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碟中諜6》?

用戶68286120


趕在暑期檔的尾聲,萬眾期待的阿湯哥終於來了!

碟中諜6

Mission Impossible Fallout

前兩天,口袋君在霓虹國首都休假。

沒碰到倉老師,但卻注意到酒店對面的影院在放《碟中諜6》,2D/英語音軌/日語字幕

善解人意的老婆,帶著2歲的娃先回了酒店。

於是,口袋君體驗了下在日本看電影。

三點分享:

1)直接去日本電影院買票,1300日元,相當於80元人民幣一張

2)上座率比較差。200個座位 晚上8點只有8個人看。上映近1個月的《碟6》的日本票房比較一般:20億日元(1.2億人民幣)

3)足足放了30分鐘的好萊塢大片預告,其中還有《鬼修女》這樣的恐怖片,真的好刺激!感覺要讓好不容易來影院的日本觀眾,一定要再來!

說回《碟中諜6》。

自從千禧年初,好萊塢商業商業電影系列化以來,有一種宣傳方式叫做「系列最佳」。

本質上就是:

系列新作一推出,立即腳踩舊作,表示已經完成了自我突破和更新。

最擅長這一招的就是這個梗:

想不到,這次《碟中諜6》也落入了這樣的宣傳套路。

有可能是之前

關於「《碟6》是史上最好看的碟中諜系列」的新聞和影評看太多,口袋君看完正片後,反而有點小失望。

滿分是5星的話,我給4星。

100分制的話,我給80分。

在口袋君眼中,《碟6》的觀影體驗還是不如石破天驚的《碟4》。

《碟6》的氣質比較嚴肅,阿湯哥的確很老派,全片一個笑話也沒有。

整部《碟中諜6》很有一種經典特工片的調調,甚至有黑色電影(Film Noir)的影子。

電影語言和修養的確是教科書級的。難怪爛番茄新鮮度那麼高!

3年前,《碟中諜5》9月8日上映,在“完美”錯過內地暑期檔的情況下,依舊拿下高達8.7億人民幣的高票房。

截至週日早上9點,《碟中諜6》的內地票房已輕鬆突破4億人民幣。

貓眼專業版對此片的最終票房落腳點為:11.18億人民幣(1.6億美元)

目前,《碟6》的全球票房為5.5億美元,加上內地成績,恰好突破7億美元。

因此,若一切順利的話,

《碟中諜6:全面瓦解》將創下阿湯哥從影30多年以來的最佳票房戰績。

相比於誕生22年,越發煥發新鮮活力的《碟中諜》,那些著名的好萊塢特工電影系列,近年來的表現其實都不太好:

1)007系列。

丹尼爾·克雷格吵著想辭演,新邦德卡司懸而未決。《邦德25》原導演丹尼·鮑爾因創作分歧突然宣佈辭職。肯定趕不上2019年10月25日的原定檔期。

2)《諜影重重》系列。

兩年前,達蒙迴歸的《諜影重重5》口碑一般,4.15億美元的最終票房,不及10年前的第三部。至今第6部無任何消息。

3)《王牌特工》系列。

在首部曲驚豔登場的情況下,第二部《黃金圈》疲態盡顯。無論是口碑和票房,都遠不及第一部。

平心而論,近年來,好萊塢傳統特工電影,所遇到的瓶頸真心不小。

為什麼偏偏只有阿湯哥的《碟中諜》系列,表現地越發歷久彌新呢?

01

獨一無二的阿湯哥式營銷方式

在互聯網領域,商業模式萬變不離兩種

1)前向付費:直接向用戶收錢。比如遊戲、視頻類內容資源性網站。由於具有極強的吸引力,相對封閉,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直接向使用者去收取費用。

2)後向付費:不跟用戶收錢,用免費的優質內容來吸引流量,向合作伙伴收錢。比如手機上看小說是免費的,但裡面安插的廣告是要費用的。

毫無疑問,好萊塢院線大片屬於典型的前向付費。

在電影院這樣的消費場所,也是先付票錢,再進入觀看的。

因此,如何將《碟中諜6》營銷成一部非進影院不可的系列大片,是其商業模式的核心價值點。

一般商業電影的物料和文案,就是提煉下:

卡司多有名,拍戲多辛苦、片子多好看。

而自從吳宇森的《碟中諜2》,在2000年,一改首部曲陰冷抑鬱的冷戰特工範兒之後,阿湯哥找到了一種獨一無二的爆款宣傳物料:

男一號不用替身親自上陣

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挑戰驚世特技

在這個演員隨意換臉的CG電影時代,如何“欺騙”觀眾對眼前的鏡頭“信以為真”,實在太簡單了。

但人類的本性還是希望能看到真實的東西。

現在回頭再看:

去年8月,阿湯哥在倫敦片場,跳樓時骨折,成為整個《碟中諜6》營銷過程中,真正里程碑式的爆點事件!

比花錢多做幾張海報或者幾款預告,效果好1000倍!

