去

高保利:先要聽得懂,才能傳下去

原生態山西民歌王高保利,做客《三晉都市報》。 張軍軍 攝

從民間羅羅腔臺柱子到殿堂級國家一級演員,幸運如他,只經歷了15載韶華;

從只為了謀生的一技之長到致力於傳承的心中所愛,心懷感恩,他立志將讓藝術留聲;

從鄉村舞臺的漸漸遠逝到中華民族音樂走向國際化大舞臺——

高保利:先要聽得懂,才能傳下去

原生態山西民歌王:高保利 張軍軍 攝

高保利是山西的名人。不僅在他的家鄉大同靈丘家喻戶曉,就算是走到了聯合國的舞臺上,他的歌聲一樣會吸引得國際友人駐足、讚歎。原生態山西民歌王,中國歌劇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已故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歌劇表演藝術家王昆的關門弟子……面對成名後紛至沓來的光環閃耀,坐在直播間接受採訪的高保利,平靜而恬淡,“是因為有無數像父母一樣呵護我成長的老師,我才會如此幸運,有機會從一名‘北漂’,站在更大、更廣闊的舞臺上,為山西而唱,為中國而唱。”

高保利:先要聽得懂,才能傳下去

高保利演出劇照

13年羅羅腔研磨出的臺柱子

1991年,在上了3個月高中之後的高保利,由於家境困難,進入了家鄉山西省靈丘縣羅羅腔劇團,成為了其中的一名演員。“羅羅腔是有著六百多年悠久歷史的戲種,當時劇團演員有限,每次出去大約就要表演十場左右,也就是說,每次演出幾乎都需要把自己精通的節目逐一展示。我所在的劇團裡,師傅中除了唱羅羅腔的,還有唱山西梆子以及當代歌曲表演的。所以平日裡師傅們就會根據你的特質,毫無保留地傳授各樣的唱法、技藝。”多年的舞臺磨礪,讓高保利積累了很多歌唱經驗,同時也造就了他一副難得的高音嗓子,聰明好學、勤奮努力的他,漸漸成了劇團的臺柱子。高保利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正是鄉村文化盛行的時期。每到當地及周邊村鎮的集市、廟會,村裡的戲臺上,經常會出現他們的身影。“最多的時候,我們一年會有400多場的演出。”雖然常年奔波在各地演出的路途中,但幸運的是,心底有著對音樂的執著熱愛,還有著能養家的穩定收入,在劇團的13年間,始終是高保利認為最幸福的一段時光。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即使在鄉村,人們獲取信息、滿足物質及精神文化的需求,不再需要通過趕集來滿足,戲臺下的歡聲笑語自然也就不復存在。“那個時候,集市其實不僅僅只是一個物品流通的渠道,更多的是賦予了人們交往、交流的機會。甚至當時很多的年輕人,也都是通過集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情。”眼看著一天天減少的演出,連維持普通生計都出了問題。從2004年開始的多次家庭會議上,高保利和父母商量:離開家鄉,去北京闖闖,尋找更多的發展機會。最終,是因為看到了《星光大道》上阿寶的表演,讓他下定了決心——如果我也能登上這樣的舞臺,說不定會更受歡迎。

高保利:先要聽得懂,才能傳下去

“北漂”的小夥兒上了《星光大道》

與其說是懷揣著自己的音樂夢想上路,高保利坦言,倒不如說是為了能掙錢養家。28歲才開始體驗的“北漂”生活,絲毫不會因為你心懷夢想,就會對你網開一面。鍋爐房旁一間三四平方米的屋子,成了他和愛人在北京的“家”。家鄉的臺柱子進了北京才發現自己真的是兩眼一抹黑,為了生計,高保利在中關村賣開了電腦顯示器。“我幾乎不懂銷售,每個月也就勉強能拿到400元的基本工資。當時我們的房租每個月就要300元,全靠愛人賣MP3、MP4一個月收入的六七百元,才能勉強支撐著我們‘北漂’的生活。”轉眼七個月過去了,就在他們一籌莫展的時候,機會終算是“看”到了這個憨厚、實誠的年輕人——

幾經轉折,高保利托早年外出打拼的老鄉,聯繫到了《星光大道》的總策劃魏青老師,爭取到了一次“試唱”的機會。“我記得很清楚,當天已是下午五六點的樣子,我去到節目組為導演表演了一段歌曲,得到讓‘回去等消息’的通知後,原本以後要等很長時間,沒想到晚上回到家,就接到了欄目組的通知,讓我隔週就去錄製節目。”只有6天的準備時間,高保利既興奮又緊張,以至於在正式登臺的時候出了“狀況”——“從來沒有站在那樣燈光閃耀的舞臺上,我一下子就蒙了。聽不到伴奏的聲音,眼睛裡只能看到舞臺下密密麻麻的觀眾……”回想2005年7月的那一次經歷,高保利臉上的笑容,頓時讓當年的尷尬釋然。“家鄉美的環節,我表演了自己拿手的羅羅腔,但在最後一關還是輸了……”雖然最後沒能登上週冠軍的寶座,但高保利是真真實實地出名了。“節目一播出,我就收到了來自家鄉親朋好友的關注信息。3天后,當我回到靈丘,從火車站拉我回家的三輪車師傅,因為在電視上看過我的表演,說成啥都不收我的車費,還說我給靈丘人爭了光……”

