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三月,養生「三步走」,爲孩子冬季健康打好基礎,一年少生病!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就可以每天獲取專業的兒童、女性相關知識!媽咪小孩——一個專注於女性健康、兒童成長的小小自媒體

暑去寒來,秋風送爽,湛藍高遠的天空,略帶涼意的微風,是否已經感受到秋的腳步在靠近?

秋天,陽氣開始“收斂”,潛藏於內,變化無常的“多事之秋”,人會有秋燥、秋乏、秋愁等表現。

秋天,養生也要順應天時,不同階段對養生的要求不同。

秋三月,養生“三步走”,為冬季健康打好基礎,一年少生病!

秋三月,養生“三步走”,為孩子冬季健康打好基礎,一年少生病!

《黃帝內經·素問》講:“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收斂神氣,使肺氣清,逆之則傷肺,冬為饗洩,奉藏者少。”

秋三月,是指農曆的七月、八月和九月,這三個月的養生重點也略有不同。

秋三月,養生要“三步走”

秋三月,養生“三步走”,為孩子冬季健康打好基礎,一年少生病!

第一步:初秋,防暑、調脾胃、解秋乏

時間:秋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七月。

此時,養生重點,是要防暑保脾胃。

1、防暑,泡點紫蘇水喝

初秋時節,暑熱仍未完全退去,素有“火燒七月半,八月木樨蒸”之稱。

白天的氣溫還是炎熱的,此時,要注意解暑降溫、預防中暑。

並且,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處事不躁,以防暑熱傷心。

初秋時節,防暑降溫,可以用紫蘇葉泡水,代茶飲。

紫蘇葉,有很強的發汗能力,在初秋時節,用其泡水,可解暑降溫、防熱、祛溼、開胃,更可以預防感冒。

秋三月,養生“三步走”,為孩子冬季健康打好基礎,一年少生病!

2、調脾胃,煮點粥

初秋時節,雨水較多,溼氣偏盛,溼邪最易傷脾,此時,要注意保護脾胃。

並且,經過了一個“苦夏”,人體的脾胃難免有些虛弱,秋季進補之前,應該先調理脾胃,再進補,可事半功倍。

李時珍認為,粥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

粥能補益陰液,生髮胃津,健脾胃,補虛損,最宜養人。

所以,初秋時節,煮點粥,可調養脾胃。

秋三月,養生“三步走”,為孩子冬季健康打好基礎,一年少生病!

3、解秋乏,早睡早起,深呼吸

經過了“苦夏”,很多人,一入秋,便會出現昏昏沉沉、睡不醒、渾身疲倦等現象,這是典型的“秋乏”。

應對“秋乏”,首先要注意起居,做到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午休時,可以小睡15-30分鐘的午覺,有助於緩解疲勞狀態。

早起後,可以練習深呼吸,打開陽臺上的窗戶,用力的吸收外界清新的空氣,把身體中,堆積一個晚上的濁氣,用力的呼出體外,將會更加有利於維持好自己的精力。

第二步:仲秋,防燥、補肺氣、常秋凍

時間:秋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八月。

1、防燥,多喝茶

仲秋時節,草木逐漸乾枯萎黃,人體也表現為

“津幹液燥”,如:口鼻咽喉發乾、皮膚乾燥、大便乾結等。

此時,養生重點,要注意防燥。

防秋燥,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多喝茶水

可以自己動手,用人參、百合、地節、蒲公英根、苦蕎,做成人參地節茶,每日泡水喝,可滋陰潤燥清熱去火,安神助眠。

秋三月,養生“三步走”,為孩子冬季健康打好基礎,一年少生病!

人參,滋陰補生,扶正固本,含有人參皂甘,強心氣、補肺氣。

百合,養陰、潤肺、止咳、清熱,養心安神,增強抵抗力。

地節,味甘多脂,滋陰潤肺,生津止渴,是一味養陰生津的良藥,並且,地節中所含的維生素A,對改善乾裂、粗糙的皮膚狀況有不錯的作用。

苦蕎,清熱降火、消食化滯、涼血消腫、降壓、改善微循環,助力身體健康。

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炎去火,性質微寒,可改善人參滋補容易上火的問題。

五種搭配在一起, 滋陰潤燥,養心安神,是秋季對抗秋燥不錯的飲品。

秋三月,養生“三步走”,為孩子冬季健康打好基礎,一年少生病!

2、補肺氣,練“呬字訣”

燥邪易傷肺,仲秋時節,一定要注意保護肺部,“呬”字訣,通過練習呼吸吐納,來收斂肺氣,增強和改善肺氣。

“呬字訣”,為六字訣其中之一。

“呬”字訣,與肺相應。口吐“呬”字,具有洩出肺之濁氣、調理肺臟功能的作用。

秋季練習“呬字訣”,有潤肺、養肺、增補肺氣之效,對於各種肺部慢性疾病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呬,讀(si)。

口型:開唇叩齒,舌微頂下齒後。

呼氣,念呬字,兩手從小腹前抬起,逐漸轉掌心向上,至兩乳平,兩臂外旋,翻轉手心向外成立掌,指尖對喉,然後,左右展臂寬胸推掌如鳥張翼。

呼氣盡,隨吸氣之勢,兩臂自然下落垂於體側,重複六次,調息。

3、常秋凍,有“原則”

仲秋時節,氣溫開始下降,雖涼卻不甚寒,正是“秋凍”的好時機。

此時,青壯年,及身體健康的老人和小孩,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以免身熱汗出,傷陰耗氣,為越冬打好基礎。

不過,“秋凍”也有原則,需要注意,身體的幾個部位,不宜“秋凍”,需警惕。

脖子不宜“秋凍”,受涼後,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狀的感冒,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

肚臍不宜“秋凍”,肚臍比較薄弱,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易受寒邪侵襲,危害健康。

雙腳不宜“秋凍”,寒從腳下起,腳部寒,則全身寒,機體抵抗力下降,病邪便乘虛而入。

所以,秋凍有“原則”,切莫忽視。

秋三月,養生“三步走”,為孩子冬季健康打好基礎,一年少生病!

第三步:晚秋,避風寒

時間: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

避風寒,及時添衣

晚秋時節,天氣開始轉寒,不時有寒流侵襲,此時,須及時添衣,避風寒,不再適宜“秋凍”。

寒邪易致人體氣血運行不暢,從而誘發中風、心絞痛和心肌梗死,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尤其要注意及時保暖,以防疾病發作。

歡迎喜歡兒童成長、女性健康的朋友們在下面評論區提出寶貴的意見,我們共同探討,如果您覺得有收穫,還望多多點贊、轉發或關注,予以小編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