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爲何去蘇聯留學而不是美國?

紅茶館人生


很多不為人知的是,黃埔軍校當時建校很困難,是蘇聯人提供了巨大的幫助,提供了武器等等,這就是為何周恩來能來當中將主任的原因,否則為何讓你們的人當這麼重要的職位?

還有廣為人知的張靈甫的74師,之前很多時候是裝備蘇械的。是的,你沒看錯,這支王牌軍裝備了大量蘇聯的武器,可想而知蘇聯的輸血。所以我覺得蔣經國去蘇聯有點作質子點意思,而且老蔣是兩條腿走路,蔣經國去了蘇聯,但是蔣緯國是德國留的學,這是兩面押寶的意思?開個玩笑。

另外,過去關於蔣經國留學莫斯科的記述,從未提到他與馮弗能的短暫婚姻。根據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前身為克格勃)在1996年將蘇共中央秘密檔案局檔案解密的內容,有關蔣經國留學蘇聯時期的短暫婚姻真相終於曝光。從此以後,他們當年的同學也陸續開禁,片片斷斷回憶他們當年的羅曼史,不過老蔣似乎不太喜歡他這個蘇聯兒媳婦。


李三萬的三萬裡


蔣經國15歲的時候從溫潤的江浙魚米之鄉趕往了嚴寒的西伯利亞,在這片異國他鄉的土地上,蔣經國忍受著嚴寒度過了他在蘇聯的整整12年時光。

在這個過程中,他曾數次想回到中國,但最終都因為蘇聯方面的阻撓,而不得不打消了自己的想法,在蔣介石發動轟轟烈烈的清黨活動後,蔣經國回國的機會更是渺茫到了不可相見。

雖然不能決定自己的自由令蔣經國感到很不愉快,但是這個過程中也並不全是不愉快,蔣經國在蘇聯的時候遇見了他的愛情,他在蘇聯的農場中遇見了他未來的妻子蔣方良,蔣方良是一位白俄羅斯女性,她的原名也並不是叫蔣方良,這是蔣經國回國後給蔣方良取的中國名字。

二人在嚴寒的冬夜中相遇,但是西伯利亞的嚴寒並不能阻止他們彼此內心的火熱,所以他們最終跨越了文化的阻隔走到了一起,成為了攜手一生都不曾分離的一家人。

二人在蘇聯期間生下了他們的兒子蔣孝文,在1937年回國的前夕,蔣方良更是懷上了他們的女兒蔣孝章,在蘇聯這片土地上,蔣經國見證了自己的苦難憋屈、也凝結了和蔣方良之間的愛情結晶,在這個時期的蔣經國,可以說得上是痛並快樂著的。


(蔣孝章)

蔣介石因為需要蘇聯人的幫助,不得已把蔣經國送到蘇聯留學

蔣經國為什麼會去蘇聯留學呢?這還得說到國民政府與蘇聯當時的關係。

國民政府雖然有著孫中山這麼一尊極大影響力的大佛,但是他們的軍事能力卻是非常低的,在那個有槍有兵才是王的年代,沒兵沒槍就意味著什麼都不是,因此國民政府為了力量開始了和蘇聯之間的合作。


蘇聯給國民政府提供了很多的幫助,他們想把國民政府扶植成自己在神州土地上的代言人,而黃埔軍校的創辦就是他們幫助國民政府組織創建自己軍事能力的一個關鍵。

蘇聯人派出了很多軍事人員來到廣州幫忙創建黃埔軍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提供了很多創辦軍校的經驗、提供了很多軍隊所需要的槍支武器,在金錢上他們也非常的大方。

而因為蔣介石是黃埔軍校的校長,所以蘇聯人就特別注意到了蔣介石。



蔣經國去蘇聯留學是1925年的時候,當時還沒發生東征北伐,蔣介石的地位還並不是特別高,但是經過蘇聯人和蔣介石接觸,他們發現了蔣介石這個人很是不尋常,覺得蔣介石是一個人才。

雖然我們經常說蔣介石有多麼不堪、多麼不堪,但是在蘇聯人看來,蔣介石的能力還是很不錯的,因此他們把注意力關注到了蔣介石身上,打算幫助蔣介石成為國民政府的大佬、幫助蔣介石統一民國,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達到自己勢力向民國蔓延的想法。

其實很早之前,在蔣介石去蘇聯參觀的時候他打心底裡就對蘇聯產生了深深的厭惡,感覺蘇聯的那一套東西跟自己的想法格格不入,不過當時蘇聯是他最大的助力,因此他就隱藏著自己的面目,向蘇聯人靠攏了起來。


而蘇聯人在幫助蔣介石前,他們給了國民政府一部分的出國留學名單,當時他們就把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列在了名單中,其實在蘇聯人的想法中,也不乏有把蔣經國當質子的想法在其中。

蔣介石深愛自己的兒子,但是不會為親情左右自己的決定

蔣介石是一個權謀心很重的人,他不會因為自己內心的喜惡而影響自己仕途的上升,所以他就讓蔣經國去了蘇聯,而在1927年蔣介石擁有了很強大的軍事實力後,他則發動了著名的清黨行動,將蘇聯的許多外派人員驅逐回了蘇聯,徹底和蘇聯決裂了。

而當時蔣經國還在蘇聯,小命還被蘇聯緊緊地抓在手中,蔣介石為什麼能這麼決絕地發動清黨行動而沒有絲毫顧忌到蔣經國的性命呢?難道是蔣介石根本就不關心他這個兒子的命嗎?


