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十幾年中國古典詩詞、文學、哲學和歷史研讀經歷,理工科背景出身,十幾年英語教育經驗,幾百本英語原版書閱讀積累,一套中英雙語詩詞繪本出版,四本英語經典名著雙語註解,兩本英語經典名著雙語註解出版,一套莎士比亞悲劇集雙語讀物出版,看似“凌亂”的閱歷和背景,濃縮為一套語言學習解決方案:雙語分級閱讀體系

一段話引發的思考:

研究閱讀十幾年了,創業也將近7年了,沒有什麼讓自己覺得了不起的成就,只是身邊人知道我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心願:希望可以開發出一套適合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課程體系,這套課程體系,要結合中文和英語的同步學習,要以閱讀為起點和根基,帶動英語學習的其它能力的提高,同事,這套體系學出來的學生,要有足夠好的英語能力,用英語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所以,大家看到相關的信息,都會發給我看:

《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上面這兩張圖,是我的妻子發給我的,裡面的內容非常好的解答了一個經常被問到的問題:英語寫作到底如何學習?

《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圖片裡看起來紳士帥氣,眼神裡透露著思維智慧的人,就是前面圖片裡面提到的、世界知名的英國作家傑夫·戴爾 (Geoff Dyer)。Geoff說,“很多年輕人喜歡寫作,可他們根本不閱讀”。這句話,放在目前的中國來說,可以改為“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真正學會寫作,但是家長們沒有足夠的、有效的閱讀訓練,孩子們根本不可能學會真正的寫作”。“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對於中文寫作和英文寫作,都適用。

當界面文化問Geoff,“您現在是如何教別人寫作的?您認為寫作是可以教授的嗎?”。

Geoff的回答是:“你當然可以幫助他人寫作,現在很多美國年輕人的問題是:他們喜歡寫作、喜歡錶達自己,可以他們根本不閱讀。我成為作家之前,受到的保守學術訓練是當好一個讀者,而不是什麼創意寫作。所以我不僅給他們推薦書目,還命令他們背誦全文,都是很老套的做法,比如讓學生背誦一段莎士比亞的詩歌。我大學時能背誦很多莎翁詩歌,所以莎士比亞已經變成了我血肉的一部分,就是我本身。想象如果你被恐怖組織綁架了,你沒有書看,你腦袋裡還有莎士比亞。”

雖然背誦莎士比亞的作品,並不適合中國所有學生。但是,Geoff的話,卻讓我我們更深刻的理解了語言學習中,閱讀的核心地位。同時,也幫助我們深刻的認識到,想要成功掌握寫作,必先學會閱讀。

英語中,有一個詞彙,非常準確的展示了閱讀和寫作在語言中的地位。Literacy,它的英文釋義是the ability to read and write,翻譯成中文就是讀寫能力。同時,這個詞彙還有一個釋義是精通文學。乍一看,這兩個釋義差別很大,不容易理解。尤其是初次背誦這個單詞的人,很難真正體會出它的內涵。其實,Literacy是對應Language(語言)這個英語單詞的。Language可以理解為簡單的交流溝通能力。比如一個目不識丁的人,也是可以用自己熟悉的語言,和身邊人進行無障礙溝通的。但是,會Language的人,不一定是文化人,也就是說,不一定有讀寫能力。而Literacy是指一個人具備閱讀和寫作能力,尤其是指具備閱讀和寫作文學作品能力。

明白了Language和Literacy的區別,大家就會發現,為什麼很多人學習語言,尤其是外語,很多年,都沒有質的突破。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直停留在Language的層面,而沒有進入到Literacy的高度。簡單重複一千次平面運動,也不會讓一個物體的垂直高度有絲毫變化。比無效重複更可怕的是,不知道無效重複的存在。思維的高度,往往決定行為的結果。所以,想要真正學會一門語言,必須跳出Language,進入到Literacy的層面。

如果上述的論證過程是合理的,那麼,以閱讀為核心展開語言學習,以Literacy能力提高為目標的課程體系,也就是合理的。至於,為什麼是雙語?為什麼需要提升人文素養?什麼是人文素養?人文素養和考試成績有什麼關係?又為什麼是雙語方式?這些問題,後續文章,會逐一分析清楚。思想意識上的贊同,才能轉化為行為上的堅持。

引言:

目標不明確的努力,很容易變成自嗨。運動員,努力成為冠軍;科學家,努力獲得諾貝爾獎;寫作者,努力成為暢銷書作家。學習語言,或者再聚焦一點,學習閱讀,應該設置一個什麼樣的目標呢?目標太小了,很容易達成,然後就會陷入持續學習提高的迷茫期;目標太大了,太難達成,然後就會陷入很容易放棄的窘境。我先給大家一個我設定的目標,論證過程,正文中會詳細說明:自由的在雙語閱讀中切換,可以從情感和邏輯兩大維度上理解雙語文字。

我有一個教育夢想,有一天,中國的學生,站在世界的舞臺上,用英文,向全世界的人們,介紹中國的文化,介紹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介紹中國人表達自己情感和邏輯的方法。讓全世界的人們,更好的理解中國人!

