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入学季,为帮助新生尽快适应从大学生到研究生的转变,X-MOL团队从过去发表的诸多文章中,精选适合的一些作为“开学专栏”。希望这些内容能对师弟师妹们有所帮助,将来少碰一些钉子,少走一些弯路。
下面这篇文章是入选“开学专栏”的第一篇,首发于2015年,也是X-MOL读者公认的“新手必读”(此版本有少量补充修改)。文章作者是一位年轻且低调的有机化学博士,也是X-MOL的忠实用户,现在在国内大学任教。应X-MOL团队之邀,为低年级的师弟师妹们,特别是那些刚刚报道的研究生新人,分享一些他的心得和经验。X-MOL团队在此对这位不愿署名的作者表示感谢!
亲爱的师弟师妹们,
刚入学的喧闹还没有散去吧,或者说,新鲜劲还没有过去吧?
研究生阶段,更像是开启了一种“荒野求生”模式,你只知道自己要努力活下去,却永远不知道下一顿午餐在哪里。除了“毕业”这个具体的长期目标,更多是要靠个人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你永远孤独。当然如果你很幸运,有导师、师兄师姐引导和纠正,会少走很多弯路。但是最终,还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
文献检索
信息检索应该是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面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是一个合格研究生的基本生存技能。如果看过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系列书籍,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信息不对称造就了许多神话;即使如昙花一现,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信息的重要价值。在当下学术圈,信息检索最相关的应用就是——文献检索。
多数高校在开展《化学信息学》这门课的时候,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对专业文献查询、专业数据库、网站以及相关的工具软件有个初步了解。然而这些技能真正发挥巨大作用的,是在研究生阶段。
不同学科都会有自己的特点,相关的从业人员一般都有自己的平台。比如化学材料领域的有X-MOL等;生命科学领域的有生物探索、生物谷等;医学的有丁香园等;出国考试有寄托、太傻。
通常,你到了这个阶段慢慢就会找到自己圈子的交流平台,如果你目前还不知道可以跟学长学姐简单聊一聊。然而,一个已经存在运营多年的平台,大量的内容对你都不一定有价值。真正有价值的只言片语被埋没在服务器的某一个角落,等待你去发掘。面对这种情形,有四个字可以送给你——「善用搜索」。以后有任何问题想问的时候,请先试试搜索。
了解常用的搜索引擎:专业性的数据库是需要学校或者机构购买的。如果有教育网权限,应该会更方便些。最广泛使用的例如中文的文献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等,当然其他社科类也有自己的数据库,没事的时候逛一下自己学校图书馆的网站,以及清华北大等牛校的图书馆网站。理工科英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以及IEEE使用很广。化学专业的检索包括SciFinder、Reaxys等。每个学科的学会一般都有会专业数据库,例如化学专业就有美国化学会ACS、英国皇家化学会RSC、德国Wiley、荷兰Elsevier的ScienceDirect数据库、德国Springer等公网。
一般而言,哪怕你没有教育网的资源,公网的信息已经足以让你对一个领域有初步的了解。中文可以用百度等,另外,搜狗搜索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英文以前用Google,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用微软的Bing,或者Yahoo(注意不是中文版本的必应和雅虎);如果是专业名词,一般可以在Wikipedia找到入门级的介绍(注意不是中文版的维基百科)。
这里需要解释下,为什么中文站点的资源一般不如英文网站。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要理性看待问题。虽然这种差距确实是客观存在,但不能一味地说我们自己的东西不好。除了有学科发展的水平的原因,主要还因为目前中文的使用范围远远不及英文广。中二时期的少年们,总是拿中国的情况跟外国比,殊不知世界上一共有220+的国家和地区。一般来说,外国是指中国以外的其他所有国家。你看,在学术范围内,所有的对比都是有约束条件的,所以也印证了那句名言——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对于化学和材料领域的新生来说,X-MOL网站(www.x-mol.com)是大家快速了解一个领域的一个好工具,X-MOL网站的行业资讯版块上积累了化学材料领域上万篇最新研究成果的中文解读,大家可以根据关键词、作者等进行搜索,相关内容则尽收眼底。
另外,X-MOL网站(www.x-mol.com)在首页推出的“文献直达”功能,可以方便的通过参考文献的DOI(例如10.1039/B605172N)或者题录信息(例如:
Chem. Rev., 2007, 107, 2411-2502)就可快速定位原文,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而且手机上也能使用,手机直接访问www.x-mol.com,或者根据文末提示下载App均可。(编者注:点击阅读详细介绍)合适的关键词:使用不同的关键词组合,所得到的结果可能会有区别;这个是经验的积累,但是也是需要大胆去试错的。多搜索、多学习,搜索的效率自然会提高。