其實蔣介石對蔣經國的關心還是有的,蔣經國在蘇聯的12年時間中,蔣介石一直思慮著蔣經國,這一點在蔣介石的日記中我們就可以明顯的感受出來,不過雖然蔣介石深愛著他的兒子,但是他的內心更愛著他的權力、他的理念。

蘇聯的理念是他接受不了的,於是他就說出了先成仁、再循私這樣的話,然後就不顧蔣經國的性命做出了自己的行動。

在這個過程中,蘇聯曾經提出過拿一個被蔣介石在上海抓獲、有著巨大影響力的波蘭人與蔣介石交換,想把蔣經國換回那個波蘭人,不過這個提議最終被蔣介石給拒絕了,他的理由就是不想因為自己的私情而辜負整個家國。

因為要制衡日本,所以蔣經國被放回了國

而蔣經國則在蘇聯人的脅迫下,在當時蘇聯的報紙上通過寫信的方式大罵起了蔣介石,將其罵得狗血淋頭、並宣稱要和蔣介石斷絕關係,當然有說法稱這封信並不是蔣經國的手筆,蔣經國當時只起到了簽名的作用而已。

這份聲明是蔣經國在1935年的時候發表的,而在1936年時,因為西安事變的爆發,蔣介石停止了他凌厲的安內行動,雙方開始和解了起來,蔣介石和蘇聯之間的關係也漸漸變得和緩。

當時蘇聯左右面臨著兩個大敵,首先在西方是對他們威脅最大的希特勒德國,他們為了能讓蔣介石拖住日本這個東方的敵人、好空出手專心對付希特勒,所以他們在很多方面表示了對蔣介石的諒解,雙方關係開始和好起來,而他們為了能讓蔣介石一心投入抗日的立場中,他們決定把蔣經國放回蔣介石身邊。

然後在1937年的時候,蔣經國才回到了國內。

父子相見一笑泯過往

蔣介石在聽聞蔣經國可以回國的消息後,他非常的激動,不過這個時候,他手下不知道懷著什麼用心,默默地把蔣經國大罵蔣介石的信呈給了蔣介石。

蔣介石在看完信後並沒有動怒,他沉默了起來,他是知道自己在這裡面的責任有多大的,也知道自己兒子當時的情況有多麼危急,所以他並沒有怪罪蔣經國,只是跟手下人說了一句等他回來後暫時不見他的話,就沒有後文了。

不過在蔣經國回國後沒多久,蔣介石就因為對蔣經國多年壓抑著的思念,前去見了蔣經國,父子時隔多年的相見在這一刻沒有太多的語言,蔣經國直接跪在地上,重重地給蔣介石磕了三個頭,也正因為這一次的跪拜,父子二人一笑泯恩仇,忘掉了以往的不痛快。

然後蔣介石為了能讓蔣經國接替自己的位置,特意讓蔣經國培植起了自己的勢力。

在臺灣的時候,蔣介石為了讓蔣經國沒有障礙地接替自己的位置,特意把當時國民政府內部影響力最大的孫立人軟禁了起來、把國民政府內部各大可能會對蔣經國繼位造成影響的大佬給摘去了職權,就連他以往最為信任的俞濟時也沒有逃出這個例外。

正是蔣介石幫他兒子剷除了所有的障礙,在蔣介石死後,才無人能動搖到蔣經國對他位置的接替。

所以說蔣經國之所以會去蘇聯是因為當時蔣介石需要蘇聯人的幫助,在1925年的時候,美國人根本就沒有注意到蔣介石以及他身後的國民政府,蔣介石和美國的合作是在抗日戰爭後才開始的,而最開始的時候,這種合作是很微小的,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才和蔣介石大規模合作起來的,從時間的跨度上來看,想必大家對蔣經國為什麼沒去美國的原因就一目瞭然了吧。


