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灌籃》製作經:如何讓直男和軟妹都買帳?

解碼《灌籃》製作經:如何讓直男和軟妹都買賬?

“只有三分了。賭一把,最後賭一把。”

在比賽只剩下1.41秒的時候,三分線外的楊皓喆接到了隊友的傳球。

場上的環境很複雜。他的腳後跟骨裂的傷還沒養好,另外兩個隊友也一傷一弱。而對手是三個身材更加高大的CUBA(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球員,領先他們兩分。此刻,可能只有他還沒有放棄。

倒計時不足1秒,他穩健地拔起、投籃,然後順勢滑坐在地上。

籃球劃過一道漂亮的弧線。壓哨進筐的那一刻,全場沸騰。楊皓喆雙手指天,躺倒在木地板上,迎接他的是如潮而至的選手們。他們大多並不認識這個斯文安靜卻連得19分的男孩,但一定要用擁抱和拳頭來表達此刻的驚喜和激動。

這是競技綜藝《這!就是灌籃》迎來的第一個高光時刻。楊皓喆的故事不是個例,《這!就是灌籃》播出兩期,令人熱血沸騰、印象深刻的球員還有很多:高佳鉑、艾弗鋼、張寧……

關於“燃”的故事要怎麼講,體育賽事、影視劇自然都是最拿手的,但以娛樂著稱的綜藝節目需要去“提純”,卻不那麼容易。

果不其然,“劇本說”、“運氣說”圍繞在節目播出後的輿情中。但面對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時,《這!就是灌籃》的總監製、總策劃說出了自己在節目製作過程中的四次選擇,以及做的四個“減法”。

這一切,還要從總策劃易驊拒絕明星開始說起.....


解碼《灌籃》製作經:如何讓直男和軟妹都買賬?


熱血是怎樣煉成的?節目組的減法攻略


“一定不能再讓明星來打球了。”

在看了近年的競技體育節目後,易驊有一次在內部策劃會上,堅定地向團隊宣佈道。

以往這些節目通常會請專業運動員來擔任藝人的教練,或者運動員和藝人分組對抗。但演藝明星本身的競技水平有限,也很難拿出足夠的時間用來訓練,反映到節目裡就是比賽的可看性不足。比賽不夠激烈精彩,那麼“熱血”就無從談起。

因此《這!就是灌籃》節目組確定了選拔素人球員的思路,也是節目組在選角方面做的第①次減法。

但素人的故事怎麼展現?海量的素材是一方面,每一期找到一個核心球員又是一方面。

“第一期楊皓喆那個壓哨三分球,我考慮過不讓它進的。”《這!就是灌籃》總監製王雲鵬說。

她的意思是說,按照劇情真人秀的模式,第一期應該在球未進的時候戛然而止,給第二期留足懸念——也就是讓網友們恨得牙癢癢的“孤兒剪輯”。

這個想法是王雲鵬最先提出來的,但最後也是她說服了自己,選擇完整呈現這場比賽。在反覆對比兩個剪輯版本後,她認為完整的賽事段落更有利於楊皓喆在第一期把臨危不亂的領袖形象立住,也能夠讓觀眾保持連貫的觀賽情緒。如果真的把進球放在第二期開頭,它的感染力一定會大打折扣。

“我們最終摸索出的原則是每一場比賽都要有一個牽引核心故事線的球員。”王雲鵬向小娛再一次強調道。

傳統賽事是全景式的記錄,觀眾的關注點非常平均,但是真人秀節目必須要塑造重點人物供觀眾共情。無論是1V1還是3V3,一場比賽中能夠突出講述的人物不能超過兩個,否則講第三個人的時候觀眾的注意力就不集中了。

這是節目組做的第②次減法。

為了增加情緒感染力,後期剪輯運用了一些電影化、動漫化的手法去處理素材。

例如在楊皓喆的比賽中,他第一次突圍上籃的幾秒鐘是慢放靜音的,直到進球后外界聲音才恢復正常。這其實是電影常用的聲音表現手段,模擬當時人物主觀的感官體驗,使觀眾帶入主角情感。在一些關鍵時刻,節目還會將明星領隊和場下選手的反應鏡頭作為幾個靜態畫面剪接起來,和漫畫的分格非常類似。

不過這樣的剪輯手段也存在著不被籃球愛好者買賬的風險,比如節目彈幕中有很多人都在吐槽進球時刻的慢鏡頭。一位曾經打過NBL(全國男子籃球聯賽)的男生告訴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在籃球離筐比較近的時候,大多數情況是可以判斷是否進球的,因此重複慢放使他的觀看感受很不流暢。

“我們後期會做一些改進,可能會剋制一些慢鏡頭的使用,但故事化的真人秀手法不會改變。”對於兩方的看法,王雲鵬也在取捨。

此外,逆襲反轉的戲碼固然令人激動,但也引發了“節目是否有劇本”的爭議。一部分網友認為“綜藝節目都有劇本,何況反轉這麼多,一看就是設計的”,另一部分網友則表示“籃球場上什麼都有可能發生,說有劇本的都不懂籃球。”

“海選共有44場比賽,最終播出的只有11場,肯定要挑選格外激烈精彩的那些。”王雲鵬表示,節目中比賽呈現出的戲劇性其實是素材精選的結果。“如果真寫了劇本,他們要在現場160多個選手、300多名工作人員面前一遍過,還得壓哨進球、三罰三進,那演技和球技未免也太好。”

總策劃易驊則對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說,《這!就是灌籃》不僅沒有劇本,反而還刻意減少對選手行動的干涉。

