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秋燥的中醫基礎知識有哪些?

蠟燭160162408


關於秋燥的中醫基礎知識:

燥是秋天的主氣。人感外界燥邪發病,則屬外燥證,又稱秋燥。初秋尚熱,易感溫燥;深秋則涼,易感涼燥。

內燥與外燥不同,它是機體津血內虧所致。

(一)燥邪的性質和特點:燥邪,其性乾燥,易傷津液,多與肺胃有關。

常見症狀有口鼻乾燥,皮膚乾裂,毛髮不榮,大便乾結,小便短少,乾咳少痰或無痰,舌幹脈細等。

(二)常見燥證:

1.外燥證

A:涼燥:燥而偏寒,證見發熱,惡寒,頭痛無汗,口乾咽燥皮幹,咳嗽少痰或無痰,舌苔薄白而乾等。

B,溫燥:燥而偏熱,證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乾咳或痰粘量少而不爽,咽喉腫痛或生白膜,氣喘,胸脅疼痛,皮膚及鼻咽乾燥,口渴心煩,舌邊尖紅等。

2.內燥證:多由於外感高熱或多汗傷津化燥,也見於久病精血內奪,或誤用汗,下傷津亡液,或營養障礙,或瘀血內阻等原因所致。

因其臨床表現為口渴,皮膚乾燥,粗糙,毛髮乾枯不榮,大便秘結,肌肉消瘦,舌燥無津,秋細澀等傷血少津症狀為主,故又稱為津虧或血燥。

以上供參考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