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了,這台戲還在不斷讓人又哭又笑

眾所周知,90年代的臺灣,是香港電影的大票倉。

這些電影大多是為了賣錢,由此產生的供求關係鏈中,就包括了臺灣片商。

當時很多臺灣片商,就擠破了頭要從香港片商那裡買片。

沒辦法,臺灣片源不足,拍臺灣片發財的夢想,只能最終讓位於買香港片維生的現實。

於是,除了和同行競爭,有些臺灣片商還得赴港低聲下氣買片,有的則要提供臺灣資本協助電影拍攝。

當時,有個叫王應祥的臺灣老闆(製片人,發行商)就是這些人當中的一個。

那段時間,王總心有不甘,一直想擺脫這個不好玩的規則。

於是,90年代初,他的龍翔公司與當時已在臺灣聞名遐邇的表演工作坊合作,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

這部電影,班底強大,演員有當時紅的發紫的林青霞,戲骨金士傑,顧寶明,李立群,丁乃箏;

攝影是杜可風,美術是張叔平;

導演,是臺灣戲劇界赫赫有名,也是這臺戲的作者賴聲川。

只是,杯水車薪,並非人人都有王老闆那麼好運,當時的臺灣電影也沒有因為這樣少數幾部電影,就把港片的霸市地位給扭轉了。

《暗戀桃花源》

30多年了,這臺戲還在不斷讓人又哭又笑

現在在詞條上查查《暗戀桃花源》,您會看到,歷經了30多年,它已有N個版本(包括一個電影版)。

演過這臺戲的演員,包括80年代的金士傑,丁乃竺(導演賴聲川的妻子),顧寶明等人,90年代有了林青霞,蕭艾,2000年後的黃磊,袁泉,孫莉,何炅,謝娜等。

30多年了,這臺戲還在不斷讓人又哭又笑

我們如今在說開心麻花的舞臺劇轉電影是經過了多少市場檢測云云的,這事早在20多年前,臺灣的表演工作坊就做過了。

在電影版上映前,《暗戀桃花源》已經在舞臺上演了6年。

電影上映後,還拿下了包括臺灣影評人協會評選的92年度十大華語片第3名的獎項。

這是一部過於紮實的經典劇,演員接演這個戲,壓力頗大。

30多年了,這臺戲還在不斷讓人又哭又笑

《暗戀桃花源》的首演是1986年。

那時候的臺灣,處於戒嚴的尾聲。

當時,臺灣民眾覺得整個秩序很混亂。

過去幾十年的戒嚴,前方微微看到點變化,但又不敢相信或想象那可能的變化會怎樣。

賴聲川創作這出戏的靈感,就源於當時這樣一個混亂秩序。

有一次,賴聲川在藝術館觀看導演陳玉慧的《謝微笑》彩排,彩排時間是下午,首演是晚上。

可是,這段時間中還有2小時又安排了一場小學生的畢業典禮。

於是,那次出現了這樣一個景象:

臺上還沒彩排完,臺下已有小學生坐著了,而另一邊,鋼琴,講桌等畢業典禮所需用到的物件,也在等待搬上臺。

那時候,賴聲川還在想著,如何在戲劇舞臺上展示悲喜交加的故事,而當時看到的這件事,這個社會局面,則促成了他創作出《暗戀桃花源》。

暗戀桃花源在我一生中,有相當的意義。它是我在臺灣現在這一個混亂的局面之中,找到的一個平衡、一個人們渴望的秩序。

30多年了,這臺戲還在不斷讓人又哭又笑

於是,一齣戲中戲出來了。

兩明一暗的故事線,做出來了。

某日,某個劇場,兩個劇組的彩排合約被撞到一起(劇場沒協調好)。

演出在即,急著彩排,於是,兩個劇組只能共用一個劇場彩排。

兩個劇組,一個悲劇,一個喜劇。

悲劇是《暗戀》,講述40年代的江濱柳和雲之凡在上海一別,幾十年後,江濱柳臨死前兩人在臺北再重逢的故事。

30多年了,這臺戲還在不斷讓人又哭又笑

喜劇是改編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桃花源》,被妻子春花和袁老闆戴綠帽的老陶,某日出海打漁實為自殺,卻誤打誤撞進入桃花源;

待得老陶從桃花源回來要接妻子,卻發現妻子與袁老闆過著極為不堪的日子。

30多年了,這臺戲還在不斷讓人又哭又笑

一喜一悲的戲中戲,就在臺上交互上演。

一個是靜意的愛情故事,一個是喧鬧的喜劇,而觀眾的情緒,就在這一喜一悲中交替切換。

另外,還有一條暗線:

一名闖入劇院的瘋女,到處尋找一名叫劉子驥的人。

誰是劉子驥?

