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把精力浪費在焦慮上

這是個全民焦慮的時代。

不管是月薪5千的新人,還是月薪5萬的高管,大家都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焦躁不安。

“明天要開會彙報工作,好緊張,今晚睡不著覺了……”

“我必須馬上把這件事做完,不然來不及了”

“我已經面臨中年危機了,怎麼辦啊?”

“我快30了,才月入3000,我還有上升空間嗎?”

“我想明年做到項目經理,爭取後年自己創業,怎麼才能做到?”

“我覺得自己是一盤死局,已經遠遠被同齡人拋下,一想起這些,就著急上火。”

.......

這些感覺,是不是很熟悉?世界上的焦慮有千萬種,總有一款是屬於你的。

表面上看,這些焦慮只是一種情緒表現,但是,如果長時間焦慮下去,會帶來很多不良影響:

●工作效率低下

●人際關係惡化

●生活受到負面影響

●加大對疾病的易感性,導致疾病。

......

在如今這個快節奏和信息爆炸的社會環境下,焦慮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為時代的標籤,每個人都在與之做鬥爭。

打開手機,有人販賣焦慮,也有人教你對抗焦慮,市面上關於焦慮的課程、圖書也層出不窮,甚至在TED 演講的舞臺上,也有演講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教你消除焦慮,獲得內心平靜。

這些形形色色的雞湯,也許可以暫時幫你忘記焦慮的感覺,但時間久了你會發覺,內心深處的焦慮感其實一直都在。究其原因,是我們對焦慮本身的認知不夠深刻。

究竟什麼是焦慮?如何從根本上消除我們內心的焦慮感?

暢銷書《工作不焦慮》不僅從心理學和管理學角度剖析出焦慮的本質,帶我們走出認知誤區,更提供了一套革命性的焦慮解決方案。

這本書不是雞血,更非雞湯,而是真正的從科學理性角度帶你走出焦慮,迴歸積極正向的自我。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把精力浪費在焦慮上

從事焦慮因果研究超過30年的著名心理學家德里克·羅傑博士,與美國創新領導力中心資深培訓師尼克·皮特里攜手,挑戰了關於焦慮和韌性的傳統認知,提出了一個導致焦慮的公式:壓力+糾結=焦慮,還給出了破除糾結習慣的四步解決方案,操作技巧簡單且易行,手把手教你破除焦慮的魔咒。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把精力浪費在焦慮上

1.重新認識焦慮

通常我們會認為,焦慮是由壓力導致,是外界的人和事造成了我們的焦慮。

但本書作者之一德里克·羅傑(Derek Roger)博士(英國皇家特許心理學家、焦慮管理研究領域領軍人物)的研究表明,焦慮是糾結造成的。

他發現,有八種關鍵的行為方式決定著一個人是否有焦慮感,其中最重要的行為方式是個體是否具有糾結(ruminate)的傾向,即個體是否具有經常咀嚼痛苦往事的個性特徵。如他在書中所言寫,焦慮是你對事件的反應,而非事件本身,事件不是人感覺到焦慮的原因,人自身被外部事件誘發的應對方式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把精力浪費在焦慮上

其實,日常生活中讓你倍感“焦慮”的狀況,大多隻是壓力,但是當你增加了“糾結”的關鍵因素,尤其是來回琢磨讓自己苦惱的事情時,壓力很容易轉化為焦慮。

壓力+糾結 = 焦慮

Pressure+rumination=stress.

比如你遲到了,是接納自己遲到的事實,儘可能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務;還是對自己起床晚了這件事充滿內疚,對自己的行為懊惱不已,對後果擔心害怕?你是不是在上班路上急不可耐地想闖紅燈?是不是抱怨你前面的司機,信號燈都轉綠了,他怎麼還慢悠悠?

這就是把壓力轉化成了焦慮。你的焦慮沒有絲毫用處,信號燈不會因為你急著趕路就為你一路亮起綠燈,司機也不會因為你抱怨就能把車開得更快,什麼也不能改變你睡過頭和遲到的事實。

你可能會說:正因為有重要的會議要參加,我這麼焦慮一點都不奇怪。真的如此嗎?你不僅焦慮而且總能為焦慮辯解。其實事情本身很簡單,你早上睡過點了,現在遲到了,僅此而已。

所以,發現糾結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糾結是我們應對焦慮的核心。

2.培養你的韌性

沒有人天生就習慣糾結,糾結是我們後天習得的行為。正因為糾結是一種習慣,所以可以改變。我們要訓練自己避免糾結的能力,從而遠離焦慮,首先需要培養自己的韌性。

有韌性的人不會焦慮,更準確地說,具有韌性的人不會糾結,他們不會毫無意義地糾結煩惱。這也就是為什麼面對同樣的情境,有人會焦慮不安,有人則泰然處之,本書為我們找到了答案:根本原因在於個人韌性的不同。

什麼是韌性?