孤客生


當時正統的中央政府在北京,也就是後來我們稱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是得到國際上承認的政府,它才同美國等西方列強有外交關係。而同時期的國民黨只是在廣州建立的非法政府,沒有國家承認,到美國留學也不是你想去就去的,再說當時也不是為了讀博士,拿學位,純粹為了革命理論,革命信仰去學習,學習蘇聯革命成功的經驗。國民黨要發展,要建立自己的武裝,必須尋求外援,看上了蘇聯。蘇聯是個社會主義國家,面對來自東西方列強的壓力也很大,一方面搞“國際共運”,瓦解列強內部,另一方在中國尋求代理,牽制來自日本的咄咄進逼,也看上了國民黨,雙方一拍即合。

你要問為什麼不扶持共產黨?那時的共產黨就是蘇聯遠東共運的一個支部,可惜當時全國共產黨員統統加在一起也不到一千人,來不及啊。這就有了孫中山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新三民主義,蘇聯也給予了大力支持,建黃埔軍校,蘇聯從資金,武器到軍事教員全力支援。孫中山逝世後,蘇聯在莫斯科建了中山大學,是為了培養中國的革命力量,或者理解成親蘇分子也可以,不僅蔣介石派去了,國民黨許多大佬都派去了。現在總說蘇聯當時就想把蔣經國當人質,那是寫文章的人古書看多了,當時不會考慮的那麼多,就是去學習,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從而來指導中國革命實踐。

要說一下,當時的蔣介石還不是反共分子,那時國共合作的很好,後來變了是後來的事。





雪上長留馬行處


孫中山先生為了推翻滿清的一次革命、然後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四次革命......不同時期尋求過不同列強的襄助。

興中會就是在美國檀香山成立的,同盟會則是成立於日本東京,黃埔軍校是在蘇俄的支持下創建的,通過以上例證,國民黨及其前身不同時期的國際傾向性一目瞭然。

蔣介石自稱是孫先生的忠實信徒,一直到1927年,仍是秉從孫先生遺志,隨蘇俄起舞。

蔣介石與1923年出訪過蘇俄,這一次行程改變了蘇俄在他心目中的印象,他對蘇俄的大國沙文主義和政治組織結構、社會形態、經濟狀況均產生質疑。

質疑只是埋在心裡。腳步還要追隨孫先生,因為他自己羽翼未豐。

蔣介石的大公子蔣經國留學蘇俄,就是發生在這一時間段。

這時候的孫中山先生已經去世,為了使他生前的“以俄為師”的口號落地,繼續扶持中國的親俄勢力,蘇俄決定成立在莫斯科成立“中國勞動者孫逸仙大學”,在中國我們叫它“中山大學”,用蘇俄的理論培養中國的革命幹部,招生對象全部是中國人。
1925年的“五卅慘案”發生時,不滿十六週歲的蔣經國參加了遊行示威活動,蔣介石早就定下來讓蔣經國去中山大學留學,於是就派蔣經國先去北京就讀“俄語培訓班”,去了北京的蔣經國也沒閒著,繼續投身反對北洋軍閥的遊行示威活動,思想比較先進、激進。

中山大學成立不足兩週,蔣經國和國民黨其他黨政要員的50名子女、還有其他渠道選拔出來的進步青年就坐上遠洋輪船出發了。


派子女遠赴蘇俄留學,是當時的國民黨要員的唯一政治正確路線,蔣介石也是通過這種方式表明自己的親俄立場,以當時老蔣的地位,蔣經國還遠算不上“質子”。

1927年4月,蔣介石與蘇俄鬧翻,蔣經國在蘇聯本來學的好好的,這下倒黴了。蔣介石曾經評價過兩個兒子“經兒可教,緯兒可愛”,蔣經國的“
可教性”馬上顯現,為求自保,他堅決宣稱與蔣介石劃清界限,靠著這種態度,後來又進入列寧格勒中央軍政學院深造,1930年,蔣經國順利畢業,他的畢業論文就是探討“游擊戰”。
蘇聯徵求了一下尼古拉·弗拉基米羅維奇·葉利扎羅夫同志(蔣經國俄國名字)的意見,準備把他送回中國開展游擊戰,這使得蔣經國差點有機會回國跟他老爹開幹。後來國內同志沒有認可這個計劃,蔣經國沒回成國。

這就尷尬了,他畢竟是敵對勢力的後代,學習成績再優秀也不好安排工作不是?蘇聯人對他採取了冷藏處理,先後去農莊、工廠去直接參加勞動。蔣經國吃了不少苦,有一次餓得去偷飯館外面的地溝油,回家補充肚裡缺乏的油水。

1937年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立,這位已經成長為“質子”的尼古拉·弗拉基米羅維奇·葉利扎羅夫廠長同志終於熬過了12年蘇聯留學加勞動的時代,帶著他的白俄羅斯妻子芬娜迴歸祖國,父子一見面,就跪在了蔣介石的面前。

然後對著自己幾個月前還在罵“獨夫”、“笨蛋”、“叛徒”、“家暴者”的這位血脈至親,恭恭敬敬的連磕三個響頭。


歷來現實




蔣經國(1910-1988),出生於浙江奉化,老子是蔣介石。

十五歲時,蔣經國開始留學。但,有意思的是,留學的國家並不是蔣介石後來依靠的美國,而是共產主義氛圍較濃的蘇聯,這是為什麼呢?

