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一街兩制百年滄桑,沒到過中英街的人不能不看這組圖片!


中英街位於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街道的中英街,由梧桐山流向大鵬灣的小河河床淤積成,原名鷺鷀徑。

中英街長不足0.5公里,寬不夠7米,街心以界碑石為界,街邊商店林立,有來自五大洲的產品,品種十分齊全。

到特區的人要到深圳市公安局辦理一張“前往邊防禁區特許通行證”,才能進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稱作特區中的特區。因為裡面有香港區域,入景區需要辦通行證。

中英街地處深圳市東部沙頭角鎮南部,是一條長不到250米、寬不到4米的小街。1997年香港迴歸祖國前,街東側屬中方,街西側屬英方。1997年迴歸後東側屬深圳,西側屬香港,是一街兩制的縮影。

19世紀末,英國殖民者強迫清政府簽定不平等條約後,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線街以北後,深圳河以南包括大嶼山等230多個島嶼在內的廣大地區成了所謂新界,租期99年,中英街就是在此期間英國殖民主義者展拓新界後重新勘界中形成的。

英國人隨後豎立了界碑,以此為界線,東側為華界沙頭角,西側為英界沙頭角,並在優質買賣中逐漸形成一條街道,即中英街。

沙頭角邊境小鎮這種實行一街兩制的現象持續了一個世紀,中英街在中國遭受屈辱的歷史背景下存留著獨一無二的人文景觀。

中英街警示鐘設立在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廣場,與中英街界碑相互映襯,是中英街新的一景。警示鐘記敘了中英街割佔、抗爭、變遷、發展和迴歸一百年來的歷史。

中英街警示鐘上刻著“勿忘歷史,警鐘長鳴”八字,提醒人們牢記中英街屈辱的歷史,告誡後人必須銘記深刻歷史教訓:國家落後就要捱打。

在進入中英街后街邊的這口古井,該井為清代康熙年間遷來沙頭角拓荒的客家人所建,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當地人們飲用的水源,直到現在中英街兩邊的人們中還流傳著同走一條街,共飲一井水的民謠。

飲水思源,古井對當地居民有著養育之恩,也牽連著居住在中英街兩邊居民的鄉情和親情。它不僅是沙頭角歷史發展的見證,也是中英街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見證。

中英街第四號界碑旁的這顆古榕樹,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樹幹蒼勁,枝繁葉茂,由於樹樹根長在深圳一方,葉枝覆蓋香港一方,因而構成一幅奇妙的景觀,被喻為“根在祖國,葉覆香港”,成為許多文人墨客進行採風和文藝創作的題材。

中英街這棵古榕樹與第四號界碑形影相依,構成了中英街上一道自然與人文相互映襯的特殊風景,同時也見證了中英街的百年滄桑和屈辱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