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劉弘基簡介,他最後是怎麼死的?

劉弘基(582——650年),雍州池陽(今陝西涇陽)人 ,生於隋朝開皇二年,早年沒有什麼建樹。但是他有一個好眼光,看中了那時候還沒有起事的李淵,所謂亂世將至,各謀明主。與李淵一起開國幹事業,征戰四方。

據說劉弘基少年時期,也有一顆行俠仗義的熱心腸,為人落拓不羈,頗有俠士風範,但是不事生產,不管家業,因此,他的生活漸漸變得一貧如洗。

那時候沒錢,可以去從軍啊,至少軍隊有軍餉,餓不死。然而問題又來了,他一貧如洗,連去找軍隊出征的盤纏都沒有,只能裝瘋賣傻私宰耕牛,引起民憤,直接被縣令抓進監獄,不僅躲了兵役,也有了飯吃,監獄的粗茶淡飯還是不錯的!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劉弘基簡介,他最後是怎麼死的?

後來他的經歷就更神奇了,從監獄出來之後,他趁亂盜馬匹,畢竟亂世末年,將士死得太多,馬匹甚至有剩,在戰亂地區,趁機撿一兩匹,一邊賣馬,一邊湊生活費,顛沛流離來到太原。由於本性之故,他雖然貧窮,但是為人豪壯,於是引起了當時在太原做官的李淵的注意,大概由於志氣相投,劉弘基與李世民有一陣竟親熱到“出則連騎,入同臥起”的地步。

跟著李淵有肉吃,加上其本人領軍能力出眾,上戰場也敢殺敢打,這大概與他少年時期的謀生經歷有關(為了討飯吃而進監獄,後來甚至偷馬賣),他跟著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東征西討。之後率千餘人下馮翔,西略扶風,南渡渭水,大敗隋將衛文升。

不過在戰場上任憑誰都不是常勝將軍,在一次討伐薛舉的戰役中,劉弘基感到了艱辛與壓力,這是一場打不勝的仗。但是,劉弘基並沒有棄兵而逃,而是隨戰士一起苦戰,到箭失用盡之後被俘。當然,被俘之後,他並沒有被殺。古代歷史上,叛軍殺戰敗的將軍的情況很少。之後,薛舉的兒子薛仁杲被俘,收復勢力,劉弘基才得以從俘虜的身份中解脫出來。

李弘基的後半生基本都在馬匹軍營中度過,到了老年,這位戰功顯著的老人,主動請求辭官,告老還鄉,劉弘基算有自知之明,在太宗穩定權利沒多久,便請求致仕,不失為一精明之人。後來太宗徵兵遼東,再次啟用這位老將,劉弘基也沒有辜負太宗的期望,作戰有功,不時發回捷報。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劉弘基簡介,他最後是怎麼死的?

晚年末期,唐高宗李治上位,對其賞封頗重,但是劉弘基病重,無力享受這份殊榮。關於他的死,歷史上對其頗有讚譽,流傳後世,成為一美談。

故事是這樣的,劉弘基臨死的時候,將兒子叫到身邊立遺囑,每個兒子可以分到奴婢15人,良田五頃,其餘的家僕奴婢全部遣散,剩下的家產都散施給親朋鄉里。尤其可見,其年輕時期的豪爽俠義之氣,到晚年並沒有喪失,關於為什麼只分給兒子們這點資產,劉弘基只說了一句話:“諸子如果有本事,本來就不需要多少財物;如果沒本事,有這些田產就可以免於凍餓。”

對此行為,小編很是讚揚,老子的東西都是上一輩的,你如果有能力,憑藉一點資產就能發家,何必需求更多,你能自己賺;如果沒能力,那就好好地安分守己,微薄的資產足以讓你免於凍餓。現在的官二代和富二代的父親們,應該多借鑑借鑑啊!

劉弘基死後,高宗讓其陪葬於太宗墓——昭陵。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也有他的名字。但是古典小說《說唐全傳》中,劉弘基的死亡並不是自然病死,他是在太宗老年啟用他徵兵遼東之時,在鳳凰山被蓋蘇文殺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