蔣經國留學時,國共正在合作,蔣介石還沒有搭上美國這條線



早年的蔣經國是個積極要求進步的青年,1925年就參加了五卅運動。

當時的國共兩黨並未撕破臉,彼時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大行其道,國共也處於蜜月期,甚至連黃埔軍校也是國共兩黨聯合辦學,整個中國和蘇聯的關係,也是非常好,蘇聯就像中國的老大哥。

至於當時和美國的關係,可以說很一般了。因為蔣介石和宋美齡還沒有成婚,美國的關係還沒有搭上。

如果說清朝末期和民國初期,留學的主要選擇是日本的話,1925年時的留學選擇主要是蘇聯了。

這是蔣經國留學蘇聯的原因之一

蔣經國受到了吳稚暉的影響



每個人的生命過程中總有對其影響大的人,蔣經國也一樣,影響他的人叫吳稚暉。

吳稚暉是誰?是國民黨的元老,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

吳稚暉推崇新文化,並且提倡勤工儉學。官二代的蔣經國,深受吳叔叔的影響,對新文化、新運動適應得比較快。

在吳稚暉的建議下,蔣經國去了蘇聯留學。其實,靠蔣家的實力,送蔣經國去美國求學,也是可以辦到的,關鍵是吳稚暉的推薦起了一定作用。

蔣經國個人傾向於共產主義,這也是導致蔣經國去蘇聯的原因之一



蔣介石雖然是國民黨,但長子蔣經國恰恰相反,對共產黨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和認可,所以這就成了蔣經國去蘇聯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去了蘇聯後,蔣經國有了一個外國名字,叫尼古拉。在校期間,有一個關係最好的男同學,是共產黨,比他大六歲,這個同學就是“小平同志”,而同桌是個蒙古族,叫烏蘭夫,後來是我國開國上將。

在老師、同學和蘇聯氛圍影響下,蔣經國更加認可共產主義。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遠在蘇聯的蔣經國發表聲明,和蔣介石斷絕父子關係。



不久後,蔣經國申請入黨,由於身份的特殊性,輾轉反則幾次,蔣經國才入了共產黨。1937年,蔣經國被所屬工廠黨委會開除黨籍,解除職務。

於是,不得已的蔣經國,回了故鄉。來到中國後,蔣經國加入了國民黨,開始和老爹蔣介石合作。



綜合來看,蔣經國早年去了蘇聯,是受形勢的影響,也是受了吳稚暉的影響,當然,他自己也有強烈的意願去蘇聯。


藍風破曉


蔣介石派蔣經國去蘇聯留學,很直白地反映了孫中山廣州政府早期“聯俄、親蘇”的路線。蔣經國去到蘇聯,私底下其實是蔣介石給斯大林送去的人質,用以換取蘇聯對他的援助和支持。


孫中山投身革命幾十年,雖然也發動過大大小小武裝暴動許多次,但這幫革命者大多數是激情澎湃的新思想者,並非行伍出身,軍事素養、帶兵打仗也不拿手,所以老是失敗。武昌首義、辛亥革命的主體,也是張之洞湖北新軍裡接受過革命思想的職業軍人。二次革命,革命黨迅速潰敗,孫中山、黃興再度流亡日本,可見在軍事層面上,孫中山是沒法和袁世凱相提並論的。後來也是靠的蔡鍔一幫軍閥,才把袁世凱從皇帝的位置上拉下馬。



屢敗屢戰的孫中山,逐漸開始摸到了一些軍隊建設的竅門,在吸納利用共產主義運動的同時,創辦了黃埔軍校用以培養革命軍事人才。此時的蔣介石,正因“陳炯明叛變”時的表現受孫中山賞識,得以成為黃埔軍校的校長。“聯俄、聯共”的路線,使得廣州政府獲得了大量的蘇聯援助,當時軍校的武器裝備、建軍思想均來自於蘇聯。蔣經國去蘇聯的1925年,正是孫中山去世,蔣介石和汪精衛爭奪國民黨大權的白熱化階段。蔣介石此舉,極有可能是拉攏、取信於斯大林的關鍵手段。

隨後的中蘇關係,隨著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降到了冰點,蔣經國在蘇聯的情形變得緊張。要說小蔣同志也是機靈,不僅討了蘇聯老婆生了混血兒,而且還書寫批判、反蔣文章取悅斯大林,確保了自身安全。等到西安事變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以後,中蘇重歸於好,蘇聯出於牽制日本、全力抵禦德軍的考慮,不僅向蔣介石示好放歸了蔣經國,而且還捐助了許多飛機幫助老蔣抗日。


