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戰:爲什麼十萬軍隊不退守海南?而是選擇跳海,原因很簡單


宋朝當初被大敗於崖山,崖山是今天廣東江門的一個小鎮。在被蒙古大兵追至此之後,十萬軍民選擇了跳海而亡。可是大家都知道,自古以來,我們中華一直地大物博,宋朝時期海南也是我們的國土。為什麼十萬軍民寧可選擇跳海而亡,也不退至海南,謀求東山再起呢。

這裡就要先介紹下當時的時代背景,蒙古的鐵騎大軍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幾乎戰無不勝,掃蕩亞洲,甚至差點佔領歐洲。在攻打南宋的時候,鑑於兩方的實力差距,南宋的軍隊一直節節敗退,當時領兵的陸秋秀帶著南宋的小皇帝領著十萬軍民一直退守到了崖山,選擇了跳海而亡。原因無非有三。

一是,咱們中華的文人歷來講究民族氣節,以陸秀夫為首的南宋將領是不可能投降於蒙古大軍的,所以為免受辱,陸秀夫抱著小皇帝寧肯跳海。當時的海南也已經被蒙古的軍隊佔領,儘管蒙古只是在海南駐守了部分大軍,以南宋的剩餘力量是可以奪回海南的。但是海南除了蒙古的部分軍民,其餘的幾乎是全部來自被南宋朝廷流放的主戰派。所以南宋剩餘的這些官員並無臉去面對曾經的同朝為官的官僚們。


二是,海南自古以來被認為是不毛之地,蠻夷之所。南宋朝廷不併認為退守海南之後可以東山再起。說白了,其實對海南當時荒涼的島嶼並沒有任何信心。要知道,當時的海南並不是現如今的風光美景旅遊勝地。當時的海南到處是未開墾的原始森林蒼茫大山。虎蟲蛇蟻到處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因此海南才一直以來被各個朝廷選做罪臣的流放之所。

三是,儘管宋朝的科技在當時的時代來說名列前茅,但是以當時的造船條件,在有敵兵步步緊逼的情況下,想快速的造出大船乘船過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且崖山僅僅只是廣東的一個小鎮,物資資源並不是特別豐富,造船所需的材料也不是在被蒙古大軍包圍的情況下可以獲得的。

崖山戰爭雖然已經成為了歷史,但是十萬軍民跳海而亡的勇氣,直到今天依然為世人所震撼。戰爭的最後關頭,陸秀夫帶領南宋軍民誓死抵抗永不服輸的精神也為後人所讚賞。中國的歷史或許佈滿坎坷,但是其中無數人的風格骨氣值得後人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