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閒話兩晉之五胡亂華——二劉相爭(4)


南方怎麼了?

天師道,死灰復燃了。

咱前面說過,孫恩投水自盡後,剩下的叛軍推舉盧循為主,繼續跟東晉朝廷對著幹。但是烏合之眾就是烏合之眾,盧循面對劉裕這個煞星也無可奈何,被打的屁滾尿流。

不過就在劉裕準備一舉滅此朝食的時候,桓玄之亂爆發了,北府軍顛來倒去,劉裕也就沒心思繼續剿滅已經瀕臨山窮水盡的叛軍。這就給了盧循以喘息之機,這貨知道江南只要有劉裕在,就不可能有他的一席之地;因此盧循率領殘餘部眾乘船沿著海岸線一直南下,一邊招降納叛,一邊恢復實力等待機會。

等到劉裕派劉毅、何無忌、劉道規率軍西征,敗退潯陽的時候,恢復了些元氣的盧循也還陽了,他將進攻的矛頭對準了廣州。

「連載」閒話兩晉之五胡亂華——二劉相爭(4)

現在的廣州,槓槓的一線城市;東晉時期的廣州可不行,山高林密,時常流行些非典、艾滋、癌這類傳染病;因此不論是討生活還是當官,不到萬不得已,沒人願意去那兒。可有一樣,當年的廣州別看屬於老少邊窮地區,但是那兒出寶貝,而且是價值不菲的寶貝,一小箱就可以讓一家好幾代生活無憂。因此廣州也多有亡命之徒出沒。

公元404年7月,盧循即發動了對廣州的進攻,廣州刺史吳隱之率領當地軍民固守城池,堅守了100多天,其長子吳曠之也殉職了。

仗打到10月份,盧循孤注一擲,一面命令叛軍主力發了瘋一樣的猛攻,一面令人翻越城牆,入城縱火。廣州城內霎時一片火海,被焚燒了三千多家,死亡上萬人。

城內燒成白地,廣州因此陷落,吳隱之被俘。

佔領了廣州,盧循沐猴而冠,自稱平南將軍;隨後他讓他姐夫徐道覆率軍北上,進攻始興(廣東省韶關市境),生擒始興相阮靦之,控制了這一通往內地的咽喉要道。

盧循拿下廣州的時間,也正是譙蜀政權建立的時候,東晉朝廷一方面正在肅清荊襄地區的桓氏勢力,另一方面籌備討伐四川的叛亂;再加上朝廷內部爭權奪利,一時無暇顧及廣州地區。

盧循挺聰明,他搶先一步上書朝廷以吳隱之為桓玄餘黨為由,請求將其誅殺,並向朝廷進貢,表示歸順之意。

東晉朝廷無力遠征,只好順水推舟,任命其為徵虜將軍、廣州刺史、平越中郎將,任命徐道覆為始興相,但是沒有同意其誅殺吳隱之的請求。

接下來的日子不鹹不淡,劉裕和盧循各忙各的,直到公元409年,劉裕開始北伐。盧循這邊兒有人開始攛掇他起事了。

此人便是徐道覆;其實早在聽說劉裕北伐的消息以後,徐道覆就開始勸說盧循趁虛奔襲建康,不過盧循沒有聽從。

說起來盧循是個小富即安的人,他也不願意沒完沒了的折騰;現在這小日子過的多自在,何必還要沒事兒找事兒呢。

還有一點也是盧循不願意再折騰的原因,那就是他深知劉裕這個老對手難以對付,自己手下部隊的戰鬥力跟劉裕重組的北府兵壓根兒沒法兒抗衡;所以盧循沒有立即同意徐道覆的建議。

不顧徐道覆可不這麼看,在他看來,樹欲靜而風不止,盧循想太太平平的過生活基本屬於扯淡,因為劉裕可一刻也沒有忘記廣州這兒還有一夥兒反賊;如果趁劉裕北伐,國內空虛的時候奮力一搏,等到劉裕騰出手來,後悔都來不及。

所以就在劉裕奮力圍攻廣固之時,徐道覆親自跑到廣州,力勸盧循起兵;徐道覆的理由很簡答,我們蝸居在此,皆因劉裕太強,我們打不過他;而且朝廷一直把我們當做心腹之患;現在劉裕頓兵于堅城之下,回京遙遙無期,這機會可是千載難逢。如果等到劉裕平定南燕以後,整軍經武,然後一紙詔書召您進京,那時候您怎麼辦?您是奉命還是不奉命?說白了吧,奉不奉命對您來說都是死路一條。與其這樣,還不如趁現在劉裕顧不過來,咱從背後給他一刀,拿下建康;到那時,即使劉裕回軍,也再無回天之力了。