竹山清溪澗


蔣經國1925年在上海浦東中學讀高一,因為從事學生運動被開除,蔣經國去哪裡讀書,實際上並不有自己決定。作為蔣介石的兒子和唯一合法繼承人,蔣經國只能去蘇聯留學。

一,1925年國內外形勢。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去世,孫中山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孫中山留下的政治遺產,無非就是兩個,一個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三民主義理想,另一個就是穩定的革命根據地。

對於蔣介石,實際上手裡的籌碼並不多,蔣介石之前也到蘇聯考察,對蘇聯的社會制度各方面並不感冒,甚至曾勸過孫中山不要學蘇聯。

但是蔣介石除了依靠蘇聯,別無選擇。

1925年的蔣介石,只是廣東革命政府的普通議員,個人實力各方面遠不如汪精衛胡漢民孫科等人,如果此時蔣介石找英美日等過合作,他們肯定不理蔣介石。

直到1927年第一次北伐戰爭後,蔣介石牢牢控制江浙滬皖贛等地軍事行政,才有了和英美日合作的機會,這期間和宋美齡結婚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1925年,宋家肯定看不上蔣介石這個女婿。

所以,這時候蔣介石雖然不喜歡蘇聯,卻也要和蘇聯搞好關係,讓蘇聯給足自己援助,幫助自己在廣東建立個人勢力。


二,蔣經國的秘密使命。

蔣經國去蘇聯留學,不光是學習,最關鍵的是三個秘密使命

1,充當中蘇友好的使者。

孫中山遺囑希望國民黨與蘇聯“合力共作”,莫斯科中山大學應運而生。國民黨要員子女中有50人赴蘇留學,蔣經國是自己向蔣介石爭取來的。與他同去的還有法國留學來的鄧小平,馮玉祥女兒馮弗能,于右任的女兒於秀芝。

在親蘇派革命黨裡面,蔣經國分量最重,這決定了蘇聯對蔣介石的援助也最為到位,這有利於國民革命軍的勝利。

2,充當國民黨給蘇聯的人質。

蘇聯作為新興的帝國主義(不含沙俄時期),干預中國事務時間比較短,對中國各地方勢力的信任度不夠,此時蔣介石派出兒子去蘇聯求學,有利於爭取蘇聯最大限度的支持。

然而,這個人質並不能起到牽制蔣介石的作用。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一下子和蘇聯勢力決裂,蘇聯多麼努力的挽回都是無效。蔣經國這個不滿18歲的青年,不得不和親生父親決裂,即使如此,後來蔣經國還是被髮配到西伯利亞勞動改造,這一去就是12年。

3,表示向蘇聯學習的決心。

不得不說,青年時期的蔣經國,是真心向蘇聯學習的,在中山大學學期期間,和我當領袖鄧小平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三,蔣介石蔣經國父子關係

可是對蔣介石來說並不是這樣,蔣介石不喜歡蘇聯,順帶這就不喜歡蔣經國了。就此,包括孔令侃在內的四大家族對蔣經國都有了很深的偏見,說他是“俄羅斯兒子”。

抗戰爆發後,蔣經國回到國內,一直得不到蔣介石信任。蔣經國除了那個俄羅斯老婆蔣方良,還找了一個江西情人章若亞。章若亞為蔣經國剩下一對可愛的雙胞胎,蔣介石親自取名孝嚴,孝慈。

繞是如此,章若亞生完孩子沒多久,就被軍統特務毒殺。蔣經國都只敢獨自流淚,因為他面對的是沒有父子感情的蔣介石!

以傳統的父子關係來看,蔣經國絕對是最會做“太子”的那一個,從1927年被父親拋棄,到1942年愛人被毒殺,再到1975年繼承蔣介石位置。近50年到隱忍,近50年到默默培育自己班底,中國歷史上,還有更厲害的太子嗎?


歷史知事


孫中山在位時與共產國際和蘇俄的關係非常好,1922年8月孫中山在上海與共產國際代表和蘇俄大使簽署了聯合宣言,實現中國統一,完全獨立,當時蔣介石在場並完全擁護。1923年蔣介石受孫中山指派去蘇俄訪問,9月蔣介石率訪俄考察軍事代表團遍歷蘇聯三個月,所見所聞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圖為蔣經國與夫人,她是蘇俄人,嫁給蔣經國後改名蔣方良。

1924年元月,國民黨第一屆代表大會通過了“聯俄聯共”的政策,國民黨和蘇俄的的關係密切,此時的蔣介石是非常相信共產國際的,另外蘇俄也答應給予軍事物資和資金方面的支持,黃埔軍校也聘用了大量的蘇俄軍事顧問。當時國內外局勢的發展,只有15歲的蔣經國耳濡目染,經常以“進步的革命黨人”自居。

