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生暑假补课吗?

说实在的,做学生真是太辛苦了,好不容易盼来了暑假,还没玩几天,又得天天补课。最近天气酷热,真是头晕脑胀,无心学习。有时候真想穿越回到古代,那时候的学生应该不用暑假补课吧!

上网查阅了许多资料,才发现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

首先关于暑假的来历,你知道吗?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暑假源于私塾。古代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在私塾里读书的学生怕热,老师也怕热,为了避免在课堂上中暑,就得给大家放假。由于这种假期是私塾放的,所以叫“塾假”,后来以讹传讹,就演变成了“暑假”。可惜这个说法不符合史实。

那么,暑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据说是清朝末年,西学东进,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将西方的现代教育模式带到了中国,也把欧美等国放暑假的习惯带了进来。

有证据哦!清朝末年翻译家穆木天在回忆录中写道:“教会学校放暑假、寒假和圣诞假,这在旧式学堂里是没有的,所以备觉新鲜。”

加上清政府也派人出国考察新式教育,大约从1903年开始,清廷创办的新式学堂里渐渐出现了放暑假的现象。但是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完成对私塾的强制性改革以后,暑假才在中国所有的学校里普及。

那么暑假补课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呢?

其实民国的时候就有补习班了,而且生意还不错呢。1922年9月1日,《上海民国日报》刊载评论文章《商品化的暑期学校》,这篇文章提到南京的一个补习班,竟然能在那年暑假收到1200名学生,每名学生收3块大洋的补习费,另加3块大洋的住宿费、伙食费、门锁费、证书费。可见民国时就有暑假补习班,而且就像现在的暑期班一样生意兴隆。

看来暑假补课这件事已经有一段历史,反抗估计有些难度,而且升学压力这么大,大家稍稍放松几天,还是乖乖上课去吧!

可是古代的学生确实是没有暑假的,那他们是不是一年到头都在学习呢?肯定不会,哪能“只叫马儿跑不叫马儿吃草”呢,话说他们的假期也不少,比如:

每年农历五月,学堂会给学生们放一个月的“田假”,又称为“农忙假”,这个假主要用来帮家里收割粮食。

“田假”之外,古代的学生们大概每上完10天课就有1天的假期,因为古时候一个月当中每十天称为“一旬”,所以这个假期也叫做“旬假”。

还有一个“授衣假”,到了秋天,天气转冷,给学生们放一个月的假期回家取防寒保暖的衣服,这个假期有点像现在的寒假。

可见古代学生虽没有暑假,但是天气热的时候也是要放假的。可是他们那会没有电,不能打游戏,又没有空调,漫长夏日,干完农活的古代孩子会干些什么呢?

古代学生暑假补课吗?

找到了几首古诗,从诗句里可见一斑。

古代学生暑假补课吗?

古式度夏

古代学生暑假补课吗?

夏日山中

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夏天就不要太拘束了,干脆敞着衣领在竹林里摇摇白羽扇,躺在清凉山风里偷的浮生半日闲。

消暑

唐·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烦热夏天里,闭上眼睛,驱除杂念,坐下来深呼吸一口气。看吧,果然是心静自然凉。

忆王孙·夏词

宋·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

针线慵拈午梦长。

这些诗仔细读起来,竟然觉得周围清凉了许多。和现在的人抱着空调度夏天比起来,古人的度夏之道虽然看起来简单平淡,但却多了许多亲近自然的意趣。

古代学生暑假补课吗?

不知不觉,暑假已经接近尾声,你的暑假过的怎么样呢?

时间最是无情,不管你愿意或是不愿意,任谁也挡不住它消逝的脚步,当你还在埋怨酷暑难熬的时候,秋已经悄悄来到了身边,尽管暑气未消,但确已立秋。

随着天气渐渐转凉,距离开学的日子也越来越近,新学期,又是一个新的征程。不确定未来是否会顺利,大约多半都会荆棘满地吧,但我希望,你已经做好了为梦想拼一把的准备,告诉自己,加油吧!定不负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