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半個父親在疼,爲什麼我們無能爲力?

8月19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主辦的“半個父親在疼,為什麼我們無能為力?”——《半個父親在疼》新書分享會在上海書展舉行。著名作家畢飛宇、路內,與作者龐餘亮一起,共話光陰的故事,分享了《半個父親在疼》一書的創作初衷、緣起、文學特性及出版意義。

2018年 8 月,作家龐餘亮首部自傳體親情散文集《半個父親在疼》出版,蘊藏了作家對父親、母親以及個人私密成長史的坦誠書寫,是一次人間大愛的極致表達。至真的坦白,至疼的親情,催淚彈般的文字,穿透了這世間的陽光和灰塵,讓我們每個人看到歲月無聲的流逝,親情的暖心力量。其中,與書名同名的單篇散文《半個父親在疼》自2002年被《天涯》雜誌推出以來,先後被50多種選本選載,入選中國文學作品排行榜,全國年度散文優秀作品選。幾乎每逢父親節,《半個父親在疼》都被熱讀,贏得無數人間兒女的眼淚。

活动回顾|半个父亲在疼,为什么我们无能为力?

《半個父親在疼》上海新書分享會現場

活动回顾|半个父亲在疼,为什么我们无能为力?

《半個父親在疼》上海新書分享會現場

龐餘亮:在中風老人的身上聞到了父親的氣息

上海書展會場,面對到場的近百位讀者,龐餘亮深情地回顧了自己與上海的緣分,“1948年,也就是七十年前,我的父親和母親划著一條小木船到上海黃浦江上謀生……七十年之後,我來到上海,分享寫我父親這本書”,讓這次分享會有了不同尋常的紀念意味和情感韻味。

其後,龐餘亮分享了“半個父親”的由來——由於自己的父親中風偏癱,在生理意義上他只剩下半個父親。及至父親去世後,2001年春天龐餘亮在路上看到一位中風偏癱的老人,於是上前攙扶老人圍著公園走了一圈,走的過程中彷彿聞到了父親的氣息。當晚,他開始寫《半個父親在疼》,每當電腦鍵盤打到“父親”的時候,鍵盤都會抖,彷彿父親不願自己寫作,因而每一個“父親”的出現,都有著沉重的力道。龐餘亮表示,自己把對父親的責任、偉大、不堪,都慢慢地呈現在這本書上。

活动回顾|半个父亲在疼,为什么我们无能为力?

《半個父親在疼》一書作者龐餘亮

如今,龐餘亮的父母均已故去,他們的歡樂悲傷、恩怨情仇也隨風而逝,他感受到了真正的痛苦,但從寫作中得到了心靈的撫慰。《半個父親在疼》對於龐餘亮而言,具有標誌性的意義,這本書寫了將近三十年,出版之後,感覺自己終於越過了寫父親母親的這個障礙,之後不會再寫有關他們的事。

路內:“也是我記憶中間的故事”

作家路內,收到《半個父親在疼》之後,才發現自己和龐餘亮是半個老鄉,書中所描寫的許多細節正是小時候媽媽給自己講的故事,因而備受感動。他提到,這本書 “也是我記憶中間的故事”,當自己看到書中“離開家鄉三年後父親去世”這句話時,眼淚都流出來了。

活动回顾|半个父亲在疼,为什么我们无能为力?

著名作家路內

對於這本書的寫作特色,路內覺得龐餘亮寫自己父親的筆法,不太像常規的中國式散文的寫法,覺得作者和父親的關係有種微妙的錯位,彷彿龐餘亮自己在作品中也站在半個父親的立場上。這種純粹、誠實的寫法,很打動路內。“一個作家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寫他父親,這次寫砸了,下次再寫就沒機會了”,說這句話時,路內向龐餘亮表示感謝,認為這本書是龐餘亮動用了所有的經驗給了自己這麼一次機會。

畢飛宇:龐餘亮的創作永遠藏著詩歌的力量

為了好友龐餘亮的這次新書分享會,作家畢飛宇在上海整整等了五天,活動剛結束,即匆匆趕回南京。在生理意義的“半個父親”之外,畢飛宇認為,還有另一個層面的“半個父親”在書中體現:父輩一代人大多出生在三四十年代,活著是最為重要的事情,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會做父親,也不會做母親。在他看來,這部分人天生就是“半個父親”“半個母親”,而龐餘亮的寫作,呈現了一代人的生存狀態與心靈真實。

活动回顾|半个父亲在疼,为什么我们无能为力?

著名作家、南京大學教授畢飛宇

此外,畢飛宇覺得龐餘亮的寫作,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詩歌穿插在寫作之中,他的小說裡面、散文背後永遠藏著詩歌的力量。從《半個父親在疼》一書中,畢飛宇在父親之外,看到了長輩、晚輩以及80年代激盪的歲月,自己尤其偏愛其中描寫80年代大學生生涯的內容。

人生是一場邊走邊揮手的旅程,成長的路上我們與時光搏鬥,作別自己過往的一切,也逐漸作別雙親的青春歲月。當父親僅剩“一半”,母親開始顫顫巍巍,我們對生命與親情也有了刻骨銘心的體會。這是作家龐餘亮個人的生命遭際,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面臨的境遇。“希望在座的朋友跟我一起閱讀龐餘亮,欣賞龐餘亮,品味龐餘亮。”畢飛宇發出這樣的號召。

書寫父輩、閱讀父輩,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的行程留待每一位讀者,去了解我們家中熟悉的陌生人,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在他們身上,藏著我們個人的生命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