最後這條理由把盧循說動了,既然如此,那就幹吧。

不過幹歸幹,在具體的進攻方向上,盧循沒跟徐道覆走一條路,兩人做了個分工:徐道覆率領一部人馬從始興向東北進攻贛州(江西省贛州市),然後順著贛江一路而下,進攻江州;盧循則率領本部人馬從始興北進,進攻湘州,然後轉攻江陵,佔領荊襄地區。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倆的想法其實還是有區別的,徐道覆要奮力一搏,而盧循則要穩紮穩打。盧循率軍奔長沙而去,徐道覆則率水師,連克南康、廬陵,接近豫章,直奔建康。

「連載」閒話兩晉之五胡亂華——二劉相爭(4)

那位說了,這徐道覆進展咋這麼快?

原來這廝老早就開始屯兵造船打算造反了,而且這廝很有點兒心眼兒,造出來的戰船相當大。沿途晉軍的戰船跟叛軍的一比,就如同驅逐艦PK航母一樣。

因此在徐道覆進軍線路上,各地守軍無不望風而逃;叛軍節節勝利,航母編隊的聲勢越傳越邪乎。戰況萬分緊急,而劉裕尚在路上,東晉朝廷上亂成一團,誰也不知道該咋整了,甚至有人提議,乾脆遷都算了,晉安帝遷往淮北,跟劉裕主力會和。

不說朝廷上大亂,且說徐道覆,連戰連捷,航母編隊向豫章駛來;豫章屬江州,此時江州刺史是劉裕的外甥何無忌。

何小哥兒今非昔比,憑藉平滅桓玄、桓振之功,已是刺史高位,聽說徐道覆水師將至,立刻下令全軍準備迎敵。

何無忌麾下長史鄧潛看無忌哥哥一副拼命的架勢,就勸他,叛軍勢大,水師精良;咱們跟他硬不硬,佔不著便宜;穩妥起見,咱們應該固守豫章、潯陽兩城,然後把豫章南部的南塘掘開,讓贛江水位下降,這樣徐道覆的大船就要擱淺。有豫章和潯陽兩處在手,徐道覆肯定不敢繞過咱們去攻建康;待叛軍兵疲糧盡,咱們再對其發動進攻,必可大獲全勝。

參軍殷闡也說,徐道覆的部眾,都是三吳老賊,身經百戰,不可輕視;將軍應坐鎮豫章,堅壁清野,消耗敵人,然後等待援軍到達再與之會戰不遲;如果現有就與之決戰,勝了還好,如果稍有閃失,賊寇可就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全力撲向建康。

何無忌不從,堅決要主動出擊,迎戰叛軍。

兩軍在豫章遭遇。

徐道覆迅速下令數百神射手攀登贛江西岸的小山,向晉軍的小船放箭。正在這時突然又颳起了大風,大風自西向東猛刮過來,晉軍船小,一陣風吹過,統統被刮到贛江東岸。

徐道覆看準時機,立即下令自己的大船藉著風勢,朝晉軍的小船壓來;看著如山一樣的敵船逼來,晉軍士兵未戰先怕,紛紛跳水而逃,全軍大潰;何無忌厲聲喝道:取我蘇武節來!

蘇武節,就是虎符,是古代調兵的憑證,一半在朝廷存放,另一半在領兵將領手中;何無忌手持符節,拼死督戰;不一會兒,叛軍將何無忌的座船團團包圍,開始接舷跳幫,眼看湧上來的敵人越來越多,何無忌毫無懼色,一手持節,一手揮刀,奮力抵抗,最終力竭而亡;死時,手裡還緊握著符節。

「連載」閒話兩晉之五胡亂華——二劉相爭(4)

何無忌死的時候,劉裕率軍自山東返回,走到下邳,朝廷的詔命到了,劉裕不敢怠慢,全軍結束休整繼續趕路,劉裕嫌水師走的慢,於是便把輜重全部塞進船裡,自率步騎兵走陸路趕往建康。

走到淮安,驚聞何無忌死訊,劉裕心如刀絞。

不過劉裕也顧不上悲痛了,他怕天師道叛軍逼近建康,覺得大軍行進速度還是太慢,於是一面下令部隊日夜兼程強行軍往建康趕,他自己自帶幾十人,再次輕裝,騎馬向建康狂飆,意欲趕在天師道水師之前,先入建康城,佈置城防。