“韌性可以定義為平靜地越過生活中激流的能力”。

假設你正在驚濤駭浪中漂流,剛剛通過了一段湍急的水域,轉彎之後,迎面而來的是一片廣闊平靜的水域。此刻,你能聽到前方激流奔騰、水聲更響,但眼前一道峭壁擋住了視線,讓你看不到下一個轉彎的情況。

此刻,你會是什麼感覺呢?

即使你無須親自經歷,也能想象到身處平靜水域時的放鬆,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感覺呢?激動、興奮,也許還有焦慮和害怕,擔心轉過峭壁之後會迎來何種挑戰。

河流是對生活最恰當的比喻。在生活的河流中,很少有人會長久地停留在湍流中,即使是最艱難的歲月最終也會過去。同樣,也很少有人會說他們一直處於寧靜的水域。生活就是在平靜的河流和湍流之間不斷轉換的過程。

因此,如果此刻你正處於寧靜之中,那麼你必將迎來生活的湍流,但湍流並不意味著焦慮,從平靜進入生活之河下一片湍急水域,你可能會迎來壓力而非焦慮,壓力只是執行任務的要求。

壓力會增強人的動力,對人是有益的,但隨著漂流筏進入下一片湍急水域,至少一半人會進入恐慌狀態。結果他們的漂流筏紛紛傾覆,最終他們會失去通過這片水域的機會。這就是將壓力轉化為焦慮的例子。

具有韌性的人不會失去判斷力。

同時,韌性是可以習得的,是一種能夠通過培訓和練習獲取的技能。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把精力浪費在焦慮上

此外,除了提出“韌性思維”以外,本書針對組織的領導者,闡述了韌性領導力的培養,以及如何利用韌性思維來提升團隊績效,值得職場人參考。

3.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案

在明確了焦慮的本質以及“韌性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獲得”的之後,我們該如何讓培養自己的韌性,讓自己不糾結呢?

書中給出了四步走的解決方案:從喚醒到專注,再到超然,最後釋放,梳理背後的理論,一步步地指導我們構建韌性思維,靈活調整自己適應動盪、無常、複雜、模糊的環境,打破焦慮習慣,成為高效能人士。

第一步,喚醒

人在醒著的時候也會陷入睡眠中,即“醒著睡覺”狀態。這種像做白日夢的走神狀態,加上對煩心事的糾結,就會導致焦慮。因而需要喚醒自己,更長時間地保持真正的清醒。

“清醒”有不同的形式,最高效的則是“心在當下”(presence of mind),也就是將心或者說注意力放在此刻,不反芻過去的痛苦,不憂慮未來的境況,而是將注意力保持在當下的事情上。

去“慎思”,而不去“糾結”。

你可以有意識、有目的地基於過去、立足當下,為未來制定計劃,這種過程叫做“慎思”(reflection)。

第二步,專注

專注和喚醒幾乎同時發生,除非被喚醒,否則你不可能集中注意力。要知道,我們有能力保持清醒,能夠有目的、有意識地完成工作。

一旦“喚醒”了自己,就可以使用“專注”的力量。人在一天中的精力是有限的,所謂“多任務並行工作法”,也不過是精力在不同任務之間的切換,而不是切割或分散精力給不同任務。

將精力集中到自己及團隊能夠控制或施加影響的事物上,來應對超負荷、複雜的工作及其間無處無時不在的變動。

第三步,超然

超然處事不是迴避事情,想法總會自動地進入我們的內心,我們不要將它們堵在門外,而要客觀地觀察它們,承認它們只是想法而已。

“超然”(detachment)不意味著脫離、不關心、不參與,而是一種客觀看待事情的能力,人只有超然,才會慎思,而不是傾向於糾結。

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壓力源,這些壓力源幾乎都可以化解成為小事,因此,保持客觀態度更加重要。保持第二步的“專注”以及第三步中客觀看待事物的“超然”能力,我們離不開——

第四步,釋放

承認一些想法只是想法而已,不關注它們,將它們放下(letting go)。

不斷地反芻痛苦、糾結煩惱,無論是對現在還是將來都沒有絲毫用處,其後果只是讓焦慮升級,帶來痛苦的生活乃至是縮短生命。被“喚醒”之後,回到當下,去控制注意力、客觀看待事物,釋放雜念和不必要的負面情緒。


每個人面對的生活境況不同,也許你會說,書裡講的道理都是對的,但真正實踐起來有那麼容易嗎?譬如,有人患了癌症能就這麼輕易地不焦慮嗎?

本書作者之一尼克,就是一名癌症患者。從 25 歲起,他就被診斷出各種癌症,多次被醫生宣告“來日不多”。如今 30 多歲正當年的他,有 4 個不滿7 歲的可愛的孩子。他仍然每天面對著“來日不多”的魔咒,但心情完全不受影響。

這本書是用心和生命寫就,相信它能更幫你從容面對任何環境下的壓力,將壓力變為動力,遠離焦慮,成為一個積極陽光充滿正能量的人。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把精力浪費在焦慮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