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真正的老丹陽,才會擁有這樣的街頭記憶

只有真正的老丹陽,才會擁有這樣的街頭記憶

吳山崖 丹陽發佈 昨天

丹陽城裡的牌坊我只見過兩處,一處是現在還在的西門老街上的正儀坊,另一處是在三板橋西的大道上,坐北朝南,有三個門,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還在。為何該地稱“四牌樓”?不得而知。但四牌樓的記憶卻很深刻。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我家從南門城外牛場處搬遷到現在人民醫院門診大樓的位置上,那時候買米、買煤球、買醬菜、買燒餅油條,甚至打開水都要到四牌樓。1954年我讀小學一年級是在當時的白雲街小學,上學放學都要從四牌樓經過,所以四牌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只有真正的老丹陽,才會擁有這樣的街頭記憶

(上圖:四牌樓西新民中路北側街道 楊再年 攝)

只有真正的老丹陽,才會擁有這樣的街頭記憶

只有真正的老丹陽,才會擁有這樣的街頭記憶

木偶戲帳篷

沿新民路過小東門橋向東就離四牌樓不遠了,沿途經過一家小五金廠,它的街對面在六十年代中期曾是人民銀行,再向東不到宗巷,路的南側有一空地,我童年時裡面曾用籬笆圍起搭了一頂大帳篷演木偶戲,觀眾站著看,很遠就能聽到音樂鼓點唱腔聲,這些藝人還時不時掀起帳篷讓你看一眼臺上的表演,撩得一群圈子外無錢的小朋友心急火燎地回家找家長要錢。我曾經在那裡看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白蛇傳”。六十年代這塊空地造了派出所。

只有真正的老丹陽,才會擁有這樣的街頭記憶

只有真正的老丹陽,才會擁有這樣的街頭記憶

周牧師的福音堂

過了空地就是宗巷,宗巷巷頭有一家叫黃子餘的眼科診所,門面朝東,朝南一直走就到內城河了。過了宗巷就是福音堂,進入福音堂,左側幾間平房是周牧師家,對面就是高大的福音堂,大廳裡有一排排的座椅,最南側有一木製的講臺,左、右兩側皆有木梯上下。“文革”時周牧師被趕跑,這裡建起了印刷廠。

(圖:如今丹陽的教堂)

只有真正的老丹陽,才會擁有這樣的街頭記憶

朱三元的牙科診所

它的街對面偏東,在五十年代後期是丹陽的消防隊。再往東就是孫家弄,該弄堂口西側有座孫家祠堂,我曾經在那裡上過幼兒班。後來裡面辦起了四牌樓糧店,孫家弄的街對面是豆製品加工廠。再向東就是朱三元的牙科診所,牙醫朱三元在丹陽城還是有些名氣的,我小時候得了腮腺炎,就是在這裡治的。

(牙科老診所,圖源網絡)

只有真正的老丹陽,才會擁有這樣的街頭記憶

大彩門

朱三元診所再向東是幾戶居民和煤球店。煤球店的西面,在上世紀70年代有回民飯店,後來回民飯店搬到許烏巷附近了。就在煤球店的位置,1959年慶祝國慶十週年時曾跨街搭過一座彩門,骨架是竹子和蘆葦,四周插滿了松柏和冬青枝葉及彩旗,大老遠就能聞到松柏的清香。門頂上貼有紅紙黑字,寫著“慶祝國慶”四個大字,還有一年的春節也搭過彩門,上面寫的是“歡度春節”。

只有真正的老丹陽,才會擁有這樣的街頭記憶

四牌樓熟菜點的起源

新民路與中草巷的交界處有間小門面房,門面分別對著中草巷和新民路,是做鏡框生意的,還劃配玻璃,老闆姓湯,除此外還畫碳化人像。改革開放後,原飲服公司的鄧姓職工在裡面開了熟食店,專賣餚肉、滷菜,生意好得很,現在熟食店還在,街對面也開了一家四牌樓熟食店,所以當時鄧先生應該是體制內先富起來的那一批職工。

