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嚷著「深度思考」,要不要對「深度思考文」思考一下

老是嚷著“深度思考”,要不要對“深度思考文”思考一下

有思考深度,是對一個作者崇高的讚揚,說明他寫的文章不僅不是“流水賬”,而且還具有非一般的意義。

如今,網絡上流傳著很多“深度思考美文”,看到這樣的標題字眼,我基本上不會錯過。後來發現“深度思考”這個描述倒不是絕對的,我覺得眼前一亮的文章,別人覺得是“雞湯”,我覺得平平的文章,別人覺得醍醐灌頂。換句話說,“深度思考”的評判是相對的,是因人而異的。

那是什麼要素讓這個人覺得這文是“深度思考”呢?我以為,第一要素是未知性,文章必須講的是這個人不知道的或者知道得不深的東西;第二要素是價值性,文章講的東西對讀者的現狀有價值。

人是決定價值性的主要因素,有沒有價值的先決條件是讀者是否相信文章的內容,如果不相信,文章寫得言辭再華麗,邏輯再縝密也於事無補。例如一篇寫讀書用處的文章,那些覺得“書呆子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就會覺得這篇文章毫無價值可言,少不了一番吐槽。

文章有價值除了表現為能為讀者所用,還可以是能引起讀者內心共鳴,比如情感文,講述一段經歷,抒發讓讀者感同身受的人生感悟。

未知性與價值性二者缺一不可。

老是嚷著“深度思考”,要不要對“深度思考文”思考一下

比如一篇有關九九乘法的文章,雖然日常生活經常用到乘法,有價值,但是沒有難度,現在的小學生都會,所以不會是一篇“深度思考”的文章,而在春秋時期就會是,因為那時候沒幾個人會。這是現在具有價值性而不具有未知性的例子。

再比如一篇有關卷積的文章,也許你學過但是記不清,也許你壓根就沒聽過這個詞,很高深的樣子,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用不上,所以不會是一篇“深度思考”的文章,而在未來幾年可能就會是,因為卷積是人工智能很基本的一種運算,伴隨著人工智能的廣泛性發展,卷積被納入小學教材也不足為奇。這是現在具有未知性而不具有價值性的例子。

為什麼上述的“深度思考”都是帶雙引號的呢?因為我認為這只是些網絡版的“深度思考”,並不一定是實質性的深度思考。

先想幾個問題吧!這些“深度思考”文一般可讀性比較強,通俗易懂,真的有思考深度的文章會那麼簡單就讀懂嗎?真的有思考深度的文章大眾會愛讀嗎?真的有思考深度的文章會讓大眾在碎片時間內讀完嗎?真的有深度的文章標題會花裡花哨嗎,而不是像《原則》、《失控》、《禪與摩托車維修技術》這樣的?

如果答案是“未必”,那這些文章就未必是深度思考文,為什麼呢?

因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才是深度思考文該有的語句吧!)

老是嚷著“深度思考”,要不要對“深度思考文”思考一下

通常,網絡上“深度思考”文的主題大多是“教你做人”,例如如何獲得成功、如何做自己、如何變有趣、如何過得好、如何財富自由、如何成為職場強人等。毫無疑問,人生具有未知性,同時學會把控人生具有價值性,這類文顯然能滿足“深度思考”的要素,所以頗受追捧。

聽著好像是“雞湯”,但又絕對不是,因為這類文都有邏輯推理與層次劃分,由淺入深,有理有據,而不像“雞湯”,單純舉幾個事例、喊一幾口號。

能寫出這些“深度思考”文的作者絕非等閒之輩,或是諮詢專家、或是在某個領域浸潤多年、或是博覽群書,這些文都是作者經驗與智慧的結晶,其中不乏可取之處,這是毋庸置疑的。

寫過文的人都知道,從想法到文字還是有一段距離的,有時你想得挺好,但一下筆要麼無處著手,要麼詞不達意,那種感覺挺無奈的。但是這些高手呢,文章就能選中切入點,娓娓道來,循循善誘,直擊心靈,將他們所想悄無聲息地傳達到你腦海,我是相當佩服的。

作者的身份也會為文字的“思考深度”注入一定的能量,文字的力量不單純來自於文字的客觀本身,還會受到作者身份的影響,而且影響不小,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

說誇張點,就是“有身份的人放屁比較容易香”,沒成就的人談夢想談真理就是扯淡。

比如曾經有人說過:“我們都是佛,我看得出你是佛,但你並不相信我。等你看到自己是佛,就會醒覺了。”是不是覺得禪味很濃?

要是你知道,這句話是我說的,是不是突然又覺狗屁不通了?

老是嚷著“深度思考”,要不要對“深度思考文”思考一下

然後我再告訴你,很慶幸,是美國作家娜塔莉·戈德堡說的,是不是感覺禪味又回來了?

上述的例子還說明了一個相反的情況,“熟人”這個例外的身份反而會降低文字的力量。


上一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