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坑道作戰,同是裝備後勤劣勢,爲什麼硫磺島戰役和上甘嶺戰役結果差距巨大?

許寅69087390


硫磺島戰役與上甘嶺戰役表面上都是山體掏空、坑道工事、小群(連排分隊)多批次防禦作戰……但是兩次戰役有著實質性的不同!


美軍的百船千艦正在組織登陸,登陸場右側這座很突兀的山,就是“硫磺島戰役”當中爭奪最激烈的“折缽山”。這個山是一座死火山,但是不斷的噴發刺鼻的硫化物氣體和煙塵,有時候會阻擋美軍支援火力的觀察視線。

“硫磺島戰役”是日軍構築環島工事之後進行的抗登陸作戰,從戰役態勢來說日軍已經被包圍,屬“困獸之鬥”!按照老百姓的說法就是“內無糧草,外無救兵”,並且硫磺島整個島子被美軍包圍後,美軍艦炮和航空兵的支援登陸火力,可以任意的將炮彈與航彈打擊到日軍防禦陣地上,基本沒有死角!這樣就使得日本沒辦法將登陸的美軍攆下大海……抗登陸作戰的要求是海上殲敵“渡半而擊之”,而非灘頭殲敵!也就是說:將敵人的登陸艦艇、車輛消滅在海上,而不是敵人已經上岸並且建立了灘頭陣地之後再殲敵。但是,日軍守衛硫磺島在兵力和技術兵器都處於極大劣勢的情況下,沒辦法進行“海上殲敵”只能是將美軍放進來之後,採取“膠著戰”的手段,使美軍的艦炮與艦載航空兵的火力發揮不出來……企圖以單兵作戰這樣的方式與美軍一決雌雄!
那座著名的“硫磺島豎旗像”的側面。

“硫磺島戰役”日軍的意圖是很明顯的(《硫磺島家書》也是這樣描述的),但在過於懸殊的實力差距下日軍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戰爭打的是後勤這是普遍真理,早在美軍實施戰役前,就已經實施了“蛙跳戰術”,其主要是手段就是利用美軍海空技術裝備的優勢,封鎖日軍盤踞的島嶼不使其得到兵力增援、給養、藥品和彈藥儲備!在叢林遍佈和荒無人煙的孤島上面,要是沒有糧食和彈藥就會被困死的!各種二戰史籍都有最後日軍沒糧食出現人吃人的現象的描寫……,這說明不但是硫磺島,其他島嶼上的日軍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日軍已經到了這樣的狀況,焉有不敗之理?
我軍守住上甘嶺之後,在陣地上高興的留影場面。

我軍固守上甘嶺的時候也同樣是在武器裝備上大幅度落後於美軍,也同樣受到了美軍地面炮火和航空兵晝夜間不停的封鎖,但是上甘嶺與我軍後方是陸路相連的,美軍並沒有切斷我軍的後勤補給,同時經過了“五次戰役”之後,我軍與美國處於“陣地戰”對峙階段,在這個期間我軍根據美軍火力急襲的特點,有針對性的構築了比硫磺島更加堅固、更加完善、縱身更長的防禦工事,而且先期的戰備物質儲備也充分了許多……所以,在沒有完全阻斷運輸線和我軍更加完善的坑道戰面前,美軍的攻勢被逐一瓦解。
著名的“範弗裡特彈藥量”!是由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發明的,也就是