該事件不僅有圖有真相,還有各個角度的現場視頻,真的是準備充足

令口袋君想起了之前阿湯哥在《碟4》拍完攀爬哈利法塔之後,還非常“多此一舉”地爬到世界第一高樓的最頂端,專門去拍了一套拉風照片的宣傳方式。

骨折事件之後,阿湯哥上了N個脫口秀,暢談這次的經歷,全球媒體紛紛點贊。

毋庸置疑,《碟6》拍攝大事件#阿湯哥跳樓骨折#最終的傳播效果真可謂是現象級的。

作為一部歷經[錄像帶、VCD、DVD、藍光、4K]五代電影介質的活化石級別的啟蒙大片系列,《碟中諜》有很多頗具儀式感的傳統。

這次的《碟6》保留了其中五大傳統

1)開場接受任務後的當場銷燬

2)人皮面具梗

3)靚湯昂首奔跑的帥氣鏡頭

4)經典BGM的新變奏

5) 阿湯哥上天入地的驚人特技

在《碟中諜6》中

口袋君個人最喜歡的阿湯哥特技是HALO跳傘

這裡的HALO並不是指XBOX平臺上的那款著名遊戲

而是英語全稱High Altitude Low Opening 高跳低開的頂級跳傘戰術。

這項戰術,來自於美軍的海豹突擊隊。

為了讓特種部隊完美避開雷達的搜索範圍,跳傘者選擇在1萬英尺以上(阿湯哥是7600米)的高空跳下,然後自由落體,在幾分鐘內瘋狂奔襲下降近7000米,最後,在600米的低空放出降落傘,完成驚心動魄的滲透著陸。

除了要解決高空缺氧的問題之外,最大的難度其實是:

攝影師與阿湯哥之間的配合。

從以下這支特輯中,可以看出:

阿湯哥是臉朝下俯衝跳下,而攝影師是背朝下仰天對著阿湯哥的。

為了這組鏡頭的完美呈現,

通稿裡稱:阿湯哥和攝影師跳了106次

普通觀眾通過傳媒信息和自己的常識判斷:的確是阿湯哥本人在徒手扒飛機、爬迪拜塔、開直升機、高空跳傘。

這種電腦特效做不出來的真實搏命感,絞盡腦汁設計出N種殺死自己的方式,便是《碟中諜》系列從諸多好萊塢特工片中脫穎而出的核心賣點。

除了上天入地的特技之外,《碟6》中的那場精彩無比的廁所打鬥戲,可謂彌補了該系列之前在動作戲份上的一個小短板:肉搏(畢竟阿湯哥不是練家子)

02

中國東北純爺們力助阿湯哥

看過《碟6》廁所打鬥戲的影迷都知道:

點我

片中最能打的既不是大超亨利卡維爾,也不是阿湯哥,而是扮演Lark的亞裔面孔!

看這段打鬥戲的時候,口袋君心裡就在嘀咕:這犀利的動作速率,穩準狠的態勢,一看就是練家子,不像韓國人和日本人。

果然回來一查:

這位演員名叫楊亮,是一位來自黑龍江的正宗東北純爺們!

在夜店的廁所間,他以一敵二,將阿湯哥打得滿地找牙,將大超摁倒在地上摩擦,可謂一戰成名!

這位來自黑龍江的楊亮,早期履歷其實和李連杰有點像。

8歲開始習武。

1995年,獲得全國武術比賽的亞軍。

1996年,他開始在黑龍江雜技團演出,之後到歐美國家演出。

2007年,楊亮在倫敦成立了自己的雜技團“東方藝術”。很有可能他在公開表演過程中,接觸到了好萊塢的人脈。

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楊亮開始為諸多好萊塢大片做武術替身:《星戰8》《007大戰天幕殺機》《變形金剛5》《火星救援》《王牌特工》,以及美劇《權力的遊戲》中被捏爆頭的“紅毒蛇”替身。

4年前,楊亮在《明日邊緣》中為女一號艾米麗·布朗特做武替

被阿湯哥相中,邀請他參演這次的《碟中諜6》。

總算,之前沒名沒分(Uncredited)的媳婦熬成了婆,楊亮拿到了第一個在好萊塢大片中,有名有姓的角色:Lark。

將從小練就的童子功,在《碟中諜6》這樣的全球大片中得以展示,想必他真的很過癮!

口袋君真心希望:

未來,能看到這位楊亮能在好萊塢大片中,擔任更為重要的角色!

經常上豆瓣的影迷都知道,如果一部動作片突破8分的話,那必定有其過人之處

《碟中諜6》之所以能取得8.3的豆瓣高分,好於96%的動作片,一大原因就是,真正讓:

03

4大碟女郎各司其職

不得不說,這次《碟中諜6》的卡司團隊真正做到了“與時俱進、男女平衡”。

一部片中,一下冒出4位碟女郎,非常難能可貴地做到了各司其職。

碟女郎1:強勢

率先登場的“瓦坎達太后”CIA高級幹部埃麗卡·斯隆負責強勢。

她形容阿湯哥是手術刀,但她喜歡用“錘子”,硬要將大超和阿湯哥一起執行這次的任務。沒辦法,IMF在財大氣粗的CIA面前還是要認慫。

沒想到她看中的錘子竟然是壞人。

不過隨著最後,IMF原秘書長殉職領便當,作為CIA高級幹部的瓦坎達太后,如無意外,將在《碟中諜7》中,接管IMF,這個全稱為Impossible Missio Force的部門,分管領導換的可真勤!

