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下,啥是癌症的年輕化 ?

癌症本來是一個老年病,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但隨著癌症發病率的增加,癌症年輕化的問題也值得關注。

1. 癌症是否年輕化?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如果只是憑著自己的感覺,觀察周圍人的癌症發病情況,不一定能準確推論出癌症是否有年輕化的問題。

即便是簡單地統計比較一下癌症爆發的平均年齡或者死亡年齡,也很難得到正確的認識。

因為癌症發病率隨年齡增加,在比較癌症統計數據的時候,需要把年齡這個因素進行矯正。

比如說,比較中國2000年和2011年癌症的癌症死亡數據,如果只看絕對數字,是從51090例增加到了88800例,增加幅度是73.8%。但是,如果考慮到這10多年裡人口的老齡化問題,對人口比例進行矯正,那癌症死亡率基本是持平的 [1]。

2. 癌症篩查技術帶來的“偽年輕化”

由於癌症篩查技術靈敏度的提高,一些癌症也能被提前發現,癌症的爆發年齡也會提前,也會讓癌症變得“年輕化”。

1987年,前列腺癌的PSA篩查開始在美國流行,“發病率”也大大增加。但是這裡的“發病率”,其實是診出率,之前的很多病例,即便已經有前列腺癌,但是並不能馬上被診斷出來。

雖然各年齡段的人群在PSA篩查後發病率都增加,但是相對增加最多的,是50歲以下人群,每十萬人中前列腺癌發病率在1986年是1.3人,到了2005年就變成了9.4人,增加了7.2倍!而同一時期前列腺癌的發病率整體只增加了26% [2]。

3. 到底哪些癌症有年輕化?

比較不同時期同一年齡段的癌症發病率,可以避免年齡因素的影響。如果同時再避免癌症篩查技術的影響,那得到的數據就相對可信。

由於癌症的不是一種簡單的疾病,不同年代癌症種類的組成不一樣,而不同種癌症的發病年齡也不一樣,所以要討論年輕化問題,不能籠統地討論所有癌症,需要分析具體癌症類型。

有哪些癌症有年輕化的趨勢呢?

結直腸癌:美國的統計數字表明,雖然總體上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在下降,但是主要是發生在年齡較大的群體的中。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年齡小於55歲的人中,結直腸癌發病率一直在以2%的速度穩定增長 [3]。

肝癌:從2010年到2014年,美國肝癌的發病率也在40歲以下的人中每年增長1%至2%,在40~59年齡段保持穩定,在60歲以上的人群又大大增長[3]。但是,美國的肝癌發病率,是受到丙肝病毒感染的影響。在中國,肝癌最大的影響因素是乙肝,但是在1986年開始實行嬰兒接種乙肝疫苗之後,20歲以下肝癌的死亡率減少了95%[1]。

乳腺癌:雖然中國的乳腺癌發病率要比與美國、歐洲低,但是有研究發現,在矯正年齡因素之後,中國乳腺癌發病年齡中位數是50~54歲,比美國和歐盟要年輕5歲[4]。目前還不清楚導致中國乳腺癌相對年輕化的原因。

4. 怎樣應對癌症年輕化的問題?

其實無論癌症有無年輕化問題,都可以通過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飲食平衡、適當運動、戒菸少酒等等,來預防一些癌症的發生。這對於未知原因導致的年輕化的癌症,同樣適用。

了解一下,啥是癌症的年轻化 ?

對於結直腸癌,除了可以在50歲之後進行必要的結腸鏡檢查,還可以進行糞便DNA檢測,以便能儘早診斷出癌症,採取相應治療措施。同時,從飲食上可以有所注意,比如增加蔬菜水果的食用,用魚肉替代紅肉,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等等。

了解一下,啥是癌症的年轻化 ?

對於肝癌,應該儘量避免乙肝、丙肝病毒的感染;如果感染,應該尋求及時治療,尤其是如今可以治癒的丙肝,雖然藥物比較貴。

此外,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宮頸癌有增加的趨勢。幸好,與宮頸癌相關的HPV病毒,現在已經有疫苗可以預防,所以適齡人群也應該接種HPV疫苗。

參考文獻:

1. Chen, W.,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 CA Cancer J Clin, 2016. 66(2): p. 115-32.

2. Welch,H.G. and P.C. Albertsen, Prostate cancer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screening: 1986-2005. J Natl Cancer Inst, 2009. 101(19): p. 1325-9.

3. Siegel,R.L., K.D. Miller, and A. Jemal, Cancerstatistics, 2018. CA Cancer J Clin, 2018. 68(1): p. 7-30.

4. Song,Q.K., et al., Age of diagnosis of breastcancer in china: almost 10 years earlier tha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European union. Asian Pac J Cancer Prev, 2014. 15(22): p. 10021-5.

(作者:張洪濤,筆名“一節生薑”。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病理及實驗醫藥系研究副教授,研究領域:癌症的靶向治療以及免疫治療。著有科普讀物:《吃什麼呢?——舌尖上的思考》,《如果舌尖能思考》。可以談最前沿的醫學研究,也可以講最通俗的故事 。本文為"陣雨Fallin" (微信號: izhenyu163) 特約稿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