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95歲「懸空老人」下樓難,三年不曾下樓

眾多的老舊樓房都修建於上世紀的八十年代,沒有電梯。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許多腿腳不方便的老年人被“困”在了屋子裡,買菜、遛彎……都成了難題。有的老人甚至因為腿腳不方便,已經三年沒有下過樓了,成了“懸空老人”。

上海95歲“懸空老人”下樓難,三年不曾下樓

這些老人是為什麼被困在樓中?又有什麼辦法能幫助這些老人“回到地面”呢?

樓梯之困:95歲老人3年未能下樓

上海95歲“懸空老人”下樓難,三年不曾下樓

紅白的水磨石扶手、橘黃的防滑磚,這是膠州路一幢住宅的樓梯。臺階並不陡,一層共20個臺階,可同時並排走兩人。這條平常的樓梯,卻將梁伯困在了家裡。

記者敲開三樓的房門時,梁伯和保姆正坐在桌邊吃午飯,一旁放著他的助行器。頭髮、眉毛都已全白的梁伯,看上去很精神、食慾不錯,只是眼不太好、耳朵聾、腿也疼。

梁伯已沒法用助行器爬樓梯了,鄰居說,3年未曾在樓下見到過他。南面的陽臺望出去,正對著小區花壇。屋外的明媚陽光透過護欄,星星點點灑在陽臺裡,梁伯也只能在這陽臺上眺望外面的世界了。

這幢上世紀80年代的樓房高7層,30年前業主們搬進來的時候多是青壯年,現在則多已"七老八十"。15戶人家裡,60-85歲的老人有17位。除了梁伯,還有兩位老業主心臟不好,做了搭橋手術。

"人老了,一年比一年體弱,一年比一年多病。上樓梯一年比一年感覺辛苦,甚至要在樓梯中間做一次歇息,才能繼續往上爬。"老人們無奈的向記者說著自己的難處,樓梯之困浸透著老人們的辛酸。

惜舊之情:不捨20多年的老房子

上海95歲“懸空老人”下樓難,三年不曾下樓

膠州路的這片樓房多建在1987年左右,逾30年樓齡的外牆看著不打眼。可一梯兩戶、方方正正、南北對流格局,寬敞舒適的功能還在,這是如今許多商品樓戶型沒法比的。

下樓出門左走是華柏市場,右走是民族東市場,好又多也就隔了一條街,買菜、看病、購物都不愁。30多年的老鄰居,年齡、背景、甚至愛好都相似。沒事聚在一起聊天、或結伴到附近的老幹中心玩,這樣的日子也讓老業主們舒心。這幢樓15戶人家,搬走的僅兩三戶。樓雖舊,但最讓人不捨的也就是這份舊情。

5樓的齊伯還曾是"樓主",以前樓梯燈、電錶上寫的都是他的名字。電費也就他先交了,大夥再按分攤的份兒湊交。現在80多歲的他,已將"樓主"的責任移交給了對門。有過一段時間,因為舊屋裝修,他還外搬到兒子家裡去住。"不習慣,那邊進屋把門一關,左右隔壁的人都不認識。"

7樓的老侯70多歲,每天還能到公園去晨運,爬7層樓只是小菜一碟。可看看老鄰居們氣喘吁吁,想想自己再過10年後的狀況,他也開始了擔憂。儘管困難重重,年初一些舊小區業主要求加裝電梯,老侯一下看到了希望。

加裝之難:噪音、採光、經費成高低層分歧

上海95歲“懸空老人”下樓難,三年不曾下樓

3個月前,這幢樓的業主們召開了加建電梯的首次"討論會"。地點就在7樓的老侯家客廳,4樓以上老業主"熱情"參與。3樓的梁伯行動不便,由保姆代為"旁聽"。但1至3樓的其他幾位業主則態度各異,電梯對他們確實作用不大,且怕現有環境受損壞,這是必然的分歧。

記者採訪時,見1樓屋裡一位阿姨正在忙碌,於是隔著窗戶聊了兩句。阿姨說,這屋是借住親戚的,也聽說過老人們想加裝電梯的事。"住低層的人,根本就不用電梯,當然也不願出錢。但老人家確實爬樓梯也難,如果電梯沒噪音、不遮陽光,那倒可以。"噪音、採光、經費,三大難題橫亙在高低層業主之間。

解決之道:電梯的"華農模式"

上海95歲“懸空老人”下樓難,三年不曾下樓

在老侯家,每日報紙還用報紙夾碼放整齊。廣州、北京、廈門各地舊樓加裝電梯的新聞,他也格外留意。

最終,老侯就在採光、噪音、經費的分歧中,找到了解決方案。老侯提議,電梯井位置擬設於樓前的綠地、靠客廳的陽臺前。這樣,既不影響低層住戶繼續使用樓梯,也不會移動大樓原有水、電、煤氣等管線。老侯介紹著說:"就6個人的那種小電梯,佔地少。"

加裝電梯利用現有陽臺改建,採取平層入戶的形式。在分攤資金方面,採用的是居民自籌模式,除去政府補貼的費用,其餘由居民自行按照約定分攤。

分歧逐漸減少,電梯之路再次見到曙光。最終,在老人們的多次協商之後,大家一致投票通過“電梯平層入戶、資金居民自籌”的電梯加裝模式。

“不是第一個,也絕不是最後一個”

上海95歲“懸空老人”下樓難,三年不曾下樓

自全國人大以後,各地政府都專門針對“懸空老人”和“舊樓裝新梯”予以了高度的關注,各地政府紛紛出臺補貼政策,簡化辦事流程,最大程度的給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了幫助。相信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懸空老人”不再因為無法下樓而失去了和屋外的絢爛陽光接觸的機會。也希望老人們都能有一個幸福的晚年,而不是單單腿腳不便就被困在像火柴盒一樣的樓房裡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