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爲什麼沒斗過李隆基?

小朱不懶惰


在唐朝歷史上,太平公主絕對是濃墨重彩的一位,她在政治上的果斷與能力曾獲得武則天極大肯定,說出“公主類我”這樣的話。可她最後沒能鬥得過李隆基,這是怎麼回事呢?

(太平公主劇照)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問題:太平公主做了哪些事情,凸顯了她的政治能力?

第一,她是武則天背後的重要謀士。

好權勢的太平公主,在政治上有獨特的見解。武則天對此頗為欣賞。因此在武則天把持朝政的時候,諸多政事,她都會聽一聽太平公主的意見。

第二,組織了“神龍之變”。

武則天晚年,寵愛張昌宗兩兄弟,不僅朝廷事務讓他們代勞,而且老病在床時,也只讓這兩兄弟服侍。

張昌宗兩兄弟在朝中飛揚跋扈,打壓異己,頗有取代李武兩家之勢。

太平公主身為李家之後,斷然不允許張昌宗兩兄弟陰謀得逞。她暗中聯繫宰相張柬之及哥哥李顯等人,率領500御林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政變,殺死了張昌宗兩兄弟。

武則天見軍隊受命於太平公主及李顯等人,知大勢已去,這才傳位於李顯。自此,大唐江山重回李氏家族,李顯在太平公主的幫助下,終於復位成功。

由於太平公主謀劃有功,李顯將她封為鎮國太平公主,並特批她不用對太子李重俊和長寧公主等人行禮。除此外,還命太平公主參與朝政議事。

通過發動政變,太平公主不僅位高權重,享有特權。最重要的是,她終於從幕後走到了政治的前臺,開始施展她的政治手段。

(李顯劇照)

第三,參與“唐隆之變”。

太平公主萬萬沒想到,好不容易奪回來的權力,卻轉眼又岌岌可危了。

原來,李顯性格懦弱,對皇后韋氏言聽計從,凡事都交由她來打理。

韋氏突然權大勢大,頓時膨脹起來。她大力提拔韋家勢力,朝廷中但凡不依附她的,必然會受到排擠,又與武三思等人勾結亂政, 甚至為了當女皇帝,不惜剷除障礙,把李顯毒死。

眼看,韋氏就要得逞。太平公主再次聯手臨淄王李隆基(李旦的三子)率領禁軍發動政變,誅殺韋氏,剪除韋氏黨羽。

小皇帝李重茂本來就是個傀儡,現在韋氏死了,他的皇位自然也難保。果然,太平公主當著大臣們的面,親自把他從皇位上拉了下來,然後擁立相王李旦為帝。這樣一來,曾也做過皇帝的李旦也就復位成功。

大唐的江山有驚無險再次回到李家人手中,太平公主又立大功一件。於是李旦不光對太平公主賞賜萬戶,還在朝政事務上給予了許多權力,比如朝廷官員的任免等。

另外,李旦凡事都與太平公主商議。若是太平公主不在朝廷,李旦還專門派人上門詢問。

太平公主通過不斷髮動政變,使得政權始終留在李氏手中,並且還因此位高權重,在政事和官員提拔和赦免的事情上,更是有著說一不二的決策權。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太平公主鬥不過李隆基?

一是太平公主讓李旦改立太子,李旦沒同意。

李隆基是太平公主通往皇帝之路的障礙,於是太平公主不斷構陷李隆基,想讓李旦改立太子。

對於太平公主的建議,李旦僅是一笑而過,根本不採納。

二是太平公主安插耳目在李隆基身邊,抓他的小辮子,逼李旦廢太子,沒抓到。

這件事,李隆基自己很清楚,因此,他做事更是謹慎,不留話柄於人。

不過光這樣做還是不夠,李隆基開始反駁,他讓依附他的大臣向李旦建議,太平公主應安置到洛陽去。其意是想讓太平公主退出政治舞臺。

結果,李旦也未同意。

如此一來,太平公主深恨李隆基,而李隆基也知道太平公主早晚會對自己下手。雙方都劍拔弩張,矛盾更為尖銳。

三是太平公主有意製造李旦和李隆基的矛盾,沒製造成。

(李旦繼位)

太平公主一計不成,又使一計,說夜觀天象,發現星位變化,預示著太子即將登位。

太平公主這一計夠狠,為什麼呢?

