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论文为嘛这么难?灵魂画手扒一扒“同行评审”那些事

科研人员的开门三件事:做实验,发文章,写基金。其中,说到发文章,发表文章前有一段时间是让人忐忑到寝食不安的,那就是论文的“同行评审”阶段,要过五关斩六将,用这张图表示再适合不过啦!

发论文为嘛这么难?灵魂画手扒一扒“同行评审”那些事

对于科研汪来说,下面的场景应该很熟悉:

发论文为嘛这么难?灵魂画手扒一扒“同行评审”那些事

每每这时,科研汪的内心总是充满一团愤怒之火:为什么发论文需要经过同行评审?!

发论文为嘛这么难?灵魂画手扒一扒“同行评审”那些事

论文同行评审,就是这一位作者的学术著作被同一领域的其他专家学者评审,主要目的是确保作者的著作水平符合一般学术与该学科领域的标准。严格的同行评审是把控文章质量,支撑科学可靠性的重要支柱。

发论文为嘛这么难?灵魂画手扒一扒“同行评审”那些事

1665年伦敦皇家学会秘书Henry Oldenburg发行了第一本学术期刊《皇家学会哲学会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发论文为嘛这么难?灵魂画手扒一扒“同行评审”那些事

当时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还不需要经过同行评审,而是直接由编辑决定。

发论文为嘛这么难?灵魂画手扒一扒“同行评审”那些事

一人就能决定文章生死,万一他没做好,皇家学会名誉受损咋办?于是,175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以委员会投票的方式决定投稿能不能被发表。

发论文为嘛这么难?灵魂画手扒一扒“同行评审”那些事

1831年,剑桥大学教授威廉·惠威尔(William Whewell)向皇家学会第一次提出了同行评议报告的概念,每半年由同行著名学者对发表论文进行综述,审稿报告将作为能否发表在期刊《皇家学会报告》上的重要决定因素。威廉·惠威尔也被称为论文同行评审的先驱者。

最开始的同行评审是

开放式的。审稿报告需要署名,最后和文章一块发表。实施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方式阻止了审稿人给出一些批判性和消极的报告。

发论文为嘛这么难?灵魂画手扒一扒“同行评审”那些事

几年之后,同行评审开始采用单盲评审。作者不知道审稿人是谁,但是审稿人可以知道作者的信息。单盲评审的好处在于,审稿人不用担心作者的指责,能遵循自己的内心给出意见和决定。同时,知道作者的信息能够让审稿人了解他之前所做的研究,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评价他的研究内容。

发论文为嘛这么难?灵魂画手扒一扒“同行评审”那些事

正如一个硬币有其正反面,对作者信息的了解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审稿人的决定,比如审稿过程中的国家或是地域歧视。审稿人可能会收到太多来自特定国家/地区的英语写的不好的稿件,并下意识地对该地区的文章产生负面的评价。不过现在单盲评审仍是现在比较经典的同行评审方式之一。

发论文为嘛这么难?灵魂画手扒一扒“同行评审”那些事

19世纪中期,同行评审已经变得很普遍。为了加强审稿的严谨性,双盲评审开始出现。编辑不会向作者透露审稿人是谁,也不会向审稿人透露作者是谁,双方都不知道彼此的身份。

发论文为嘛这么难?灵魂画手扒一扒“同行评审”那些事

双盲评审似乎比单盲评审更加公正,能够更多地避免因作者背景带来的评审偏见。但确保完全匿名评审可能很难。尤其对于自然学科来讲,经常会通过之前研究项目等内容推断出作者及其团队信息。

发论文为嘛这么难?灵魂画手扒一扒“同行评审”那些事

传统的单盲或双盲评审模式遵循匿名原则,这使得论文的评审过程缺乏透明度,出版体系易受到操纵。

发论文为嘛这么难?灵魂画手扒一扒“同行评审”那些事

2000年开放获取领域先驱Biomed Central出版商成立,论文开放获取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同行评审也进入新一轮变革。开放同行评审再一次进入历史舞台,并演化成各种形式。