碟女郎2:帥氣

第二個登場的“瑞典夜鶯”瑞貝卡·弗格森負責帥氣

為了保持新鮮感,《碟中諜》系列之前有兩大慣例

1)每部必換一部導演

2)碟女郎的保質期只有一部

在《碟6》中,這兩個傳統均被打破,與阿湯哥合作過6部作品(行動目標希特勒、明日邊緣、新木乃伊、俠探傑克、碟中諜5)的克里斯托夫邁考利破天荒地迴歸執導第六部。

女一號方面,在麗貝卡·弗格森的個人強烈要求下,她扮演的伊爾莎繼續在《碟6》中,與阿湯哥相愛相殺。

可鹽可甜的麗貝卡,完全就是特工電影領域的神奇女俠

在片中,伊爾莎的目標是刺殺Lane,作為她重返軍情六處的投名狀。實在想不明白,這破單位有什麼好回去的。上一集領導已經把她出賣了,她順勢加入IMF才合理。

為了這個角色,麗貝卡甚至完全不Care7個月的身孕,完成大部分的動作戲,以冷豔女殺手非常帥氣!

當然,片中最最危險的那場摩托車特技,還是由替身露西·柯克做出來的。

插播個八卦。2007年,24歲的麗貝卡·弗格森就已經和當時的男友Ludwig Halberg生了個兒子。不過兩人2015年分手。

2018年5月22日,麗貝卡又生了個女兒。

不過搜遍全網,口袋君查不到父親是誰。哪位同學搜到了評論區告訴我一聲。

碟女郎3:性感

第三個登場的“白寡婦”凡妮莎·柯比負責性感。

在《碟6》中,白寡婦一登場就是風情萬種,攝人心魄。

這位因出演英劇《王冠》凡妮莎·柯比氣質非凡,一口漂亮的倫敦音,眼神狡黠,特別適合這種亦正亦邪的魅力角色。

據導演透露:白寡婦其實是1996年《碟中諜1》中,那個女軍火商Max(英國老戲骨Vanessa Redgrave扮演)的女兒。

她和哥哥從母親手中繼承了家族軍火生意,並經營著一張暗黑的生意網,這次甚至涉及到了核原料鈈球。

從最終的結局來看,辛迪加反派Lane被塞進了白寡婦汽車的後備箱。

從全球影迷對於“白寡婦”的喜好度來看,“小姐姐”凡妮莎·柯比說不定在《碟7》中,還會出現。

碟女郎4:溫情

壓軸登場的“阿湯哥前妻”朱麗亞,絕對是《碟6》劇情的點睛之筆,負責溫情

不同於007詹姆斯·邦德的風流成性,回顧整個《碟中諜》系列,伊森·亨特在感情問題上,其實是一位寧願自我犧牲的痴情種。

12年前的《碟3》中,亨特和朱麗亞相愛並結婚。但自己的新婚妻子卻成為了特工亨特的致命弱點。

雖然最終,亨特解決了一切危機,但他也意識到,身為一名肩負拯救世界的特工,任何和他在一起的女人都會有危險。

於是在《碟4》中,亨特強忍著內心的痛苦,與米歇爾·莫娜漢飾演的朱麗亞分手。

這次在《碟6》中,大反派仍然緊緊盯著他的前妻朱麗亞,以鉅額捐贈為誘餌,將朱麗亞騙到克什米爾,企圖炸死她以報仇雪恨。

幸好,阿湯哥最終拿到遙控器,解決了這場核危機。

當最後,兩人在醫療營地意外相遇,眉眼中都是隊彼此的思念和愛意。然而,當靚湯看到她現任老公走過來之時,立刻強行讓眼中的情愫消失,表示自己只是她的同行。

哎,做伊森·亨特可真難!

不僅要拯救全世界,還要抑制內心的愛情,要竭力保護前妻的安全和維護她的幸福,真的是超人!

昨天晚上,在缺少易建聯和郭艾倫(中國男籃目前分成紅隊藍隊,2019年匯合備戰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情況下,中國男籃好幾位年輕新人表現出色,擊敗伊朗隊,奪回亞運會男籃冠軍。

口袋君驚訝地發現:奪冠後,雅加達賽場邊的華人觀眾居然高聲齊喊“姚明”!

看來群眾的眼睛真的是雪亮的!

表面是在呼喊姚明,內核其實是為“終於讓內行領導內行”的重大意義歡呼!

與西方媒體奉行的主持人中心制類似,《碟中諜》系列也是好萊塢特工片中,罕見的男一號中心制,讓內行阿湯哥深度綁定該系列的一切收益和風險,連續22年領導其他內行,也正是《碟中諜》系列越來越成功的核心原因。

從《碟4》到《碟5》,阿湯哥花了4年

從《碟5》到《碟6》,阿湯哥花了3年

今年,靚湯已經56歲了!

一言以蔽之,阿湯哥,請快點拍「碟中諜7」!

相信很多影迷和口袋君一樣:阿湯哥拍一部,我們就買票看一部!


口袋電影APP


必須承認,《碟中諜》這個系列,越來越依靠伊森·亨特的個人拼命秀,或者說,依靠主演湯姆·克魯斯的搏命成果展示。

如果想否認這一點,那不如去想想,大家都是靠什麼去分辨《碟中碟》第三部第四部和第五部?