告別了“北漂”身份的高保利,開始陸陸續續接到演出邀請。當他收到第一場商演300元的演出費時,“腦子真的有點發蒙”,相比自己之前在劇團每場演出2.5元的補助,還有來到北京後每月400元的工資,他說,能用自己的專長養家,沒有比這更讓人高興的事兒了。

高保利:先要聽得懂,才能傳下去

原生態的真誠解鎖成功

陸續積累的演出經驗,讓高保利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以山西的民歌開場,從舞臺下清唱而入,到舞臺上表演一首難度係數較大的曲目,最後再與現場的觀眾互動表演一曲民歌收尾。“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是從大山裡走出來的歌手,家鄉的黃土地孕育了我對民歌的喜愛,那種從舞臺下走出來,與觀眾融為一體,讓我自心底感覺親近。”

站上《星光大道》的舞臺,不僅讓高保利的生活條件得到了一定改善,同時也成就了他“開掛”的藝術人生。高保利說,此後他所遇到的每一位良師,都像是故事一樣精彩,且一個個都是最美好的奇遇——

2006年北京新春音樂晚會上,高保利清唱了一段《三天的路程兩天到》後,得到了現場觀眾的強烈反響,也由此引起了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昆老師的關注。“雖然這不是我們的第一次見面,但也就是從那一刻開始,王老師像對待她自己的孩子一樣培養我、呵護我,只要我在北京,每天總要到王老師家吃頓飯,一直到她2014年離世……”

得到徐沛東老師的關注,是在全國第十二屆青歌賽上。“那一屆比賽是第一次設置原生態唱法,我代表山西參賽,取得漢族歌手唯一獨唱優秀獎,得到了餘秋雨老師和徐沛東老師的好評。”此後,也正是因為徐老師的引薦,高保利才有了進入中國歌劇舞劇院的機會,接受專業團體的藝術薰陶。“徐老師像是父親一樣對我要求嚴格,犯錯的時候還會把我罵哭……”笑著講述自己被罵哭的經歷,彷彿我們眼前也能看到那個因為在第一次青歌賽上,就被高保利的聲音“感動”、多年對他嚴厲卻慈愛的生動形象。“還有時任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的林文增老師,在辦公室聽我清唱了一首民歌,就把我帶到了劇院專業的舞臺上,才讓我這個唯一不屬於‘學院派’的草根明星,成長為國家一級演員……”

高保利說,從2005年開始走到現在,一直都是民歌在“養”著我,但我卻什麼都不曾回報過。目前我正通過多樣的藝術交流以及開辦演唱會等形式,把我所學到的經驗和更多的人去分享,同時也讓現在的年輕人有更多的機會了解民歌、愛上民歌。“我會盡我所能地去做一些讓民歌傳承、發展的工作,包括對民歌的改編以及創新。記得王昆老師說過,如果想讓山西民歌在全國,甚至全世界流傳,就一定要把民歌唱得讓人們聽得懂,要在保留山西調調的時候,儘量地唱成普通話。”高保利坦言,當自己到廣東、深圳等地表演的時候,會在清唱小段兒之前,把民歌中的方言和文化,向觀眾解釋明白。“比如說,那一段‘對面的山坡上,是我那要命的二妹妹’……當我把‘要命的’表達的由衷喜愛之情說明白,再用原汁原味的民歌去演繹,演唱現場會回報以雷鳴般的掌聲……”

關於傳承,高保利正在著手開始錄製專輯,一個能夠集納所有山西民歌的影像資料。“當有一天我們的後代喜歡上山西民歌的時候,可以從這些資料裡找到地道的山西味兒。”同時,高保利也加入到山西民歌的原創行列,“現在人們記憶中的山西民歌還是《想親親》《走西口》《汾河流水嘩啦啦》……我們會通過民歌來歌唱山西新時代的新風貌。”

關於創新,高保利在和學生們交流時曾構想,“聽不懂就不會喜歡,甚至就會消失。何不嘗試打破山西民歌的傳統唱法,甚至可以按照通俗歌曲的表演手法,讓民歌吸引到更多的年輕群體。”高保利透露,目前自己還在做著一部山西民族歌劇《想親親》,用山西民歌的調兒,把實地採風的故事加以串聯,也會有原創民歌作品。“等這部劇面世的時候,我會邀請到我們的主創人員,再次來到咱們的直播間,向觀眾朋友們再次講述更多關於山西民歌的故事。”高保利鄭重地邀約說。

(文 三晉都市報記者劉玲 )

高保利:先要聽得懂,才能傳下去

高保利和三晉都市報社領導親切合影

高保利:先要聽得懂,才能傳下去

三晉都市報記者劉玲專訪高保利

高保利:先要聽得懂,才能傳下去

高保利:先要聽得懂,才能傳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