懂一点检索语法: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你懂一点搜索的技巧,对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大有帮助。常用的技巧也不多,无非就是引号、site、filetype等。例如,在搜索专业的英文短语、词组的时候,用关键词加空格的搜索效果很不理想,如果用引号把搜索的短语限定起来,效果会好很多。具体技巧可以自行上网搜索。
图片来源:hochurodit.ru
文献管理
研究工作一旦开始,一般会持续好几年。看过的文献如何管理、快速定位,以及写文章时候的如何引用。早年很多人可能不习惯用文献管理软件,纯粹靠大脑以及文件夹管理。随着笔记本电脑普及、软件的升级、网速的提升、以及文献出版量的暴增,越来越多的人用到文献管理软件,例如Endnote、Mendeley、Zotero、NoteExpress和NoteFirst等。目前同类软件还是比较多的,可以初步试用下,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使用。一旦用了一个软件,就很难换到其他软件,数据的导入折腾又是一大成本。
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这里主要包括学习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数据的整理、维护、备份,平时要添加新文献、做笔记等。文献管理软件使用的越多,你所得到的回报就越大,相对的边际成本就越小。如果要用软件来管理文献,应该查些资料,全面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文献越多、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频率越高,可能会出现卡顿、崩溃现象,一定要注意备份数据。
另外,Windows系统中,用免费软件“everything”可以根据文件名来搜索本地文件,速度非常快。
快速融入课题组
关于阅读文献
阅读文献和阅读一本书,在很多地方有共通之处。这里推荐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值得反复阅读品味。《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神奇的书,但是读起来略显枯燥,不知道多少人能坚持读完。这书在阅读界简直是神话般的存在,一本书教别人如何读书的书。
阅读本组发表文章
新加入到导师的课题组,要快速地开展自己的研究,一方面是与前辈们多交流,学习师兄师姐身上的优点,另一方面自己的知识储备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有更好的效果。长期地做“伸手党”是没有前途的。看文献最好的入门办法是熟读本组已经发表的文献,尤其是重要代表作,以及新近发表的新文章。一方面重要代表作是课题组研究的精华,有不懂的地方随意和前辈讨论都可以。当然,如果他们都不懂,还可以直接请教你的导师。新入行的时候有些基本的知识不懂,应该抓住机会好好巩固,如果等到中期考核或者毕业答辩的时候再来请教导师就有点迟了。而读新近发表的文章,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和第一作者请教。
无论本组已有的成果是好是坏,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超越前人。从本组论文出发,继续精读几篇领域内的重要综述,基本就完成了初步入门的工作。
图片来源:classroom.synonym.com
查阅相关学位论文
初步入门之后,慢慢准备开展自己的课题。一开始可能所有能想到的idea都被人已经做了,甚至做的比你想的还要好。也许会苦苦求索一段时间。这期间需要找一些国内的学位论文来看看,从一个稍高的角度来鸟瞰自己的研究课题。通过分析别人博士论文的框架和研究体系,学习别人如何把握研究的方向。
学位论文通常更注重系统性和实验细节,和已经发表的期刊论文有些不同的侧重点。在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许多人指出了知识碎片化的局限,建议大家读一点经典、读一点正式出版的书籍。其实,从某个角度来看科研界的一直是知识碎片化的。中国的本科教育模式还是应试导向的,不乏有很好的教材,但是许多学科从本科到研究生实验阶段,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研究生阶段,学生各种期刊论文不停地发表出来,各种碎片化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的时候,读一些专著、学位论文等有利于更好地消化吸收。
万方、CNKI等数据库每年都会更新当年毕业生的硕博论文。同一个课题至少每年要检索一次学位论文。
了解国内外同行
正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说的,检视阅读的时候需要对作者有点了解。文献中,通讯作者的姓名配合高效的搜索引擎,不难做到对作者的课题组有个大致了解。日积月累下来,对国内外的同行基本都有耳闻。如果能做到这点,参加学术会议变得有意思,很多时候百闻不如一见,了解别人的科研工作,才能进一步交流。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愿意学术会议,了解国内外同行还有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好处:文献和课题组能对上号,有些课题的研究工作做得严谨、扎实,是值得信赖的。反之,有些课题组的结果可能难以重复,需要慎重看待。
开始研究
实验记录规范
