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一周軍情

當然,解放軍當時已經裝備了大約200枚的東風-15地地導彈,但這個數量對於臺灣而言實在太少,日後常見的“彈道導彈封鎖機場”設想,此時還是一種不可行的奢侈,加上這些導彈使用美國GPS系統的信號進行精確制導,在沒有美國信號的條件下只能依靠慣性導航,精度也大大下降。臺軍不僅能很快通過臨時塔臺對機場恢復指揮,也能在地下作戰掩體中躲避導彈打擊(1996年的東風-15還沒有鑽地彈頭),甚至在長白相控陣雷達被摧毀的情況下利用天合系統,將天弓一號防空導彈在霍克導彈系統的指揮下攔截目標。雖然推演中這些導彈相對精確地打擊了包括空軍基地塔臺,防空導彈陣地雷達等最為關鍵的設備,但在數量不足精度也有限的情況下,他們給臺軍造成的只是麻煩而已。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

“天弓”陣地,以當時來說相當先進

這種裝備和數量上的“勢均力敵”甚至“臺軍略贏”的局面在推演中也表現地相當鮮明。為了爭奪臺海上空的制空權,解放軍一方几乎是對空中力量“搜腸刮肚”,將每一隊可以想到的全天候戰鬥機(僅僅是全天候,還不一定有中距空空導彈)加入麾下,甚至藉助從意大利進口,用於測試和科研的原裝“阿斯派得”空空導彈搭配殲-8II戰鬥機增強中距空戰能力,同時還不放棄包括殲-6在內的大批舊式戰機;而預警機則使得臺軍對海峽空情有著不錯的掌握,在開戰後好幾天裡,臺軍都有能力組織攔截解放軍的空襲部隊,並在地空導彈、艦空導彈的支援下爭奪海峽上空制空權。

臺軍海軍則給解放軍造成了更多的難題,由於在數量和質量上毫不遜色,臺海軍在推演中沒有絲毫躲閃,而是大膽對解放軍登陸船團直接發起攻擊,雖然解放軍此時已經有了轟-6丁和殲轟-7兩種可發射反艦導彈的攻擊機,但二者總數加起來只有12架,而且轟-6丁的亞音速導彈還十分容易被攔截,面對臺軍集中使用的先進驅護艦,很難起到一擊斃命的效果,至於阿根廷式的超低空突襲,不僅要面對臺軍兇猛的防空火力,還要損耗空軍本就不多的強-5戰機,反而削弱對臺灣本島的打擊力度。這使得海戰的主體成了兩岸艦隊的對決,對這場技術水平基本在上世紀70年代的海戰,雙方必然會兩敗俱傷,最後的勝敗並不取決於哪方的艦隊存活下來,而在於解放軍是否能保護登陸船團不遭受過度的打擊。在筆者經歷的這次推演中,臺軍其實有不少的可能重創解放軍登陸船團,但最後為了能繼續推演,大家商定以最樂觀的設定,將解放軍登陸船團定義為基本完好。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

海航六師94年才開始接收殲轟-7,96年還摔了一架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

當年的灘頭陣地,解放軍需要用不怕死的精神去填出勝利道路

儘管如此,解放軍的登陸還是遇到了障礙,由於當時全軍只有十餘艘大型坦克登陸艦,一次性運輸的部隊總數也只有一個旅左右,為了能儘快將後續部隊送上岸,首批部隊必然要奪佔一個規模可觀、且未遭嚴重破壞的、位於臺灣西海岸的港口。但對臺軍而言,一旦臺海戰事爆發,隨時準備阻塞甚至破壞臺灣西海岸的港口幾乎是臺軍的必然選擇。這樣一來,解放軍即使用登陸艦運輸了第一梯隊上岸,也會因為沒有辦法在海灘上用民用船隻卸載後續部隊,導致有限的先頭部隊被以逸待勞的臺軍消滅。為了能讓推演不致於在解放軍第一梯隊登陸後就結束,我們再次開了“金手指”,讓臺軍“無意”將新竹港(這裡還必須是新竹,因為基隆的位置不便後續部隊補充,而高雄則缺少合適的登陸地點)不加破壞,且給予解放軍在新竹上空順利空投空降部隊的便利。即便如此,面對新竹南北方向臺軍的重兵集團,除非臺軍如傻瓜一樣等著解放軍將後續部隊送上島而不加以反衝擊,否則,若是南北臺軍一齊反擊,解放軍依然會面臨被趕下海的危險。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

當年的臺軍還不是“草莓兵”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

現在臺軍士兵的戰鬥力不足一鵝

經過數天的推演,我們不得不承認,在1996年的背景下,即使沒有美軍的干涉,解放軍想要在一週或者數週時間內“快速”解決祖國統一問題,除了三軍要齊心協力不怕犧牲之外,真的還需要把希望寄託在能連續擲出一串六的好運氣和臺軍的愚蠢上。很顯然,那樣的條件下,把祖國統一的機會押在進行一次軍事冒險上是極不明智的。

當然,20年後的今天,海峽兩岸的實力對比早已發生了徹底的轉變,人們也早就不懷疑解放軍能夠快速解放臺灣的能力,轉而更多關心如何應對可能的美國干涉。在兩岸關係似乎要走向惡化的當下,回憶解放軍20年前的情境,也是一種別樣的感覺。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