達成這個目標,不是一句空的口號。我已經為之努力了十幾年,也有了自認為可以落地的方法論。這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陳述清楚的方法論。因此,我們會用不同的文章,分主題,深入淺出的小心論證,並且每一個論證出來的方法,都會給出具體可行的方法,可用的資料,可以考核的結果。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論述清楚雙語分級閱讀的終極目標:自由的進行雙語閱讀。我們主要以《了不起的蓋茨比》結合《紅樓夢》和中國古典詩詞閱讀為例,進行展開。

正文要點:

  1. 一首唐詩,體現出的文化差異
  2. 人,為什麼要閱讀
  3. 一個持續了365天的閱讀體驗
  4. 情感(修辭)和邏輯是跨越雙語閱讀的兩把鑰匙
  5. 《了不起的蓋茨比》第一章雙語閱讀實例展示

1. 一首唐詩,體現出的文化差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上過小學的人,應該都知道。《靜夜思》是唐朝的詩仙李白創作的。藉著對月亮的描寫,抒發詩人的思鄉之情。

《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月亮本是“無情”物,但是,在中國詩人的集體“努力”下,它早已化身為“柔情”的最佳代言者。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我們可以找出幾百上千句包含“月”的古詩詞,拋開這些詩詞的創作者、創作背景和表達的情懷。但是通讀這些帶有“月”的詩句,無一例外,都是有著感傷、思念的“柔情”。

僅這一點,就可以體現出中國人的集體情感特性之一。月和思鄉,有濃郁的中國文化特點。見“月”起“思”,也是中國人一個自然而然的心理特性。但是,對於英語國家的友人而言,他們在看到Moon(月亮)這個單詞的時候,更多的是想到Night(夜晚),Darkness(黑暗),Full Moon(滿月),Crescent Moon(新月),New Moon(新月),Gibbous Moon(凸月),感受到的情感則更多是Pleasant Things(美好的事情),Happy(開心),Illuminating(照亮的,有啟發的)。這些情感喚起的差異,也經常被表述成一個更加抽象的詞,“文化差異”。

問過一些外國朋友後,得知美國人一般在以下幾種情況下,會有Homesick(思鄉),Miss Friend(想念朋友)的Feeling(感覺):離開美國後,比如到了中國,吃American food(美國食物);看到Dog,會想起自己的家;看到朋友送的Present(禮物),會想起自己的朋友;看到Beach(海灘),會想起家鄉;在Pray(祈禱)的時候,會想起家人。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明白,為什麼讓外國人理解中國人,比較困難吧?而讓外國人理解中國文化,就更加困難。西方國家,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有著相同的根源(古希臘古羅馬),有著同源的宗教(四大宗教都和猶太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有著相似的教育體系(沿襲了古羅馬的博雅教育體系),所以西方人,有著彼此瞭解的情感和思維體系,一切構建在情感和思維之上的東西,文化、藝術、科學、社會等,都變得更容易理解。但是,中國,因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因其從未被西方國家完全征服,也從未完全征服西方國家,所以,在情感和邏輯這兩個底層文化屬性上,從來沒有和西方真正水乳交融過。

看到這裡,大家也應該明白,為什麼單純靠翻譯中國古典文化的書籍,靠全世界推廣中文,靠東西方旅遊,是無法完成中國文化的世界性輸出的原因。根基不動,表明上,做再多功夫,也無濟於事。

我們可以一起看一個實例:

兩部脈盡總皆沉,一命已歸黃壤下。

His pulse had stopped, his spirit fled,

And the unhappy man was dead.

中文是馮夢龍和凌濛初作品中的節選,英文是楊憲益和戴乃迭的翻譯。外文出版社出版。這已經算是比較經典的中國古典名著的翻譯版本了。但是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出,中英文意境表達還是有很多差異的。試想,一個只看了英文翻譯版的外國人,怎麼可能產生情感的共鳴,又怎麼可能產生對中國文化,乃至文化的真正興趣。沒有了興趣,又談何深度接觸和理解?

文化差異的底層原因已經找到,接下來就是解決方案的尋找和試驗。如果情感理解和邏輯習慣確實是構成文化差異的基石原因的話,那麼通過類似情感和邏輯的雙語不同表達的對比學習,就可以潛移默化的掌握文化差異。正如上文所分析,中國人看到月亮會思鄉,而美國人看到家人贈送的禮物會產生相似的情感感受。在理解了這些差異之後,大家也就會慢慢感受到,雙語學習的真正魅力和價值所在!