彈藥的投放量達到了一般戰役要求的3~4倍以上!1952年前後的一發155㎜榴彈的價值與一兩黃金差不多(十六兩一斤),這是我聽當時參戰的志願軍老戰士說的。

上甘嶺戰役由於關係到了國家的尊嚴、軍隊的榮譽,比的是雙方的戰鬥決心和戰鬥意志,所以雙方都是拼死一搏!特別是我軍後勤人員,在美軍火力佔絕對優勢的作戰環境下,仍然將大量的戰備物質採取“螞蟻搬家”的戰術,輸送到了坑道里面,中學語文的《一個蘋果》就是描述的這樣史實!這些往坑道輸送給養的戰士深知:如果自己不將這些東西送進去,那麼坑道內的戰友們將沒有子彈去打擊敵人、沒有吃的最後餓死……他們不畏炮火連天輸送給養,就是這種樸素的真理和愛國主義情懷!正是由於他們的給養補充,為最後的反攻創造了條件,以至於美軍在自己軍史中也描繪:志願軍在反攻期間平均每一秒中落下一發迫擊炮炮彈……。
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等戰鬥英雄黃繼光!


今年夏季特別熱,以致現在入秋了仍然不怎麼涼爽,我們這些在和平環境下成長的人們,暑天在空調房裡,吹著涼風、吃著冰激凌,拿著手機、平板……看著新聞、追劇……這樣的愜意生活,要感謝我們的先輩們!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奠定了我們今日國家之強大,人民之安康!


皇家橡樹1972


有網友問:同是坑道作戰,同是裝備後勤劣勢,為什麼硫磺島戰役和上甘嶺戰役結果差距巨大? 其實,這2個戰役,還是有非常大的不同。首先是美軍並沒有合圍整個上甘嶺陣地,這是一個最大的不同點。

(硫磺島這座山,折缽山其實開戰4天就丟了,硫磺島戰役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山下的平地進行的。)

上甘嶺志願軍第15軍的第29,44,45師都有專門的兵站和醫療所進行補充。在主陣地上,第一線步兵連都有各種武器3-20個彈藥基數,後面的團級單位,還有2-4個彈藥基數,後面師和軍,還有相應的彈藥基數。以及3個月的糧食儲備,,包括737只羊,7000斤雞蛋,500斤水果糖,5萬盒藕粉。

第15軍的3個醫療所設置了救護3000名傷員的規模,準備,相應的救護藥材。在戰役第一階段,為增加第15軍反擊力量,志願軍後勤部運輸了11萬發炮彈,同時在10月18日為反擊攻克志願軍表面陣地敵人反擊,再運輸5萬發炮彈。

(照片是上甘嶺地區,由多個山頭組成的軍級陣地)

為第一線的第45師補充3個炮彈基數,2個衝鋒槍基數和1個步機槍基數。志願軍軍定於10月30日開始實施決定性反擊,為了確保反擊,投入3個兵站部417輛卡車運輸物資,確保第15軍,每一門火炮每天都可以得到300發炮彈。15軍還決定在2個高炮團和1個高炮營的掩護下,在以五聖山為屏障狹谷地帶內實施汽車運輸。

從10月30日-11月25日,志願軍後勤部增加第15軍爆破筒和手榴彈供應,每天的供應量從3000枚,增加到1萬枚。整個上甘嶺戰役,一共運輸16000噸物資,消耗彈藥5077噸。

其中包括炮彈40萬發,子彈500萬發和手榴彈爆破筒31萬枚,而對手美軍則消耗190萬發炮彈。

(美軍航拍上甘嶺地區)

