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獲諾貝爾醫學獎,但她並非兩院院士,這說明什麼?

靜如止水李中波


打賴在上世紀90年代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而我國的“三錢”(錢學森,錢三強,錢偉強)沒有過得諾貝爾獎又說明了什麼呢?“三錢”的貢獻還抵不上一個打賴?

確實在西方-國家眼裡,他們不會在乎“三錢”的貢獻,因為他們的貢獻都是對於我國的貢獻,而打賴的貢獻是“對全世界”的!

說的好好的科學貢獻不分國界哪裡去了?

反過來想想,如果打賴是在美國試圖利用和平的幌子製造美國-分裂,他會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美國不把他整到無家可歸誓不罷休!

諾貝爾獎擺明了也是帶著“有-色-眼鏡”!

所以說,在西方-國家對我國實施“技術-封鎖”的年代,我們用不著唯諾貝爾獎的“馬首是瞻”。

這並不代表我們不承認我們的科學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不過諾貝爾獎與我國院士的評選標準本來就不一樣,標準都不一樣,討論它們兩個的優劣或者強弱好壞有何意義?

袁隆平的貢獻無人不知,但他也沒有過得諾貝爾獎,但這絲毫不影響袁隆平的偉大,他甚至比很多過得諾貝爾獎的人都還要偉大,這又說明了什麼呢?

“科學無國界”是一句美麗的謊言,如果科學真的無國界,西方-國家為什麼不把科學技術的核心在全世界免費分享? 所以說,不管對於哪個國家,只要一名科學家對該國人民生活貢獻巨大,不管他有沒有過得諾貝爾獎,他都是偉大人物,也不用諾貝爾獎來證明自己!


宇宙探索


屠呦呦獲得諾獎之後在國內引發了很大的震動,特別是有些人說她一個“三無”人員(無博士學位,無海外背景,無院士頭銜)活動諾獎,讓科學界那些大佬很難受。

實際上,這個問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不過,她的獲獎確實也讓我們有必要反思中國的科研體制。

第一,我們當前的學術評價體系過多地看重數量,而輕質量的現象仍然存在。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上的論文大國,但是還不是論文強國,尤其是很多論文生產出來就放在故紙堆裡了,基本沒有人去引用。所以我們要強化論文質量。

第二,科研成果的行政化色彩需要淡化。科研團隊中擔任領導或者說主要責任的應該是學術造詣較高的人,而不是行政職位較高的人。這樣才能放開科研人員的手腳,讓他們做好自己的研究項目。

第三,屠呦呦為何落選院士,咱們不是知情人,所以不能妄下結論。不過袁隆平也曾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所以這些事件確實是一個反思的機會,也讓我們思考如何改善中國的科研體制和評價體系。


WANG論科普


屠呦呦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卻多次落選院士評選。這事說不正常其實也正常,說正常其實也有該反思的地方。

院士評選和諾貝爾獎的評選不會是一套標準,在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是這樣。得諾貝爾獎時並非院士的人物可以舉出很多,比如丁肇中,他1974年發現J粒子,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77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我們必須要正視一個事實,屠呦呦獲諾貝爾獎在所有的諾貝爾獎中是比較“另類”的。

她的人際關係較差,有很多媒體認為屠呦呦能夠獲獎與現任北大理學部主任的饒毅的推介有很大關係,饒毅對屠呦呦的工作進行過科普宣傳,也曾在他的科技史文章中表達過對屠呦呦一些做法的不解。屠呦呦多次參選院士,有消息透露每次都會有人告狀,這才是她落選院士的關鍵。國內院士評選中有道德問題可以一票否決,而諾貝兒獎評選是沒有道德這一項目要求的。

另外,屠呦呦獲獎具有一定的偶然因素。青蒿素的發現固然很有價值,但是用了非常低效率的方法,這樣的方法放在現在看可以說幾乎毫無價值。有人說現在院士的評選過程非常注重發了多少篇論文,在哪裡發了論文,屠呦呦、袁隆平就是吃了論文的虧。屠呦呦、袁隆平的成就出在幾十年前,那時國內的科技非常落後,和國際有沒有太多有效的接軌。而現在,發表論文尤其是在頂級期刊上發論文是將自己的研究推介給同行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院士評選對論文有所看重,這是應該的。

在屠呦呦的身上,我們就吃過不懂得規範對待研究成果的虧。中國最早發現了青蒿素治療瘧疾,專利卻落到了外國人的手中。這樣的問題比屠呦呦為何不是院士更有價值。


刁博


一個經過60年研究才獲得的榮譽,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屠呦呦用自己的一生的追求,2015年才獲取世界諾貝爾醫學獎。

