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越調第一人申鳳梅談《哭殿》中皇后的表演體會

《哭殿》劇目,是越調劇種的骨子老戲,多少年來它一直受廣大觀眾的歡迎。我在十五年前就先後扮演了此劇中的“公主”、“詹貴妃”,在特殊的情況下我還扮演過“唐王”。但怎樣也沒想到後來又扮演了這個老旦角色——“皇后”。

千古越調第一人申鳳梅談《哭殿》中皇后的表演體會

要塑造這個陌生的、具有典型性格的老旦角色,對我來說,不得不付出自己整個業餘休息時間,來仔細琢磨。

老師傅們常教導我們說“裝得像,強似唱”,從這句話中我體會到,做個好的戲曲演員不但要有婉轉動聽、清晰、圓潤的嗓音,更重要的是具備唱做念打這些全面的基本功夫,這樣她(他)才能當好這種載歌載舞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地方戲曲演員。

因此要演好這個角色,除認真鑽研分析角色外,更重要的是從身段、臺步、形體動作上下功夫。於是我就在生活中仔細觀察著老人們的動態,並揣摩這一古代宮廷皇后的形象,慢慢從腦中浮現出很多名老藝人過去所扮演過的老旦角色形象,尤其回憶起他們在這個角色上所創造出來的有力動作,和鮮明逼真的藝術形象。同志們的幫助,多天的細心研究和練習,才把我演小旦的那套“手眼身口步”的五法層次動作,慢慢揣摩成為年邁花花穩重大方的皇后形象。

從劇本來看共分四場,皇后的出現,也正是在故事情節已趨於高潮的最後一場之中,假使這一場演砸了,就再也無法彌補挽回。因此單憑劇本所提示的材料來刻畫角色,是太不足了。但演員創造角色最基本的根據還是劇本,所以我在導演的幫助下,更進一步深入的分析了劇本的情節、結構、主題思想、人物性格,以及角色最高任務與其他人物的相互關係……

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貫穿,把最後一場戲“哭殿”圍繞著四個單位來進行表演:說理、辯駁、對抗、勸解,從而結束全劇的矛盾。根據劇本的要求與角色的活動,我設計出皇后這個角色的表演層次,是由勸解、說理,發展到衝突、對立,一直到責備公主,是整個角色活動的貫串線,她總的目的是和解,以此來解救秦英。

從角色的活動和他對人對事的態度中,我開始孕育著這個飽經事故、老練、機智、長居宮廷的帝王之婦。她對唐王是體貼、賢惠的,和詹妃(西宮)也很和睦,她並不以正宮、皇姐的地位來壓服歧視她,由於女兒關係,她更加疼愛忠良之後秦英,所以當內侍稟道她的外孫秦英問斬時,她便急急忙忙的上殿保本,但她內心並不是十分驚慌。因為她相信唐王是一個有道明君,又加上秦家有世代之功,曾救她命數次,所以當她看到公主哭哭啼啼求見她時,便用安慰的語氣唱到:“孃的兒你且把寬心放了,外孫事有為娘一面承招。”這當中角色的潛臺詞是:“為娘我見了你家父王三言兩語就會救下你兒子的”。

當他與唐王見禮後,發現詹貴妃也在金殿啼哭時,就感到事情不是那麼容易辦了,覺得是有些面慚,因此當詹妃參見她時,她是多麼親切的以老大姐姿態來招呼她;當唐王問她上殿有何本奏時,她仍是不慌不忙帶著質問的口氣,反問到:“金殿以上你殺的哪家,斬的何人?”這裡不難看出她以參謀和幫助料理朝政的態度出現,向唐王擺出了秦家有世代之功不可斬首的緣由。但在詹妃一旁哭訴下,以理說服不了唐王時,她又以老夫老妻家務之事為名來糾纏辯論,以求得唐王釋放秦英。從角色這些活動中可以看出她那遇事沉著,老練事故的典型性格。

千古越調第一人申鳳梅談《哭殿》中皇后的表演體會

所以當唱到“駙馬兒困西涼你怎不還鄉,都是為了這個混王”時,我以側面的身段動作,通過怨恨“唐王”的神色來透漏出她那種潛伏的思想感情。當公主說她“國母娘坐正宮你咋不如那姨娘”時,她答道“娘老了!你父王愛她,我沒她長得……咳……她動起本來比娘我強……”等,從這段戲詞看來她好似已無可奈何,但仔細分析起來,對唐王是多麼有力的諷刺呀,她潛伏著的思想是:“你如今有了西宮卻把家忘懷了!”正是這些隱而不露的有力辯論,才擊中了這個唐王的要害,終於使唐王不斬秦英,以勸解的辦法平息了這場風波。最後她又以慈母的神色教導倔犟自負的公主,通過這些複雜曲折的鬥爭活動,終於完成角色的最高任務。

由於自己的文學藝術理論淺薄和時間的限制,就很難對角色有成熟的創造,僅僅是根據這種理解來進行表演的。

千古越調第一人申鳳梅談《哭殿》中皇后的表演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