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最不靠譜的100件事——桃園三結義

刀叔導讀:正史中,‘桃園’似乎連跑龍套的資格都沒有。

《三國演義》裡最不靠譜的100件事——桃園三結義

《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文中描寫到:

次日,(劉關張)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 念劉備、關羽、 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三國演義》裡最不靠譜的100件事——桃園三結義

“桃園結義”的故事情節對中國民間社會的人際交往和禮儀習俗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明代學者李贄在《過桃園謁三義祠》詩中寫道:“ 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誰識桃園三結義,黃金不解結同心?”

不過,天下大亂,人人自危,他們三個能管好自己,安穩活過小說第一回就算不錯了。天下再亂,和他們這幾個混在社會底層的草根能有多大關係。如果是出身名門、掌握實權的袁紹、袁術、劉表之流振臂一呼,玩一把結拜,大家倒是覺得要靠譜很多。

《三國演義》裡最不靠譜的100件事——桃園三結義

迴歸到正史,“桃園結義”其實是虛構的。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劉備在鄉里聚合徒眾時,關羽、張飛就已投其門下。劉備後為平原相,與關、張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人多的地方),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關羽還說了一句話:“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

《三國演義》裡最不靠譜的100件事——桃園三結義

從以上兩句話中可以看出劉、關、張三人關係密切,休慼與共,患難相攜。關羽、張飛二人對劉備忠心耿耿,在人多的地方終日侍立在劉備左右,保駕護航,不避艱險。但此句只說三人“恩若兄弟”,未見得是結拜兄弟的關係。

關羽那句話進一步確定,三人未結拜,因為他稱劉備為“劉將軍”。

《三國演義》裡最不靠譜的100件事——桃園三結義

那麼,“桃園結義”這事怎麼來的呢?

它是元人根據民間傳說把故事寫進了《三國志平話》和雜劇。其中就有“桃園結義”一節,先是關羽殺了貪財好賄、酷害黎民的本縣縣令,逃往涿郡,張飛見他狀貌非俗,談吐有志,遂邀至酒店共飲。

恰好劉備賣履後也進了酒店,幾杯酒共飲之後,三人情投意合,遂共邀至張飛莊後桃園,各序年甲,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弟。這個和三國演義的描述其實就已經比較像了!

《三國演義》裡最不靠譜的100件事——桃園三結義

歷史上雖無結義之名,不過劉關張三人關係也是不一般。關羽和張飛都以驍勇善戰著稱,劉備特別寵信關張,視他倆為心腹之臣,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也有史學家認為,劉備待關張之情,勝過諸葛亮之說。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精品原創,全網20億次閱讀的優質文史自媒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