在所有的閱讀材料品類中,詩詞,西方叫做詩歌,是情感濃度最大的形式。

因此,我們可以給出第一個方案式結論:對比閱讀雙語詩詞,是掌握中英雙語情感差異的最佳方法。

至於掌握中英雙語的邏輯差異,是一個複雜度和難度都更高的問題,需要到哲學的高度才能解決,我們用其它文章,分析解決。有一點,需要提前說明,提到哲學(Philosophy),大家不要把它想象著玄之又玄的東西。哲學,其實就是研究思維的學科,學習哲學,就是學習思維方法,也就是邏輯。

前沿部分,我們提到過,我們所分析問題,得到解決方案,都不能停留在概念和方法層面,而是要深入到可落地的程度。關於閱讀中英雙語詩歌,我們花了一年的時間,製作了將近100首的中英詩歌雙語翻譯繪本。如上文分析,大家千萬不要去糾結翻譯的是否足夠嚴謹,更多的是感受不同的語言,在表達相同情感的時候,有什麼差異。因為,我們閱讀雙語詩歌,不是想成為詩人,而是為了掌握雙語的情感差異,為了做到可以在雙語之間,進行自由的情感表達。

《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以上是《春曉》這首詩的雙語繪本的Demo,一共是將近100首。

2. 人,為什麼要閱讀

前面我們談到一個英語單詞,Literacy,有讀寫能力。說的更通俗一點,就是有文化。有文化,不是可以聽說的人,而是可以讀寫的人。而前面我們也討論過,想要寫,必須讀。所以,人,為什麼要閱讀?答案非常簡單,為了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

但是,為了成為有文化的人,是一個太高、太大的目標。人,在太高、太大的目標面前,經常會忘了初心,忘了初心,也就很難堅持到最後。試問,我們有多少人,平時在讀書的時候,會經常提醒自己,我讀這本書,是為了變成一個有文化的人?更多的時候,我們會說,這本是很有趣,很有用。有趣和有用,就是一個小目標。尤其是有用這一點。一個學習法律的人,要閱讀很多案例,是什麼動力讓人堅持閱讀汗牛充棟並且經常是無聊透頂的案例卷宗?不是為了成為文化人的崇高目標,而是為了考取律師資格證的有用目標。所以,在明白了閱讀重要性的基礎上,還必須給自己確定閱讀的大目標和階段性的小目標,才能在日積月累的堅持中,養成閱讀習慣。

養成閱讀習慣,比培養閱讀興趣,更有可操作性。

有很多人,尤其是代表孩子的父母,都問過我同樣的問題,“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這是一個錯誤的命題。問錯問題,往往是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答案的根本原因。我不相信,一個沒有閱讀習慣的人,會有閱讀興趣。這不是一個蛋生雞,雞生蛋的問題,而是一個有確定先後順序的因果問題。只有養成閱讀習慣,才能在陸續發生的閱讀成就感(比如可以讀懂一本英語原版名著)刺激下,產生自發的閱讀興趣。想想中國孩子學習閱讀中文吧?會不會有一個家長,先培養孩子閱讀中文的興趣,再讓孩子養成閱讀中文的習慣?更多時候,是通過聽說環境的薰陶,讓孩子打破對中文的恐懼感和陌生感,然後半哄騙半強迫的讓孩子學習識字,然後閱讀簡單的材料,慢慢的,讓孩子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然後再談培養興趣的問題。及時如此,也不是每個中國孩子都有閱讀興趣。但是,每個上過學的中國孩子,都可以閱讀基本的中文!到了英語閱讀學習的問題上,因為大部分家長自身的閱讀水平也沒有達到自由閱讀原版書的程度,所以經常是聽著沒有切身感受的方法,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然後四處打探“如何可以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方法。同時,在這個商業社會環境下,有需求,就會有人出來滿足。而滿足需求的人,不會告訴提出需求的人,需求本身是錯的。就像賣垃圾食品的人,只會強調食品帶來的味覺快感,而絕口不提,垃圾食品的健康危害一樣。

因此,培養閱讀興趣的基礎,是培養閱讀習慣。如果習慣不能自發產生,就藉助外力去“強迫”。想想運動員,做基本功訓練的過程吧!

回到為什麼閱讀這個話題上,經過了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閱讀有兩個層面的目的,一個是做個文化人,一個是為了達到最終目的而設置的階段性目的。

做個文化人,也可以說成是提高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溝通能力)。這個概念由美國著名語言學家Dell Hymes在1971年提出。此概念包含了四個維度:基本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邏輯表達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以及語言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基本語言能力講的是閱讀單詞語法的學習。以前的學生經常學單詞基本上就是死記硬背,把單詞完全從語境當中割裂出來,背定義,背例句,背拼寫。用這樣方法學習的單詞完全是死的,學生無法在說或者寫當中靈活準確的使用這些單詞。語法學習也有同樣的問題。有很多學生學語法就是靠刷題,語法題做了一大堆,真的到說和寫的時候,還是用不出來。通過閱讀學習單詞語法就可以避免這樣的問題。在閱讀中,文章提供了很好的語境,學生不僅可以用很自然的方式瞭解單詞的意思,還可以學到單詞之間的搭配。學生不僅不需要背枯燥的單詞表,還可以在閱讀的快樂中高效的學習單詞。通過閱讀學習語法也是同理。文章可以提供非常豐富的示範,告訴學生不同的時態和句型可以用來表達什麼內容。語法在語境中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讓學生不用刷題就可以學會語法的含義和使用方法。

