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漢昭烈廟

成都,武侯祠,漢昭烈廟

遊罷杜甫草堂,我們來到武侯祠,特有意思的是,門匾上明明寫著"漢昭烈廟",卻稱"武侯祠"。這就是歷史上形成的特色,這就是全國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廟。

成都,武侯祠,漢昭烈廟

為什麼形成這個樣子?其實,起初還是各建各的,劉備託孤白帝城,死於白帝城,諸葛亮率眾官奉梓宮還成都,葬先主於惠陵,諡曰昭烈皇帝。按照漢制有陵必有廟,所以就有了劉備廟。

成都,武侯祠,漢昭烈廟

諸葛亮死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後主降詔致祭,諡號忠武侯,令建廟於沔陽,即現在的勉縣。這裡既有諸葛亮墓,又有武侯祠,堪稱"中華第一武侯祠",比成都武侯祠早建約50年。

成都武侯祠是西晉末年為紀念諸葛亮所建,起初與劉備廟相鄰。唐代詩人杜甫《蜀相》詩云:"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描寫的就是成都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漢昭烈廟

這就引來了麻煩。劉備佔"人和",文有"臥龍鳳雛"諸葛亮、龐統,武有"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贏得了這麼一塊"蜀地",三分天下。諸葛亮忠心耿耿,先有"隆中對",後有"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高風亮節,"淡泊無以明志,寧靜無以致遠",輔佐先主、後主,贏得了世人美名,千古傳誦。還是杜甫詩云:"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成都,武侯祠,漢昭烈廟

人們絡繹不絕地瞻仰、祭拜武侯祠,香火不斷,卻冷落了相鄰的劉備廟。到了明初,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有點吃不住勁兒,他認為這不符合禮制,有臣下欺主的嫌疑,就下令重修劉備廟。按他的意願,廢武侯祠,在劉備廟內增加一個祭祀諸葛亮的祠堂,並根據劉備死後的諡號,定名漢昭烈廟。這就是全國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廟的由來。可見朱椿用心良苦,他恐怕被扣上一個"臣下欺主"的帽子,誠惶誠恐,便造成了這種現象。

成都,武侯祠,漢昭烈廟

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幾經修葺,主體沒改,雖大門匾額上書寫著"漢昭烈廟",但人們還是習慣叫"武侯祠"。到了新中國成立後,申報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決定採用民間認可的"武侯祠"名稱,但"漢昭烈廟"卻是一塊老匾——文物,沒有動,既現實,又客觀,符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

成都,武侯祠,漢昭烈廟

有趣的是,民國有位學者曾寫過一首詩,"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勳業,丞相功高百代思。"地位與名譽並不是對等的,地位高,不見得名譽大,關鍵在於民心所向。還是臧克家說得好,"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諸葛亮就是這類的人,他已經成為智慧的化身,聰明的代表,理想的人格,世代受人們崇拜與敬仰。

成都,武侯祠,漢昭烈廟

經過文臣武將廊,到了漢昭烈廟正殿,清完顏崇實書寫一匾:"業紹高光",是對劉備最高的讚譽。高,代表的是西漢開國皇帝高祖劉邦;光,代表的是東漢第一個皇帝光武帝劉秀,寓意著劉備繼承了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的帝業。對聯也出於他的手筆,"使君為天下英雄,正統攸歸,王氣鐘樓桑車蓋;巴蜀系漢朝始終,遺民猶在,霸圖餘古柏祠堂。"

成都,武侯祠,漢昭烈廟

殿內供奉劉備塑像,左側是劉備孫子劉諶的塑像。劉諶系劉禪的第五個兒子——北地王。聽譙周勸父欲降,厲聲罵道,偷生腐儒,自古安有降天子哉!後主不聽,還是決議降魏。劉諶無奈,殺妻子到祖廟哭訴,自刎而亡,以身殉國,受到後人的頌揚,有詩讚曰:"君臣甘屈膝,一子獨悲傷。去矣西北事,雄哉北地王!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蒼。凜凜人如在,誰雲漢已亡。"

成都,武侯祠,漢昭烈廟

從我國傳統的對稱建築學來說,右側還應有一塑像,其實,原來還真有,那就是後主劉禪。劉禪"安樂公",樂不思蜀,後來,人們嫌棄他,苟且偷安,無所事事,終被淘汰。這就是人民的眼光,歷史的公判,功過是非,愛憎分明,寧缺無賴。

下數臺階,是一座過廳,高懸一牌匾"武侯祠",這就是紀念諸葛亮的祠堂。兩側有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系清末趙藩所撰寫的聯。

成都,武侯祠,漢昭烈廟

趙藩是著名學者、詩人和書法家,也是岑春煊的啟蒙老師,時任四川鹽茶使。岑春煊,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曾率軍至北京"勤王",並掩護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至西安,因功擢陝西巡撫,後署理四川總督,非常嚴厲,火爆子脾氣,能剛不能揉,有"官屠"之稱。

趙藩借鑑岑春煊、劉炳章先後任四川總督,其一寬一嚴,盡失其度,終至失誤的教訓,托出了諸葛亮的治蜀之道,一語雙關,明寫諸葛亮的治蜀之功,暗喻岑春煊的治蜀之過。聽說,岑春煊要陪客人前來遊覽武侯祠,特意將此聯懸掛在這裡。此聯,正反、寬嚴、和戰、文武,極富哲理,蘊含著深刻的辯證法,致使岑春煊看後迷途知返。

成都,武侯祠,漢昭烈廟

毛主席1958年參觀武侯祠時,也仔細觀看了這聯,並對青年人說,武侯祠內楹聯隨處可見,以諸葛亮殿前清末趙藩所題最富盛名。事後,他還要求四川主政官員都要來看一看。

此聯,至今讀來,仍有現實意義,給人以啟迪與教育。

九口2019-1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