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龍村——醉美楠溪江源頭古村,山石如畫,古蹟頗豐,美不勝收!

巖龍村——醉美楠溪江源頭古村,山石如畫,古蹟頗豐,美不勝收!


巖龍村(又名巖寮)位於永嘉西北隅的潘坑鄉,地處楠溪江源頭,是市級歷史文化街區村鎮,全村有800多人口,村內自然景觀優美,人文資源豐富。

巖龍村——醉美楠溪江源頭古村,山石如畫,古蹟頗豐,美不勝收!


巖龍村始建於南宋淳佑年間,迄今已有700多年了,為季氏聚居繁衍之地。明萬曆五年國子監太學生張世揚《贈巖川季氏宗譜序》稱:“巖寮季氏,永嘉巨族也,先世本處州龍泉,自宋建炎間,戶部侍郎陵公為溫州刺史,遂家焉。”“淳祐間,金寇入侵,兵災蜂起,季鐸公(字思振, 季陵公五世孫)無意仕途,遨遊到清通巖川(即巖寮)之地,愛其地勝,就此定居為始遷祖。”

巖龍村——醉美楠溪江源頭古村,山石如畫,古蹟頗豐,美不勝收!


巖龍村由於地處楠溪江源頭的偏僻地區,因此也較好的保留了古村落的原始面貌,古民居、古街巷、古祠堂、古橋、古墓、古樹,處處皆古。

巖龍村——醉美楠溪江源頭古村,山石如畫,古蹟頗豐,美不勝收!


巖龍村裡的老房子多為樹木和石頭構建,年代多為清代,這些房子依山而建,錯落有致,雖無豪門大族,但也自有小村小戶的靈動之氣。由於風吹雨淋,年久失修,有一些房子已經開始坍圮。其中最有特色的古建築,當數村中的季氏宗祠。

巖龍村——醉美楠溪江源頭古村,山石如畫,古蹟頗豐,美不勝收!


季氏宗祠因季侍郎救太子有功,於宋理宗年間奉旨建造,傳至明正統十四年被毀。現存的季氏宗祠,為季侍郎後人在原址上重建而成。該宗祠與眾不同之處,主要是它的結構金殿式,戲臺中央臺板可掀開(供大官通行),正堂有三折紫金街,戲臺屋簷上鑲有24顆龍珠。宗祠大門前有石獅、石鼓各一對,相傳為皇帝所賜。宗祠內原有四塊匾額,現僅存一塊“宋封忠烈大夫”匾。宗祠正堂左側,有一塊明萬曆三年所立的石碑,碑文詳記了宋忠烈大夫史實,以及宗祠重建經過。現祠堂大門兩側有著名書法家、季氏傑出子孫、臺灣中興大學教授季春壽手書對聯“於古人書無不讀,則天下事大有為”一副,這副對聯把季氏先人對後代子孫的殷勤期望表達得淋漓盡致。

巖龍村——醉美楠溪江源頭古村,山石如畫,古蹟頗豐,美不勝收!


在宗祠的右面,石徑通幽,曲巷深深,民居建築古樸優雅。踏上數十步石砌臺階,在一爿道坦的邊上,一棵樹皮已經剝落的古榧木生機盎然。沿著石徑向前,左彎右拐,就見到有耕牛拴系的古墓--季陵侍郎墓。季陵,字伯霄,初為左常少卿,遷中書舍人。

巖龍村——醉美楠溪江源頭古村,山石如畫,古蹟頗豐,美不勝收!


侍郎墓上方几棵高大的古樹恰似幾位高大的巨人屹立在山腰,其中糙葉樹一棵,南方紅豆杉一棵,楓香樹兩棵。糙葉樹俗稱皮果樹,枝壯幹粗,樹幹呈三面體稜形,樹皮粗糙,圍徑達5-6米,枝葉繁茂,其濃蔭竟完全覆蓋住了下首同樣幹粗枝虯的南方紅豆杉,看來在植物界也是以強凌弱,一物壓一物。糙葉樹上首二棵楓香樹,長得高大挺然,粗壯的樹系根部發達,向四處蔓延生長,裸露於地表之上。樹幹下部樹身有洞,深不可測。這四棵樹的樹齡皆在800年以上,都已被列入永嘉縣古樹名木,其中糙葉樹為001號,南方紅豆杉為009號。

巖龍村——醉美楠溪江源頭古村,山石如畫,古蹟頗豐,美不勝收!


在巖龍村頭還有一座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的石拱橋,橋頭立有一塊青石《造橋碑誌》。

巖龍村——醉美楠溪江源頭古村,山石如畫,古蹟頗豐,美不勝收!


在村尾通溪下百丈坑的柴路外側的溪澗邊上,兩棵古楓香樹挺挺而立,高達數十米。順溪澗邊的小路往村頭走,路邊一棵銀杏高約40餘米,枝葉向溪澗上方生長,樹齡起碼也在600年以上了。離銀杏樹不遠是一座百年古宅的中堂,懸掛著一塊“望重賓筵”的匾額,上書“賜同進士出身溫州府儒學正堂朱為”(據查,其名朱壽保,浙江富陽人,光緒九年進士,曾任溫州府學教授),落款為“鄉飲賓季昌慶立,光緒二十五年歲次己亥季冬月穀旦”。中堂尚有古時村民們練武用的青石千斤石、石啞鈴等。

巖龍村——醉美楠溪江源頭古村,山石如畫,古蹟頗豐,美不勝收!


在巖寮這樣一個地域偏僻、交通閉塞的古老小山村,其村落規劃佈局嚴謹和諧,建築設計別出心裁,人與自然、建築渾然融為一體,富於濃厚的文化氣息,並且還有如此眾多的古樹名木,保護完整的古建築古遺存,實在是一個奇蹟。而水從村西繞村而流,恰似一條飄逸的腰帶將村落圍裹。從村頭向村尾放眼遙望,只見山石如畫,毓秀鍾靈,嵐光雲影,美不勝收。

巖龍村——醉美楠溪江源頭古村,山石如畫,古蹟頗豐,美不勝收!


節選自永嘉文化教育叢書系列之《永嘉古村》

陳智峰主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