在錄製現場,上場順序、挑戰對象都是沒有安排,即時發生的。導演組沒有嚴格劃分座位區域,也儘量少地去打斷錄製。而這,也是節目組在設計過程中的第③次減法。

選手常常四處走動熱身,甚至餓了可以隨時去休息區吃東西,坐累了還會趴在地板上看。“現場氛圍不像演播廳,更像一個線下籃球大party。”易驊說。

這給素材整理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王雲鵬告訴小娛,“我們後期看到這個素材量是非常崩潰的。一共160多軌的音頻,有的人可能一天只講了兩三句話,有的人一天都在講話,中間只有三四句可以用,這些都是從海量素材裡面撈出來的。”選手上下場經常變動位置,要在60多個機位的視頻素材中找到與音頻對應的畫面非常困難,因此也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來進行這部分的對照工作。

但另一方面,相對自由的錄製環境也提供了大量可以用來展示選手豐富個性的素材。例如高中生夏浩然騎在張寧脖子上的鏡頭,就為張寧後面急於求勝、帶弟弟晉級的行為做了鋪墊;寂寂無名的高佳鉑堅持到最後一刻、打敗路人王冠軍平常心後,籃球少年們一擁而上共同慶祝的鏡頭也成為了節目中的一個情緒高潮。

解碼《灌籃》製作經:如何讓直男和軟妹都買賬?



解碼《灌籃》製作經:如何讓直男和軟妹都買賬?


熱血綜藝早就不是新鮮事?專注於一項運動!


熱血其實是競技體育共有的屬性,因而以此作為標籤的競技體育真人秀並不少見,近年來就有《陽光藝體能》、《來吧冠軍》等多檔綜藝節目面世。只不過,得到市場的認可並不容易。

《陽光藝體能》以跆拳道、游泳、籃球為主要項目,《來吧冠軍》十二期節目中則每期都更換一項運動——看似能夠儘可能多地吸引不同圈層的觀眾,事實上也削弱了每一種運動的感染力、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

《這!就是灌籃》與之最大的差別之一就是專注於籃球這一項運動上。可以說,這是節目組在主旨上的第④次減法。

易驊表示,《這!就是》系列的前兩檔節目給了她這樣做的信心——街舞和鐵甲都比籃球更小眾一些,但也都成功突破了圈層。“不要擔心小眾,要先做對、做專業。”

王雲鵬認為,不同的體育項目規則不一樣、硬件要求不一樣,沒有辦法套用同一個模式去做節目。但是一個項目能否綜藝化,有幾個基本的考量因素:一是運動本身的觀賞性,二是這項運動的群眾基礎。綜合這兩點來看,籃球在中國可以算是一個最優選。

既然決定了要專注於籃球這一項運動,那麼節目組決定深挖更專業的素人球員而非明星。

之後團隊開始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進行用戶調研、籃球產業調研和全國範圍內的球員摸底。有一位球員在第一次被選角導演聯繫的時候還在上高中,第三次聯繫的時候已經上了大學。他都忍不住問:“同樣的問題我已經回答了三年,你們到底什麼時候開始錄?”

即便節目中難免需要一些所謂的“綜藝咖”,最終他們也要通過比賽中的表現打動觀眾。第一期節目中,來自中央音樂學院的高佳鉑又唱又跳,甚至戴著滑稽的面罩說要保護臉,但面對路人王冠軍平常心毫不退縮,最後三罰三中,實現了一場漂亮的逆襲;第二期裡,身材瘦削、還穿著一身蜘蛛俠衣服的艾弗鋼不按套路出牌,但三分球極準,根本不給對手防守的機會,最後贏得了比賽。

解碼《灌籃》製作經:如何讓直男和軟妹都買賬?



解碼《灌籃》製作經:如何讓直男和軟妹都買賬?


為什麼要熱血?正能量、無風險,不過時的審美取向


經歷了《中國有嘻哈》多位選手被電視臺“封殺”後,《中國新說唱》前所未有地“love&peace”;《創造101》粉絲集資跑路導致廣電總局下發“最嚴限秀令”,隔壁的偶像練習生們也受此影響停錄部分綜藝。

在文娛領域,公權力的重拳隨時可能出擊。在這種情形下,沒有什麼比高舉體育、熱血、勵志這些正能量大旗更加安全了。

除了最大程度地規避風險,《這!就是灌籃》還能夠滿足一部分觀眾所渴求的審美需要。“市場上已經有那麼多很美麗很性感的男性形象,我們這160多個鋼筋直男有他們完全不一樣的視覺魅力。”王雲鵬對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說。

有網友表示,看《這!就是灌籃》讓她想起《偶像練習生》——同樣是一群年輕的男孩,為了自己熱愛的東西而努力在比賽中生存下去,並和自己的競爭對手成為惺惺相惜的朋友。這種屬於青年人的情感是共通的,只是《偶像練習生》傳達的情緒相對細膩,而《這!就是灌籃》的表達則更加直爽酣暢,就像是藝術生和體育生的區別。

但事實上,籃球少年們可能不止是偶像練習生的同類替代品。

如果說觀眾投射在偶像練習生們身上的是愛情幻想,那麼投射在灌籃少年們身上的就是激情與夢想——不同個體、不同時期對理想戀人的想象各不相同,但追逐夢想的渴望是不分性別、也不會動搖的。

就像28年過去了,《灌籃高手》新裝再版的消息還是會登上微博熱搜,三井壽那句“教練,我想打籃球”仍然會令無數人熱淚盈眶;就像兩週前,日本甲子園全國大賽中的棒球少年們用他們笑中帶淚的青春故事刷屏朋友圈,引得一眾網友紛紛感慨自己的少年時代只有偷偷摸魚的補習作業,卻沒有拼盡全力的賽場。

滾燙的青春,永遠不會缺少觀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