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一街两制百年沧桑,没到过中英街的人不能不看这组图片!


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的中英街,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成,原名鹭鹚径。

中英街长不足0.5公里,宽不够7米,街心以界碑石为界,街边商店林立,有来自五大洲的产品,品种十分齐全。

到特区的人要到深圳市公安局办理一张“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因为里面有香港区域,入景区需要办通行证。

中英街地处深圳市东部沙头角镇南部,是一条长不到250米、宽不到4米的小街。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街东侧属中方,街西侧属英方。1997年回归后东侧属深圳,西侧属香港,是一街两制的缩影。

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强迫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后,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北后,深圳河以南包括大屿山等230多个岛屿在内的广大地区成了所谓新界,租期99年,中英街就是在此期间英国殖民主义者展拓新界后重新勘界中形成的。

英国人随后竖立了界碑,以此为界线,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界沙头角,并在优质买卖中逐渐形成一条街道,即中英街。

沙头角边境小镇这种实行一街两制的现象持续了一个世纪,中英街在中国遭受屈辱的历史背景下存留着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

中英街警示钟设立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广场,与中英街界碑相互映衬,是中英街新的一景。警示钟记叙了中英街割占、抗争、变迁、发展和回归一百年来的历史。

中英街警示钟上刻着“勿忘历史,警钟长鸣”八字,提醒人们牢记中英街屈辱的历史,告诫后人必须铭记深刻历史教训:国家落后就要挨打。

在进入中英街后街边的这口古井,该井为清代康熙年间迁来沙头角拓荒的客家人所建,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们饮用的水源,直到现在中英街两边的人们中还流传着同走一条街,共饮一井水的民谣。

饮水思源,古井对当地居民有着养育之恩,也牵连着居住在中英街两边居民的乡情和亲情。它不仅是沙头角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中英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中英街第四号界碑旁的这颗古榕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树干苍劲,枝繁叶茂,由于树树根长在深圳一方,叶枝覆盖香港一方,因而构成一幅奇妙的景观,被喻为“根在祖国,叶覆香港”,成为许多文人墨客进行采风和文艺创作的题材。

中英街这棵古榕树与第四号界碑形影相依,构成了中英街上一道自然与人文相互映衬的特殊风景,同时也见证了中英街的百年沧桑和屈辱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