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前不久,小丑介紹了一套BBC玩嗨了的偽紀錄片。

形式是一本正經的講述英國史,但內容卻是瞎扯淡。

就連主持人,也是由片方創造出來的。

由英國女演員戴安·摩根扮演的主持人,在採訪的過程中,會一本正經用她的無知地對觀眾胡說八道,例如: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這套偽紀錄片的譯名就叫《扯淡英國史》。

在BBC手上,偽紀錄片無需再侷限於DV,手持攝影機的形式,以及恐怖,驚悚內容。

它可以拍出紀錄片的質感,內容上能玩的東西還很多。

就如今天要跟您介紹的另一部BBC玩嗨了的偽紀錄片,這回觸到了科幻題材。

片名聽起來挺驚悚:

《大屠殺:吞噬過去》

(雖然豆瓣現在僅有6.9,300多人評價,但IMDB則是7.9)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這個片子,它首先是個科幻片。

時間設定在50年後的2067年(本片為2017年上的片子)。

那不是一個末世時代,至少在生活層面上,是發達的。

在家裡照顧花花草草的老人,是坐在這樣一個懸浮的椅子上的: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年輕人的戶外打球運動是這樣的: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虛擬技術,已經發展到可以讓人回到過去,體驗以前生活的境地了。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那還是一個眾生平等的社會。

那時候,已經沒有肉食主義者或素食主義者之分了。

因為。。。50年後,人們已經不再吃肉,所以,社會中這兩個概念,已經毫無存在意義了。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本片導演西蒙·阿姆斯特爾,就是一個素食主義者。

所以,這個片子從素食主義做文章,也就不奇怪了。

但本片並不是在宣揚素食主義,至少不完全是。

它是肯定素食主義的,但風格卻也極盡諷刺,帶著黑色幽默。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這就要說到本片的第二個類型元素—喜劇片。

本片如紀錄片一樣,用一本正經的形式,回顧了到2067年,人們完全吃素的演變歷史。

這其中,有著不少惡搞。

例如,惡搞英國首相搞豬(就是《黑鏡》第一集的內容):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惡搞川普: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甚至,還將全球氣候變暖所產生的災難性後果,歸因於人類屠殺動物,吃肉。

於是,在這個部分,阿諾也被惡搞到。。。了。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行為藝術也被惡搞。

行為藝術家阿布拉莫維奇的行為藝術《凝視》,在片中被描述為:

當她凝視著食肉的人們時,她落下了眼淚。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當然,這不是真實的。

這件事的真實版本是:

2010年,塞爾維亞行為藝術家瑪麗亞·阿布拉莫維奇在紐約舉辦了一個名為《凝視》的行為藝術展覽。

在這個過程中,她靜坐了716個小時,為期兩個半月,與1500個陌生人對視。

這些陌生人,在她面前有的痛哭,有的耍寶,有的求婚,反正使勁渾身解數,但她卻沒有反應。

直到有個人在她對面坐下來後,才讓她開始顫抖,流淚。

因為對面的這個人,曾經和她是情侶。

只是,後來兩人分開了。

分開那年,是1988年;

重逢的這一年,是2010年。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本片也是導演西蒙·阿姆斯特爾的第一部長片處女作。

可能此人您不大熟悉,不過他在BBC主持過一檔綜藝節目,這節目已經播了20幾季:

《樂壇毒舌嗡嗡雞》(1996-2014,基本上,每一季在豆瓣都是9分以上)。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這是一檔和音樂相關的問答節目。

節目中,毒舌已經不是底線了。

光看這個破壞音樂的片頭,其風格就可以猜出一二: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來參加這個節目的嘉賓,不乏一些樂壇巨星。

但是在這個節目中,主持人與嘉賓在問答過程中,那毒舌程度簡直就是辣手摧殘,令人慾哭無淚。

各路神仙也經常對對當紅明星無情嘲弄,尺度是膽大包天。

例如這一段: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這樣的風格,在這部《大屠殺:吞噬過去》也依然延續了。

當然,這回用的是一本正經的方式。

它對於素食主義給予了肯定。

但是在一些情節上,本片給了刻意的誇張後,則形成了一種諷刺意味,造成了喜劇效果。

例如,50年後的年輕人,在審視過去食肉的歷史時,是尤為不解甚至帶著悲天憫人的態度的。

這一段,先是說得非常恐怖: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然後則是反轉: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還有關於養貓的這一段,則是提出了一個諷刺的悖論問題:

如果你在成為素食者前,養了一隻貓怎麼辦?

