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生暑假補課嗎?

說實在的,做學生真是太辛苦了,好不容易盼來了暑假,還沒玩幾天,又得天天補課。最近天氣酷熱,真是頭暈腦脹,無心學習。有時候真想穿越回到古代,那時候的學生應該不用暑假補課吧!

上網查閱了許多資料,才發現這事兒可沒那麼簡單。

首先關於暑假的來歷,你知道嗎?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暑假源於私塾。古代沒有空調,沒有風扇,在私塾裡讀書的學生怕熱,老師也怕熱,為了避免在課堂上中暑,就得給大家放假。由於這種假期是私塾放的,所以叫“塾假”,後來以訛傳訛,就演變成了“暑假”。可惜這個說法不符合史實。

那麼,暑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

據說是清朝末年,西學東進,傳教士創辦的教會學校在各大城市遍地開花,將西方的現代教育模式帶到了中國,也把歐美等國放暑假的習慣帶了進來。

有證據哦!清朝末年翻譯家穆木天在回憶錄中寫道:“教會學校放暑假、寒假和聖誕假,這在舊式學堂裡是沒有的,所以備覺新鮮。”

加上清政府也派人出國考察新式教育,大約從1903年開始,清廷創辦的新式學堂裡漸漸出現了放暑假的現象。但是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國民黨政府完成對私塾的強制性改革以後,暑假才在中國所有的學校裡普及。

那麼暑假補課是從什麼時候興起的呢?

其實民國的時候就有補習班了,而且生意還不錯呢。1922年9月1日,《上海民國日報》刊載評論文章《商品化的暑期學校》,這篇文章提到南京的一個補習班,竟然能在那年暑假收到1200名學生,每名學生收3塊大洋的補習費,另加3塊大洋的住宿費、伙食費、門鎖費、證書費。可見民國時就有暑假補習班,而且就像現在的暑期班一樣生意興隆。

看來暑假補課這件事已經有一段歷史,反抗估計有些難度,而且升學壓力這麼大,大家稍稍放鬆幾天,還是乖乖上課去吧!

可是古代的學生確實是沒有暑假的,那他們是不是一年到頭都在學習呢?肯定不會,哪能“只叫馬兒跑不叫馬兒吃草”呢,話說他們的假期也不少,比如:

每年農曆五月,學堂會給學生們放一個月的“田假”,又稱為“農忙假”,這個假主要用來幫家裡收割糧食。

“田假”之外,古代的學生們大概每上完10天課就有1天的假期,因為古時候一個月當中每十天稱為“一旬”,所以這個假期也叫做“旬假”。

還有一個“授衣假”,到了秋天,天氣轉冷,給學生們放一個月的假期回家取防寒保暖的衣服,這個假期有點像現在的寒假。

可見古代學生雖沒有暑假,但是天氣熱的時候也是要放假的。可是他們那會沒有電,不能打遊戲,又沒有空調,漫長夏日,幹完農活的古代孩子會幹些什麼呢?

古代学生暑假补课吗?

找到了幾首古詩,從詩句裡可見一斑。

古代学生暑假补课吗?

古式度夏

古代学生暑假补课吗?

夏日山中

唐·李白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夏天就不要太拘束了,乾脆敞著衣領在竹林裡搖搖白羽扇,躺在清涼山風裡偷的浮生半日閒。

消暑

唐·白居易

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

煩熱夏天裡,閉上眼睛,驅除雜念,坐下來深呼吸一口氣。看吧,果然是心靜自然涼。

憶王孫·夏詞

宋·李重元

風蒲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涼。竹方床。

針線慵拈午夢長。

這些詩仔細讀起來,竟然覺得周圍清涼了許多。和現在的人抱著空調度夏天比起來,古人的度夏之道雖然看起來簡單平淡,但卻多了許多親近自然的意趣。

古代学生暑假补课吗?

不知不覺,暑假已經接近尾聲,你的暑假過的怎麼樣呢?

時間最是無情,不管你願意或是不願意,任誰也擋不住它消逝的腳步,當你還在埋怨酷暑難熬的時候,秋已經悄悄來到了身邊,儘管暑氣未消,但確已立秋。

隨著天氣漸漸轉涼,距離開學的日子也越來越近,新學期,又是一個新的征程。不確定未來是否會順利,大約多半都會荊棘滿地吧,但我希望,你已經做好了為夢想拼一把的準備,告訴自己,加油吧!定不負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