但凡做了皇帝的人,對皇權的佔有慾極強,幾乎沒有人捨得放手。如果說太子要登基,這就等於說太子要造反。皇帝當然不允許太子對皇權有非份之想,所以從古至今,凡是這樣構陷太子的,沒有不成功的。

可李旦卻偏偏是個例外。他竟不顧太平公主等人極力勸阻,執意把皇位禪讓給了李隆基。

四是太平公主準備毒死李隆基,沒毒死。

弄巧成拙的太平公主當然不願意李隆基做皇帝,於是和朝中依附她的勢力暗中密謀,準備發動政變,廢黜李隆基。甚至她還與服侍李隆基的宮女元氏合謀,準備在李隆基的飲食中下毒。

然而,因為走漏了風聲,李隆基先下手為強,與高力士、郭元振等人分步驟瓦解了太平公主的黨羽。被剪去羽翼的太平公主,眼見大勢已去,只得逃到終南山的寺廟中。不過有什麼用呢?李隆基絕對不是個心慈手軟的人,最後還是賜她一死。

說來說去,太平公主就算權位再高,由於軍隊不由她管理,還是處於劣勢。同時,儘管朝中得她舉薦的大臣多不勝數,光是朝中的7位宰相,就有5位是出自她的門下。然而她大概忘記了,這些人雖說得她舉薦,但這些人身為朝廷官員,他們要忠心的對象是大唐的皇帝,這才是正統。

所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鬥爭,註定要以失敗告終。

(參考史料:《新唐書》《舊唐書》)


張生全精彩歷史


太平公主在唐睿宗李旦時代的角色是權臣。以皇后或太后身份掌握大權在古代歷史上先例很多,還有一套比較成熟的機制,武則天除了稱帝那段基本也是如此。而女性以權臣身份掌握大權,太平公主以前並無先例,先天不足,遇到強勢皇帝李隆基,自然毫無勝算。

(太平公主)

公元710年(景龍四年),唐中宗李顯去世後,臨淄王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等人,讓李隆基的父親相王李旦繼承皇位。太平公主不僅在政變中出力很多,還親手把韋后所立的溫王李重茂拉下皇位。

李旦繼位後,只是李旦第三子的李隆基成為太子,而太平公主也權勢極盛。李旦遇到重大事項,會先徵求太平公主意見再徵求李隆基意見。太平公主三個兒子皆封王,宰相多出其門下,成為歷史上少有的女性權臣。

作為一個女性權臣,太平公主有著天然的弱點,如不方便直接出任宰相職位,只能採取大臣到其府上諮詢意見的形式。太平公主也不方便直接領兵參與政變,只能和李隆基合作,造成了李隆基通過政變擴充了自己的勢力,並登上了太子之位。

(李隆基)

李旦是一個弱勢的皇帝,面對強勢的太子李隆基和強勢的權臣太平公主爭權,試圖調和矛盾而並無太多辦法,雙方都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勢力。相比太子李隆基,太平公主合法性嚴重不足,太子擁有天然的合法性。經歷過武則天和韋后時代的朝臣,心理上也期待一位強勢君王的來臨,得人心方面太平公主明顯不利。

太平公主企圖廢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沒有成功。公元712年(延和元年),唐睿宗李旦退位為太上皇,太子李隆基繼位。此時太平公主雖然依舊掌握極大權力,朝中7位宰相,出自太平公主門下的就有5位。但李隆基已經是名正言順的天子,對太平公主擁有大義名分的優勢。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皇帝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了太平公主黨羽,太平公主本人逃入南山中的寺廟,三天後被迫出來,被李隆基賜死在家。