圖為蔣經國和妻子女兒。

1925年,蘇俄決定成立莫斯科“中山大學”,專收中國留學生,國民黨也推薦了很多學生,15歲的蔣經國也名列其中。據說是蔣經國自薦的,吳稚暉問了蔣經國為什麼要遠赴異域,蔣經國說為了革命,捉住了要砍頭的不怕嗎?不怕!於是吳稚暉將此消息呈報給了蔣介石。

圖為蔣經國和蔣介石夫婦。

1926年夏天,蔣經國經過陳潔如在蔣介石身邊遊說,勉強答應了,但是唯一的要求是出國前必須加入國民黨。於是1926年10月,蔣經國和第一批留學生登上泊碇在上海的一艘蘇俄貨輪,同學們齊唱“國民革命軍歌”,蔣經國此一去13年之久。


圖文繪歷史




在1925年蔣經國去蘇聯之前,1923年擔任大元帥府參謀長的蔣介石就曾去過蘇聯,只是去前後對蘇聯的觀感是不一樣的。

蔣介石在去蘇聯前,對蘇聯的革命是非常狂熱的。當他聽到蘇聯人邀請孫中山去蘇聯訪問時,

蔣介石就開始努力爭取自己能夠參加。因為當時孫中山身體不好,所以就委派蔣介石為團長,領導“孫逸仙博士代表團”前往蘇聯訪問。

這個代表團在蘇聯一共訪問學習了三個月,蔣介石見到了還沒有被斯大林打倒的托洛茨基、加米涅夫等蘇聯政要。並且在他們的幫助下,著重考察了蘇聯的軍事院校、兵工廠,以及紅軍的編制管理及政治工作。在這期間,雙方相互感覺還算良好。


後來,當蔣介石稍稍深入到蘇聯的政治體制中之後,他就發現了蘇聯人為什麼會答應幫助孫中山了,他們只是在利用孫中山而已。更重要的雙方的目標並不一致,蘇聯是要打倒所有的有產階級,而孫中山的目的是建立一個以民主政治為內核的政府和以企業家為中心的市場經濟。

到這時,蔣介石對蘇聯模式從狂熱變成了抵制,他認為蘇聯的模式根本堅持不下去,遲早就被推翻,任何專制獨裁的政治都難以長期統治下去。

於是當考察完成時,蔣介石就草草寫了一份《遊俄報告書》,把自己的意見交給了孫中山,然後就離開廣東回到了浙江老家。




當1925年蔣經國提出要去蘇聯留學時,蔣介石從感情上並不同意,並且是當場就拒絕了。後來也是在陳潔如夫人勸說下,才勉強同意了。

1925年10月,蔣經國在上海乘貨輪駛向寒冷的莫斯科,這一去就是十幾年。

當時的蘇聯還是比較重視中國的,因為當時的蘇聯在國際沒有朋友,四處全是敵人,只有國民黨和共產黨願意和他做朋友。



蘇聯願意為中國培養人才,為此專門辦了一所學校,叫莫斯科中山大學,全名叫“中國勞動者孫逸仙大學。當時這所學校的學生都是國共兩黨的年輕人或是兩黨領導人的孩子,當時蔣經國的同學中就是一個稍年長的人,他就是鄧小平。幾十年後,兩個人分別在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發起了經濟改革,為兩岸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當時蔣介石同意蔣經國去蘇聯學習,並不是要把兒子純粹當人質交過去的。只是為表示自己對蘇聯的信任,希望能從蘇聯那裡得到更多的武器支持,以便在第二年開始北伐工作。




1926年,北伐開始後,國共兩黨就開始各做各的工作。國民黨軍隊負責北伐,共產黨則忙著在各地開展農民運動。其中就有毛澤東在湖南的農民運動,把許多地主給打倒,房子和物品被農民搶走。

在北伐軍中,有不少中低層黃埔系軍官都是湖南人,並且家族出身都相當好,當他們聽到家人被批鬥,家產被分時,就心情非常激動。他們就哭著去找蔣介石,要回家為家人報仇。


當1927年上海工人在周恩來領導下暴動成功後,更加引起了蔣介石的警惕。他分明能感覺到,共產黨在建立自己的武裝,長期發展下去,將來的中國形勢就難以預料。再加上自己的黃埔弟子們的強烈要求,歷史上知名的412反革命政變就發生了,清共運動開始,國共兩黨開始決裂。

在中國的蘇聯代表大部分被送回國,少數人被殺害。得到這個消息後的斯大林就非常憤怒,直接扣壓了蔣經國,並逼迫他在蘇聯真理報上發表聲明,和反革命分子蔣介石脫離父子關係。


隨後蔣經國又被下放到農場去工作,但他憑藉自己的良好表現,被推舉為農場的管理人員。在這冰天雪地的地方,他碰到了一生的至愛蔣方良,這是一位美麗的蘇聯姑娘。在這裡他們結婚並生了自己的大兒子蔣孝文和蔣介石最喜愛的寶貝孫女蔣孝章。

後來在抗戰暴發前,國共合作開始建立時,在周恩來的幫助下,蔣經國才回到了蔣介石的身邊。但終其一生,他的執政行事風格都有很明顯的蘇聯模式烙印。




蔣經國當時為什麼沒有到美國去留學呢?