這其實就是2個戰役最大的不同,硫磺島是被徹底包圍孤立的1個小島,儲備了10萬發各種炮彈,當這些儲備打光了,再也得不到補充,也就走到了失敗的最後。


深度軍事


一個是困死在孤島上後勤增援全部被切斷,一個是有兵力增援和後勤運輸;一個是日本軍隊困獸之鬥,一個是保家衛國,所以二者肯定不一樣。

先說一下硫磺島戰役:硫磺島是位於太平洋上的一座島嶼,面積不到21平方公里,因為島上的死火山折缽山噴發硫化物氣體而得名。日本在之前的馬里亞納海戰中喪失了制海權和海上制空權,而且美軍在1944年8月開始對硫磺島機場和硫磺島物資中轉地實施轟炸,對硫磺島日軍實施海空圍困,所以戰役開始之後日軍實際上根本得不到兵力、彈藥、糧食、淡水、藥品等物資的增援。到1945年3月3日,日軍人員損失已經非常嚴重,大量糧食被炮火燒燬,飲用水越來越少,剩餘士兵的體能不斷下降,傷員得不到救治,而補給和援兵無法送上島。所以日本守著這一堆堅固的碉堡和工事卻沒有吃的喝的,最後甚至出現人吃人的情況,所以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而且日軍由於在之前的海空戰中喪失了制空制海權,而硫磺島配屬的30多架飛機在轟炸中損失殆盡,所以硫磺島戰役對日本來說就是以陸地防禦對付美軍的海陸空三個位面的打擊。而美軍在硫磺島的支援部隊包含15艘戰列艦、4艘重型巡洋艦、12艘輕型巡洋艦、92艘驅逐艦、1000多架飛機。大口徑406、203、155毫米火炮可以隨時覆蓋島上任何區域,而航空兵可以從空中對日軍陣地發動攻擊。海軍406毫米大口徑炮彈可不是105、155這些陸炮能比擬的,在電影《父輩的旗幟》中我們也能看到406毫米炮彈直接將制高點上的日軍炮兵陣地送上天。守島日軍指揮官慄林忠道中將也很清楚日本的海空劣勢,放棄了企圖將美軍殲滅在海灘的方案,選擇了將美軍放上島,然後依託工事和碉堡與美軍進行膠著,弱化美軍海空支援的優勢,再然後跟美軍同歸於盡(慄林忠道實際上對自己失敗的結果早有預料,所以他只能儘可能想辦法在死前多殺傷美軍,事實證明他的做法對日軍來說是正確的)。但是困獸永遠是困獸,日軍在彈盡糧絕又遭到美軍海陸空聯合打擊,失敗是必然的,最終只能不斷髮動敢死攻擊耗盡自己最後最後一點希望。

而抗美援朝中的上甘嶺戰役則與日軍不同,最關鍵的兵力補充和後勤通道是暢通的,志願軍抓住一切機會向上甘嶺地區輸送物資和兵員,這與硫磺島戰役中的日軍有著本質區別。在戰役第三階段期間15軍後勤每天向前線輸送彈藥達到80汽車,手榴彈每日供應數量為1萬支。最殘酷的第二階段期間,聯合國軍為了阻止後勤部隊向志願軍前線坑道輸送物資動用飛機和火炮不斷轟炸志願軍補給路線,志願軍物資輸送人員傷亡率高達50%以上。而志願軍後勤人員隨後制定各種靈活物資輸送策略,將後勤部隊化整為零,減小各組規模,減輕每個人的負重,路線選擇靈活,硬是用螞蟻搬家的方式將物資送到前線。小學課文《一個蘋果》就是記錄向上甘嶺地區坑道搶送物資的真實寫照。而上甘嶺戰役期間,後勤部隊提供物資總量達到16178噸,志願軍消耗彈藥5077噸,合計子彈504萬發,炮彈45萬發。而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第15軍和12軍大量兵力一直在支持上甘嶺防禦和後期的反攻。

除了後勤保障之外,志願軍在工事和坑道設計上有著自己的一套。首先上甘嶺工事分為地表和坑道,坑道部分修建在山體反斜面上,背對著山體正面,這一措施能夠有效地躲避聯軍火炮打擊。在聯軍炮火進攻時志願軍只留幾個觀察哨在地表工事,其餘人員撤離到堅固的坑道中,等到聯軍開始衝擊陣地,志願軍離開坑道進入陣地阻擊聯軍。而且志願軍的工事根據美軍之前的火力急襲的等特點進行了專門的加固。

在整個上甘嶺戰役期間,志願軍硬是扛過聯軍900多次衝鋒,在面積只有3.7平方公里的上甘嶺地區,聯軍傾瀉了190萬發炮彈,硬是沒能擊垮志願軍,上甘嶺戰役也算是陣地戰中的一個奇蹟,這些前輩們真正的打出了中國的國威!