李隆基清洗太平公主的政變能夠成功,也與太平公主女性權臣不得人心的困境有關。太平公主在禁軍中也有很大勢力,誅殺韋后的政變,太平公主派遣兒子薛崇簡代表自己參與,領導已方控制的禁軍勢力。但連薛崇簡本人後來都支持李隆基,反對太平公主專權,以至於太平公主憤怒的多次鞭打兒子薛崇簡。兒子都如此,太平公主的無上權勢自然也只是無根浮萍。

太平公主其後,薛崇簡以外的兒子均被殺,薛崇簡則被貶出京師做了個小官。


仁勇校尉


太平公主本事不足但是野心不小,李隆基並非方面武則天的那幾個無用兒子,而太平公主雖然權勢煊赫,其能力卻無法與其母武則天相比。

起初,太平公主並未把太子李隆基放在心上,不久因懼怕太子的英明威武,轉而想要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人作太子,以便使她自己能長期保住現有的權勢地位。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裝家兵三百餘人,各騎馬。李隆基親率太僕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先殺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又擒獲了太平公主的親信散騎常侍賈膺福及中書舍人李猷,接著殺了宰相岑羲、蕭至忠;尚書右僕射竇懷貞亂中自裁而死。

很顯然,李隆基的先發制人收到了奇效,更何況太平公主始終只是個公主,想要一朝一夕奪權並非件容易的事。即便當年她的母后武則天奪權稱帝,也醞釀了很多年。


澹奕


唐隆政變中,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殺死韋后與安樂公主,推李隆基父親李旦復辟為李睿宗。雖然李旦當上了皇帝,但是李隆基的聲望與勢力迅速上升。李隆基不僅掌控了禁衛軍的基層支持,政變不久後還被封為皇太子。

Δ李隆基與楊貴妃

擁有大量支持者與極高政治聲望的李隆基,被李旦當做眼中釘肉中刺,但是敢怒不敢言,畢竟明面上可是李隆基推自己登基。於是李旦就開始扶持太平公主,讓她去牽制李隆基,避免李淵命運出現在自己身上。

唐隆政變的兩三年後,幾乎所有的國政都是太平公主處理。除此之外,太平公主還有朝廷裡面一些重臣的任免權利,使得太平公主身邊迅速聚集了宰相與禁軍高級將領等人。

Δ太平公主

但是太平公主沒有理解“槍桿子裡出政權”這句話,禁軍實際掌控還是在李隆基手上。所以禁軍尊行的是:李隆基的命令>禁軍將領命令。後來矛盾爆發,沒有任何軍事基礎的太平公主迅速垮臺。

太平公主所有權利都是來自唐睿宗李旦,兩人本來上下齊心還可能有一點勝算。但是李旦後來撂挑子不幹了。與李隆基暗地裡爭了兩年,李旦發現李隆基確實很能幹,自己沒必要與兒子魚死網破,自己索性做個“太上皇”。

Δ李旦

公園712年8月,唐睿宗李旦禪位給了李隆基,史稱唐玄宗。唐睿宗不甘心自己被架空,才拉了自己妹妹一起來抵抗,太平公主所有權利是建立在李旦的基礎上。最後李旦一倒,之前依附在太平公主身邊的宰相、禁衛軍高級將領等人,也就成了光桿司令。


所以失敗的原因是沒有實權!


史之策



時也,勢也,欲成大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太宗殯天,開國諸將年老,此天時也;移駕東都,剪除關隴舊部,此地利也;高宗專寵於內,黨羽培植於外,百姓受其恩德,四親子受儲君之位而皆飛人君之才,此人和也。大勢所趨,蓋非人力所能為,武氏便不臨朝稱制,亦一權勢熏天之太后,所區別武周者,唯一國號而已。

睿宗柔弱,然天性淡泊,玄宗天縱英才,少年老成,以唐隆興兵之功封太子,父子兄弟和諧,天數合大唐興盛;而諸臣百姓,苦神龍以來宮變久矣,期盼仁君聖主,如久旱之盼甘霖。

天下歸心,唯一區區之太平公主,不識天下大勢,自謂女皇之才,學乃母則天皇帝欲行廢立,取死之道也。

或曰,太平公主似乃母,有王佐之才,歷高宗,武周,中宗,睿宗四朝,精力充沛,政治經驗豐富,爪牙滿朝,七宰輔五出其門,欲行廢立難乎?

