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唐伯虎——中華名人錄

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大家想必非常清楚,那我們就來順便了解下真實的唐伯虎吧。

唐伯虎一生命運坎坷,3次情感生活都頗不順利。

他雖然才氣甚高,書畫精絕;但心氣傲人,加之時運不濟,多受波折;最後放浪形骸,終老於林泉之下。

點秋香確有其事,但主角並非唐寅,清代學者們已有論證。

“三笑”,和“點秋香”只是後人想象的傳統才子佳人故事,那個風流倜儻,玩世不恭的唐伯虎並不存在於真實的位面,這嬉笑背後是道不盡的心酸


立志求學——短暫的第一次婚姻。

唐寅,字伯虎,明成化六年(1470年)出生在江蘇吳縣(今蘇州)一個商人家庭。父親在街上開了間餐館養活全家。

幼小的唐伯虎便每天聽著唱喏招呼,成長在宰雞砍鴨的案桌之間。儘管如此,他的想法沒有流於市井甘於平凡,而是嚮往著他日能夠立下功名,流傳後世。

唐伯虎天資聰穎,從小讀書可以算的用功,根本不問外面街坊上的事情,甚至連家附近的路也不認得,倒是心裡有了些高遠的志向。他一心一意的埋頭苦讀,進展神速,被形容為“一日千里”。讀到認真之時,他既不主動去交朋友,也不搭理老朋友的來訪。只有當他寫好了自己覺得比較滿意的詩作時,才和友人交流。別人看了他的作品,確實能感到不同凡響之處。

“子畏不然,幼讀書,不識門外街陌,其中屹屹,有一日千里氣。”

歷史上的唐伯虎——中華名人錄

也許是吳地由來已久的行俠風氣,也許是書本里動人心魄的傳奇故事,俠客,英雄,武將,都曾是他心中的偶像。成為一名魯仲連,朱家這般“布衣之俠”似的平民俠客或許更切合他本心。

於是他雖然讀書,對於科舉考試卻顯得不那麼留意。

“計僕少年,居身屠酤,鼓刀滌血......皆欲以功名立世。”“參雜輿隸屠販之中。”

生活就這麼平靜的繼續,他16歲順利考上了秀才。19歲時家裡安排唐伯虎結了婚,妻子姓徐,出生於官宦之家,是位娟娟淑女。他倆日子過得還算和美,一大家人其樂融融。

但作為唐伯虎的父親,總是希望這孩子能夠好好走上仕途,改變商人家庭的低下身份。可他依舊不在意科舉,直到父親去世也沒有所成。

在他24,5歲這一兩年,變故接踵而來。父母相繼去世,心愛的妹妹出嫁後飽受虐待,抑鬱而亡。不僅如此,懷孕的結髮妻子由於難產,沒能挺過這一關

,和孩子同時離世。唐伯虎幾乎一下失去了所有親人,美滿的家庭驟然崩塌,他很受打擊,只能和弟弟相依為命。


人生轉折——考場作弊案與第二次婚姻。

守喪3年後,唐伯虎續了弦。在幾位朋友的懇切勸解下,他對父親的遺願似有醒悟,決心認真走科舉之路。他只花了一年時間刻苦準備考試,結果在翌年參加應天府(今南京)鄉試時名列第一。這相當於現在的全省第一名,未來道路一片光明。當時主考官看了他的文章,不禁驚歎道:“真有這樣才高的士子啊?解元就是他了!”

“士固有若是奇者耶?解元在是矣!”

因為他的出色表現,人們叫他作“唐解元”,一時間才名遠播,連官場和文壇的前輩對他大都刮目相看。唐伯虎也春風拂面傲氣凌人,內心躊躇滿志。

歷史上的唐伯虎——中華名人錄

這年他已經29歲,對於一個走科舉道路的士子來說不算年輕了。但照現在的勢頭,謀到一官半職不是難事。他準備再接再厲,便去北京參加會試,更上一層樓。時人也都認為他很可能會連中三元。

江陰富商之子徐經聽說過唐伯虎的名氣,就邀請他乘船一同赴京赴考。這位徐經是後來著名的地理學家兼旅遊家徐霞客的高祖父,家中非常有錢,連趕考路上都帶了6個戲子隨行。這看似方便的同路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吹簫仕女圖,唐寅晚年作品,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歷史上的唐伯虎——中華名人錄

