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功德?

黃樹忠


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

說白了就是勸人修身養性, 唯有將自己的德行修好,方才影響他人。

殺一人救一萬人,算不算功德?殺一萬人救一人,算不算功德?功德自在其心,其心唯有天知地知,連他自己都不知道。

唐僧幼年砍柴歸來,路遇漁夫,以手中柴換魚,並將其放生,這是功德。因為小唐僧是從本心出發,想要救那條魚的。

反過來說,現在有很多放生活到,許多人圍在水岸,將買來的魚放生在河裡,這是放生嗎?這是殺生,是造孽!

很多自以為是的功德,其實算不上功德。積功德的人必須念念無間、心行平直。看似簡單,其實是很難的。

如果你無意做了惡事,並不會影響你的功德;如果你有意做了好事,也不會影響你的功德。

我們回到題目,當某人做了一件好事之後,旁人便說他功德無量。那麼,這個人做的好事算是功德嗎?

我只能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山鬼祗樹


88.【不二法門(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混元中氣(超越幷包含一切二元對立)】【又有無量不可思議解脫門、無量三昧門、無量陀羅尼門、無量神通門……,皆在此地(十地)成就。】感恩中道妙法蓮華(超越幷包含一切二元對立、第十識應化身空不空如來藏、中華)!😍 🙏 🙏 🙏 🙏

88.【不二法門(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混元中氣(超越幷包含一切二元對立)】【普賢王如來三字明根本咒“嗡啊吽!”和楞嚴咒心五方佛心咒五字明咒“嗡吽張啥啊!”和文殊菩薩(七字)心咒七字明咒“嗡啊ra帕卡那地!”和了義中道心“無為無不為”合一心咒、二十字明咒:嗡啊吽嗡吽張啥啊嗡啊ra帕卡那地無為無不為!】【《大般若經》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精華皆是了義中道心“無為無不為”!《大般若經》的精華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精華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感恩中道妙法蓮華(超越幷包含一切二元對立、第十識應化身空不空如來藏、中華)!😍 🙏 🙏 🙏 🙏


事事無礙11


這個問題在老麥面前來回晃了好幾次,不回答不大好意思了,那就搬個小馬紮,與老麥一起說說一些不科學的事情。首先來說,功指的是行為,也就是執行力的問題;德,指的是遵循自然生命法則的一種結果(自然生命法則既是:道),那麼功德,連在一起的概念則是:有德之功,也就是說是遵循自然生命法則結果的一種行為,既是“功德”。其實,說白了,就是循道而為,發自真心,皆為功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便是此道理了。

你路過一片青青草地,看到幾片垃圾遮地,想都沒想就那麼隨手撿起,丟進垃圾箱,這就是功德;你走在路旁,看到一乞丐跪地,蓬頭垢面,心生憐憫,放下一塊錢,這就是功德;你看人落水,而自己恰有水性潑好,迅速跳水救人,這就是功德;你路遇歹徒行兇,不顧個人安危,憤然上前與之周旋,這就是功德;當然,你考慮了一番,覺得自己勢單力薄,於是拿起電話迅速打了110,這也是功德……


功德是發自於心,心無旁騖,無其他回報要求,順其自然就那麼做了,而不是有所回報的刻意為之。你路遇歹徒行兇,心想街機揚名立萬,於是奮勇上前,這不是功德;你見有人落水,想著救人而起,報紙報道家屬答謝,於是迅速跳水救人,這不是功德;你進廟燒香拜佛,祈求健康好運,功德箱裡放下一疊錢,這不是功德——因為,有諸多所求於此,而不是循道而為,所以上述行為頂多算好人好事,而算不上功德一件。

你殺人越貨,傷人眾多,突一日大徹大悟,於是放下屠刀,再不行為,那就是大功德——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做了一輩子好人成不了佛,人家刀一扔就成佛?殊不知,你一世好人,可曾救贖過幾多性命;他屠刀一放,或有千萬條生靈得以存活,這難道不是大功德一件(當然,人間法律還是要制裁的哈,咱們這裡只討論功德一事)。