我們還是來看一下另一個民國大公子張學良的事吧。因為張作霖在東北快速崛起,不管是日本人還是北洋政府都在爭取他對自己的支持。為了向張作霖表示友好,日本人和北洋政府都邀請張學良到自己的軍校中讀書。

如果張學良到北洋的保定軍校讀書,就能碰到很多自己後來的朋友,比如陳誠等人。如果去了日本讀書,就會碰上後來侵華的許多對手。

但張學良哪個也沒去成,因為去哪讀書是張作霖說了算。張作霖兩邊都不想得罪,就想讓他們相互牽制,相互鬥爭,最後為自己所利用。於是就讓張學良在東北講武堂學習,在這裡他碰到了這一生中他最信任的人郭松齡。



當時的孫中山並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認可,美國政府和英國政府在背後支持的是直系大什麼吳佩孚,他們更注重自己的在華利益。當時的孫中山力量太小,不入他們的法眼。就算國民黨大佬的子弟去了美國讀書,也換不來什麼實際的好處。況且當時的美國雖然強大,但在世界上沒有多大影響力,蔣家父子都感覺不到去美國讀書的必要性。

蔣經國去蘇聯讀書,至少蔣介石還能向蘇聯政府輸出自己的誠意,換取他們對自己的支持。事實上,國民黨北伐成功的關鍵之一就在於蘇聯提供了大量的槍支,把有理想的革命軍人給武裝了起來。


新知傳習閣




蔣經國是蔣介石送給蘇聯的人質?

1925年10月蔣經國乘船離開中國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只是誰也沒有想到,也許蔣介石早已經有所預料,當蔣經國想要回國時卻已經身不由己,直到1937年3月蘇聯當局才批准他攜家眷回國,這時距離他去蘇聯已經過了12年。

我們知道蔣介石對蘇聯與共產黨抱有很深的敵意,但是最後為什麼偏偏讓蔣經國去了蘇聯,而不是去美國留學呢?

這個問題我們既要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也要弄清楚蔣介石與蔣經國對當時的歷史環境以及蘇聯的態度究竟如何。



蔣經國為什麼要去蘇聯留學?

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蔣經國去蘇聯並不是蔣介石的想法,是蔣經國自己的意思,在開始的時候老蔣並不同意小蔣去蘇聯,後來陳潔如替小蔣當了說客,老蔣又詢問了陳果夫的意見後才同意小蔣去蘇聯留學,所以蔣經國去蘇聯留學是去當人質的說法並不準確,因為小蔣確實想去蘇聯學習。當然,在蔣介石背叛革命後,蔣經國確實可以說是淪為了人質。

1925年蔣經國因參與五卅運動,被上海浦東中學開除,隨後被蔣介石安排去了北京。在北京,蔣經國結識了許多共產黨人與國民黨左派分子,年輕又缺少社會閱歷的蔣經國受到他們的影響,思想上也開始左傾,當時兩黨又在蘇聯的幫助下達成合作,這是促使蔣經國選擇去蘇聯留學的根本原因。

於是,蔣經國從北京返回上海,想要讓蔣介石同意他去蘇聯。在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運作下,孫中山決定採取“聯俄容共”的政策,於是在1923年8月派蔣介石去蘇聯考察,這次的考察讓蔣對蘇聯和共產黨產生了極大的反感甚至是敵意。所以在聽到蔣經國想要去蘇聯留學的時候,蔣介石當即否決了,甚至以負擔不起留學費用為藉口讓蔣經國打消留學蘇聯的念頭。最後在陳潔如的勸說下,逐漸冷靜下來的蔣介石開始認真思考蔣經國留學蘇聯這件事,最終同意讓蔣經國去蘇聯留學。



蔣介石為什麼同意讓蔣經國去蘇聯?