兩人參加考試之後,正在等待發榜。徐經突然被官場仇家控告,說他和唐伯虎等人通過行賄提前得到了答案,考題已經洩露。明孝宗對科舉考試向來看重,聞言大怒,立即下令所有考官終止閱卷,緊急捉拿徐經和唐伯虎。

兩人被關押到詔獄之後,上了枷鎖,又遭獄吏嚴刑審訊。一介書生如何受的這般刑訊折磨,哭告不止。在緊接的調查當中,朝廷發現證據不足,可能系誣告。但由於案情撲朔迷離,又牽扯政治鬥爭,在誣告者被貶斥過後,唐伯虎等人也受到責罰。他最後被髮往浙江充當執筆小吏。

原本可以“暮登天子堂”,成為國家棟梁。可現在因為舞弊案的牽連,被終生禁考,讀書人幾乎僅有的進身之路被掐斷,父親的遺願也化作泡影,唐伯虎再受沉重打擊。

十二年與李東陽主會試,舉人徐經、唐寅預作文,與試題合。敏政、昶、經、寅俱下獄。

“江陰富人徐經賄其家僮,得試題。事露,言者劾敏政,語連寅,下詔獄,謫為吏。”

“身貫三木,卒吏如虎,舉頭搶地,洟泗橫集。”

官吏官吏,兩字相連卻差之天遠。官,有國家正式編制;而吏,卻只是政府聘用的臨時工,沒有編制且地位低下,有時連薪俸都拿不全。有人勸他委屈一下,等待將來的機會,唐伯虎大笑不納。他已經深以為恥,堅決不願去做小吏。

第二任妻子好慕虛榮,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非常現實。見眼下唐伯虎當官無望,立即收拾細軟棄他而去。

(溪山漁隱圖局部,唐寅晚年作品,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

歷史上的唐伯虎——中華名人錄


歸隱家鄉,放浪形骸——風流才子與第三次婚姻。

民間流傳的風流才子唐伯虎,大致就在這個時期形成。

他已孤身一人,便乾脆寄情于山水,開始了對大好山川的漫遊。遊歷了華中,江南的名山之後,他回到家鄉,之前抑鬱的心情有所改善,原本生病的他也慢慢恢復。

唐伯虎的生活越來越無拘無束,放蕩不羈。從詩裡可以看出,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有根據自然天性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在當時傳統思想越來越壓抑之時難能可貴。

唐伯虎對繪畫很有天分,加上跟從多位師傅學藝,技巧越來越高。除了興趣做畫之外,為了謀生,他還臨摹各種唐人宋人的古畫賣錢,因質量不凡在蘇杭一帶時時有人購買。由於市場上低俗畫的需求量很大,他也花了很多暢銷題材的行樂圖,比如《鴛鴦秘譜》。

(鴛鴦圖譜之一)

歷史上的唐伯虎——中華名人錄

不鍊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閒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每次有了收入,唐伯虎不是買酒暢飲就是去花街柳巷玩樂。這種縱情酒色的快意瀟灑生活,實則是在文藝中發洩著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罷了。

平康巷陌倦遊人,狼籍桃花病酒身。短夢風煙千里笛,多情弦索一床塵。

他並不歧視眼前花花綠綠的妓女們,還留下了不少詩篇。結果某次他偶然遇見一位名妓,名叫沈九娘。

這位九娘是蘇州侍候官員的官妓,她才色出眾,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兩人相談過後更感到如同知音般彼此欣賞,頓覺相見恨晚,互為傾心。或許這就是真愛吧,儘管九娘妓女的身份引來眾多非議,連唐伯虎的朋友弟弟都極為反對,但他倆還是頂著世俗的壓力走到一起。

由於兩人志趣相投,每每唐伯虎作畫之時,九娘便在旁幫他磨墨調色,靜靜看他揮毫創作。唐伯虎擅長繪畫人像,九娘幾乎成了他的模特,許多靈感便來自這位深深理解的知己身上。

兩人結婚之時,唐伯虎36歲,沈九娘31歲。經過兩次打擊的他又重新體會到家庭的溫暖。

(陶谷贈詞圖局部,唐寅中年作品,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

歷史上的唐伯虎——中華名人錄

婚後不久,兩人花光了積蓄開始置辦房屋。他們在蘇州城北的宋人遺址基礎上,修建了桃花塢。如此終於有了一個安樂窩。夫妻兩人便住在此處,繪畫作詩。九娘把家裡收拾的井井有條,唐伯虎的創作也越來越酣暢淋漓。在這裡,他畫下了眾多仕女和秀美河山,一方“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印章更是廣為人知。(此說有爭議)

