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釘釘」的聯通能成爲一家酷公司嗎?

那天在機場,路過一個廣告牌,隨手拍了下來。

廣告的左上角是"酷公司,用釘釘"的通用廣告詞,而最醒目的內容則是"我們中國聯通用釘釘暢快工作,釘釘助我們享銀行級安全防護"。

用了“钉钉”的联通能成为一家酷公司吗?

我是一個有著很深的運營商情節的人,上了飛機後一直在想,這個廣告到底有什麼問題,讓我覺得不舒服?整理一下應該是這麼兩個槽點,不吐不快。

一、聯通用釘釘,難道此前的信息化系統是垃圾麼?

如果說電信運營商裡有內部鄙視鏈,那麼IT支撐系統的一定是鏈條中最後的那個環節。

第一,從專業看,電信運營商談"技術",首先指的是通信網絡領域的專業能力。通信運營商要提供的是通信服務,必須掌握通信、信息以及各類安全技術,圍繞這些技術進行創新、研發、建設、維護。而且,這些技術基本是通信圈的獨門秘籍,別人不懂,更能體現出與眾不同、出類拔萃。

市場策劃、業務/產品設計、營銷等方面的能力,雖然有一定的通用性,但是電信運營領域既市場化又有壟斷性,情況相對特殊,再加上多年的積累沉澱,因此有很多獨特的地方,在其他行業成功的營銷策劃,放在電信運營商這邊未必有效。更何況市場直接影響業績和發展,因此是領導最關注的、也最願意學習瞭解的。

而IT呢?既是通用技術,又不和企業發展直接相關,再加上難學、發展更迭快等特點,都導致沒有太多的運營商人懂IT。所以,運營商裡搞IT的,多是在一個小圈子裡自說自話,得不到外界的理解、支持,難以獲得別人的認可,更不要奢談尊重了。

對於金融行業、互聯網行業來說,IT是其產品的生產工具,甚至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在運營商看來,IT支撐系統是成本中心,花錢多還不如意,至於技術性嘛,不過是敝帚自珍。

第二,從運營看,IT支撐處於流程的下游,無論是財務、人力為代表的管理信息系統,還是計費、客服為代表的業務支撐系統,甚至包括維護、故障處理等網絡管理系統,主要工作都是被動滿足和實現需求,並不直接創造價值。問題最終體現在IT系統上,但根因卻是在制定規則時埋下的;前面的各個環節沒有按時完成,最後留給IT的時間有限。IT系統是執行規則,卻不具備修改規則的資格,即使發現不妥之處也必須報請需求部門批准,而需求一旦變更就要立即響應,所以搞IT的都習慣當背鍋俠。

偏偏電信運營商又是IT化比較徹底的企業。"97工程"之後,無論是來自客戶的受理、投訴,還是網絡設備產生的話單、告警,還是內部財務人力管理,都主要通過IT系統來完成數據處理和流程執行。這就對IT系統的響應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求部門有了新想法,就希望IT系統立刻響應,領導也希望創新立刻產生效果。結果業務好了是市場人員的功勞,業務差了就怪支撐系統不力、響應太慢。

對於通信網絡的改造工作,運營商會接受按部就班的規範模式:一個需求提出後,先由廠商制定改造方案,需求審核後在後端進行開發、測試,通過測試後再全網統一安裝調測,整個週期短則半年,長到一兩年也不是不能接受。所以,需求一旦提出,就不會變了。

而對於IT支撐系統,需求上線時間方面只有一個要求:越快越好。接到需求的第二天,就會被需求部門頻繁催促,一個月沒搞定就可能被告狀;而且需求還可能不斷調整。不僅如此,作為電信運營商,應該提供安全穩定可靠的服務,即使為了響應需求一週上線兩三次,系統也絕不能出錯。

移動通信網絡有從2G、3G、4G向5G的演進,每一代幾乎都是全新的設備和架構;而運營商的IT支撐系統卻只能平滑演進,既要快速滿足五花八門的需求,又要保持系統健康穩定運行。運營商的IT支撐系統就像一直在高速公路上狂奔的汽車,還要不斷加載新需求,即便最初的技術架構先進、合理,經過這麼多年的修補和變化,也難堪重負呀。

聯通是覆蓋全國31個省,擁有數億客戶的運營商,其IT支撐體系是龐大的,需要的IT支撐能力也是多元化的。且不說實現打卡這樣的需求需要花多少錢,即便能採購一些通用性強的第三方的產品和服務,核心的IT支撐能力仍會採取定製開發的模式來構建。如果只有少量的通用能力是由釘釘來提供的,難道這就足以讓聯通變為一家"酷公司"?果真如此的話,聯通此前的信息化系統得爛到什麼程度!

二、入股聯通後,股東們是在幫聯通還是幫自己?

藉助中國聯通宣傳"酷公司,用釘釘",接下來的營銷活動有兩種可能性:其一是阿里巴巴將聯通作為"酷公司"的代表,利用自己的渠道進行推廣;另一種可能性就是阿里巴巴藉助中國聯通的政企客戶渠道,面向聯通的企業客戶推廣釘釘。

目前釘釘的營銷主要聚焦在中小企業客戶,所以我個人判斷,後者的可能性很大。而阿里巴巴與聯通的這個合作,也很自然地讓我想到了混改。

去年這個時候,聯通高舉混改大旗,引入包括騰訊、百度、京東、阿里巴巴在內的多位戰略投資者,之後就是裁減機構,人員分流,成立了眾多的合資公司等舉措。一年下來,混改給聯通的業績帶來什麼變化,各有各的角度,褒貶不一;然而騰訊王卡的驕人業績是實實在在擺在那兒的。

當初聯通聯合騰訊推出資費超低的大小王卡時,是這樣解釋的:王卡主要通過線上渠道銷售,大大節省了營銷成本,尤其是渠道的酬金。王卡的低資費是將這部分節約的費用讓利給客戶。

有信息表明,雖然做了不少線上的宣傳營銷,但線下仍是王卡銷售的主要渠道。無論是在營業廳還是路邊,我都遇到過賣力推銷王卡的聯通員工。

王卡賣的好,騰訊自然是贏家。然而王卡的銷售裡,線上和線下的比例到底如何?是騰訊幫助聯通拓展業務增加收入,還是聯通在用自己的資源幫騰訊導流?兩家是實現共贏還是某一方被薅了羊毛?恐怕只有聯通自己清楚。

騰訊通過與聯通合作成為贏家。同樣是股東,同樣推出了免流量產品——寶卡,阿里巴巴似乎沒有佔到什麼便宜。不過沒關係,還有機會,這不是雙方開始圍繞釘釘進行合作了嘛。

想當初,中國聯通希望通過混改,藉助戰略投資者尤其是互聯網公司的力量,重新構建企業的核心競爭的能力,並能基於此發展壯大自己。但現在看來,中國聯通用戶的DOU高居三家運營商的榜首,但沒有看到相應的用戶和營收規模增長,利潤的增長主要得益於資本開支的大幅下降,新的競爭優勢也沒有看清楚,這些都讓業界對其混改效果感到困惑。

運營商的客戶規模、線下資產以及海量數據都是多年積累下來的優質資源,我們希望的混改,是先進生產力和創新思維讓運營商煥發新的活力,股東們通過幫助聯通成功來獲益。而如今運營商人士擔心的是,混改會不會是運營商給互聯網大佬做嫁衣,互聯網股東們藉助混改成就了自己,而留給聯通一地雞毛。

用了“钉钉”的联通能成为一家酷公司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