不就是因為能說出來:第三部阿湯哥在上海跳了大樓、第四部在迪拜爬了高塔、第五部在一開頭就扒了個飛機。

對這個動作戲的重要性強過驚悚懸疑氣氛的特工系列電影來說,這絕對是積極的,只要敬業的阿湯哥一直願意挑戰自己。

《碟中諜》就一直會有讓人過目不忘的代表性場景出現,即使記不清每一部發生了什麼故事、幾位特工到底在對抗哪位反派,只要有幾段戲如同gif圖一樣砸在腦子裡,《碟中諜》就會是那種“永遠留在記憶中的電影”。

到了最新上映的《碟中諜6:全面瓦解》,這樣的標籤絲毫不改,幾乎整條故事線,都要靠伊森·亨特的動作戲去推動。

但不一樣的是,不管是阿湯哥本人,還是從《碟中諜5》延續到這一部的導演,都卯足了勁兒把每場戲、乃至整部電影做到極致,

動作戲的難度,加大!動作戲的危險程度,加大!動作戲的密度,加大!比起幾年來幾乎不變的電影票價,絕對的加量加料不加價。

《碟中諜6》沒有什麼獨特的視聽語言,也沒有什麼構思精妙的故事人物,但它從一開始就找準了自己的定位—要做一部真正應該在大銀幕上被看到的電影,一部觀眾值得專門去電影院看兩個多小時的電影。

所有的一切都沒有給自己留下絲毫餘地,節奏分佈是:阿湯哥真人表演高跳低開超難度跳傘—阿湯哥廁所和亞裔硬漢飆血肉搏—阿湯哥和美豔白寡婦雙人雙器(槍和刀)殺出重圍—阿湯哥為了搶走救出的反派全巴黎市中心玩兒大規模飈車—阿湯哥為了追上超人沿著倫敦泰晤士河跑酷—阿湯哥為了阻止核彈發射順著繩子扒直升機—阿湯哥在飛機上玩兒特技。

在阿湯哥帶著伊森·亨特一路開掛,展示各種“不可能的任務”時,觀眾會一直髮問:他到底為什麼能做到這些;當一個高潮的驚魂尚未散去,下一個高潮又迎著頭撲過來時,觀眾甚至忘了自己攥得緊緊的拳頭;當片尾字幕終於滾出時,銀幕下的人們終於想起來自己一直沒有刷手機,這時候可能會拿出手機打出這句評論:別的動作片還能怎麼拍。

這就是故事會被一些人詬病“老套”的《碟中諜6》的堪稱“標杆”一樣的意義:它把動作大片拔到了一個新高度,用的卻不是巧妙的剪輯和高級的技術,而是最笨的方法—人工拼命,挑戰演員的極限。

這次湯姆·克魯斯在電影中跳傘的一幕,他做到了演藝圈中的“第一”——第一個在電影裡成功做出高跳低開跳傘(HALO)的演員,七千多米高空墜落、極低處打開降落傘,這樣的過程他跳了106次,沒有一次使用替身,就是這樣完成了電影裡不到兩分鐘的戲份。

能清晰看到頭盔裡的臉就是湯姆·克魯斯,也能隨著空中攝影師的鏡頭,看出他是實實在在從幾千米高空飛下來。而這場戲只發生在電影的前三分之一,距離所謂的“高潮”,還差了很長一段時間。

在巴黎鬧市區追車的戲份,也是湯姆·克魯斯親身上陣完成,能看到他在那個美麗城市多個代表建築中間,不戴頭盔、不用安全裝置地狂飆重型機車;他在高空中垂吊在直升機下,順著一條繩子往上爬然後極速墜落到飛機下方的包裹的一刻,片場的人甚至以為“我們失去了湯姆”。

而在倫敦泰晤士河邊狂奔的一場戲,更是早在影片拍攝期就被洩露出,阿湯哥為了完成從一個建築飛躍到另一個建築頂樓的鏡頭,現場腳踝骨折受傷,導致劇組停工六週。

表面上,這個系列電影似乎在用“苦勞”來博取觀眾的關注和好感,但實際上,它做到了好萊塢大片本來應該做到的——創造不可能,但又和漫威超級英雄片那樣的天花亂墜截然不同。

它讓享受到最強矚目的超級明星,宣告自己能靠超出99%演員能做到的高危特技表演,讓一部電影獨一無二;它讓動作片不靠現代手段也能創造出這些視覺奇觀;也讓如今風頭不再的電影院重新證明自己——只有大銀幕,才是觀看電影的絕佳地點。

如果說這部電影有哪裡還可以做得更好,那麼它對角色的刻畫,確實在系列中算不得上乘。

比如,《碟中諜6》中再次迴歸的女主角伊爾莎(麗貝卡·弗格森 飾),對她境遇和心理的描寫,還比不上她第一次亮相的《碟中諜5》來得更加豐富。上一次,伊爾莎身在辛迪加組織心在軍情六處,要完成軍情六處的任務,她必須對辛迪加首領萊恩表現得忠誠;但為了重回軍情六處,她又要找機會竊取辛迪加的秘密,做出違背萊恩的事。在這樣的兩難下,這個角色的一切行為都顯得合理又嚴謹,並且具備其獨立性。

而到了《碟中諜6》,為了用最大的篇幅展現阿湯哥的超難特技,壓縮了一切對角色的細微刻畫,伊爾莎這個人物的出場,第一就是為了殺萊恩——給伊森·亨特的行動增加難度;第二就是為了阻止核彈發射——幫著伊森·亨特完成最終的英雄行為。

