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行》,奸雄曹操也曾如此憤青,如此純真

上一章說了漢末老兵的悲慘生活,今天一笑就請出一位名人,讓他以自己的親眼所見,來和大家說說漢末亂世的慘像。

《蒿里行》,奸雄曹操也曾如此憤青,如此純真

《蒿里行》 曹操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蒿里行》,奸雄曹操也曾如此憤青,如此純真

《蒿里行》,奸雄曹操也曾如此憤青,如此純真

《蒿里行》賞析

《蒿里行》主要是寫東漢末年軍閥混戰,造成人間地獄的情景。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孟津,乃心在咸陽”四句,交代了事情發生的背景——十八路聯軍齊聚孟津討伐挾持漢獻帝的董卓。

接著筆鋒一轉,“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寫出聯軍表面喊著同一口號但實際各懷私心的情形,表現在行動上就是誰也不肯打頭陣,逡巡不前。“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更是把聯軍的內訌淋漓盡致的寫了出來。為什麼會這樣呢?下一句就揭示了根本原因:“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原來連聯軍的發起人都是為了爭權奪利——袁紹的堂弟袁術在淮南稱帝號,袁紹謀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璽。

可真正遭罪的是誰呢?是征戰的將士和普通老百姓啊!盔甲生蟲,遍地白骨、田地荒蕪……當時的曹操還是一個胸懷天下的忠貞之士,看到這些他忍不住發出了感時憫世之嘆,“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其中,“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以其寫實的慘烈,成為了千古名句。清代陳祚明曾說:“白骨四句悲涼,筆下整嚴,老氣無敵。”方東樹也說:“鎧甲四句,極寫亂傷之慘,而詩則真樸雄闊遠大。”

在中國文學史上,曹操是第一個用五言來反映廣闊現實生活的人。明代鍾惺評價他是“漢末實錄,真史詩也”。曹操詩“閔時悼亂,歌以述志”,“吟詠性情,記述事業”真實反映了人物的事業、經歷、思想和感情,並通過這實錄了漢末數十年社會生活的許多重要方面,內容大多有史實依據,極為真切可信,而且曹操的詩歌感情沉鬱悲愴、格高調響,形成了曹操詩歌現實主義的顯著特色。鍾嶸評曹操的詩也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下》)

《蒿里行》,奸雄曹操也曾如此憤青,如此純真

《蒿里行》,奸雄曹操也曾如此憤青,如此純真

《蒿里行》,奸雄曹操也曾如此憤青,如此純真

曹操的多面人生

在《三國演義》和傳統的戲曲裡面,曹操是一個反面人物。但我們今天看到的《蒿里行》,又完全是一個正義感爆棚,關心民間疾苦的曹操,給人感覺非常正面。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不得不說是民間小說戲曲對於人物的簡單化處理了。我們知道現實中每個人都是複雜的,有多個面的,但我們在寫文學作品的時候,考慮到讀者、觀眾的接受能力,有時也是為了讓人物個性更鮮明,或者是讓故事快點講完講清楚,故意只突出寫人物一個方面。

稍微動腦子想想:曹操作為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一個能夠建立起三分天下之一的梟雄,怎麼可能只會有壞的一面?

所以,今天一笑就初步為你分析一下曹操的雙面性:

1、欺君與忠君

早期的曹操還是忠於漢帝的,從《蒿里行》可以看出,他之所以參與討伐董卓,也是基於董卓劫持漢帝,竊取大權而來的。他的首席謀士荀彧也是看中他這一點才投奔他的(荀彧上表曹操:“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但當他奉迎獻帝遷都許昌,嚐到了“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好處後,也看見了漢帝的懦弱無能後,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野心,一步步走上了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政權的道路。最後甚至公然在漢獻帝面前殺其懷有龍種的妃子(董貴人),號魏王,請加九錫(九錫是中國古代皇帝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禮遇的表示,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史上加九錫者,幾乎都謀朝篡位了)。漢獻帝曾對大臣說:“我也不知我的性命還能延續到何時!”。

2、殘暴與仁慈

在《蒿里行》裡面,曹操寫出了千古名句“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他在其他詩作裡,也表達了希望有一個“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人民富足的“太平盛世”的願望。而且在連年征戰之時,也實施了一些仰制豪強、減輕人民負擔的開明措施。例如攻破下邳後,曹操首先想到的是先差人進城安民,穩定民心;擊敗袁紹之後,深感河北百姓之苦,盡免其當年賦稅。攻冀州時,號令三軍不得騷擾百姓,如有殺人雞犬者同殺人之罪等。

但曹操的殘暴也是出了名的。在討伐黃巾時,曹操曾“發張角之棺,戮屍梟首”。衣帶詔事件洩密後,誅董承等五人並全家老小,死七百餘人。後來又殺伏完、穆順宗族共二百餘口以及伏皇后,伏皇后所生的兩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殺。

3、 多疑與大度

曹操的多疑,故事就多了。最出名的就是錯殺呂伯奢一家,殺了以後還振振有詞:“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華陀本來要幫他醫治腦疾,需要做開顱手術。但曹操以為要殺他,不由分說就把華陀給殺了,搞的中國醫學出了一個斷層,到後來曹操頭疾發作無人能治,真是NO ZUO NO DIE。

但有時候曹操又大度得讓人吃驚。例如陳琳曾寫檄文(聲討書)痛罵曹操以及他祖宗,抓到陳琳後,曹操還問:“陳琳啊,你罵罵我就算了,你罵我父母幹什麼?”。陳琳回答說:“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啊。”曹操居然原諒了他,還請陳琳做了司空軍師祭酒。還有陳宮,儘管誓死不降,曹操仍善待其家人,奉養終身。

官渡之戰時,曹操部下和朝中不少人暗中給袁紹寫信通好,袁紹兵敗後,這些信件落到曹操手裡,寫信的人都惶恐不安,曹操將這些信件全部燒掉,還說:“當時袁紹強大,連我自身也難保,何況諸位!”——不得不說,這一手玩得漂亮。(其實,這一手曹操也是向漢光武帝劉秀學的)。

總的來說,曹操的雙面性,大多是出於政治需要,一切以自己的利益為轉移。作為漢末三國時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沒有這樣的雙面性,也成不了大事。

PS:由此我們還可以學到一點:我們看人,千萬不要只看一面,只有多方面的瞭解,才能真正認識、看清一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