《桃花源記》結尾處: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多少,也有戲是戲,現實是現實的意味吧。

30多年了,這臺戲還在不斷讓人又哭又笑

1985年的11月30日,年輕的戲劇導演賴聲川在自家客廳宣佈,《暗戀桃花源》劇組成立。

《暗戀桃花源》是表演工作坊的第二齣戲,而此前的處女作,相聲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在一夜之間紅遍臺灣,也為《暗戀桃花源》開了個好頭。

(另:《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的視頻幾個網站上都找得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核心為李立群,最早一版為李立群和李國修合作,兩人在臺上講滿2個半小時。)

但是,當時《暗戀桃花源》的排演不是在劇場(那時候表演工作坊還沒有正式的辦公室和排練場),於是排練場地四處輾轉。

第一版中,《暗戀》劇組的雲之凡,由賴聲川的妻子丁乃竺出演,江濱柳由金士傑扮演;

《桃花源》劇組那邊,則是顧寶明,李立群,劉靜敏。

然後那個排練也是很有意思:

演員們來到賴聲川和丁乃竺家裡,進門後開始淘米,洗菜,做飯。

嘻嘻哈哈一陣飽食後,再捧著飲料閒適地瞎聊一陣。

排練像遊戲,演員們由生而熟成為知己。好像一群大人在玩小孩子的遊戲,搞童年往事,好玩極了。

--賴聲川

30多年了,這臺戲還在不斷讓人又哭又笑

臺灣的生活實在太亂了,這是臺灣人共同的經歷;然而身在其中,人們也能保持一種亂中的秩序。

賴聲川是這麼講述《暗戀桃花源》的。

那戲中的亂,就有如《暗戀》和《桃花源》兩個劇組,在一個劇場爭著場地排練。

前面,《暗戀》的江濱柳和雲之凡還在深情款款於黃浦江前訴離別之情時,《桃花源》劇組的人卻闖入鏡頭來破壞這一氣氛。

但是在亂中,卻也有著秩序。

一悲一喜交替,實實是給予觀眾悲喜交加的感受;

《桃花源》部分,顧寶明就記得曾經看到坐前排的觀眾笑得從椅子上翻下來;

而《暗戀》的最後,那些臺詞卻也在劇迷腦中徘徊不去:

想不到,想不到啊!好大的上海,我們可以在一起。這小小的臺北……

還有:

江濱柳:“之凡……這些年,你有沒有想過我?”

雲之凡:“我……我寫了很多信到上海。好多信。後來,我大哥說,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老了。”

30多年了,這臺戲還在不斷讓人又哭又笑

那秩序,還在於這場戲的設計:

由於時間所限,兩個劇組將舞臺一分為二,在臺上同時排練。

舞臺就這麼大,難免越界。

悲的《暗戀》,有時候會不小心就碰到喜的《桃花源》的道具;

又是悲喜交替。

而臺詞設計更有意思,《暗戀》演員說著臺詞,時不時會被《桃花源》的演員說的臺詞給打斷,反之亦然。

但是,在臺詞設計上,這悲與喜的臺詞竟實現了無縫鏈接:

當你不看場景的時候,你會以為這是一段完整的劇情;

看了場景,卻發現這是兩段不搭嘎的故事產生的錯位效果。

兩臺戲,此時交織一起,卻分不清是悲是喜,只有交加;

亂,又衍生出新的秩序。

30多年了,這臺戲還在不斷讓人又哭又笑

《暗戀桃花源》公演後,一炮而紅。

從此,成為了表演工作坊的王牌劇目。

於是,走過30多年,這個故事已被許多演員演繹過了。

但它卻也只拍過一次影版,就是林青霞演雲之凡的那版。

其實在此之前,林青霞就演了該劇的舞臺劇版。

那時候,林青霞甚至放話:

如果演舞臺劇,那麼導演一定要賴聲川。

而《暗戀桃花源》也成為林青霞唯一一次出演舞臺劇。

30多年了,這臺戲還在不斷讓人又哭又笑

多年後,當一開始有人對賴聲川用黃磊,袁泉等影視演員演舞臺劇發出質疑時,賴聲川是這麼回應的:

我不會拿我自己的作品開玩笑。現在的舞臺劇演員,很多其實想要拍電影;反而是影視演員,他們想嘗試演出舞臺劇。當年林青霞演雲之凡前,也同樣很多人質疑,可最後,事實證明她完成得很好。

30多年了,這臺戲還在不斷讓人又哭又笑

1991年,林青霞參演的那版,是賴聲川第一次重排的。

原因之一,是為了做好電影的拍攝工作。

而1986-1991年的5年間,局勢也變化很大。

臺灣戒嚴結束,內地開放探親。

於是,《暗戀桃花源》的命題可以走得更大。

如果說,第一版是更偏向於集體即興創作而成,那麼這第二版,就像是有著一個更為完整的劇本在照做。

第二版和電影版,又獲得了成功。

甚至電影版還在國際影展上獲得喝彩。

林青霞的雲之凡,又成為這臺戲中,最廣為人知的角色版本。

但在1993年,中戲,北影的小圈子裡,《暗戀桃花源》卻是被默默地傳遞著,速度卻很快。

小圈子對於這戲,發出驚歎:

原來,還可以這樣?

而多年後,當這臺戲漂洋過海,走入大陸各大劇場時,觀眾們看著這臺戲,彷彿在品著一罈30多年的老酒。

那味道,讓人又喜又悲,哭哭笑笑,卻也不再有人發出“還可以這樣”的感慨。

取而代之的,是:

果然經典。

30多年了,這臺戲還在不斷讓人又哭又笑

30多年了,這臺戲還在不斷讓人又哭又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