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退了近30個微信羣,取關了20個公衆號,刪了10個通訊錄好友


我退了近30個微信群,取關了20個公眾號,刪了10個通訊錄好友

其實啊,群聊這件事兒,不必太玻璃心。

前幾天,我退了近30個微信群,取關了20個公眾號,刪了10個通訊錄好友。

說來好笑,現在的小夥伴們還真挺喜歡“一言不合就建群”

旅途偶遇拍了照,想要共享,建個群;刷劇吐槽聊八卦,邀上好友,建個群;一起聽微課,一起考證忙,建個群。

於是乎,我總被莫名其妙拉進各種群裡。

除了家人朋友群之外,其他都是八杆子打不著的存在,像什麼原創授權群、打卡群、拼車群、外賣群……

本以為,這些“小團體”能讓我抱團取暖,連呼快哉。卻未曾想,裡面充斥著刷屏似的表情、一兩塊的紅包、無意義的談論。

身為懶人,我一度懷揣“能不走就不走”的釘子戶之心。直至某日,手機無緣無故閃退,內存不到100M。

我才忽地明白了,每天混跡的很多群的“意義”何在:浪費流量,佔用空間,損耗電量……

講真,我不想凌晨收到大波未讀消息,不想看某人現場直播日常,不想剛開口就成話題終結者,更不想把自己變成一串字符、一個頭像、一團佔用手機0.05G的數據垃圾。

我退了近30個微信群,取關了20個公眾號,刪了10個通訊錄好友

也罷,眼不見為淨,我把手指點向界面右上角。

“你是否要刪除並退出群聊?”

“是。”

當然,並非所有聊天都是一種無意義的消耗。像工作群、家族群、密友群,暖心且便捷,倒還好說。沒準餘光一瞥,點擊“添加到通訊錄”,你就認識了不錯的他。

但更多時候,被傾訴欲吞沒的你我——只有互聊的閒情,卻沒有珍視的心意。

為了認識和維繫某些關係,我們在朋友圈小心翼翼地窺伺,在留言區急不可耐地點贊。卻不料,“硬社交中帶著明顯意圖的交流,成了榨乾最後一絲熱情的元兇。”

群聊何嘗不是如此?

有些人,把微信群當作“資源和人脈”的中轉站。

一旦被邀請進某個群,火速掃一眼群裡有誰,純靠名氣大小、排位高低添加好友。

有些人,渴望被人圍觀,優越感滿滿。要不吹捧自己,要不揭朋友的短,開口閉口都是“我怎麼樣怎麼樣”。

還有些人,沉迷於群體式的認同感,總想抱成團,取取暖。自以為表面合群,內心就不會孤單。

“我今天啥事也沒幹,不知道你們在幹嘛?”“哈哈哈,原來你們也沒好到哪。我放心了。”

當你心安理得地忘卻真實,殊不知——那些說過的話、聊過的天,早就過宿了、擱涼了、擺餿了。

還記得,我第一次“被移除群聊“的糗事。

該群大概兩三百人,平時大家彼此逗樂,還算融洽。有次搶紅包大戰,我不知他們玩興正酣,很不知趣,把新出爐的文章往群中一丟。

等再打開時,稍覺奇怪。再一看,心頭拔涼。

我,被,踢,了。

那會兒我挺自戀,生怕相聊甚歡的友人察覺我不在群中,會心生困惑。便趕緊翻出列表,想跟他們解釋一番。誰知呢,我倆壓根沒加對方好友。

此事過後,我才算清醒了。我所執迷的,不過是“有很多朋友”的假象。而我所擁有的,不過是聯繫人罷了。

最初我們說得很好聽,像什麼聯絡感情、深入交流、互換資源。可事實上,光靠微信群裡的插科打諢,如何能“拼湊”出一個完整的、立體的人?

那些踏實做正經事的大神,又怎會吃飽撐著,成天埋頭於閒聊?

更多時候,這層虛擬關係薄如脆紙,不需要太多時間心力去建立、去維繫——所以,一切來得太簡單,去得太容易。

寫這篇文章前,我特意問了身邊幾個朋友。在“如何退群”這件事上,大家有點犯難。原因挺一致,“顧忌太多”。

顧忌邀請加入的朋友面子,顧忌是否被罵不合群裝高冷,顧忌暗戀的她會否發來新消息。大多數人,寧願把整塊時間浪費在與陌生人說閒話上,卻不肯在爸媽的家族群裡道一聲晚安。

我退了近30個微信群,取關了20個公眾號,刪了10個通訊錄好友

糾結著,麻木著。我們忘了顧忌自己,問問自己是否不堪其擾,是否需要獨處的空間、自省的餘地。

其實啊,群聊這件事兒,不必太玻璃心。

如果你玩得開心、聊得酣暢,那就鼓足勇氣,加個好友,珍惜彼此的默契和投緣。

如果你不自願、不自在、不舒服,又何必顧念一份虛渺的人情,勉強自己瞎耗著。

有的人看不慣,那就屏蔽;有的群不喜歡,那就退出。走之前,記得和群主打個招呼。

道一聲,“你們玩兒,我們江湖再見。”

畢竟嘛,再好的社交工具,最後的落腳點還是人。

比起拋掉幾段舊關係、揮別幾個假朋友,我更怕的是,微信卸載、微博註銷、電話清空之後

再也查無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