一路狂奔,劉裕帶著幾十名親隨率先抵達長江北岸;喘口氣兒,擦把臉,劉裕派人向當地老鄉探聽京師的消息;老鄉說,敵人尚未抵達,劉公如果這會兒能趕回來,那就沒什麼可擔憂的了。

劉裕聞言大喜;敵人沒到就好,趕緊渡江去建康。

一幫人手忙腳亂的將要渡江的時候,老天爺跟著搗亂,颳起了大風,長江上風大浪急,渡船搖擺不定,大家都很擔心,紛紛說這兆頭可不好啊!

這對於像劉裕這樣的老兵油子來說根本不叫事兒,劉裕跟大夥兒說,天佑我國,風自然會停;如果不保佑咱們,大不了就是船翻淹死,怕個鳥,走著!說完,當先登船,說來也怪了,劉裕坐的船剛剛離岸,風居然就停了。看來,神鬼真的怕惡人。

「連載」閒話兩晉之五胡亂華——二劉相爭(4)

過江以後,劉裕馬不停蹄衝入建康城中,朝野上下見劉裕趕到,人心才算安定了下來。

劉裕一回來,見著晉安帝,先做自我批評;反賊猖獗,都是我的錯,請皇上責罰;責罰啥,晉安帝傻歸傻,這點還拎得清。

接下來,劉裕開始籌劃平叛。

第一道命令,下給正在拼命趕路的遠征軍:加快行軍速度,限期趕到京師。

第二道命令,同時下給青州刺史諸葛長民、兗州刺史劉籓、幷州刺史劉道憐,命爾等立刻率軍入京勤王。這哥兒幾個,都是當年劉裕起事時的老戰友了,見劉裕回來了,二話不說,帶兵入衛建康。

第三道,不是命令,而是一封信,劉裕寫給了曾經的戰友,現在的豫州刺史劉毅;在信中,劉裕挺客氣——

兄die,好久不見;你可小心啊!我和天師道作戰那可有年頭了,曉得這幫人都是變態。此番他們打了很多勝仗,士氣旺盛,更兼器械犀利,大意不得;這樣吧,你別輕舉妄動,等我的人馬集結好了,準備工作做好,咱倆一起去如何?這仗打贏了,荊州就是你的了。

寫罷,劉裕讓劉毅的弟弟劉藩親自給劉毅送去。

可能有大胸弟會好奇,前面都是命令,怎麼到劉毅這兒,劉裕的口氣變的這麼客氣?

劉裕其實也很無奈,還記得劉裕為啥要北伐南燕不?

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被劉毅逼的。

劉毅什麼人?首義12條好漢之一,那也是戰功卓著,滅桓玄,滅桓振,軍功章有劉裕的一半,那至少也得有劉毅的一小半;劉裕要不是因為他在爭權,也不會忙著伐南燕立威;話說回來,別看劉毅的實銜兒只是豫州刺史,可這夥計還有一大堆的虛銜兒,這些虛銜兒足以跟劉裕平起平坐。

就衝這,劉裕就得多少給點兒面子。

那劉毅收到劉裕的信之後啥反應?

史籍記載:大怒!不僅給他弟弟劉藩臭罵一頓,還把劉裕寫給他的寫直接摔地上了。

他咋那麼大氣性?

嗨,不平衡唄。

用劉毅自己的話說,當初起義的時候,不過是臨時推舉他劉裕為盟主,大家真的就以為我就不如他劉裕嗎!

本來上次劉毅想搞一下劉裕,沒成功,劉毅就挺鬱悶;等到劉裕北伐大功告成後,劉毅甭提多懊糟了;明擺著,劉裕現在又高他一頭了。這不可行!劉毅成天就琢磨著,怎麼能扳回一局。可巧兒,盧循鬧起來了,好,該著我劉毅立功,你劉裕不是滅了南燕麼?我劉毅就平了盧循給你瞧瞧!

不過劉毅運氣不大好,就在何無忌大戰徐道覆的時候,他病了,而且病的還挺重;因此出兵的事兒就耽擱下來了。等劉裕一回建康,巧了,劉毅的病也好了;這劉毅可就憋不住了,立刻發兵,要去迎戰盧循和徐道覆。

您想,劉毅這種心態,劉裕勸他慎重,他怎麼可能聽?因此摔了信後劉毅便率水師兩萬,去戰盧循、徐道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