為了同樣的原因被擠壓掉的,還有這次新出場的角色——亨利·卡維爾扮演的沃克特工的層次,這個在CIA部長口中“錘子”一樣的男人,在前半段表現得一半強勢一半蠢萌,身份令人懷疑。然而當他開始和CIA部長誣陷伊森·亨特,逐步亮出身份之後,這個人物卻越來越單薄,彷彿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襯托出那場高空中的直升機決戰有多刺激。

不過,對一部電影來說,它已經完成了自己最開始的使命——在銀幕上震撼到所有對其抱有懷疑的觀眾,這些問題,也就絕對稱不上“毛病”了。


淘票票


《碟中諜》系列,不管哪一部,都有湯姆.克魯斯固定的招牌動作,這些招牌動作,都是碟中諜系列在動作片領域獨樹一幟的基石,而這個系列的核心人物,則是湯姆.克魯斯不怕命的勇氣。

每一部碟中諜中,湯姆.克魯斯的那些拼命的動作,都是真實不帶替身不加綠幕完成的,因為在他眼裡,只有自己上陣完成這些驚險刺激,才會給觀眾帶來真實的情緒表達。

《碟中諜6:全面瓦解》,56歲的湯姆.克魯斯顯然比以往來得更玩命,他完成多項極為危險的冒險動作,如果你帶著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電影,我相信《碟中諜6》還是會被影片的高難度動作震懾到。

《新木乃伊》和《俠探傑克》系列評分很低,因此有很多人唱衰湯姆.克魯斯,但《碟中諜6》證明了不要命的湯姆.克魯斯只有一個,而且他越戰越勇。

《碟中諜》就像影片的英文名直譯一樣,叫做“不可能的任務”,每一部影片,都在創造和完成不可能,而且每次的任務,一部比一部要更不可能,這也導致湯姆.克魯斯年齡越大,但挑戰和麵臨的難題也越大。

碟中諜系列從1996年到現在,走過22年,卻一直保持著動作片推陳出新,當我們認為動作片已經到達天花板的時候,碟中諜系列還在創造不可能的奇蹟,這樣的影片和傳奇人物系列,真是看一部少一部。

雖然是動作商業爽片,但《碟中諜6》這次在劇情上,是編織得越來越好,劇情把主角英雄內心的掙扎和柔軟,都得到了很好的挖掘。


大聰看電影


《碟中諜6:全面瓦解》全片大約2個半小時,前1個半小時有驚無險,後1個小時驚險刺激,加上美麗女主角,可以二刷。

兩段的轉折點是長官被刺身亡,讓伊森深感自責,也是觀眾感覺扎心的唯一一刻。畢竟,作為一個久經考驗的忠誠特工,打鬥行雲流水,女人隨時隨地,而信賴他的領導最不容易,壓力最大。

影片前半段有驚無險,最好看的是廁所肉搏,這位叫拉克的壞蛋實在是太能打了,生生把伊森和安格斯揍得老態百出!

其他像巴黎警匪追車,非得在凱旋門繞來繞去,這是與旅遊局合作的吧,不過確實很美。之前的安慰受傷女警察,這位群眾演員真動情,眼看著想吻湯哥啊。

下半段長官犧牲後,湯哥跑步追擊安格斯,身材在歐美人中顯矮的湯姆·克魯斯彷彿侏儒一樣,小短腿,好萌。

緊接著來到克什米爾,拆除核彈、直升機高空撞沉吉野號、懸崖搏擊、木屋格鬥,一連串剪輯緊湊火爆,讓人相當過癮。

美麗女主角麗貝卡·弗格森翹翹的鼻子,大氣的五官,看著就讓人心生敬慕,與滿臉皺紋的湯哥很有銀幕化學反應。

《碟中諜6:全面瓦解》要說不足,首先就是劇情吸引力有限,基本是常規動作,製造危機,沒有現實可信度,觀眾只是為了這點藉口看打鬥。

其次,反派角色有些單薄,安格斯和萊恩作為徹底黑化的人物ok,白寡婦是個模糊性質,沒有達到忠奸人的程度,匆匆而過,有些紙片了。

第三、伊森的前妻被盧瑟做了個很長的口述歷史,十分奇怪。這麼說的話,伊森這個情種永遠都會為朋友為無辜的人兩肋插刀,那有多少女友和團隊,區別大嗎?

明天二刷。看不夠麗貝卡·弗格森!