說明:本文原創老麥,首發今日頭條,圖片來自網絡,如需轉載請聯繫老麥。敬請關注:老麥說說,與老麥一起去探尋那些未知的人和事。


老麥說說




作為佛教徒,我們會常常提到功德,也會經常聽到功德。但是你真的瞭解什麼是功德嗎?現在的“功德”一詞已經被泛化了,很多人把“功德”當做有形有相的物質來理解。其實功德的本意是“行善所獲的果報”。勝鬘經中說:“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福德是善業所感的外在福報。有功德,自然有福德;有福德,卻不一定有功德。把握修行的核心,一切善行都要回歸到自己內心的淨化與提升上來,而不是隻注重外在的行相,只求福果。 福報是外在的,功德是內在的;福報是有限的,功德是無限的。行善業而希求有形有相的回報,即成福報;追求自己心靈的提升,即是功德。功德一詞,現在使用已經泛化,有些時候也等同於福德。嚴格來講,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內證佛性無漏智才是功德。 功德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內心的福德與智慧。

通常說的“做功德”,多指“福德”。功德是指內心的福慧成就,內心無限量,功德無限量。功德是人內心對慈悲與智慧的體會、擁有。功德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內心的境界。功德大小,不在於是誦咒還是念經,在於自己的心。很多人都在外在分別:誦哪個咒功德最大?念哪尊佛菩薩名號最管用?讀哪本經最殊勝?……這都錯了。真正的功德,從自己內心求,越至誠、恭敬、信任,功德越大。功德的本意是內心的慈悲與智慧,所以修行人要努力追求功德。現在“功德”一詞涵義已經被異化、俗化,在很多人心目中跟物質利益差不多,本身是一個誤解。



“功德”的另一個重要涵義之一就是“公德”。既然是做功德事,就應該為眾生著想,為環境著想,為大家著想,為別人著想,既高尚於世法,又印證於佛法,方顯功德之利! 佛法認為,功德一定要符合"公德"!自私狹隘,何談功德? 唸佛最大的功德在於改變人心、淨化煩惱。如果心沒有改變,只是嘴裡念,那只有很少很少功德。如果一個人一邊唸佛一邊作惡,說明內心根本沒有與佛號相應,那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比如說吃素,是因為憐憫眾生,不忍食其血肉,有一顆慈悲的心,這才是功德所在,不在於有沒有沾到葷腥、是不是獨立乾淨的鍋等等。如果一味執著外在,因吃素而生起許多煩惱,那就背離佛法了。再比如說放生,尊重、愛護生命,是種下了長壽健康的正因,以此善業迴向,也能成為改善其他問題的助緣。但是如果一味懷著求回報的心去放生,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惻隱和慈悲,這樣的放生功德也是微乎其微的。

同理,做其他善行也是一樣,無論誦經、唸佛還是拜佛、佈施,修行最注重的都是內心的改變:善願是否策發,煩惱是否調伏,智慧是否增長?內心是不是更柔軟、更清淨了?不能把修行當做改善外境的交易行為,這樣的功利心與迷信祈禱的心無異,難以得到佛法實益。功德大小,在於自己的心。誦經拜佛、行善助人,以修行的心來統攝,都有功德,彼此相輔相成,增長福慧二資糧。把修行的不同方面對立起來比較,是無益無謂的行為。就好比飲食,或飲或食都是為了滋養身體、維持生命,我們都需要,何必去比較到底哪個作用更大呢? 業障也好,功德也好,都是從心而生的。讀誦經典,讓心清淨了幾分,業障就能消除幾分。誦經、學佛不是跟佛菩薩做生意,只要誦幾卷經、念幾句佛,就可以得到健康、順遂與幸福。佛法真正的內涵是修心,讀誦經典是修行的一種方法。心好了,業好了,就會有好的果報。



