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高學歷的人更容易患抑鬱、焦慮等心裡疾病?爲什麼?

Apple


一個人的容忍度,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也就是說你承載的東西過多,思前想後,超過了你的負荷,就容易被壓垮。如果說高學歷的人容易患抑鬱,也是有道理的。

高學歷的人未必經歷過困厄和逆境,也許就是在一個風平浪靜的優雅環境中,完成了他的學業。不是說從書本上學的多,懂得多,就見過了世面,就瞭解了這個世界。的確還是要在現實中去經受一些歷練的。當學識和經歷對等起來的時候,才能說這個人真正是有“學問”。也就是說,學識不僅豐富了他的自身,創造著外在的東西,更重要的是他的學識能讓他在一些突如其來的變故中,沉著冷靜,不至於被湍流沖走。

儘管學歷很高,但經歷不了現實中的磨難,心態脆弱,心中承載的東西又太多,還放不下,當悲觀看到現實世界和他學的東西無法對等,尤其是當發現所學的東西在現實中起不到一丁點作用的時候,就愈發孤僻、落寞。當孤苦無助的時候,就會產生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

我們常說一種精神,叫鑽研的精神。在學術上去鑽研,這是一件好事,這也是必須的。但如果是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一系列難以解開的問題,困擾你的問題,就不要去“鑽研”了。你不僅不要去鑽研它,還要學會主動放棄,還要學會得零分。要讓那個追求完美的大腦得到休息和調整,否則,那不叫鑽研,那叫鑽牛角尖。

譬如,一個公式你可以套用解答一道難題,這道題可以得滿分。但在現實中沒有公式,可以給你套用。你認為,付出就能得到回報。但在現實中,你有可能得到回報,但同樣也可能得不到回報;或許你心中有桿秤,你有你的道義,你有你的良知,你有你的真誠和善良,你想把這些拿出來去做一個等價交換,希望別人也不要缺斤短兩。但你有可能會換來別人的一葉白菜。因為人的取捨標準不一樣,人的觀念不一樣。所以,你不要去追求現實中有什麼全等式,或者是退而求其次,有什麼約等式,相似式也行。你要知道並且深刻了解現實中有太多的不等式。

你會說:為什麼?現實會告訴你:你哪來那麼多為什麼?

有些人,就是在他的理想和現實中焦慮並徘徊。放下心中的東西,去融入現實,他做不到,但是固守著心中的那份情懷又似乎和這個社會脫節。如此一來,離抑鬱還遠嗎?

那麼選擇放任自己,隨波逐流。這終歸不好,最後把崇高的信念,獨到的見解,執著的精神,或其他別人理解不了的什麼東西統統埋藏在心底,發現這個東西不好與人述說,你說出來就面臨貶值。所以還是留待將來有伯樂的發現和認同吧。

所以高學歷的人,除了他的學識以外,他的承受力,他對事物正確的分析力,判斷力,以及他是否具備心理的積極自我調節能力都顯得尤為重要。

(回升)


回升


抑鬱症被稱作“心靈上的感冒”,換言之這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類疾病,注意精神類疾病不等於精神病。其發病的原因目前並沒有一個醫學上的解釋,因此也造成了抑鬱症患者治療難的問題,同樣的治療方法,同樣的藥物針對抑鬱症患者不一定都起作用。

抑鬱症的發病群體不侷限於某一領域,某一年齡段,安定醫院的宣傳展板上還有兒童抑鬱這樣一種說法,我目前看到的關於抑鬱症的分類,按照年齡分:兒童抑鬱症、青少年抑鬱症、中老年抑鬱症;按照程度分:輕度抑鬱症、中度抑鬱症、中重度抑鬱症、重度抑鬱症;按類型分:抑鬱症、躁鬱症、雙相情感障礙。所有的分類當初並沒有哪個分類體現了學歷對抑鬱症的影響,所以個人覺得學歷並不是引發抑鬱症的主因。

至於高學歷易發抑鬱症的患病統一,我想可能有幾個方面的因素;第一,就醫問題,擁有高學歷的人群一般比較相信科學,不至於封建迷信,因為抑鬱症這個病症,在一些農村或者落後的地方會被賦予不好的說辭,當高學歷的人發現自己患病的時候就醫率是比較高的,因此,數據統計的時候高學歷的佔比就比較大;第二,高學歷的人對事物的追求更加要求完美,抑鬱症是一種心理疾病(也有一種說法是天生大腦缺乏一種物質,叫五羥色胺),我更傾向於抑鬱症是一種心境障礙。就我的親身經歷而言,抑鬱症的人一般都是對某一種事物(工作也好、生活也好、學習也好)極進的追求完美,不允許不完美的形象出現,一旦出現自己不能駕馭的事情,就會出現心理上的落差,造成抑鬱症的產生,高學歷的人比一般人更追求完美。

以上是個人以自己親生經歷做的淺顯見解,歡迎大家評論區來PK。


小胖孩31


這類人群長期不與人打交道,造成社交障礙恐懼症,需要心理醫生治療。同時每天保證40分鐘以上的散步,確保充足且質量高的睡眠,逐漸會好起來的


祁家越兒


不一定吧,是思慮比較多又不知道如何疏解的人才會這樣吧,也許還會因為自身比較偏執而導致。教育層次低的群體大多不會去看心理醫生,這部分人群的數據統計也會不準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