消炎藥兒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諜戰片的重要問題。

始祖級的007,正義一方早已不是鐵板一塊,後院起火幾乎成為了近幾部的標配;新貴《諜影重重》,自始至終槍口都是對準曾經效命的“組織”,甚少出現“外敵”。仔細想來我們的主角傑森·伯恩,在傳統的視角下倒更像是上頭要派出詹姆斯·邦德清除的反派。

到了阿湯哥的《碟中諜》這裡,從第一部開始就確定了內外夾擊腹背受敵的基調。敵人從來都不會只有一個。從來都是外面一個滿世界作妖,裡面一個暗搓搓的使壞,上頭不給力幹啥啥不行還瞎懷疑,世界的存滅最後全靠IMF力挽狂瀾外加阿湯哥的上天遁地。

當然所謂劇情什麼的從來都不是《碟中諜》系列的主要看點。幾部下來片酬加分成估計超過了一億美金的湯姆·克魯斯在大銀幕上為觀眾說明了什麼叫“物有所值”,爬迪拜塔,扒飛機,追車跑酷空中纏鬥都是不在話下。在CGI橫行的8012,維持著老派的實景拍攝已經成為了《碟中諜》的招牌所在。電影的幕後花絮,驚險的拍攝過程,中間的各種神奇故事已經和正片融為一體,成為了催動觀眾走進影院的“發動機”。

視覺奇觀和極限運動幾乎掩蓋了電影其他的光芒與缺憾,而“爆米花電影”的標籤和輿論氛圍也使得討論的話題聚焦於能刺激腎上腺激素分泌的鏡頭和場景,你若想稍稍“離題”說點別的,總有人會過來拍拍你的肩頭:

“夥計,就是一部爆米花電影,爽就夠了,較什麼真呢?”

想想這也算是《碟中諜》系列的求仁得仁,證明阿湯哥搏命的努力和頂尖兒的片酬都沒有白費。

不過碎嘴多事兒的小民還是想聊聊,在《碟中諜6》的情節裡,看到的一點新玩意兒。

回到內外夾擊,腹背受敵這一茬。話說《碟中諜》拍到了6,從來都有內鬼,從來組織都不靠譜,伊森·亨特部部都被坑,上級不好使同僚不好使支援不好使,不僅不好使還經常給你下個絆子扔進個監獄送個小Boss啥的……

就這樣,上頭還天天對你吆五喝六,小手一指就來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去吧,伊森君”,完了還一通“你要是完不成被抓了被拘了我們可就不管你了就當從沒這回事兒,你可明白”的欠揍態度。幫他擺平了之後一副“小兄弟,幹得不錯”的高高在上的樣子,好處葷腥兒檯面上的東西啥也看不著……

臉呢?

然而我們可愛又可敬的伊森兄弟就這樣任勞任怨地拼到了第六部,一邊滿世界救火一邊忍受著上頭的猜忌和同僚的監視。《碟中諜》系列最終都要彙集到孤立無援靠一個IMF包打天下的套路上來,而導向終局的路徑上總少不了伊森被自己人玩死並背叛的橋段,一而再再而三,再而三三而六,連電影中的反派都忍不住發出,“被坑了這麼多次你還這麼忠犬,伊森君你到底是圖哪樣”的官方吐槽。

“動機”是《碟中諜》構建的基礎,伊森·亨特飛天遁地,拼死拼活總要有個來由。在《碟中諜》系列,一面是內鬼越來越多上頭越來越靠不住,世界總是充滿惡意的設定,一面卻是伊森越來越大膽而搏命的行動,小組成員隨時面對的全員覆滅的處境,兩相對照,情節本應向兩個相反的方向疾馳而去,而彌合其中拉扯的關於“動機”的解釋,就變得尤為重要。

洗刷懷疑,彌補過失構成了《碟中諜6》的前半部分的驅動力,以這樣的動機解釋本片中伊森的行為似乎已經足夠。不過同時兼任編劇的導演在文戲方面想玩的花樣更多,於是他讓本應消失在《碟中諜》系列中的茱莉亞再出江湖。

在《碟中諜3》中,茱莉亞作為伊森的未婚妻出現,從反派手中營救她成為了電影中伊森的行為動機。

營救愛人而言,簡單,私人化,驅動情節當然足夠,但是格局還在“小我”之間。

到了《碟中諜6》,茱莉亞的形象已然轉變,她與阿湯哥過往的情愫已然淡化,影片著重想表現的,是以她為代表的,被伊森所守護的普通人們。

特工電影往往是一個矛盾體。一方面主角在電影中大殺特殺,香車美女,享盡榮華,另一方面主角又在平常人中名聲不彰,救世界於水火大家卻渾然不知,有點憋屈。

近些年這兩者有此消彼長的趨勢,特工越來越苦逼,香車美女不一定有還總有代價,保不齊眨眼就沒,而沒名沒姓隱於眾人,深藏功與名的狀況依舊。

所以在《碟中諜6》中,就設計了茱莉亞代表普通人對伊森致謝的這樣一個“褒獎段落”,讓世界對於英雄的犧牲給予回應。

同時這也讓伊森的行為動機格局更大,而擺脫了服從於上級組織,執行命令的桎梏,到達了“民眾守護者”的層次。同時“上頭虐我千百遍,我待上頭如初戀”的行動也找到了更大的動機,雖然還是感覺有些聖父,不過畢竟作為主角,救世主的正義感還是要有的。

於是,當下次反派再次問伊森“你這麼拼是為了個啥”的時候,我們的光輝主角就可以理直氣壯地答上一句:

“為了人民!”