社會語言能力講的是如何根據讀者的社會,文化,語言背景,結合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係,和所要討論的話題,確定如何使用語言。簡單來說就對什麼人說什麼話。閱讀是提高社會語言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因為所有優秀的作者在寫作時必然會考慮以上列舉的因素。我們可以通過了解讀者和作者各自的背景,觀察作者如何選擇合適的內容,並使用語言恰當地,合宜地,有效地向讀者傳遞自己的觀點。這種學習也會對培養寫作能力產生十分積極的影響。

邏輯表達能力講的是使用符合邏輯的方式組織和呈現信息的能力。現在是一個被電子屏幕統治的時代,這個時代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思維的碎片化,這和閱讀習慣的喪失有十分重要的關係。通過閱讀一篇完整的文章,或者是一本書,我們可以瞭解到作者對於一個觀點完整的分析和闡述,從而規範和訓練我們自己的思維,使之變得有連續性和系統性。因此一個喜歡閱讀的人的思維必然是嚴密和有條理的,這個人的口頭和書面表達也必然會有很清晰的邏輯。

語言策略能力講的是使用不同的語言工具來充分和準確的表達或者描述作者想要傳遞的信息。很多學生髮現自己雖然閱讀了很多書,但是一旦遇到寫作,還是寫不出來。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在閱讀中很多學生完全沒有分析文章是怎麼寫的,所以讀的再多,在寫作的時候還是一頭霧水,寫出來的作品往往結構混亂,觀點模糊。因此在閱讀時,一定要注意觀察分析文章的結構組織和作者的立意,分析作者如何使用不同的語言表和邏輯表達工具來傳遞自己的立意。

階段性閱讀目的的設置,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設置三個月內的目標。這個目標可以是一次托福考試的閱讀部分,可以是讀完1-3本難度適合的原版書。通過不斷的強化和重複,就可以慢慢養成習慣。

3. 一個持續了365天的閱讀體驗

2016年,是我開始設計雙語分級閱讀的第一年。當“雙語、分級、閱讀”三個關鍵詞一起出現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迷茫的。而我,想要中國的K12階段的學生用這套方法論學習語言,首先就要“說服”家長們,這套方法是可行的,並且它的短期效率和長期效果比當時的其它方法要好。“說服”,其本質就是在人的大腦裡面植入“認知認同”的過程。如果是一個新的事物,過程非常漫長,也很艱難。但是,有一個“笨”辦法,就是讓家長們先用這套方法學習!可是,家長們為什麼要用一個自己都不太理解的方法呢,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提出方法的人,也就是我,身體力行的用這個方法,帶著大家一起。

前面我們剛剛討論過,閱讀,是需要短期目的的。家長們通過閱讀英文,要達到的目的,一定是和孩子們不同的。想來想去,我提出了“人文閱讀”的理念。

人文Humanity是文藝復興Renaissance時期的核心價值觀和思想源泉,也是文學作品的中心思想。與之對應的是中世紀Medieval及以前時期的神學Theology中心論。

神學把人看成是神所統治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人文及之後的科學,則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人文主義集中聚焦在“人”的概念上。

中國的周易賁卦彖傳也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儒家則說:“仁者人也”,“仁者愛人”。

人文主義或者說人道主義Humanism是1808年才出現的詞彙,來自於拉丁文的Humanitas。古羅馬(Ancient Rome)作家西塞羅(Cicero)使用過這個詞彙。德國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時代的哲學家將人文學科統稱為Humanity。

十八世紀德國(German)的人文主義是對啟蒙思想(Enlightenment)的“抽象的知性(Abstract Understanding)”的反抗。而啟蒙思想則是對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反省。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因執著於生命個性的推崇而成就了偉大的科學(Science)和藝術(Arts)。但是基於個體生命對大自然的愛好與追逐,並沒有做到抽象意義上的對內在人文的探討。

人文閱讀,涵蓋自1萬2千年前那圖夫人Natufian開始人類文明,歷經圖騰崇拜,文字創造,宗教神學,黑暗時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思想啟蒙,科學發展,工業革命,資本主義,世界大戰,人權平等,全球化,信息時代,環保主義,世界公民等階段,旨在培養人的基於歷史,哲學,藝術,認知,宗教等的人文思想。

建立了“人文閱讀”的認知之後,我們開啟了一段看似平凡,卻歷經波折的365天閱讀之路。“用古典中文的詩詞歌賦,對比理解和學習英美文學,用英美文學的日積月累來帶動英語能力的自然提高”,帶著這樣的願景,我們每天早晨用20分鐘,一年365天,14600分鐘,243小時,堅持這閱讀了四本英語名著。其中的一本,就是本文的標題中所提到的《了不起的蓋茨比》。

這365天,無間斷的學習過程中,我經歷了到美國陪妻子看病,和公司同事外出團建,大年三十回老家過年等事情,但是一直堅持了下來。一共400多位家長和學生,和我一起。項目結束的時候,我自己切身的感受到自己的閱讀能力又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僅僅是英文閱讀,也包括中文閱讀,因為這365天裡面,除了四本英語原版書之外,我們還讀了整套的詩經和楚辭,半部紅樓夢,上百首古典詩詞和數十篇古今散文。正式這365天的堅持,然後更加堅信我們上文所討論到的方法論:興趣源於習慣。再次,我們要再加上半句,習慣源於堅持。前面我們提到,養成習慣,可以半哄騙,半強迫。這是真實有效的。試想,是什麼動力,讓一個人每天早上6:30起床,用20分鐘,雙語講解英文名著?是一個強加給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因為答應了400多位家長和學生,因為每個家長支付了365元錢。就是用這樣的自我逼迫的方法,讓一個看上去不可能堅持下來的事情,“奇蹟”般的被堅持了下來。

