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洪雅花溪「武侯祠」

​洪雅花溪武侯祠發現洪雅花溪“武侯祠”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發現洪雅花溪“武侯祠”

花溪武侯祠:位於洪雅縣城西南60裡,花溪鎮孔壩村,歷史記載諸葛亮七擒孟獲、戰羌雍王的主要戰場,諸葛亮征戰在孔壩後進行駐軍據敵,傳當時羌雍王退至瓦屋山;諸葛亮為了養活軍隊,以便做好持久戰,並維護蜀漢西南穩定,諸葛亮引水修築渠道,發展農業生產(現在也保留的“諸葛渠”),軍隊進行農業耕種,以農養兵的良策,使得西南地區相對穩定;為諸葛亮出岐山戰中原,提供了穩定的糧食供應來源,及有更多的精力面對東吳與曹魏。為紀念諸葛武侯在面對西南民族的政策與匡扶漢室的功績,忠於漢室的為臣之道。在諸葛亮病故後花溪孔壩修建了武侯祠以表紀念傳至今日,在孔壩還有羌人的土房,當地人稱為“蠻洞”,也有少數民族的墳墓“蠻墳”,在民族戰爭與遷徙中,我們依然可以看見歷史的影子。​清代書法家曾璧光曾為花溪“武侯祠”題匾,成為曾璧光留在洪雅古蹟為數不多的書法作品。

發現洪雅花溪“武侯祠”

清《洪雅縣誌》 記載花溪孔壩“武侯祠”洪雅縣誌明確記載了“武侯祠”在花溪孔壩的恢復建設,這已經是在清代的時期。花溪孔壩在古代稱為“孔賢黨“,孔子第72代後人在由魯入晉在入蜀後,在洪雅花溪生根發芽,花溪孔壩由於孔子後人較多稱為“孔賢壩”後孔家在洪雅各個地方均有後人,其後代排行未亂,有清代石碑記載這段歷史!

發現洪雅花溪“武侯祠”

(《過花溪武侯祠 》:“先賢遺墨存桑梓,光耀武侯幾度秋。歷盡坎坷重露面,幸虧志士有心謀。”附記,之前,聞武侯祠掛匾,乃曾璧光遺墨。今雨住前往,觀其字渾厚方正有力。但有人言,是脫成都武侯而為,餘為證實否,前往族兄貞處,其言,確為曾跡。因五八年祠毀,匾為一鄉人得而作地板,後建新房而將其置頂樓。兄偶見喜而脫之。匾後被賣,今在蓉。鄉人為祠掛匾,找到族兄,此匾即為他當時所脫。特記之。” 文:孔祥森)

花溪武侯祠:

諸葛武侯平西南,征戰雍豈青衣王;
一箭退敵休兵長,花溪孔壩駐兵場;
修建引水灌溉渠,以農養兵用計良;
閒時練兵跑馬場,農耕種稻能自養;
亦農亦戰兵馬強,七擒七縱雍豈王;
穩定蜀漢大後方,七出岐山伐魏王;
鞠躬盡瘁五丈原,功高蓋世忠蜀王。

2017年7月,由於唐從祥到玉屏山玉泉寺作為代表捐贈所書“佛光普照”匾額,遇花溪“武侯祠”的負責人劉世珍阿姨,負責人劉阿姨在下午邀請唐從祥、盧亮、趙興權一行去參觀,劉阿姨想委託書寫“武侯祠”並恢復此牌匾並懸掛於武侯祠;由於考慮尊重歷史事實的原因,唐便沒有提筆書寫,後打聽到原來老牌匾已賣而保存脫印後,劉阿姨等便組織重新恢復了此老牌匾的原來字跡,此內容便是曾璧光的筆跡。參觀的重修花溪武侯祠是原來的遺址上修建,建築為三間磚木結構,老建築在文革期間被毀,大殿的木柱非常粗大,是木結構的建築,而依據曾璧光所題時間可以推斷在清代以前已經存在。現武侯祠內塑有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塑像,武侯祠的旁邊就是“孔聖祠”,由於孔壩都是孔子後人入蜀的後裔,並有清代的石碑刻錄了其後人入蜀的歷史,孔家委託曾璧光為其題匾“洙泗淵源”四字;現柳惠均老師也題字“孔子先師”懸掛於孔子塑像上方。關於武侯祠的歷史傳說在花溪孔壩有很多流傳故事,而如今還保存“武侯祠”的遺址重修建築已經非常不易,這也反映了四川西南(洪雅)保留了許多三國時期的重要歷史的“遺蹟”及關於諸葛亮的傳說,這些未解之謎也等待著您的發現!

(文字資料整理:玉屏山人(唐從祥 ) 注:洪雅花溪武侯祠相關歷史還有待考證與挖掘,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