唐伯虎自稱“桃花庵主”,繼續著賣文鬻畫的散淡生活。許多朋友時常來拜訪遊玩,桃花林中詩樂不斷,很有陶淵明悠然看南山的歡樂灑脫。唐伯虎寫下的詩歌對後來曹雪芹創作《紅樓夢》都多有影響,葬花吟等詩詞能在他的《花下酌酒歌》《一年歌》《落花圖詠》等作品裡找到熟悉的影子。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僊。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當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須花下眠。花前花後日復日,酒醉酒醒年復年。

不願鞠躬車馬前,但願老死花酒間。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世人笑我忒風顛,我咲世人看不穿。記得五陵豪傑墓,無酒無花鋤作田。

——弘治乙丑三月桃花庵主人唐寅(蘇州唐寅園)

歷史上的唐伯虎——中華名人錄

這一年,九娘為唐家舔了一個女兒,小家庭雖然更忙碌,但也多了為人父母的滿足之情。靠著唐伯虎自畫自賣,家裡的生活本也算過得去。但一場水災讓生活變得困難起來,字畫不易出手,材米錢往往也難以應付。

“青山白髮老痴頑,筆硯生涯苦食艱。湖上水田人不要,誰來買我畫中山...天然興趣難摹寫,三日無煙不覺飢。”

時常吃不上飯的日子消磨了九孃的健康,滄桑經歷和生活操勞更壓垮了這位倍嘗冷暖的善良女子。九娘臥病在床時,我們可以想象唐伯虎的痛苦悲惶。然而任何舉動都沒能挽救愛人的生命,九娘撒手而去時,年僅38歲

唐伯虎再一次失去了妻子,也失去知己,朋友,家人。命運屢屢給他重創,連來之不易的緣分也轉瞬奪取。這人世間,任他千萬人喧囂往來,卻只剩下他和小女兒了。

悲痛欲絕之下,唐伯虎用十首悼亡詩來紀念他的妻子。只是溫情昨日依稀在,月明千里故人遙。

從此以後,唐伯虎沒有再娶。

那個風流才人在他心中已經死去,只剩下皈依佛門的“六如居士”。

相思兩地望迢迢,清淚臨門落布袍。楊柳曉煙情緒亂,梨花暮雨夢魂銷。雲籠楚館虛金屋,鳳入巫山奏玉簫。明日河橋重回首,月明千里故人遙。——揚州道上思念沈九娘

鳳頭交股雪花鑌,剪斷吳淞江水渾;只有相思淚難剪,舊痕才斷接新痕。


寂寥的落幕。

九娘去世兩年後,唐伯虎被寧王高價聘請為幕僚。本已對仕途心如死灰的他好像又燃起了一絲希望。當他前往江西南昌的寧王幕府後,看到聽到的竟然全是密謀造反的影子。原來寧王已經悄悄組建軍隊,拉攏土匪盜賊,準備造反。

唐伯虎當機立斷,尋機逃離。寧王派使者去館驛請他,他藉著酒意假裝瘋癲,裸露下身,嘴裡說些汙言穢語。寧王本來想拉攏名士彰顯自己德行,聽說唐伯虎這般行徑,趕緊讓他離開。

不久後,寧王反行敗露,朝廷派王陽明平定,這位王爺兵敗被賜死。

寧王宸濠厚幣聘之,寅察其有異志,佯狂使酒,露其醜穢。宸濠不能堪,放還

回到蘇州之後,無論是年少時的俠客夢想,還是父親對他仕途的遺願,以及個人的幸福和感情,與他都已幾乎絕緣。又渡過了8,9年窮困的頹廢時光後,曾經狂放自我的唐伯虎於54歲病逝在桃花塢。

荒草很快淹沒了他的墳塋。只留下最後那首《臨終詩》,有個孤寂聲音還在或高或低的吟唱:

生在陽間有散場,

死歸地府也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

只當漂流在異鄉。

歷史上的唐伯虎——中華名人錄


(本文由文史小茶館/會走路的肉攥寫)

附:

在繪畫上,唐寅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

在詩文上,唐寅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他的詩詞和繪畫,早期追求六朝唐風,華美豔麗;晚年頹廢超脫,走向自我放逐。

參考文獻:

《明史》卷286《文苑傳二.徐禎卿.唐寅》;《唐子畏墓誌並銘》;《唐寅的研究》;《唐寅人格探析》《唐寅狂放人格及文學創作論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