  • 雖說《碟中諜》系列女配“豔壓”女主有傳統,“白寡婦”和驚鴻一瞥的法國小女警確實都不錯,不過還是大愛瑞貝卡·弗格森;

  • 阿湯哥的苦痛都沒白受,導演也是會來事,電影裡捧成救世主,配角臺詞各種吹,野外大全景照完景兒之後必給大特寫,當然票房才是最給力的回饋;

  • 再有下部阿湯哥都到花甲之年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王小民的吐槽


《碟中諜6:全面瓦解》主要講述了伊森·亨特和其團隊將遭遇到核恐怖組織威脅,與核恐怖組織鬥智鬥勇,挽救世界遠離末日危機的故事。

阿湯哥在《碟中諜6》中可謂是真正硬漢不老親自上陣。高空跳傘遭遇雷暴,飛越樓頂,飄逸賽車等超難度特技動作接連不斷,吸引人眼球。雪山直升機大戰也是讓觀眾看的直呼過癮。為了不透露劇情,小編儘量少提到關於劇情方面的內容。在發佈會上,阿湯哥透露了不少在銀幕背後的故事,阿湯哥為了拍攝好電影中的精彩場景,就在例如從高空墜下的戲份中,造成了骨折。年近60的阿湯哥被網友戲稱為“鐵打的硬漢”。

與此同時,與阿湯哥飾演的伊森·亨特有著特殊關聯的兩位女人也同樣博人眼球。由瑞典女演員麗貝卡·弗格森飾演的神秘女特工伊爾莎,是名遊走在英國政府和辛迪加恐怖組織的雙面間諜,如同黑寡婦一般的身份,和亨特之間的感情糾葛,也使得伊莎爾這個人物增加了自身的矛盾性。同時,亨特的妻子,由米歇爾·莫納漢飾演的朱莉亞也將強勢迴歸。朱莉亞是亨特無數豔遇中唯一承認並明媒正娶的妻子,主要在前三集中出現,而在《碟6》中,電影一開始就出現了朱莉亞的身影,,之後兩人產生的交集則是要觀眾自己去影院體驗一番。

亨特團隊中,大塊頭盧瑟,小機靈班吉是全篇的搞笑擔當和技術擔當。1996年起,文·瑞姆斯飾演的盧瑟便一路追隨亨特,從第四部起,西蒙·佩吉飾演的班吉也出現在IMF小隊中。電影中,兩人的神助攻和不時的幽默也是電影中的一大點綴。

《碟中諜6:全面瓦解》一上映便取得了不俗的票房,56歲的阿湯哥高難度場面同樣對的起票價。這個暑假的尾巴,來一部熱血的特工電影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影視口碑榜


作為影史最成功的特工系列之一,《碟中諜》系列絕對是不少80、90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而對於一部已經超過20年曆史,先後拍攝了6部作品的王牌諜戰IP來說,今年的這部最新續作《碟中諜6:全面瓦解》更是備受期待。

影片早在北美公映期間便已口碑爆炸,爛番茄97%,創下該系列最好的口碑。

第六部的故事緊隨上一部的劇情,在上一部中被伊森·亨特打敗的恐怖組織聯盟神辛迪加再度捲土重來,為了保護三枚能夠製造原子彈的鈈元素,伊森·亨特不得不帶領自己的IMF小組再度和辛迪加展開殊死搏鬥。

然而在這一次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中,阿湯哥飾演的伊森還多了一位競爭對手,CIA高級特工沃克,由DC大超的扮演者亨利·卡維爾飾演。

沃克作風強硬,而且更是訓練有素,戰鬥力爆表,他和伊森·亨特之間亦敵亦友的關係也令人期待。

電影繼續由上一部的導演克里斯托夫·邁考利執導,這也是系列首次有導演連續執導兩部,可見作為系列主導者的阿湯哥對於這位動作片導演的認可。

《碟中諜》系列的一大賣點無疑是影片中驚險刺激的動作戲,而在這一部當中,56歲的阿湯哥依然寶刀不老,親身上陣。

電影中,阿湯哥徒手攀巖、徒手扒飛機不在話下;騎摩托、開車、開飛機樣樣精通的設定,則再次展示了特工亨特的全能型定位。

不過,儘管娛樂性依舊十足,但迷影君個人認為《碟中諜6》其實在故事方面並無多大創新,依然沒有逃脫特工組織內部腐敗的劇情反轉套路,劇本稍顯缺乏新意。

但對於觀眾來說,能夠看到阿湯哥在大銀幕上上天入地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就已經值回票價了吧。


迷影映畫


《碟中諜6》保持了《碟中諜》系列一貫的狂炫酷拽,依舊是阿湯哥在挑戰各種“不可能”。將近150分鐘的時長,雖然有一些老套的地方,但還是笑點,淚點都很足,看時讓人腎上腺素飆升。



《碟中諜》系列是少有的成功的特工電影。第一部至今已有大概20年。今年的最新續作也是備受關注。《碟中諜6》在北美早已口碑爆棚,爛番茄97%的新鮮度,IMDb9.4分,MTC獲得20個評價,18個好評,2箇中評,評分86分。稍微差一點的是IGN的7.7分。可以說是《碟中諜》系列質量上乘的一部。


還有最新加入的白寡婦凡妮莎,神秘香豔,大有趕超女主角的架勢,據說是阿湯哥欣賞她的演技,所以親自邀請她出演。

當然必須得提我們的女主麗貝卡·弗格森,也是《碟中諜5》中的性感女主,再次強勢迴歸。在影片中真是跟阿湯哥配一臉。



而且拍《碟中諜6》時,各位演員也是十分敬業,尤其是阿湯哥。56歲的阿湯哥堅持不用替身,動作戲都親自完成,徒手攀巖、扒直升機、騎摩托、飛躍大樓,讓人讚歎。

為了最後的直升機追逐,阿湯哥專門前往專業公司學習。而影片中的跳傘阿湯哥也是親自上陣,這種跳傘是軍事特種作戰中的HALO(高空低開),阿湯哥學了一年,最多時每天練習16次。


