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但她并非两院院士,这说明什么?

静如止水李中波


打赖在上世纪90年代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而我国的“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强)没有过得诺贝尔奖又说明了什么呢?“三钱”的贡献还抵不上一个打赖?

确实在西方-国家眼里,他们不会在乎“三钱”的贡献,因为他们的贡献都是对于我国的贡献,而打赖的贡献是“对全世界”的!

说的好好的科学贡献不分国界哪里去了?

反过来想想,如果打赖是在美国试图利用和平的幌子制造美国-分裂,他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美国不把他整到无家可归誓不罢休!

诺贝尔奖摆明了也是带着“有-色-眼镜”!

所以说,在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的年代,我们用不着唯诺贝尔奖的“马首是瞻”。

这并不代表我们不承认我们的科学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过诺贝尔奖与我国院士的评选标准本来就不一样,标准都不一样,讨论它们两个的优劣或者强弱好坏有何意义?

袁隆平的贡献无人不知,但他也没有过得诺贝尔奖,但这丝毫不影响袁隆平的伟大,他甚至比很多过得诺贝尔奖的人都还要伟大,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科学无国界”是一句美丽的谎言,如果科学真的无国界,西方-国家为什么不把科学技术的核心在全世界免费分享? 所以说,不管对于哪个国家,只要一名科学家对该国人民生活贡献巨大,不管他有没有过得诺贝尔奖,他都是伟大人物,也不用诺贝尔奖来证明自己!


宇宙探索


屠呦呦获得诺奖之后在国内引发了很大的震动,特别是有些人说她一个“三无”人员(无博士学位,无海外背景,无院士头衔)活动诺奖,让科学界那些大佬很难受。

实际上,这个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过,她的获奖确实也让我们有必要反思中国的科研体制。

第一,我们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过多地看重数量,而轻质量的现象仍然存在。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的论文大国,但是还不是论文强国,尤其是很多论文生产出来就放在故纸堆里了,基本没有人去引用。所以我们要强化论文质量。

第二,科研成果的行政化色彩需要淡化。科研团队中担任领导或者说主要责任的应该是学术造诣较高的人,而不是行政职位较高的人。这样才能放开科研人员的手脚,让他们做好自己的研究项目。

第三,屠呦呦为何落选院士,咱们不是知情人,所以不能妄下结论。不过袁隆平也曾三次落选中科院院士。

所以这些事件确实是一个反思的机会,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改善中国的科研体制和评价体系。


WANG论科普


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却多次落选院士评选。这事说不正常其实也正常,说正常其实也有该反思的地方。

院士评选和诺贝尔奖的评选不会是一套标准,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这样。得诺贝尔奖时并非院士的人物可以举出很多,比如丁肇中,他1974年发现J粒子,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我们必须要正视一个事实,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在所有的诺贝尔奖中是比较“另类”的。

她的人际关系较差,有很多媒体认为屠呦呦能够获奖与现任北大理学部主任的饶毅的推介有很大关系,饶毅对屠呦呦的工作进行过科普宣传,也曾在他的科技史文章中表达过对屠呦呦一些做法的不解。屠呦呦多次参选院士,有消息透露每次都会有人告状,这才是她落选院士的关键。国内院士评选中有道德问题可以一票否决,而诺贝儿奖评选是没有道德这一项目要求的。

另外,屠呦呦获奖具有一定的偶然因素。青蒿素的发现固然很有价值,但是用了非常低效率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放在现在看可以说几乎毫无价值。有人说现在院士的评选过程非常注重发了多少篇论文,在哪里发了论文,屠呦呦、袁隆平就是吃了论文的亏。屠呦呦、袁隆平的成就出在几十年前,那时国内的科技非常落后,和国际有没有太多有效的接轨。而现在,发表论文尤其是在顶级期刊上发论文是将自己的研究推介给同行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院士评选对论文有所看重,这是应该的。

在屠呦呦的身上,我们就吃过不懂得规范对待研究成果的亏。中国最早发现了青蒿素治疗疟疾,专利却落到了外国人的手中。这样的问题比屠呦呦为何不是院士更有价值。


刁博


一个经过60年研究才获得的荣誉,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屠呦呦用自己的一生的追求,2015年才获取世界诺贝尔医学奖。