求功德,不是向外在去求,而是向自己內心去開發;不是求有形有相的成就及人天的福樂,而是求成佛的福智資糧;不能執著於自己有功而沾沾自喜或生起其他煩惱。佛法是心法,“功德”是在心上計的,不能以世間有形有相的物質來理解。發心承擔、供養的人,其功德也是產生在內心的,不在於外在物質的多寡,而且要發願與一切眾生分享自己的功德,這樣“功德”才真正大。不能以世間的交換概念來理解佛法。 佛法教我們修福修慧的正確方法。福報不是從外在爭取而來的,而是由廣行佈施而來。 總而言之,一句話:所有的善行,都要回向到成佛利生的大願,這才是如理的“求功德”。


法音講堂


德在古代是通假字,德就是得,得到的意思。

功德,就是依靠練功修行來獲得的意思。

就像金剛經中談的:云何降服其心。降服我們自己的心,不使它產生妄念,就是在練功,就是功德。像持戒、禪定、誦經都是在練功,就是在做功德。

福德,就是靠積攢福報來獲得的意思。

幫助別人、行善、佈施,就是在給自己積攢未來的福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種福田。

功德與福德的概念搞清楚了,佛教中著名的梁武帝公案是不是就很容易解答了?梁武帝大力推崇佛教,蓋了很多寺院,又佈施,最後他問達摩祖師:我這麼做是不是有很大的功德啊。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

其實梁武帝就是把功德和福德搞混了。他做的一切叫福德,每天約束自己的心不亂跑才叫功德。

而功德與福德是什麼關係,金剛經裡說的很清楚。你拿全世界的珠寶去佈施,攢下的福報都不如看金剛經的一句話。為什麼?因為金剛經講的是降伏其心,講的是功德。也就是說我們練習控制好自己,比去做好人好事要重要。

然後還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寺院的門口都放個功德箱,你可以往裡捐錢。這種給寺院捐錢是功德還是福德?佈施,應該是福德,但它為什麼叫功德箱呢?

你給寺院捐了錢,理論上,我說理論上哈,你會獲得相應的福報。但如果你捐完錢,心裡就把這件事放下,不貪戀心疼自己的錢財,這是功夫,這就是在做功德。練功比祈福重要,這才叫功德箱。

所以,給寺院捐錢你一定要三思......

反正我捐錢是祈福的,沒辦法,前世福報太少。

而道德經的德也是得的意思。在馬王堆出圖的經本中,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準確的應該叫:德道經。道就是方法。德道經,道德經,就是:收穫的辦法。道德經就是老子在教我們怎樣去“得”。


銳視覺何老師


(一)見得本性是功,平等慈悲是德,名功德。

(二)所行一切善為功,如法佈施、財佈施,無畏佈施等種種佈施。

如果內心清淨,無分無別一事同人,內心無比的慈悲是德,是名為功德。



般若弘禪


行善而不執著善,內心清淨無所求,這就是功德。

很多人行善,慈善也好,舍錢建廟塑佛像也好,做義工也好,大多是有求的心理,菩薩保佑我生意好吧,保佑我家兒子考個好大學吧,,,等等,求人天福報,即使出了很多錢很多力,得到的是福德,福德也很重要,一福壓百禍嘛!

行善,內心無掛礙,不放在心上,沒有目的性,只是發自真誠心,慈悲心,利益大眾的心,不為自己,所謂“無我”的境界,得到的是功德。功德可以超生死,出三界。

當年,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我建了這麼多寺廟,供養了那麼多出家人,功德大否?達摩祖師回“無有功德”。武帝不高興了。如果武帝問,我福德大否?那祖師肯定說“福德大大的”,差別就在內心清不清淨,是否執著於這個“善”。


染香人779


不執著於相,就叫做功德。

心經中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心無掛礙。

什麼叫做不執著於相,其實很簡單,舉個例子就像小學生寫作業一樣,我就寫作業,什麼都不想。

如果是執著於相的話,就會在想,我寫完作業之後會有什麼回報呢。爸爸媽媽會給糖吃嗎?還是給錢花?