在屋頂追逐中,阿湯哥直接骨折了,但他還是以驚人的毅力在短時間內投入到了拍攝中。


而班吉的扮演者也首次練出了八塊腹肌,大超亨利·卡維爾也受阿湯哥感染,堅持不用替身。

總的來說,《碟中諜6》沒有太大毛病,反而有許多進步,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補充

喜歡就點波關注唄


小棧影視


《碟中諜6》很早就開始期待,尤其是在國外口碑大爆,心裡真是又期待又擔心撲街。等真的看過以後,雖然不及期待,但是還是對得起期待。說一下亮點。



一,大場面不大,卻做到了極致而又新鮮。一開始期待的大場面是大多數人認為的大場面,而這部電影卻像一個死板的人,就是不搞那些花裡胡哨博人眼球的“大”場面,而硬是在普通的場面裡讓你欣賞到刺激,欣賞到與眾不同。比如阿湯哥飆車那段,比如阿湯哥跑酷那段,比如阿湯哥直升機大戰那段,不能說他有多特別,卻能拍出與眾不同的特別。

二,情節比一般大片要好。《碟中諜》這個名字註定它不只是碟,還要碟中諜,所以比一般所謂的大片情節更好一些,比如一開始套取手機密碼這段,尤其是真假肖恩那段的反轉讓人不禁拍案叫絕!

三,整部電影銜接緊湊,全程無尿點。因為牽扯的利益方太多,所以一開始的交易開槍讓人云裡霧裡,但是隨著劇情發展,一切變得明朗簡單。情節不拖沓,高潮一個接一個,不給你時間上廁所。

誇完了,也要說說這部電影觀影過程中幾處感覺不太好的地方。

一,阿湯哥飆車到最後撞車,只是拐了一下的然後又生龍活虎,不禁佩服主角光環太強大,而且幾次三番撞車撞飛機都毫髮無傷,總是還是讓人覺得有些不適。

二,阿湯哥跑酷還有爬直升機的鏡頭中,依稀看到了一絲臃腫,一些老態,如果是年輕時的阿湯哥就完美了。

三,一些套路還是太套路。比如拆炸彈。



這是個人觀影的感受。整體電影確實是《碟中諜》系列最好的一部,值得走進電影院一看。


電影流水賬


隨著《碟中諜6》上映,碟中諜這個系列也足足走了二十二年的年頭,阿湯哥也從三十出頭的壯年來到了接近法定退休年紀的六十,從碟中諜4開始,我就開始擔心,那天阿湯哥跑不動,玩不動,不拍了。

在看完6之後,我鬆了一口氣,這阿湯哥,還能繼續玩命。

第六部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延續了第五部的脈絡,無論是人物角色的迴歸,亦或者第五步的故事主線也在第六部之中繼續延續。

第六部保留了碟中諜系列的全部特色,無論是那段經典的BGM,只要一聽到,就感到腎上腺素開始氾濫。還是阿湯哥親身上陣的玩命鏡頭,讓人大呼過癮的鏡頭剪輯,一次又一次刀口中游走的驚險刺激,這些都通過大屏幕,毫不保留地轟炸著觀眾的觀影體驗。

相對來說,這一部的劇情偏弱了一些,甚至老土。

他保留了碟中諜的劇情內核,就是有一幫人要摧毀這個世界,阿湯哥出來拯救世界,然後阿湯哥在這一部影片之中,一次次遊走在生死線,劇情一次又一次反轉,讓人大跌眼鏡,不由大呼居然還有這種操作?

固然其最大謎題的謎底很是淺顯,但是這個揭秘的過程依然頗為過癮。

這一部最大的特色便是整整兩個小時的電影時間,阿湯哥一次又一次離死亡和暴露身份只有一釐米的距離,但是依舊死裡逃生,完成反殺,這種來回操弄觀眾心率和腎上腺素的手法,

雖然阿湯哥接近60歲高齡,但是絕大多數驚險動作都是其親自上馬,無論是跳傘亦或者天台跑酷,還是在大街之上騎著摩托穿行,這些都親自出馬,而絕非替身,而第五部很出彩的徒手扒飛機也在這一部得到重現。

而第六部的劇情,依然是多線並進,阿湯哥要去拯救世界,但是同時又招惹了幾個勢力,而這些勢力和劇情線形成了一張大網,而這大網就是這個電影的劇情。雖然導演野心大,想要講清楚一個龐大劇情的故事,但是很多線都虎頭蛇尾,比如白寡婦的線就是斷的無頭無尾,讓人意外,我還想著能看一出特工之間的愛恨情仇。

而碟中諜系列,最讓我最為興奮的就是那些高科技,然而這一部卻沒有展示許多高科技,也沒有第四,第五部潛入盜取資料的刺激感,而是將更多筆墨留在了阿湯哥出生入死的部分。

總體而言,這一部電影依然是出彩,成為今年最佳動作片懸念不大,我依然希望阿湯哥能繼續玩命下去,期待第七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