在這篇文章裡,分享這個經歷,就是希望大家明白,培養閱讀興趣很難,培養閱讀習慣,卻是有法可依的。

也是在這365天時間裡,我深刻的體會到:

英語學習,根基在閱讀,根深,養分充沛,方能枝繁葉茂。

寫作之人,或有人生感悟,以隨筆、詩歌之類抒發;或有知識理論,以著作、教材之類撰寫;或有人文情懷,以文學、戲劇之類提煉,凡此種種。

讀書之人,若先明確閱讀材料之種類,作者創作之用意,文字表達之目的,必可有的放矢,閱讀速度大大提升。

閱讀,自古以來,便有兩派爭論,其一雲,好讀書,不求甚解;其二曰,每有會意,欣然而忘食。

實則,閱讀,因目的之不同,方法必然迥異。“不求甚解”,不是沒有“求甚解”之能力,而是不刻意追求其功效爾。吾等修煉閱讀能力之學人,不可斷章取義於前人之教會,予己偷懶惰怠之藉口,荒廢學業精進之時光,落得“老大徒傷悲”之感嘆。

“求甚解”,需如何用力?兩套方法論,殊途而同歸。其一,由微觀而入宏觀。此方法,乃是國人英語閱讀習得常用之法。先學詞彙,輔助以語法,進而句子分析,段落閱讀,而後文章理解,最後書籍閱讀;其二,由宏觀而入微觀。此方法,乃古人教習子弟四書五經之法,先行跟讀朗誦至數遍,不拘泥於單一文字之理解,秉承“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之哲學。

方法本無對錯,因人,因時,而異爾。

“求甚解”,需何處用力?亦有兩層。一為,但有“懸樑刺股”之功,必有“學成而歸”之效,如單詞背誦,語法規則記憶; 二為,非有“醍醐灌頂”之感,必有“混沌迷茫”之果,如邏輯思維,修辭情感。

若要真正掌握閱讀能力,必須耐得住脾性,捨得出時間,兼顧宏觀與微觀,表面之力用足,深層之功不廢。

4. 情感(修辭)和邏輯是跨越雙語閱讀的兩把鑰匙

前面我們分析得出結論,情感表達和邏輯方式是文化差異的基石原因。那麼,還是按照我們一貫的主張,學習任何具體之前,搞清楚它的前世今生。

(1) 情感表達

情感表達,在閱讀和寫作中,一般是以修辭(Rhetoric)的形式出現。修辭在英語字典中的定義是:Rhetoric is the skill or art of using language effectively. 即有效的使用語言的技巧或是藝術,換句話說,修辭即語言藝術。修辭,其實是一個歷史相當久遠的概念:在西方,古羅馬時期盛行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體系中,包括希臘羅馬文文法,數學,幾何,歷史,地理,邏輯學和修辭學七門必修課(每日下午,還要到羅馬競技場進行體育鍛煉)。

為了讓大家更深入的領悟一下修辭的重要性,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於博雅教育的理解過程。2004年,我第一次接觸出國留學這個事情,懵懵懂懂,很多的信息都是道聽途說。當時我還在大學攻讀生物工程(Biology Engineering)的學士學位,身邊很多同學都在為了到美國進修博士學位(PHD)而備考託福和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自己也就隨波逐流的加入了留學大軍(事後證明,未加深思熟慮的選擇,是對人生的放任自流)。當時,在選擇大學的時候,知道了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和綜合性大學(University)的區別,也第一次看到了Liberal Arts這個詞組。2008年,我轉到上海工作,輔導中國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備考SSAT(美國高中入學考試之一)和SAT(美國本科入學考試之一)。在這段時期,我發現很多人把Liberal Arts翻譯成博雅教育。聽起來是更加清新脫俗,但是卻讓我越發的難解其意。查一查字典,發現Liberal Arts還可以翻譯成人文學科(區別於科學Science,法律Law,醫學Medicine和商業Business)。這下,更是無法理解這個詞組的確切涵義了。這個疑惑,直到2014年年底,我開始閱讀日本人鹽野七生所著的《羅馬人的故事》時,才得以徹底解開。在這套書中,我再一次讀到了Liberal Arts,也知道了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它是由七門學科構成的一個教學體系,瞬間有了“縱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豁然開朗的感覺。如果我們把這兩個單詞拆開來看的話,liberal(自由的given or giving freely),arts(藝術),也就是說,liberal arts代表自由的藝術。