雛菊西瓜Peterpan


硫磺島防禦戰,日軍陣亡23000人,美軍陣亡6000人,坑道防禦戰,戰期一個月,日軍作戰目的,儘可能消耗美軍有生力量,最終削弱美軍攻擊日本的實力,知難而退。在孤兵死守,裝備極為劣勢的條件下,其結果,仍不失為十分成功的防禦戰。上甘嶺戰役,中方陣亡1萬?前兩週15軍防守,秦基偉回億錄徵實僅15軍陣亡超過5000人,失去戰鬥力,由12軍換防,又守兩週,如果戰鬥條件不變,推測5000人左右陣亡。美軍公佈在這個月整個朝鮮戰爭的美軍陣亡為1290人。戰役結果,雙方都認為達到了作戰目的。中方稱成功守住上甘嶺戰略要點。美軍稱成功阻止中國軍隊不斷企圖的蠶食性的南進,最終將美軍徹底趕下大海,這永遠是夢。同時讓美軍也意識到將中國軍隊全部驅逐出朝鮮半島,至少要付出10萬人的代價,不值。這場戰役促進美國決定和談停戰。上甘嶺戰役僅管中方陣亡過大,成功據守,促使雙方決心停戰,意義十分重大。美軍有歷以來,在沒有取得全勝下的停戰,這讓美軍感到精神痛苦。冷靜客觀的評價,美軍依然認為中國軍隊的作戰素質遠不及二戰叢林中的日軍。他們認為中國軍隊如潮水般的大喊大叫,所渭殺聲震天,恰好成為美軍優勢火力最有利的殺傷戰機,而二戰的日軍總是靜悄悄,以最少的彈藥最準確射殺美軍。美軍的結論來自於雙交戰的陣亡比


高友峰1


雖然硫磺島戰役時的日本軍隊和上甘嶺戰役時的志願軍的情況大致相同,但仔細深究起來卻可以發現,硫磺島戰役時的日本軍隊所面臨的裝備後勤劣勢其實要遠遠比上甘嶺戰役要惡劣的多。在硫磺島戰役登陸之前,從馬里亞納群島的b29轟炸機群就多次對硫磺島進行了戰略轟炸,相對於僅僅是戰役水平的上甘嶺,硫磺島所面臨的火力打擊要遠遠高於所謂的範弗裡特彈藥量。

僅僅是連續三天不間斷的406毫米巨炮轟擊和上千架艦載機的不斷轟炸就遠遠不是上甘嶺戰役時最大203毫米的榴彈炮可以相比的。除此之外,上甘嶺的志願軍雖然異常艱苦,但仍然還有補給和兵力支援。硫磺島在戰役之前就被美軍封鎖長達三個月,駐守島嶼的2萬名日軍也是死一個少一個,結果自然大不相同。


貞觀防務


上甘嶺戰役不可以同硫磺島戰役相提並論,因為硫磺島戰役是美軍已經包圍了日軍,而上甘嶺戰役是雙方為了奪取一個戰略要地進行的。首先來談一談為什麼硫磺島戰役,通過這場戰役你會明白志願軍是有多麼偉大,因為他們承受住了當時地表最強火力。

硫磺島戰役是美軍進攻日軍本土防禦圈的第一戰,戰役開始之初,日軍已經挖空了“折挫山”,建立起來了大量的半地下暗堡,加上大量依託地形構建的碉堡。這使得美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傷亡,為了攻下硫磺島,美軍傷亡六千多人,這個數字已經算是很高了。

最後美軍依靠海陸空三軍的火力壓制,以及日本缺糧斷水的絕境,成功的攻佔了折挫山,佔據了制高點。硫磺島戰役宣告結束,硫磺島戰役堅定了美國使用原子彈的決心,因為美國大兵十分恐懼同日軍在本土作戰,日本的瘋狂讓美軍覺得不可理喻,尤其是被包圍之後,日本反而會更瘋狂。