实验室里不要过度相信自己的记忆力,一切现象、数据、结果要严格规范地整理到实验记录中。记录过程看似繁琐,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至于实验记录怎么记,各有各的方法,只要能方便自己日后查找即可。建议按照日期给每个实验编号,例如2015060601表示2015年6月6日的第一个实验,
每个实验对应的测试数据都用唯一编号开头,方便后期查找整理。熟悉试剂
初进实验室,多了解下实验室已有的试剂及其大致的存放位置,如果有必要可以帮忙建立电子版试剂手册,方便日后使用试剂的时候查找。对于一种试剂可能有好多名称,但是CAS号是唯一的。在检索的时候,用CAS号可以大大提高准确率。
有少数有毒、易爆炸、易燃烧的试剂,需要特别了解其理化性质及毒性,确实了解操作规范以及应急处理方法。这关系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不可小视。
对于实验室常用溶剂的提纯方法,光靠在论坛上咨询是远远不够的,这里推荐一本经典的手册——《Purification of laboratory chemicals》ISBN: 1856175677。如果能获得高清电子版为最佳,可以通过CAS号快速定位到相关内容。
图片来源:reagent.com.cn
掌握仪器操作
实验室的仪器不一定每个能找到现成的说明书,但是有必要自己在网上搜索些资料,了解一些日常维护的注意事项。比如最常用的电子天平,一般只需要“软关机”(关闭显示屏),而不建议切断电源。而有少数同学确实是好心办坏事,觉得像电灯一样用完了要关闭电源。
定期总结,努力输出
知名博客作者刘未鹏先生在《暗时间》一书中讨论过“书写”的重要性。文中说,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是对思维的缓存,是与自己的对话,是与别人的交流;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研究生读到最后,就会发现书写的能力实在太重要太重要。写报告、作报告、写论文、写项目申请书等等。
你看过一本书、一些文献,是需要定期总结、输出。阅读学习过程中,自己的想法、感悟,写下来之后,是一个备忘,同时也是一个思考过程。当初不成熟的想法在写了下来之后慢慢推敲品味,会变的逐渐饱满。自己的想法不断地整理、完善,慢慢地也会孕育你自己的产品。有些老师支持高年级学生写一些课题方面的综述文章,而平时的输出积累,在关键时候就会派上用场。科技论文也是需要不断地修改,逐步完善,才达到发表水平的。
文献跟踪
文献跟踪在研究过程中十分重要,需要根据最新进展适时地调整、规划自己的研究。每个专业领域、每个研究方向,都需要长期跟踪的相关的期刊杂志,一般20-40种。现在互联网时代,省去了到图书馆查阅的麻烦,但是要定期地去关注几十个杂志的网站很难有人能做到不遗漏。一般地,官方网站会提供RSS和电子邮件订阅两种模式。电子邮件订阅略显繁琐,需要到每个数据库去注册、订阅,然后会定期地收到推送,几十种杂志的订阅简直令人痛苦不堪。早年Google Reader尚在的时候,RSS是最为方便的。后来随着Google Reader关闭服务,RSS逐渐式微,其他RSS工具都或多或少的问题。
这里要专门介绍一下X-MOL网站的学术期刊版块(www.x-mol.com/paper),这里汇聚了化学材料、生命科学、医学和物理学等领域上千种英文期刊的标题、摘要和主题图,而且每日更新,使用极为方便。最关键的是,可以设定自己关注的期刊、关键词、作者,然后每天就会看见符合这些条件的最新文章。同样,手机上也能使用,手机直接访问www.x-mol.com,或者根据文末提示下载App均可。(编者注:点击阅读新版“学术期刊”详细介绍)
汇报讨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年轻一代研究生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交软件,这些工具确实极大的方便了交流。社交软件更注重时效性,然而研究工作的汇报讨论则相对严肃,并且需要反复讨论,一般推荐用邮件来解决问题。往来邮件储存在邮箱中,便于随时随地获得。邮件有邮件的礼仪,称呼和落款还是必要的。关于如何写一封得体的邮件,有许多职场的书籍都有提到“金字塔原则”,这里推荐一本书供参考——《不会写,怎敢拼外企》,ISBN:9787532764334。
科技论文的写作,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是需要通过长期训练来提高写作水平的。一切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但是模仿并不是拿来主义。目前有很多期刊杂志有查重的步骤,新手写英文论文,切不可以把文献中的句子整句都借鉴过来。写作这点没有太多建议,只是多花时间,多花心思,找到适合自己进步的方法即可。
另一点最重要的建议,不局限于写作,而是有关“备份”。对于作图、写稿子、设计等等,由于并没有标准答案,更多时候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去试错,提供几种不同的角度,最后确定一个最佳。尤其是研究生在与导师的沟通过程中,存在一种微妙的供需关系。作图也好,写稿子也好,在确定最终方案之前,可能辛辛苦苦花了几天时间做了一个图,最后并没有用上,或者完全推翻从另一个角度再次重来。尚未采纳的方案不要着急删除,一定要留有备份。一方面还有可能回滚回去,后面的方案有新的问题出现了,又要采用之前被否定的方案。另一方面,半成品可能会为下次类似的情况提供便利。每一次有较大改动的时候,先保留副本,各个版本的迭代可以用日期加上版本号来命名,方便区分先后。
借着X-MOL团队的邀请,我作为一个已经毕了业的师兄,啰啰嗦嗦地写了很多供大家参考,如果能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多获一点启发,我觉得就心满意足了。
祝好!
某师兄
閱讀更多 X一MOL資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