何為自由?如何獲得自由?天高任鳥飛,海闊憑水遊。一個真正自由的人,是肉體和靈魂都得到解放的人。肉體的解放,就是可以跨域空間的限制,縱情山水之間,踏破萬里之路。在古希臘羅馬時期,這個山水指的就是環地中海一帶。種族繁雜,部落毗鄰,語言溝通即為一大障礙。猶若今日,世界已經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具有一定經濟基礎和教育水平的人,都可以自由的往返於世界各地,只要會講英語(再過幾十年,也許會講中文也可以),幾乎可以任何國家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進行沒有太大障礙的溝通。當時的世界,希臘語就是世界通用語言。除了語言的基本要求之外,想要浪跡與文明的中心,通曉地理和歷史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就是數學和幾何知識,用以訓練人的頭腦。在這些都滿足的情況下,邏輯和修辭,可以說是上層建築,體現出一個自由人的教養和修養。

如果大家也認同這個分析,我們可以暫時把liberal arts理解為自由的藝術,那麼修辭,在一個人追求自由的過程中,有什麼意義呢?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活在社會(Society)中,社會是由很多個社區(Community)組成,社區又是有很多個家庭(Family)組成,而組成家庭的最小單位就是人(people),人是一個需要交流(communication)和互動(interaction)的物種,而交流,究其根本,可以歸納為兩種核心訴求:表達觀點(opinion)和傳遞情感(emotion)。開門見山,平鋪直敘固然是一種方法,但是,如果可以藉助邏輯和修辭,讓觀點表達的更有力,情感展現的更飽滿,不是更好?而一個真正自由的人,正如我們上面所訴,除了肉體上的自由(通過懂外語,識地理,通曆史,善數學和幾何可以做到),還有精神上的自由(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從這個角度來看,修辭就是一門非常重要的科目了。

有了修辭,情感表達,或是觀點陳訴都會更加的雄健有力。比如說,中國古代有詩句雲“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用比喻的修辭來表達”世人皆逐利“的觀點;也有詩篇”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用擬人的修辭手段傳遞了”斯人已去的感傷“。

那麼,修辭在學術上到底是如何定義的呢?漢語“修辭”這個詞語,最早見於《周易乾文言》的“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一語中。在這句話裡,“修辭”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 孔穎達注:“辭謂文教,誠謂誠實也;外則修理文教,內則立其誠實,內外相成,則有功業可居,故云居業也。”)與人的修業有關,不是今天“修辭”這個詞的意思。在現代漢語裡,“修辭”這個詞從字面講,可理解為“修飾言辭”,再廣義一點又可理解為“調整言辭”。通俗一點來講,修辭,狹義上就指語文字修辭;廣義上包括文章的謀篇佈局,遣詞造句的全過程,同時也包含語文字修辭。這個解釋就和英語字典中對於rhetoric的釋義很接近了。簡而言之,我們可以理解修辭就是為了有效表達觀點和情感,運用語言,謀篇佈局,遣詞造句的藝術

已知的修辭手法(修辭格)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

比喻(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復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較喻(強喻)、譬喻、飾喻、引喻);白描,比擬(比體),避復,變用,層遞,襯墊(襯跌),襯托(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頂針、聯珠),對比,對仗(對偶、隊仗、排偶),翻新,反覆,復沓,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並提、合敘、合說);復迭錯綜,複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迴環,迴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聯珠),諧音,歇後,象徵,鑲嵌,析字,委婉(分為:迂迴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移覺、移就),跳脫,轉文。

在這些修辭手段裡,大部分都是非語言學專業的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而且在實際運用中,我們不一定嚴格的按照狹義的學術定義來理解修辭手段。要記住,廣義的修辭就是運用語言的藝術,是為了更好的表達情感。

(2) 邏輯

我們在修辭篇裡面學到過,古羅馬時期的博雅(Liberal Arts)教育,包括希臘文羅馬文文法,數學,幾何,地理,歷史,修辭和邏輯七個科目。邏輯學(logic)是對思維進行訓練的一個科目,在英語字典中,邏輯的定義是思考和推理的方式(the way of thinking and reasoning)。

邏輯學起源自古希臘,由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在度過了蠻荒時代,進入文明時代以後,人類對於宗教(Religion)、政治(Politics)、法律(Law)和倫理(Ethics)等領域的思考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人們思考上帝(God)、自然(Nature)和國家(Country),並深信只是通過思想,就可以認知到真理(Truth)是什麼。雖然在工業文明之後,人類掌握了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手段,天文、地理,甚至是對人類自身基因的研究都達到了相當發達的程度,我們也越來越相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在邏輯思維方面,我們依然還是延續著古人的智慧。我們依然可以從柏拉圖(Plato)對話錄中,感受到亞里士多德縝密的思維邏輯和強大的辯論手法。

在中國,墨子是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通過大量的運用邏輯方法,建立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並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要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的基礎上的,並有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名留青史的辯士,如合縱的蘇秦與連橫的張儀。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口若懸河,建功立業。也形成了中國古代星光璀璨的百家爭鳴之勢。

現代社會,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性也是有增無減。大到總統選舉,小到日常與人交流,有理有據,邏輯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都是一種必備的能力。邏輯學本身,是一個複雜而龐大的知識系統,本書不做過多的理論探討,孫老師只是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多年研究出國英語考試的閱讀部分後,歸納總結出來的一些共性問題,拋磚引玉。