(圖:如今丹陽的熟菜店)

只有真正的老丹陽,才會擁有這樣的街頭記憶

姜家大門

過中草巷向東有間賣毛筆的筆莊,店主姓彭,再過去就是姜家大門了。姜家大門很深,向北一直可達白雲街,進姜家大門,先要跨過高高的門檻,第一進的東側是大廳,裡面搭有簡單的戲臺,晚上有戲班子唱灘簧,我曾經跟外婆去聽過戲,後來唱戲的就搬到街對面的九子茶館去唱了。姜家大門西面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開過公共食堂,有段時間曾經不要糧票供應米飯,一角錢一碗,另外還有豆腐湯,五分錢一碗,每人只供應一份,老早就要去排隊了。

只有真正的老丹陽,才會擁有這樣的街頭記憶

原來的四牌樓菜市場

過了孫家弄就是四牌樓的地界了,孫家弄東首有一小院落,裡面有兩戶人家,再往東就是四牌樓菜市場,菜市場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有了,沿街面有多間門面房,對著新民路,中間有一大門,東邊的門面房賣魚,我曾見過營業員在門口殺河豚魚賣,過年過節賣些帶魚、鯧魚。再向東就是南草巷,菜市場這邊有一八字大門,再向南緊靠董家大院也有門通向菜市場。一進門右首有幾間平房,門朝西對著菜市場的大廳,是當時市管會的辦公地。菜市場很大,對面是九子茶館,它坐落在新民路與南草巷的交界處。

只有真正的老丹陽,才會擁有這樣的街頭記憶

牛市與順興館

九子茶館向東還有一間燒餅油條店,只供應早市,再向東是四牌樓醬坊,裡面賣醬油、醋,還供應醬菜蘿蔔乾。再向東就是順興館了。順興館最有名的是夜市的牛肉鍋貼和蓋澆飯。丹陽是全國六大耕牛交易市場之一,所以丹陽的幹切五香牛肉在滬寧線上也很有名氣,而順興館的牛肉鍋貼和賢橋腳下的世界牛肉館一樣,一東一西撐著丹陽城夜市的門面。

只有真正的老丹陽,才會擁有這樣的街頭記憶

一到晚上,順興館門廳上的燈就亮了。順興館做鍋貼的案板在一進大門的左側,前面靠門有一隻用油桶改造的大爐子,爐子上有一口平底大鐵鍋,案板上放著事先揉好的麵糰和調好的牛肉餡,店家一邊擀著麵皮,一邊包著鍋貼,並一圈圈地放在平底鍋上先澆油,再澆上水並蓋上鍋蓋,同時把爐火扇旺,到時鍋蓋一掀,一陣誘人的香味撲鼻而來。爐子四周早已擠滿買鍋貼的顧客,一鍋鍋貼不一會就銷售一空。一般一兩糧票買五隻,有人直接端到店堂裡去吃,有人則裝進搪瓷鍋或茶缸帶回家與家人分享。順興館夜市的蓋澆飯也很有名氣,二兩糧票一碗,澆頭有肉片、蹄筋、菠菜,還有幾隻河蝦。裡面的泡飯硬硬的有嚼頭,味道是鹹鹹的、鮮鮮的。順興館再向東過李記理髮店、馬家水果店、玉帶弄,就到雙井巷的地界了。

只有真正的老丹陽,才會擁有這樣的街頭記憶

四牌樓雖已不是早先的模樣,但菜市場、熟菜店這些往日的地標還在,它還能勾起丹陽人對四牌樓的美好記憶。

只有真正的老丹陽,才會擁有這樣的街頭記憶

只有真正的老丹陽,才會擁有這樣的街頭記憶

只有真正的老丹陽,才會擁有這樣的街頭記憶

只有真正的老丹陽,才會擁有這樣的街頭記憶

只有真正的老丹陽,才會擁有這樣的街頭記憶

只有真正的老丹陽,才會擁有這樣的街頭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