這隻貓什麼都不吃,只吃魚。

所以你現在每個月殺50條魚,就為了養活一隻貓。

你現在想想,這隻貓當初就不應該養它。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而本片的第三個類型元素,則是恐怖。

這種恐怖,沒有出現鬼神,沒有一驚一乍的場面。

它是用內容來刺激您的腦神經。

相信我,這些內容肯定會讓您在短時間內對肉食感到反胃。

生活在當今的我們,成為了片中過去時代的“恐怖分子”。

我們喝的酸奶是:被QJ的牛所凝固的奶,人們通過猥褻奶牛的方式,讓他們被動產奶(具體內容還是您親自看吧)。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我們還吃烤乳豬!

根據“歷史資料”,曾經有人在節目上,將烤乳豬做為一個廚藝展示。

光是這個畫面,就讓我有著反胃的浮想了。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而偏偏,這“歷史資料”中,大廚還說出:

它的靈魂被帶走,我們的美味隨之而來。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假設,您不喜歡酸奶,沒吃過烤乳豬。

那麼,以下事情您肯定參與過:

麥當勞,肯德基,漢堡王,其中之一吃過吧?

我到現在都很難某類廣告的概念:那些雞啊牛啊,在廣告中叫人們過來吃它們?

而在片中,也展示了這樣一段廣告畫面,臺詞說道:

跳進燒烤醬是我們的最愛!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還有,人家對於漢堡的理解,雖然感覺哪裡不對勁,但就是無法辯駁。

至少,看了這句臺詞,我一天不想吃漢堡:

人們把這個星球上的生命切碎,夾在兩片面包之間,有點瘋狂。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而本片卻還更進一步地深挖這些企業背後的商業運作因素。

這就包括這些快餐公司對自己企業的包裝,例如:

將肉與玩具相結合;

漢堡王被打造成了一個魔法師;

麥叔叔的紅頭髮是因為他是個小丑,而不是由於在血裡染過色。

這些行為總結起來就是:

它在商業包裝上,轉移轉移了大人以及孩子的注意力,從而使得吃肉這件殘忍的事,變得不再那麼殘忍。

所以啊,我們這些吃肉的,在這個片子中,都成為了歷史罪人了。

您說,這事還不算恐怖嗎?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然後,本片的最後一個類型片因素才是紀錄片。

這個相信從上面的介紹,您已經知道是個什麼風格了。

不多說,又一部大開腦洞的偽紀錄片。

它諷刺極端主義者,但並不否定素食主義;

它惡搞,有些誇張,但並非原則上無底線。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我本身不是素食主義者,所以我查了下素食者的分類。

素食是一種文化,而成為素食主義者的原因大概有這樣幾種:

--宗教信仰,例如僧人,苦行者;

--為了健美,減肥這類自由式的目的;

--心地慈悲,不忍動物因自己的口腹之慾而慘遭殺害。

而本片很明顯地,就是將重心聚集在了最後一類上。

這類素食主義者裡,就包含不少哲學家和藝術家。

例如達芬奇,他說過:

我不願我的身體成為其他動物的墳墓。

(My body will not be a tomb for other creatures)。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如果只看表面的話,吃素會使得這個世界變得不再那麼殘忍。

這一點,本片是給予肯定的。

但如果細思,咱其實不難發現,本片諷刺了那些極端的素食主義者。

例如,因為人類吃肉,大量宰殺動物使得全球氣候變暖,世界被洪水淹沒這情節就是佐證。

因為如果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的肉食是永遠無法杜絕的。

即使人類不吃肉,難道老虎,獅子這類猛獸也能不吃肉改吃草?

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理論,就闡釋了這個世界中,人類,猛獸這些都屬於食物鏈的一部分。

人類,是沒辦法單獨跳出食物鏈以改變整個世界的。

人類卻可以做到,尊重不同立場的人的不同選擇。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當然,這個話題,說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反正,回到電影本身來說,這65分鐘,再一次給我開腦洞了。

更多的內容,留待有興趣的您去看吧。

其實我也不擔心介紹這個片子會影響您的食慾。

因為只要您不是素食主義者,我想著,這片子再怎麼樣,都阻止不了吃小龍蝦看世界盃的步伐~

它先是科幻片,接著是喜劇片和恐怖片,最後是紀錄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