邏輯學,通俗來講,就是研究如何有理有據的表達觀點和情感的方法的一門學科。類似於修辭學,是研究如何有效的表達觀點和情感的方法的一門學科。邏輯加上修辭,就是為了有效的,有理有據的表達觀點和情感。在我們本書所涉獵到的七大考試(TOEFL SSAT ISEE SAT ACT GRE和GMAT)中,邏輯性的題目都有涉及,尤其是GMAT(商學院研究生入學考試),有專門的一組邏輯題目,考查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多知名外企招聘時的筆試考試,就是借用了GMAT的邏輯題目和數學題目。

根據我們對於邏輯的通俗定義(表達觀點和情感),大家要知道,邏輯的最終目的在於觀點和情感的表達。因為情感表達更多時候是通過修辭(修辭也是為了表達觀點和情感的)手段實現的,所以本書中,我們討論邏輯,主要圍繞如何進行觀點表達來展開。在深入討論之前,我們先學習幾個有關邏輯學的專業名詞:論點(opinion),論據(argument),假設(assumption),推理(inference),加強(strengthen),削弱(weaken),解釋(explain)和議論過程(reasoning process)。

論點(opinion):確信而未被證明的一個觀點(the expression of a belief that is held with confidence but not substantiated by positive knowledge or proof)。論點不是客觀事實,有可能正確,也有可能被削弱甚至是推翻。

論據(Argument): 用來證明觀點正確的陳述(a statement or set of statements that you use in order to try to convince people that your opinion about something is correct)。因為論點是還沒有被證明的觀點,所以需要論據來進行作證。我們在分析邏輯的時候,一般是假定論據是準確而真實的(如果考慮到論據的謬誤和虛假,邏輯的分析會變得更加複雜)

假設(assumption):假定正確並可以推導出結論的論述(a statement that is assumed to be true and from whi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假設”,在高級閱讀考試(SAT ACT等)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點。只是記憶它的學術定義,作用不大。我們需要基於一定數量的例子,才能慢慢的體會出它的內涵。因此,我們暫時先不對“假設”做過多的論述,後面我們在實例中,再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

推理(inference):不是基於直接觀測,而是通過邏輯判斷和推理,從而得到結論(the reasoning involved in drawing a conclusion or making a logical judgment on the basis of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and prior conclusions rather than on the basis of direct observation)。“推理”的考查,從託福到GRE和GMAT,都是重要考點。它考查的是考生是否具有基於已知信息,做出正確推理的能力。

加強(strengthen):通過提供更多推理或是證據來支持一個論點(supports an opinion by providing more reasons or evidence for it)。大家需要格外注意一點,“加強”是支持(support)而不是證明(prove)一個論點。換句話說,被加強過的觀點也不一定就是正確的,只是更正確了一些而已。

削弱(weaken):讓觀點變弱( make the opinion become less strong or less powerful)。類似於“加強”,“削弱”也不能證明一個觀點是錯誤的。

解釋(explain):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把有效的推理過程展開的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議論過程(reasoning process):議論過程就是如何有效的藉助論點、假設、加強、削弱和推理等邏輯要素,表達觀點的方法。

前面我們也提到過,“邏輯”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我們會用專門的文章,來系統的闡述邏輯相關的問題。

5.《了不起的蓋茨比》第一章雙語閱讀實例展示

我們用了超過1萬字,做了本文主題的內容鋪墊。大家一定要明白一點,很多看起來簡單的操作方法,為什麼遲遲學不會,很重要的原因是,方法背後的知識和邏輯沒有搞懂。而任何簡單的方法都是建立在一套嚴謹的邏輯之上的。想要說清楚一個方法,一定不會是隻言片語。在現在這樣一個“快新聞”時代,沒有多少人願意長篇大論的說清楚一個問題,更沒有多少人,願意花時間,去搞懂長篇大論才能講明白的方法。“快餐文化”必然導致“無效方法”。

《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是屬於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又稱迷失的一代(美國文學評論家格特魯德·斯坦因(GertrudeStein)提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的美國一類作家的總稱)。他們共同表現出的是對美國社會發展的一種失望和不滿。他們之所以迷惘,是因為這一代人的傳統價值觀念完全不再適合戰後的世界,可是他們又找不到新的生活準則。他們認為,只有現實才是真理,可現實是殘酷的。於是他們只能按照自己的本能和感官行事,竭力反叛以前的理想和價值觀,用叛逆思想和行為來表達他們對現實的不滿。

《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關於“迷惘的一代”的來源,海明威((Ernest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作家和戰地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在他的散文中提到過。當時格特魯德·斯坦因小姐使用的T型福特車的發火裝置出了故障,車行裡那位戰爭(一戰)最後一年當過兵的小夥子在修理斯坦小姐的舊車時技術不熟練,而且工作態度也不夠認真,斯坦小姐提出抗議後,車行老闆狠狠地批評了他。這位老闆對他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

於是斯坦因小姐回去之後就對海明威說:“你們就是這樣的人。你們全是這樣的人,你們所有在戰爭中當過兵的人。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你們不尊重一切,你們醉生夢死......別和我爭辯,你們就是迷惘的一代,與車行老闆說得一模一樣。”

後來,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為他第一部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的題詞,“迷惘的一代”從此成為這批雖無綱領和組織但有相同的創作傾向的作家的稱謂。所謂“迷惘”,是指他們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緒。“迷惘的一代”儘管是一個短暫的潮流,但它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確定了的。

《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傑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二十世紀美國最傑出作家之一。1925年《了不起的蓋茨比》問世,奠定了他在現代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時代”的發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我們用《The Great Gatsby》的第一章,來展示一下“雙語閱讀”的方法:

《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Paragraph1:

In my younger and more vulnerable years(小時候,when I wasyoung)my father gave me some advice that I've been turning over (反覆思考) in my mindever since.

