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龙村——醉美楠溪江源头古村,山石如画,古迹颇丰,美不胜收!

岩龙村——醉美楠溪江源头古村,山石如画,古迹颇丰,美不胜收!


岩龙村(又名岩寮)位于永嘉西北隅的潘坑乡,地处楠溪江源头,是市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全村有800多人口,村内自然景观优美,人文资源丰富。

岩龙村——醉美楠溪江源头古村,山石如画,古迹颇丰,美不胜收!


岩龙村始建于南宋淳佑年间,迄今已有700多年了,为季氏聚居繁衍之地。明万历五年国子监太学生张世扬《赠岩川季氏宗谱序》称:“岩寮季氏,永嘉巨族也,先世本处州龙泉,自宋建炎间,户部侍郎陵公为温州刺史,遂家焉。”“淳祐间,金寇入侵,兵灾蜂起,季铎公(字思振, 季陵公五世孙)无意仕途,遨游到清通岩川(即岩寮)之地,爱其地胜,就此定居为始迁祖。”

岩龙村——醉美楠溪江源头古村,山石如画,古迹颇丰,美不胜收!


岩龙村由于地处楠溪江源头的偏僻地区,因此也较好的保留了古村落的原始面貌,古民居、古街巷、古祠堂、古桥、古墓、古树,处处皆古。

岩龙村——醉美楠溪江源头古村,山石如画,古迹颇丰,美不胜收!


岩龙村里的老房子多为树木和石头构建,年代多为清代,这些房子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虽无豪门大族,但也自有小村小户的灵动之气。由于风吹雨淋,年久失修,有一些房子已经开始坍圮。其中最有特色的古建筑,当数村中的季氏宗祠。

岩龙村——醉美楠溪江源头古村,山石如画,古迹颇丰,美不胜收!


季氏宗祠因季侍郎救太子有功,于宋理宗年间奉旨建造,传至明正统十四年被毁。现存的季氏宗祠,为季侍郎后人在原址上重建而成。该宗祠与众不同之处,主要是它的结构金殿式,戏台中央台板可掀开(供大官通行),正堂有三折紫金街,戏台屋檐上镶有24颗龙珠。宗祠大门前有石狮、石鼓各一对,相传为皇帝所赐。宗祠内原有四块匾额,现仅存一块“宋封忠烈大夫”匾。宗祠正堂左侧,有一块明万历三年所立的石碑,碑文详记了宋忠烈大夫史实,以及宗祠重建经过。现祠堂大门两侧有著名书法家、季氏杰出子孙、台湾中兴大学教授季春寿手书对联“于古人书无不读,则天下事大有为”一副,这副对联把季氏先人对后代子孙的殷勤期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岩龙村——醉美楠溪江源头古村,山石如画,古迹颇丰,美不胜收!


在宗祠的右面,石径通幽,曲巷深深,民居建筑古朴优雅。踏上数十步石砌台阶,在一爿道坦的边上,一棵树皮已经剥落的古榧木生机盎然。沿着石径向前,左弯右拐,就见到有耕牛拴系的古墓--季陵侍郎墓。季陵,字伯霄,初为左常少卿,迁中书舍人。

岩龙村——醉美楠溪江源头古村,山石如画,古迹颇丰,美不胜收!


侍郎墓上方几棵高大的古树恰似几位高大的巨人屹立在山腰,其中糙叶树一棵,南方红豆杉一棵,枫香树两棵。糙叶树俗称皮果树,枝壮干粗,树干呈三面体棱形,树皮粗糙,围径达5-6米,枝叶繁茂,其浓荫竟完全覆盖住了下首同样干粗枝虬的南方红豆杉,看来在植物界也是以强凌弱,一物压一物。糙叶树上首二棵枫香树,长得高大挺然,粗壮的树系根部发达,向四处蔓延生长,裸露于地表之上。树干下部树身有洞,深不可测。这四棵树的树龄皆在800年以上,都已被列入永嘉县古树名木,其中糙叶树为001号,南方红豆杉为009号。

岩龙村——醉美楠溪江源头古村,山石如画,古迹颇丰,美不胜收!


在岩龙村头还有一座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的石拱桥,桥头立有一块青石《造桥碑志》。

岩龙村——醉美楠溪江源头古村,山石如画,古迹颇丰,美不胜收!


在村尾通溪下百丈坑的柴路外侧的溪涧边上,两棵古枫香树挺挺而立,高达数十米。顺溪涧边的小路往村头走,路边一棵银杏高约40余米,枝叶向溪涧上方生长,树龄起码也在600年以上了。离银杏树不远是一座百年古宅的中堂,悬挂着一块“望重宾筵”的匾额,上书“赐同进士出身温州府儒学正堂朱为”(据查,其名朱寿保,浙江富阳人,光绪九年进士,曾任温州府学教授),落款为“乡饮宾季昌庆立,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己亥季冬月谷旦”。中堂尚有古时村民们练武用的青石千斤石、石哑铃等。

岩龙村——醉美楠溪江源头古村,山石如画,古迹颇丰,美不胜收!


在岩寮这样一个地域偏僻、交通闭塞的古老小山村,其村落规划布局严谨和谐,建筑设计别出心裁,人与自然、建筑浑然融为一体,富于浓厚的文化气息,并且还有如此众多的古树名木,保护完整的古建筑古遗存,实在是一个奇迹。而水从村西绕村而流,恰似一条飘逸的腰带将村落围裹。从村头向村尾放眼遥望,只见山石如画,毓秀钟灵,岚光云影,美不胜收。

岩龙村——醉美楠溪江源头古村,山石如画,古迹颇丰,美不胜收!


节选自永嘉文化教育丛书系列之《永嘉古村》

陈智峰主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