用一生研究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與yueji對於減少這兩種疾病死亡率大大降低。因此,屠呦呦在研究的道路上,傾注了一生的精力還有幸福。相對於通用學科以及其他臨床等學科,是受眾大的學科。同時,青蒿素又是中國傳統中醫藥的基礎藥物的材料。這種傳統醫藥的研製與工藝既有中國傳統又有現代醫藥製劑的工藝交叉。其治療與臨床的數據與療效。是一項複雜的過程,屠呦呦就是這樣年復一年的在孤獨與自我的實踐與實驗中,潑灑著自己的青春與美好的激情與專研。也真是有著屠呦呦和自己的團隊的執著,才有了中國傳統中醫中藥的綻放出世界最偉大的醫療效果。

以此相對應的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更多的是通用學科或者世界其他國家相同課題的研究。其通用學科的學術交流與理論探討有著階段性的成果與突破。這種研究與實驗有著階段性得成果。科學家的知名度就會有著宣傳與影響力。這種通用與獨立學科的研究對象問題,使許多有著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沒有獲得國際和國家的榮譽獎項。比較突出的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對於中國與世界糧食的貢獻都是世界公認的。

總之,我們國家與人民不會忘記科學家對於我們國家世界人類的積極貢獻。這些成果也是人類社會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明星。





時剛軍


同樣的道理,莫言拿了偌貝爾獎,但是他也不是作家協會的理事,他初中畢業,當兵出身。說明什麼,國內沒有伯樂,伯樂在外國。


源之泉9


這隻能說明中藥對世界的貢獻,只能說明屠呦呦對世界醫藥的貢獻。能不能評院士只能看科學家們所處的科研對象,不光要對世界,主要是對國家對民族的貢獻,是不是國家急需要的。


夢緣20


屠呦呦獲獎後,一些人聯名寫信給諾評委,說是集體研究的成果。建議取消此獎。殊不知諾評委在評獎前,就派人去屠家,與屠呦呦面對面核實成果。80多歲的老太太,腦子很清晰,面對來者,將自己保存的科研資料一一展現給他們核實,詮釋過程成果。諾評委終定:屠呦呦在研發成果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縈旭


這個正常,沒有什麼特別的,只是評價體系的不同而已。中科院沿習的是早期傳統的評價體系,著重於基礎理論的探索創新,直接反映的成果是論文論著,也參考一定的社會價值。這顯然不能包括一些重大的、能給社會帶來巨大價值的項目,所以後面成立了中國工程院。屠呦呦這個項目歷時較長時間,其成果主要在國外應用,雖然價值巨大,但在國內學者看來,青蒿素提取技術只是常規工藝。從理論到工程過程僅僅是應用層面。夠不到中科院和工程院評價標準。而諾貝爾的評選,會更多考慮成果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懷。而屠呦呦的成果顯然符合。


古老農民


屠呦呦與袁隆平雖然不是科學院院士。但在民心中願是科學院士。評上的沒有評上的,用歷史和事實檢驗就可以了,沒有成就,評上也了,人們心中也不一定接受,幹出了成就,沒有評上,人民也照樣尊敬他們。有黙默無聞一直探索科學的,有拿到名譽的,可能名額有限吧?有時享受名譽待遇的確還是與運氣有關係。


自在瞭然1


評選方式不同。袁隆平這樣對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人也沒有諾貝爾生物學獎,難道說諾貝爾評選有問題嗎?非也!

1.諾貝爾評選要求原創性,這一條袁隆平就永遠不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因為最早成功做出雜交水稻的是美國人Henry Beachell,他是世界上公認的雜交水稻之父,即使獲得諾貝爾獎也輪不到袁隆平院士。所以中國院士研究的很多技術是國外已經存在的,只是被國外技術封鎖罷了,這種實況下沒有多少院士的研究能獲得諾貝爾獎。

2.中國有很多鮮為人知的國家基礎科學研究,這些研究都是對外保密。有許多院士家人都不知道他們是在幹什麼的,更別說獲得諾貝爾獎了。院士苦心研究無人知曉,然後以訛傳訛到了民間就成為攻擊的對象,惡意醜化對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院士。比如前不久頒發八一勳章裡面提到的院士馬偉明,中國電磁彈射研究取得的突破都要歸功於馬院士。

3.中國院士分為兩種: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兩院院士側重不同,一個是理科,一個是工科,通俗的來講就是理論和實際運用方面側重不同,有些院士是兩個榮譽都有,則說明這個科學家在兩個方面都有巨大貢獻。

我本來是不想回答這個問題的,但是看到很多人詆譭中國院士我感到很憤怒,事實擺在這裡,不願意相信的人可以自行上網查查,是不是每一個院士都是有研究成果的,這些都是不可磨滅的功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