孫中山採取了“聯俄容共”的政策,所以有了國共合作,孫中山也在蘇聯人的幫助下重組了國民黨,國、共、蘇三方進入了蜜月期。如果這時候蔣介石阻止蔣經國去蘇聯的話,可能會讓蘇聯產生想法,你蔣介石什麼意思,看不起我們還是想跟我們作對?當然,這時候蔣介石同意蔣經國去蘇聯其實會很符合蔣介石的政治利益,這也是老蔣最後同意的原因。

我們先看看蔣經國去蘇聯留學前後發生的幾件事,這幾件事也是推動蔣經國能夠去蘇聯的原因。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

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在國民黨中央黨部遭人暗殺,廖仲愷與汪精衛、胡漢民三人是孫中山的最有力繼承人,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國民黨最高領導人也將在這三人中間產生。

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製造“中山艦事件”,促使汪精衛辭職。

1926年2月蔣介石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



這幾件事看似與蔣經國去蘇聯沒有關係,實則有莫大關聯,因為這時蘇聯人和共產黨在國民政府中的影響力已經不可小覷,甚至還在與日俱增,事實上共產國際就是打著“鳩佔鵲巢”的主意來的,這也是蔣始終防著蘇聯和共產黨的原因。但是,當時的蔣介石的勢力並不敢對抗他們,所以他當時也不得不偽裝成左派以獲得蘇聯人的支持,尤其是廖仲愷身亡和胡漢民出走後,蔣介石從沒有資格到變成掌控國民政府軍權的二號人物,如果蘇聯和共產黨不支持的話他很難坐穩。即使是製造“中山艦事件”,他也是打著“平息暴動”的幌子,也要編造藉口忽悠蘇聯人。

因為蔣介石很清楚,他和國民黨在這時候根本離不開蘇聯人的支持,一是沒有錢,二是武器,蔣介石所圖乃大,自然不可能在關鍵時候與蘇聯人翻臉。所以他要北伐,所以他要在很多人勸他直取北京的時候執意先取上海,因為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只要拿下了上海,他便拿下了錢袋子。兜裡有錢了,武器自然便有了,也就不用再看蘇聯人的臉色了,所以他發動了“四一二事件”,然後開始驅逐蘇聯人。



回到蔣經國留學蘇聯的問題,從開始的否決到後來的同意,是什麼促使了這種轉變的發生呢?

因為如果蔣經國去了蘇聯,蘇聯人會很堅定地相信蔣介石屬於左派,才會讓蔣坐穩坐實國民黨二號人物的位置。廖仲愷這個黃埔軍校黨代表為什麼會在中央黨部被殺?我認為是因為他擋住了蔣的路,廖如果在,黃埔便絕不會是蔣的。現在廖仲愷和胡漢民出事了,蔣介石突然爬到了二號,這時候最需要的自然是蘇聯人的支持,所以獲取蘇聯人的信任至關重要。

拿到黃埔的掌控權,逼走汪精衛,“清黨”這些事在蔣的心中早已經蓄謀已久,但是他做不到一蹴而就,所以只能緩而圖之。蔣經國這時候提出去蘇聯,顯然讓蔣介石豁然開朗,以蔣經國換取蘇聯人的信任和支持又有何不可?如果蔣經國不在蘇聯,在蔣製造“中山艦事件”的時候,蘇聯人憑什麼相信蔣的說辭,即使半信半疑,又憑什麼不對蔣下手?正是因為蔣經國在蘇聯,蘇聯人以為兒子在蘇聯,老子便不會跟自己當敵人,但是顯然蘇聯人錯了。在蘇聯人的支持下,蔣介石的勢力越來越大,最後佔據上海後便開始撕破了臉皮。



蔣經國在蘇聯的“人質生活”。

說實話,蔣經國在蘇聯的生活其實談不上苦,在馮玉祥的女兒馮弗能回國後,他也結識了蔣方良,並與蔣方良相知相愛相守,生活亦有幾分光彩。

蘇聯人在經過長期對蔣經國的觀察後,對他的評價其實很高,蘇聯人在他的檔案裡稱他“堪為領導之才”,或許這也是蘇聯不允許他回國的原因吧。蔣經國除了不能離開蘇聯外,他其實享有很大的自由,學習、生活、戀愛等等這些事並沒受到限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蘇聯為蔣介石為臺灣培養了蔣經國,當然在蔣經國的周圍也有蘇聯特工在時刻監視著他。

1927年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後,遠在蘇聯的蔣經國登臺演講,痛斥蔣介石背叛革命,濫殺無辜,甚至宣佈與蔣介石脫離父子關係。後來,又幾度寫公開信痛罵蔣介石。蔣經國晚年回憶時稱這是受蘇聯人逼迫所致,蔣介石也願意相信是這樣,不過我倒是認為1927年那次也許是真的出於一個愛國熱血青年的憤怒,是真實的。

1931年時宋慶齡為解救共產國際代表牛蘭,試圖勸服蔣介石用牛蘭換回蔣經國,但蔣介石始終沒有答應。

直到希特勒的崛起,蘇聯的壓力越來越大,同時在東邊又有日本在側,蘇聯才又開始向蔣介石妥協,再次向國民政府尋求合作,這才為蔣經國的回國創造了條件。

蔣經國也因此得以在1937年踏上回國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