用一生研究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与yueji对于减少这两种疾病死亡率大大降低。因此,屠呦呦在研究的道路上,倾注了一生的精力还有幸福。相对于通用学科以及其他临床等学科,是受众大的学科。同时,青蒿素又是中国传统中医药的基础药物的材料。这种传统医药的研制与工艺既有中国传统又有现代医药制剂的工艺交叉。其治疗与临床的数据与疗效。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屠呦呦就是这样年复一年的在孤独与自我的实践与实验中,泼洒着自己的青春与美好的激情与专研。也真是有着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的执着,才有了中国传统中医中药的绽放出世界最伟大的医疗效果。

以此相对应的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更多的是通用学科或者世界其他国家相同课题的研究。其通用学科的学术交流与理论探讨有着阶段性的成果与突破。这种研究与实验有着阶段性得成果。科学家的知名度就会有着宣传与影响力。这种通用与独立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使许多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没有获得国际和国家的荣誉奖项。比较突出的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对于中国与世界粮食的贡献都是世界公认的。

总之,我们国家与人民不会忘记科学家对于我们国家世界人类的积极贡献。这些成果也是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





时刚军


同样的道理,莫言拿了偌贝尔奖,但是他也不是作家协会的理事,他初中毕业,当兵出身。说明什么,国内没有伯乐,伯乐在外国。


源之泉9


这只能说明中药对世界的贡献,只能说明屠呦呦对世界医药的贡献。能不能评院士只能看科学家们所处的科研对象,不光要对世界,主要是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是不是国家急需要的。


夢緣20


屠呦呦获奖后,一些人联名写信给诺评委,说是集体研究的成果。建议取消此奖。殊不知诺评委在评奖前,就派人去屠家,与屠呦呦面对面核实成果。80多岁的老太太,脑子很清晰,面对来者,将自己保存的科研资料一一展现给他们核实,诠释过程成果。诺评委终定:屠呦呦在研发成果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萦旭


这个正常,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评价体系的不同而已。中科院沿习的是早期传统的评价体系,着重于基础理论的探索创新,直接反映的成果是论文论著,也参考一定的社会价值。这显然不能包括一些重大的、能给社会带来巨大价值的项目,所以后面成立了中国工程院。屠呦呦这个项目历时较长时间,其成果主要在国外应用,虽然价值巨大,但在国内学者看来,青蒿素提取技术只是常规工艺。从理论到工程过程仅仅是应用层面。够不到中科院和工程院评价标准。而诺贝尔的评选,会更多考虑成果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怀。而屠呦呦的成果显然符合。


古老农民


屠呦呦与袁隆平虽然不是科学院院士。但在民心中愿是科学院士。评上的没有评上的,用历史和事实检验就可以了,没有成就,评上也了,人们心中也不一定接受,干出了成就,没有评上,人民也照样尊敬他们。有黙默无闻一直探索科学的,有拿到名誉的,可能名额有限吧?有时享受名誉待遇的确还是与运气有关系。


自在了然1


评选方式不同。袁隆平这样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也没有诺贝尔生物学奖,难道说诺贝尔评选有问题吗?非也!

1.诺贝尔评选要求原创性,这一条袁隆平就永远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因为最早成功做出杂交水稻的是美国人Henry Beachell,他是世界上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即使获得诺贝尔奖也轮不到袁隆平院士。所以中国院士研究的很多技术是国外已经存在的,只是被国外技术封锁罢了,这种实况下没有多少院士的研究能获得诺贝尔奖。

2.中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国家基础科学研究,这些研究都是对外保密。有许多院士家人都不知道他们是在干什么的,更别说获得诺贝尔奖了。院士苦心研究无人知晓,然后以讹传讹到了民间就成为攻击的对象,恶意丑化对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院士。比如前不久颁发八一勋章里面提到的院士马伟明,中国电磁弹射研究取得的突破都要归功于马院士。

3.中国院士分为两种: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两院院士侧重不同,一个是理科,一个是工科,通俗的来讲就是理论和实际运用方面侧重不同,有些院士是两个荣誉都有,则说明这个科学家在两个方面都有巨大贡献。

我本来是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的,但是看到很多人诋毁中国院士我感到很愤怒,事实摆在这里,不愿意相信的人可以自行上网查查,是不是每一个院士都是有研究成果的,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功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