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凱鋒:在莒和即墨之戰中,燕將樂毅滅齊國爲何功虧一簣?

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國家之間因戰爭而強大,也因戰爭而衰落,甚至因戰爭而滅亡。所以,軍事力量成為一個諸侯國是否強大,是否持久的重要指標。當然,軍事力量雖然強大,但也要諸侯國君主善於運用,如果窮兵黷武,也會遭到滅國,比如吳國。還有一個差點遭到滅國的國家,那就是齊國。

齊國和燕國,都是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兩國接壤。燕國比齊國弱小,齊國一直想侵吞燕國,據為己有。周慎靚王元年(前315年),燕太子平與子之爭奪王位,發生內亂。齊宣王趁燕國內亂之機,進攻燕國。齊軍五十多天就攻下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城西南角),殺了燕王噲與子之。後因齊軍在燕國大肆燒殺搶掠,燕國民眾紛紛起來反抗,各諸侯國也準備出兵救燕,才迫使齊軍撤退,並擁立太子平為王,即燕昭王。因此,燕國和齊國結下了深仇大恨。

燕昭王一直想滅齊,以報深仇大恨。但是齊國比燕國強大得多,靠燕國的力量滅齊,根本不可能。那麼燕昭王是如何謀劃滅齊的呢?

龍凱鋒:在莒和即墨之戰中,燕將樂毅滅齊國為何功虧一簣?

一、廣招賢士,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恢復國力。

燕昭王即位,要想滅齊,必須先使自己強大。燕國國力本身就弱,加上被齊國侵佔而燒殺搶掠,國家處於百廢待興的地步。所以燕昭王即位首先是廣招賢士,改革內政。在燕昭王時期,文有蘇秦,武有樂毅輔佐,使燕國國力日漸恢復。

二、積極伐交,麻痺齊國,聯合趙楚,等待滅齊時機。

齊宣王死後,湣王即位。齊國南攻宋國和楚國,西擊韓趙魏,連年征戰,國力日耗,軍民疲憊。燕王想趁機攻齊,燕相蘇秦和燕將樂毅根據當時的形勢,分別建議說:燕國是弱國,不能單獨滅齊,必須爭取其他國家,孤立齊國。同時要慫恿齊國滅宋,以削弱齊國力量,加劇它與各國的矛盾。燕昭王採納了這一建議,表面上臣服於齊,並派蘇秦入齊進行離間活動。蘇秦以厚禮賄賂齊國的寵臣,取得齊湣王的信任。齊國被燕國表面屈服所迷惑,對燕國不加戒備,連防備燕國的兵力也全部從北部撤回。

在此期間,秦國約齊王同時稱帝,結成聯盟,企圖拉攏齊國攻趙。而蘇秦採取離間計,說服齊王廢除帝號,合眾攻秦,然後滅宋,壯大自己。齊湣王按照蘇秦計謀,廢除帝號,聯合各國攻秦獲勝。並經過三次戰爭,滅掉了宋國。

多方準備,燕國利用齊國與各國的矛盾,建立了燕、秦、楚、韓、趙、魏六國的攻齊統一戰線。

龍凱鋒:在莒和即墨之戰中,燕將樂毅滅齊國為何功虧一簣?

三、燕國攻齊,齊國大敗,佔領齊國都城臨淄和七十餘座城池。

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統帥燕、秦、楚、韓、趙、魏六國的軍隊攻齊。齊王派觸子為將,率領全國軍隊主力,迎擊六國軍隊於濟水之上。齊湣王派人警告統帥觸子說:你們不打,就要你們的命,挖你們的祖墳!這使齊軍將士離心,鬥志消沉。濟西一戰,齊軍慘敗。觸子逃亡,副將達子收拾殘兵,退回國都臨淄。

齊軍主力在濟西被消滅後,秦、韓兩軍撤走。樂毅積極部署軍隊,企圖一舉滅齊。他一面派魏軍南攻宋地,趙軍北取河間,一面準備率領燕軍直搗臨淄。在勝利之後,樂毅面臨兩項選擇:佔地還是滅齊?謀士劇辛認為齊大燕小,單憑燕軍力量無法滅齊,應攻佔齊地壯大自己。樂毅認為齊湣王殘暴,可以趁勝滅齊。於是消滅了齊軍敗退的殘軍,攻佔了齊國國都臨淄。楚王派人借救齊為名,趁火打劫,殺了齊湣王,並奪回了以前被齊國佔領的淮北之地。

樂毅在攻佔齊國都城臨淄後,一面休整軍隊,申明軍紀,一面展開爭取人心的工作,竭力用官爵和封地籠絡齊國有勢力的人物,並減輕賦稅,廢除齊湣王的殘暴法令,這對燕國佔領齊地起到了一定的成效。為了佔領齊國更多地盤,樂毅兵分五路攻取齊地,燕軍僅半年之內,就攻取了齊國七十餘城,只有莒和即墨未被攻下。