宮鬥不似街頭鬥毆,太平公主黨羽,如竇蕭崔諸人,有小才而無大略,此等人聚,如豬狗成群,怎敵姚崇,宋璟,張說之人中龍鳳?

世人皆謂魯肅之才在公瑾之下,不知魯肅敦樸,卻知天下順逆,上上之人也。公瑾機敏,卻每每斤斤計較,不如魯肅識大體,以致事敗。

太平公主輩,皆忘公瑾之戒者也。


董狐筆


李旦之所以能當皇帝,是通過“軍事政變”消滅了韋后集團而上臺的,李旦作為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兒子、唐中宗的弟弟以及武則天稱帝前的最後一任大唐皇帝,在韋后專權時代,李旦的身份當然是最尊貴的,也就是各方面反韋氏集團的勢力都可以接受的人選,所以他成功了,但在政變過程中,也由於李旦地位太高,目標也就太大,聯絡軍隊、朝臣和各方勢力的事情,自然不能他親自出面做,他只能在幕後策劃,前臺的事,只能交給辦事能力最強、而且身份不高的李隆基去代表他來辦。

然而李隆基在具體操辦“政變”的過程中,就積聚了自己的力量,他代表李旦聯絡禁軍基層部隊,和禁軍的基層軍官打成一片,最終把禁軍部隊的中下層軍官都拉到自己的這邊。這期間作為李旦的妹妹的太平公主跟李隆基可以說是共同主持了“政變”的準備工作,李隆基在發動政變前,史料記載“與太平公主謀之,公主喜,以子崇簡從”,也就是說,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打著李旦的旗號共同主持了政變的策劃工作,但由於太平公主是女人,軍事工作她只能在幕後,特別是在具體執行政變,誅殺韋后及安樂公主之時,她也只能派自己的兒子去象徵性代表自己,這就使她和禁軍基層軍官的聯繫遠遠沒有李隆基強。這是她最大的短板,但也是優勢,正因為這樣,李旦對她就不忌怕,為了牽制勢力過大的李隆基,作了皇帝的睿宗李旦對太平公主就特別倚重。

710年6月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合發動了宮廷軍事政變,殺了韋后及安樂公主一夥後。李旦當上了皇帝,但在主持和執行政變過程中,李隆基的實力迅速增強,不但積累了政治聲望,還獲得了禁軍基層部隊的支持,政變成功後,李隆基的地位迅速上升,政變的第二天就被封為平王,一個月後成為皇太子,掌握禁軍的基層部隊,又擁有皇太子的身份,他已經成為唐帝國最大的實力派,李隆基這時就成了父皇李旦的眼中釘了。所以李旦一上臺,就大力扶植太平公主的勢力,讓他去牽制李隆基,使自己避免李淵的結局,所以政變之後的兩、三年間,國政基本上全部交給太平公主,特別是讓太平公主獲得了一系列高層的人事任免權,有了皇帝的支持,太平公主看起來權傾朝野,當時的宰相和禁軍的高級軍官都是太平公主的人,但是這些人都是紙老虎,真鬥起來,是不堪一擊,因為他們沒有掌握禁軍真正的力量。

然而李旦是聰明人,這就是太平公主的不幸。看李旦在武則天時代跟母親配合得很好就知道,他絕不是蠻幹的人,武則天的幾個兒子裡面,就他得以善終,不是偶然的。顯然,在和李隆基鬥了兩年多之後他發現,勝算不大,而且李隆基確實立了大功,又確實能幹,他也實在沒有必要跟自己的兒子魚死網破,所以712年8月,李旦主動放棄了和李隆基爭權的念頭,宣佈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是獲得了“皇帝”的身份,這下子太平公主就徹底沒戲了。