而上甘嶺戰役中,美軍的空軍日夜不停的轟炸,火炮也是集中轟擊。不過雙方當時火炮都發揮著作用,美軍多次在坦克的掩護下對上甘嶺發動進攻,但是都被擊退了。志願軍靠的是什麼?武器?非也,靠的是意志,雙方都在進行著意志力的較量。志願軍克服了缺水、缺氧,硬是擊退了聯合國軍,將上甘嶺變為了美軍的傷心嶺。


小司馬遷論史


任何戰爭和日常生活都遵循相同規律。做任何事情都要學會尊重規律,按照大趨勢行事。

當2007年股市突破6124點的時候並開始下滑時就應該明白大勢已去。同樣在2015年股市達到5128點再也衝不上去的時候,任何瘋狂救市的舉措都是徒勞。

中途島戰役之後,日本天皇就應該清醒認識到日美實力懸殊,任何垂死掙扎都無效,大勢已去,乘早投降是上策。國際形勢也一樣不利,德國已經風雨飄搖,根本無法抵擋盟軍。美國中途島戰役後消滅了日軍有生力量,開始傾舉國之力對付日本,數百艘軍艦圍困硫磺島,硫磺島日軍內無糧草外無救兵還打個屁啊。雖然日本鬼子不服但即使全體玉碎也無力迴天,他們認為這樣是對的,但有本事兩顆原子彈你也別投降啊。這根本不用分析,硫磺島戰役既非日軍指揮官無能,也非士兵不夠忠勇,就算日本打贏了這一仗也不過是大陰線後面的反彈,最終還是會一跌到底直奔1600點。

整個朝鮮戰爭雖然中國同樣面對的是美國,但戰術思想一直是按照毛澤東與其傷其食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指導思想打得有聲有色,志願軍從來不會為一城一地之得失而丟失主動權。可以這樣說上甘嶺戰役的主要目的就是打擊美國戰爭的囂張氣焰,消耗美軍的士氣,逼迫美國走進板門店。中國並非一個人在戰鬥,強大的蘇聯陳兵百萬於歐洲牽制了美國主要的軍事力量,蘇聯空軍和大量裝備源源不斷送進朝鮮,新中國剛剛成立,士兵的心是火熱的,並且中國軍隊在朝鮮作戰一直軍紀嚴整,為了不破壞老百姓的農田作物他們經常選擇繞道而行,這讓韓國軍隊也佩服說他們是來自中原的義軍。美國軍隊同樣對志願軍讚賞有加,他們的將軍就命令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一定要向中國軍隊投降而非北朝鮮,因為中國軍隊對待俘虜與日軍有本質的不同,他們是真正的騎士而不是屠夫。

戰爭無論對錯是否正義其實對參戰各方而言都是輸家,但是戰爭的走向最終還是要看大趨勢,中蘇兩國在二戰後蒸蒸日上,尤其是中國推翻了三座大山,老百姓頭一次坐了國家的主人,他們分到了土地,那種豪情壯志千年以來都是罕見的。當彭德懷在鴨綠江邊問一個士兵面對又高又大的美國佬你怕不怕時,士兵大笑:怕個球,老子就是要打這幫驢操的。這是何等的豪邁!反之,美國過早吹噓要在聖誕節前回家,既然回不了家已經兵無鬥志,大勢已去。何況朝鮮和中國並沒有主動攻擊和威脅美國,是美國自己非要過來,那麼中國的戰略就非常清楚,一直打到美國不想打為止。所以最終雙方在三八線和談是中美雙方的共識,這是最明智的結果。

上甘嶺戰役是朝鮮戰爭中打得最艱苦的戰役,沒有之一,上甘嶺一開始並非戰略要點,但由於雙方不斷滾雪球般的增加兵力爭奪使得這一戰役達到影響全局的戰略高點,志願軍在後勤補給犧牲的人數不亞於戰鬥減員。太多可歌可泣的事情發生,令人落淚。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這句歌詞其實涵蓋了朝鮮戰爭的全部意義,中國不是好戰國家,中國人民也是勤勞善良的,但為了保護家園以及後代子孫能夠享有公平正義,他們沒有任何選擇餘地,視死如歸。