四、燕國滅齊,功虧一簣。田單奇襲反攻,收復七十餘城,齊國復國。

齊臣王孫賈等攻殺楚將,立齊湣王之子法章為王(即齊襄王),守莒抗燕,並號召民眾起來抵抗。即墨的軍民在守將戰死之後,推田單為將,這樣齊國形成了兩個抗燕的堅強堡壘。莒和即墨兩城堅守了三年,未被燕軍攻佔。此時,燕昭王死,惠王繼位。這給了田單離間計機會,派人入燕,宣揚說:燕王已死,樂毅與燕國的新王有仇,不敢歸國,借攻齊為名,想控制軍隊在齊國為王,所以故意緩攻即墨。如果燕王換將,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中計,派騎劫代替樂毅,並召樂毅回國。樂毅怕回國被殺害,於是投奔趙國。樂毅的去職,不僅使田單少了一個難以對付的敵手,還使燕軍將士憤慨不平,軍心渙散,給了田單可乘之機。田單後來用火牛陣,一舉擊潰燕軍,在短期內收復齊國七十餘城,使燕國滅齊功虧一簣。

龍凱鋒:在莒和即墨之戰中,燕將樂毅滅齊國為何功虧一簣?

軍事評論員龍凱鋒縱觀燕國滅齊、功虧一簣戰例,對燕國戰略提出三點看法。

一、燕國滅齊戰略頂層設計有問題:滅齊不如分齊。

燕國是小國弱國,依靠秦、楚、韓、趙、魏五國的力量攻齊,已屬不易。秦、楚、韓、趙、魏五國攻齊的戰略出發點,是獲利。如果不獲利,必然在攻齊勝利後撤軍。要想讓五國能夠同心協力滅齊,燕國必須制定分齊戰略,而不是獨自滅齊。

事實證明,在濟西一戰,六國軍隊擊敗齊軍主力後,秦、韓兩軍撤走,魏趙楚各取齊國一地而退。最後滅齊,靠的全是燕軍,所以樂毅分兵五路攻佔齊國七十餘城後,兵力被分散佔領,無法集中優勢兵力攻打最後的兩城:莒和即墨。導致攻打三年都沒有拿下莒和即墨,難怪燕惠王會田單離間計,用騎劫代替樂毅,臨陣換將。

騎劫替換樂毅,讓我們想起了秦趙長平之戰,也是三年之久,趙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用趙括替換廉頗,導致趙軍大敗,被秦將白起坑殺四十餘萬,從此失去與秦爭霸的實力。

所以,燕國如果以分齊為戰略目標,將齊國分成六塊,由各國出兵佔領,合力滅齊,滅齊的目的必能達到。哪怕不能聯合六國滅齊,至少可以聯合與齊接壤的楚國、趙國、魏國、韓國滅齊,讓這些國家去取齊地,燕國滅齊可以大功告成。

二、如果燕昭王不死,樂毅能執行滅齊戰略嗎?

燕昭王如果不死,樂毅也無法執行滅齊戰略。因為燕軍在齊國佔領越久,與齊國民眾的矛盾就會越深,越對燕軍不利。同時燕軍主力長期被困在齊國,燕國本土就會空虛,若有他國進攻,必然無法防範。所以,田單的離間計之所以成功,也是考慮到燕惠王的實際困境。

軍事評論員龍凱鋒認為,樂毅在執行滅齊戰略時,是有失誤的。樂毅在無法改變燕昭王的滅齊大戰略時,應該在擊潰齊國都城臨淄,在齊湣王被殺的時候,果斷收兵,佔領齊國靠近燕國的一些富裕城池和土地,從而既達到滅齊目的,又能佔據實際利益,增強燕國實力。待機再進一步削弱齊國,逐步滅齊。這是符合燕國實力的滅齊戰略。

三、燕惠王不懂軍事,不識人才,也是燕國滅齊功虧一簣的重要原因。

樂毅是名將,滅齊之後重視爭取齊國民心,樂毅雖然圍困莒和即墨三年,雙方處於戰略相持階段。雖然戰爭持久下去,燕國風險很大,但不至於一敗塗地。如果燕軍能夠佔據齊地5-10年,加強齊地的政治建設,執行“以齊治齊,以齊養燕”策略,齊地恐怕真要歸燕了。然而,天不助燕,讓對樂毅才能深信不疑的燕昭王去世,而燕惠王繼位,使燕國滅齊戰略功虧一簣。

看齊國滅燕,燕國滅齊,軍事評論員龍凱鋒感慨萬千,春秋戰國所有的諸侯國爭來爭去,打來打去,最後都被秦國所滅。這正印了一句諺語:螳螂捕蟬,焉知黃雀在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