太平公主的權力來源於李旦,是當初作為皇帝的李旦不甘心被兒子李隆基架空,才拉這個妹妹來鬥自己的兒子的,李旦一跑,太平公主就完了,因為她沒有權力來源了,作為公主,她根本沒有參與朝政的合法性,也根本沒有和自己的侄兒、當朝皇帝爭權的合法性,這是她失敗的根本原因。而她之所以失敗得那麼快,則是因為李旦本來就是個空殼子,長期以來沒有形成自己的軍政實力(這也是李旦最後掉鏈子,關鍵時候自己跑了的原因),太平公主可以任命宰相、委派禁軍高級軍官,但沒有真正的軍權,真要火拼起來,太平公主也好、他所委派的高級軍官也好,都是光桿司令,下面的禁軍部隊根本不聽他的。所以713年7月,雙方一火拼,太平公主一方就一觸即潰,立即就被一網打盡了。


只愛潘多拉


最根本也最致命的一個原因,是太平公主作為女人,只有地位、待遇而沒有官職,權勢的依賴性太強。而因為同樣的原因,兵戈相見時她只能居於幕後而無法親自操刀——唐隆政變是這樣,對付李隆基也是這樣,缺乏應有的靈活和主動,時機的把握也會滯後。

成功策劃唐隆政變並推哥哥上位後,太平公主成了睿宗李旦的依靠——此前二人關係一直不錯,在剿滅張氏兄弟的神龍政變中有過深度合作。她也藉此不斷培植勢力,巔峰時朝中“宰相七人,五出其門”,“趨附者門庭如市”。但這種風光只能代表權勢,並不代表實際權力。所謂“加封萬戶”只是一種身份和待遇,缺少直接行使權力的便利。而其權勢又受限於追隨者的多寡,以及睿宗李旦影響力的強弱,存在諸多不確定因子。

李隆基最初勢力不如太平公主——這也是太平公主忽視李隆基以及沒有干預立嗣的原因,但他的地位不斷攀升,並且獲取了關鍵實權。因為唐隆政變的出色表現,李隆基在贏得眾多死忠粉的同時,還進封為平王,官拜三品殿中監、“兼押左右萬騎”,直接領導著禁軍——這足以保證二次兵變的順利。而後李隆基又成功登上太子位,成為帝國的法定接班人。以太子身份監國後,他又讓哥哥李成器和弟弟李隆範掌管禁軍,始終沒放棄皇宮這一畝三分地。

二人博弈此消彼長,最終隨著睿宗的退位而見分曉。狡猾的李旦見形勢逼人,大有引火燒身之勢,以彗星出現為由主動讓位李隆基,自己退為太上皇。此舉完全出乎太平公主預料,儘管在她的強烈要求下,李旦保留了軍國大事的最終裁決權,但形勢終究逆轉,也證明了她之前權勢的脆弱。失去夥伴和依靠的太平公主所設計的節奏被徹底打亂,終於鋌而走險。

追隨太平公主的多是文官,這能保證她在之前的權鬥中佔據上風——曾一度迫使李隆基主動提出出讓太子位,以及不得不做出犧牲股肱之臣姚崇、宋璟和劉幽求的決定,但真正兵戈相見時卻派不上大用場。當然這些人中也不乏武將,比如經常拜碼頭的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和知右羽林將軍李慈,成為她預謀政變的主力。

但不管如何謀劃,終歸不是親自指揮,不能搶抓時間隨機應變,也不能充分發揮才智,一切只能靠運氣——而運氣和權力的影響深度息息相關,李隆基能夠躲過下毒,並在第一時間獲悉政變的訊息絕非偶然。掌控禁軍的李隆基藉著親自指揮的便利,最終先發制人,將太平公主逼向死路。


路衛兵


太平公主被殺那是必然的。我為什麼這麼肯定說呢?她人沒有她母親武則天有才能,亦沒有她母親那樣有一個聽自己話的當皇帝的老公。更沒有武則天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可謂天時地利人和要什麼沒什麼,就妄想像武則天那樣做一代女皇,簡直痴人說夢!她如此這般狼子野心,莫說是李隆基,就算換做是別人做皇帝亦容不得她。


儒人歷史


人們都會支持年輕人 ,當時太平公主是老太太,而李隆其是小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