飛翼點通


這個問題其實已經有相當明確的答案了:兩者裝備和後勤的劣勢其實是不相同的。最根本的不同是戰場態勢不同。硫磺島在當時已經是孤島,島上守軍實際上只能“玉碎”。上甘嶺實際上是五聖山的前哨陣地,而五聖山以北是將近一百公里的開闊地帶,無險可守,五聖山失守,中線就必須後撤這麼大的距離。所以這是必爭之地。表面上是一個連的陣地,實際上是一個兵團在做後盾。當時志願軍雖在裝備和後勤力量上不如美軍,但和硫磺島的孤立無援是截然不同的——可以不惜代價不斷補充糧彈,甚至兵員也是可以補充的——開始作戰時是15軍,後期則是12軍接上。雖說同是坑道作戰,有援和無援是大不一樣的。有援的情況下,白天退守坑道,到晚上就可以反擊奪回地面陣地,至少可以趁勢補充——陣地其實相當小,容不下許多兵員,只有陸續補充才能延續下來。所以,陣地上的局面也和硫磺島完全不同:硫磺島雖說也可以“萬歲衝鋒”,但是戰死一個少一個;上甘嶺則是雖然兵員消耗很大,但可以做到每次反擊以後恢復到原先規模。

所以說“同是劣勢”是一個錯誤判斷。


手機用戶62830801642


因為這兩場戰役雖然都是在後勤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但是好歹志願軍還是有持續不斷的補充的,而在硫磺島的日軍則只能死守,其從一開始就註定會被美軍全部殲滅,只是一個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已。



上甘嶺戰役中,上甘嶺是志願軍同美軍爭奪的關鍵高地,而且當時又處於談判時期,所以兩軍交戰十分激烈。在上甘嶺,美軍通過火海攻勢,壓制住了志願軍部隊,陣地傷亡巨大,而即使志願軍想增援,部隊的調動也是問題,美軍掌握了制空權和火力優勢,上甘嶺志願軍的處境十分艱難。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是真正的依靠坑道作戰,用以躲避美軍炮擊,美軍一旦開始步兵攻擊,志願軍便會迅速衝上陣地再次展開交戰。如此反覆,雙方一直僵持著。而在最關鍵的後勤上,雖然美軍封鎖嚴密,但是還是能輸送一定的兵員、物資的,著很大的幫助志願軍繼續作戰並提高了士氣。



而在硫磺島戰役中,日軍自從上島開始,就已經是一盤死局。其根本無法獲得任何補充,兵員打一個少一個,子彈打一發少一發。同時,日軍依靠的不僅是坑道,還有很多永備工事、碉堡等,而且作戰範圍比上甘嶺更大。後來其防禦體系被美軍各個擊破,而日軍也已經彈盡糧絕,最終全軍覆沒。



戰壕


硫磺島的坑道經過多年準備,應該是最完善的,但是,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被美軍堵在裡面打,肯定是守不住的,就算不打,堵在裡面,餓也餓死他,只是美軍不想耗時間,才硬打的。

上甘嶺的坑道,優勢是有後援,就算美軍攻上了上甘嶺,卻站不住,後面炮火覆蓋過來,躲都沒地方躲,哪有機會掏洞子。因為洞子沒法掏,晚上洞裡的人又出來打反擊,所以,美軍是一點辦法沒有。

越南也用坑道,解放軍一路進攻打過去,躲在洞子裡的人失去了後援,表面陣地被解放軍佔領,都不用掏洞子,封住出口,往裡面灌汽油,一把火解決問題。如果上甘嶺和越南的情況一樣,美軍推進過去了,切斷了後援,一把火同樣能解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