2007年,开放获取科学期刊的学术出版商Frontiers成立。开始采用合作同行评审。这类同行评审会在期刊的平台上进行,作者和审稿人一起讨论如何改善论文。

相比于传统的同行评审,这种方式增加了审稿人和作者之间的交流,审稿意见变得更加建设性。但是由此引发了新的问题:作者根据审稿人的建议可能会更改文章思路,甚至是文章实验,文章修改被接收后,审稿人是否应该列为文章的共同作者。

发论文为嘛这么难?灵魂画手扒一扒“同行评审”那些事

2012年,一家名为Rubriq的公司在经过调研之后,发现每年因为冗余的同行评审损失掉的审稿时间长达15万小时。

发论文为嘛这么难?灵魂画手扒一扒“同行评审”那些事

鉴于这个结果,Rubriq提出了新的作者付费审稿模式,即交由第三方同行评审,希望可以有效减少冗余审稿时间。

发论文为嘛这么难?灵魂画手扒一扒“同行评审”那些事

2013年, 生物医学开放获取期刊建立F1000Research,挑战传统的审稿模式,提出出版后同行评审的开放获取及发表模式。

新投稿在编辑部快速审核后,将立刻在线发表。审稿流程在文章发表后公开进行。审稿人信息、审稿意见及作者回复都与文章一同发表。而只有通过了评审的文章才会被正式接收,并被PubMed等数据库收录。其他没有被邀请为审稿人的科学家也能够评论这些文章,但是所有的评论者必须先公开自己的身份信息。

出版后同行评审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从投稿到发表的时间,避免一些本来很有价值的研究因审稿人主观判断失误而无法发表的情况。

发论文为嘛这么难?灵魂画手扒一扒“同行评审”那些事

发表后同行评审除了这一种形式,还有PubPeer平台采用的匿名评论。PubPeer类似于一个科学论坛,允许并鼓励科研人员匿名对于发表的论文进行评论。只要学者拥有PubPeer的账号,就可以对已发表过的论文提出意见或看法。

不过,虽然出版后评议是在互联网上公开进行的,评议意见的可见度大大提高,但是一些对论文的负面评价可能会影响作者的个人名誉和职业发展。这种匿名的发表后同行评审也给一些不负责任、心存偏见地攻击他人研究成果的人提供了机会。2014年,匿名发表后同行评审平台 PubPeer被控诽谤,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韦恩州立大学的癌症研究人员 Fazlul Sarkar指控 PubPeer 上的匿名劣评使他失去了工作,他想找出这名匿名留言者的身份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发论文为嘛这么难?灵魂画手扒一扒“同行评审”那些事

今天,不同的期刊选择的审稿模式可能不一样。不论是传统的同行评审模式还是一直在改革的评审模式,目的都是为了改进审稿流程,增加其透明度,让人们更加信任同行评审在论文质量把控中的作用,同时提高科学发表的效率。未来的同行评审模式或许还是会改变,但其改进方向应该都离不开提高透明度和效率

(本文图片除声明来源者之外,皆为作者创作,请勿盗用!)

参考文献:

Csiszar, A., 2016, Peer review: Troubled from the start. https://www.nature.com/news/peer-review-troubled-from-the-start-1.19763

A History of Academic Peer Review. https://blog.frontiersin.org/2016/09/15/a-history-of-academic-peer-review/

Should peer review reports be published. http://blog.scienceopen.com/2016/02/should-peer-review-reports-be-published/

Peer-review website vows to fight scientist's subpoena. News.2014. https://www.nature.com/news/peer-review-website-vows-to-fight-scientist-s-subpoena-1.16356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发论文为嘛这么难?灵魂画手扒一扒“同行评审”那些事

科学大院

ID:kexuedayuan

从此,爱上科学~

发论文为嘛这么难?灵魂画手扒一扒“同行评审”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