福德和功德是兩個意思,做好事不執著,不求回報,甚至連這個念頭都沒有,這個就叫做功德。

執著於相,就叫做福德,你雖然做好事了,但是還想著回報。

阿彌陀佛。


李初九



功為善行,德為善心。心行合一,名為功德。

努力行善,通過行善累積自己的德行,就叫做功德。

功德不等同於利益。

比如很多善信誤以為功德等同於金錢,誦多少卷經文,做多少件好事,積累到來世可以換取相應的福報,這種善功名為福德,不是功德。

功德是通過修行而獲取的經驗,福德等於金錢,金錢能用完,而經驗不會消失。

有大功德的修道人,是更容易得道成真的,所以道教提倡積功累德,《道德經》上講:“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越是不計回報的付出,得到的回報就越是大,而不執著於回報,始終持守內心中的那份清靜,就是功德。

俗話說:“人做善行,人做善事,天地良知,必有福報”。

所謂的善行善事,指的就是積德。人積德越多,福報也就越大。


陰德與陽德

關於積德,德有陽德與陰德之分。如果你作事,有某種動機,或許想讓別人知道,即使你作的事再好,這也叫陽德。作陽德的事,容易作,但關健是人要多積陰德。

什麼是陰德呢?

陰德是人要為善,而別人卻不知,作好事而不宣揚,默默無聞地去作,則為陰德。

積陰德方能留得住

積陽德別人知道了,善德不如陰德積得住和留得住。

如果修心、修行不夠,或造點小惡,隨修隨報,到後來好的善果就沒有了。

所以只有多積陰德,德才能積得住,也留得住。

什麼是陽德與陰德?

陽德與陰德有什麼區別?講完了。我的體會是:無論你做多少善事,都不想讓別人知道,這才是真正地積陰德呢。

把陰德善果積在那裡,而又不求現報,這就叫積善。


許多聖賢先人告訴人們,如果人積陰德、積善果,那永遠都是你的,別人是偷不去、搶不走的。你陰德積得久,積得多了,後面的福報也大,甚至還會福澤你的子孫。

所以我們做些好事,最好不要宣揚自已,故意讓別人知道自已的道理就在這裡。


菩提佛語


古人的兩個字的詞語,一般說的都是兩個意思。比如“道德”,道是道,德是德,是兩個意思。比如思慮,思是思,慮是慮,也是兩個意思。這個所謂的“功德”,也是這樣,功是功,德是德。因為它們之間有先後因果關係,所以宗教界把它們就組成了一個詞。那麼,首先咱們先談談什麼是“德”。由於咱們這個世界是多維空間,在平行的許多空間中,都有一個“我”的存在。在其中一個特定的空間內,人的身體上帶有兩種象氣團一樣的物質,一種是黑黑的,古人稱為“業”,一種是白白的,古人稱為“德”。這兩物質還可以相互轉化。比如這個“我”對別人做了壞事,那麼他身上的白色的“德”,就會飛走一塊,貼到被你傷害的人身上,你就缺了“德”了。而被你傷害的人身上,也會飛出一塊“業”,落在你身上,你就造了“業”了。“業”多,人就多病,多災。“德”多,人就財多,福大。所以古人就告誡民眾,要少造“業”,多積“德”。那麼,對修行人來講,“德”有什麼用呢?因為“德”可直接演化成“功”。也就是說,“德”越大,“功”越高。

那麼,什麼是功呢?人在坐禪時,當你入定後,便會在丹田產生能量團,那是“功”的初成。隨著你生活中修為的加深,你的“德”會越積越多,你的“功”就會越來越高。當你的“功”衝出頭頂(天門)後,它會在你頭頂形成一根功柱(只有開天眼的能看見)。這根“功”柱越高,你生命的層次也越高。當這“功”柱衝出了一定的範圍,你就脫離輪迴,衝出三界了。為什麼佛經說“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這些有為只能得來世福報,並不能增加“功德”,於修者毫無益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