Paragraph2:

"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he told m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人不能過於自滿。古典中文,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莊子《逍遙遊》). He didn't say any more, but we've always been unusually communicative in a reserved way(心有靈犀一點通), and I understood that he meant a great deal more than that. In consequence, I'm inclined to reserve all judgments(不妄論他人), a habit that has opened up many curious natures to me(性格古怪的人對我展開心扉)and also made me the victim of(成為…的犧牲品)not a few veteran(經驗豐富的)bores(令人討厭的人). The abnormal mind is quick to detect and attach itself to this quality(不亂講話的個性)when it appears in a normal person(心術不正的人,會利用這種不喜歡“妄論他人”的人的品質), and so it came about that in college I was unjustly accused of being a politician, because I was privy to(知道)the secret griefs(傷心密事)of wild, unknown men. Most of the confidences(秘密,信心)were unsought--- frequently I have feigned sleep, preoccupation, or a hostile levity(輕率,N-UNCOUNT Levity is behaviour that shows a tendency to treat serious matters in a nonserious way.)when I realized by some unmistakable sign that an intimate revelation was quivering on the horizon(秘密呼之欲出); for the intimate revelations of young men, or at least the terms in which they express them, are usually plagiaristic(抄襲的)and marred(損毀)by obvious suppressions. Reserving judgments is a matter of infinite hope. I am still a little afraid of missing something if I forget that, as my father snobbishly(勢利的;恃才傲物的;snobbish ADJ If you describe someone as snobbish, you disapprove of them because they are too proud of their social status, intelligence, or taste.)suggested, and I snobbishly repeat, a sense of the fundamental decencies(禮儀)is parcelled out(分配)unequally at birth(人的基本道德觀,是生而不平等的).

Paragraph1和Paragraph2,刻畫了故事的Narrator的性格特點,為下文故事的展開進行鋪墊(他會知道很多的事情),同時,體現出作者的Lost Generation一代人的心態之一———人生而不平等。和美國建國期的政治宣傳口號“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相違背。

這篇文章開頭方採用的是:交代敘述者(Narrator)的特點。這一點,和《紅樓夢》的開篇,是異曲同工的。

《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賈雨村風塵懷閨秀

作者自雲: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後,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說此《石頭記》一書也,故曰“甄士隱”云云。但書中所記何事何人?自己又云:“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我實愧則有餘,悔又無益,大無可如何之日也。當此日,欲將已往所賴天恩祖德,錦衣紈袴之時,飫甘饜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訓之德,以致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負罪固多,然閨閣中歷歷有人,萬不可因我之不肖,自護己短,一併使其泯滅也。所以蓬牖茅椽,繩床瓦灶,並不足妨我襟懷;況那晨風夕月,階柳庭花,更覺得潤人筆墨。我雖不學無文,又何妨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來?亦可使閨閣昭傳。復可破一時之悶,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故曰“賈雨村”云云。更於篇中間用“夢” “幻”等字,卻是此書本旨,兼寓提醒閱者之意。

開篇交代作者自己,賈雨村和甄士隱,給後面故事的展開鋪墊了情感。

就像上文提到的雙語詩歌對比學習一樣,文學作品,也是可以用這樣的方法進行閱讀。雙語閱讀,絕對不是把一種語言翻譯為另外一種語言,而是要找到兩種語言之間的關聯性(比如這裡看到的,開頭方式是相同的)。通過有關聯性的內容,進行對比分析和學習,可以更好的感悟到跨越語言的樂趣。

《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延續我們一以貫之的習慣,任何的抽象方法,都要有具體的,可以落地的材料進行支持。文學作品這個難度的學習,一共給大家準備了兩本書,《了不起的蓋茨比》和《瓦爾登湖》。其中《了不起的蓋茨比》是我自己主筆完成的,也是如標題所示,是我們雙語分級閱讀的終點,即可以跨越兩種文字、兩種文化,進行文學、思想和哲學層面的閱讀與思考。達到這個程度的閱讀,是需要按部就班的逐級學習和提高。後面的文章,我們會逐一的分析,如何通過分級學習,達到最終的能力目標。同時,為了更好的讓大家理解這個方法,《了不起的蓋茨比》全文逐句講解,我錄製了一套微課。

《了不起的蓋茨比》遇上《紅樓夢》和古詩詞

這本書,凝聚了我的極大心血,希望大家可以仔細閱讀,學有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