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12天打卡共讀《梁家河》

Day1,12天打卡共读《梁家河》

Day1,12天打卡共读《梁家河》

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裡,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

——習近平

樹高千尺忘不了根

“陝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說是註定了從我人生過後的軌跡。經過了陝北這一人生課堂,就註定了我今後要做什麼,它教了我做什麼。”

第一集 近平回來了

2015年2月13日,農曆臘月二十五,上午11時許,三輛中巴車遠遠地停在梁家河村口外。車上下來幾個人,健步向村裡走去。

“近平回來了!”一聲驚呼,村民都向村口外跑去。

習近平回到了梁家河——這個位於黃土高原腹地的小村莊,這個讓他魂牽夢繞的地方。算起來,他離開梁家河已經整整40年了。

踏上這片曾經勞動、生活過七年的土地,見到這些曾經朝夕相處、始終不能忘記的鄉親,習近平難掩激動的心情。

“哎,隨娃!”習近平老遠就認出了跑在人群中的石春陽。一聲親切的呼喚,話音未落,兩個人的手已緊緊握在了一起。

“迎兒,你老了!”

“向前,你上次可去過我家呢!”習近平和昔日的“小夥伴”們挨個兒握手,雙方的手都不願意放開。

春娃、迎春、成兒……歲月雖然滄桑了當年“小夥伴”們的臉龐,習近平卻仍能親切地叫出他們每個人的小名。

陪伴習近平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夫人彭麗媛。他用陝北方言向鄉親們介紹:“這是我婆姨,今兒領回來讓大家見一見。”一句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張衛龐,你還沒有變!”正與“小夥伴”們熱情寒暄的習近平,一扭頭看到了張衛龐,便伸出右手“狠勁兒”地拍在張衛龐的肩上。有力的大手上傳遞的深情,讓張衛龐感受到“近平的心跟咱們還是那樣親”。握著張衛龐的手,習近平向彭麗媛介紹:“這是梁玉明的‘挑擔’哩。”(“挑擔”:陝北方言,稱“連襟”為“挑擔”。)

“隨娃,還有幾個不認識,介紹一下。”習近平轉向石春陽說。

石春陽連忙把身邊的人向習近平挨個兒介紹。當介紹到鞏保雄時,習近平握著這個年輕人的手問道:“你是誰家的孩子?”

“這是會彥的兒子。”石春陽說。

“你爸可是個老實人。”習近平親切地說。

人們簇擁著習近平,一路走,一路拉話。到了村委會大門口,更多的人擁了上來,激動地圍在習近平身邊,一步也不肯挪開。

石春陽急了:“親人回來了,快迎進家,讓站在大門外算啥啊!”大家這才讓出一條路。

不少當年曾在一起勞動、生活的鄉親,習近平一眼就認出了,並親切地叫出了他們的名字。

“根民,赤腳醫生。愛學習,看的書也多。”

“爭氣兒,家裡都好嗎?”

“張兒,你‘有肚子沒嘴嘴’。”(“有肚子沒嘴嘴”:陝北方言,意為肚子裡有話但說不出來。)

……

親切的小名脫口而出,親切的往事也歷歷在目。

68歲的鞏政富小名叫“開伙”,習近平笑著對他說:“你當年勁大,摔跤是村裡最好的,不過,你可摔不過我啊。”大家聽了,歡笑一片。

鞏政富患有眼疾,一隻眼睛已失明。習近平關切地問:“你年輕時眼睛就不好,現在咋成這樣了嘛!”這事他還記在心上,記得這麼清楚。鞏政富聞言,直抹熱淚。

當年的老支書梁玉明來晚了,好不容易擠到跟前。習近平邊叫著“王栓”(梁玉明的小名),邊與他熱情地握手寒暄。梁玉明高興地說“你先忙著,我給咱們回家準備飯去,一會兒到家裡吃飯。”

習近平和“小夥伴”們拉著家常:收入靠什麼?平時吃些什麼?老人好嗎?孩子們都在做什麼?日子過得怎樣?能吃上大米嗎?常有肉吃嗎?……

習近平問得非常親切、細緻。

“小夥伴”們告訴習近平:“現在光景過好了,平時吃的是白饃、白麵,大米和肉什麼時候想吃就什麼時候吃。”

習近平聽了露出舒心的微笑,滿意地說:“那就好,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我就放心了。”

我把心留在了這裡

立春後的陽光暖融融地酒在人們的身上。遠處的山上,冰雪正在消融。

在村委會的院子裡,習近平深情地說:“今天能夠回來看一看,心情很激動,看到大家感到很親切。1969年1月,我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這裡一待就是七年。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裡。”

幾句話,說得大家心裡暖暖的。

85歲的梁有昌一個勁兒地拍手,臉上掛著淚珠。看著梁有昌,習近平動情地對在場的年輕人和孩子們說:“老梁是這兒的長輩了,老梁的兒子都有了孫子。咱們是第一次見面。那時我和梁家河村結下了緣分,註定了今天會與你們相見。你們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曾與我一起生活、戰鬥。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人生處處留心皆學問。”

習近平接著說:“我在這裡當了大隊黨支部書記。從那時起就下定決心,今後有條件有機會,要做一些為百姓辦好事的工作。我相信這裡的明天會更好。我更願意看到的是,我們的下一代健康成長,成為為人民做有益事情的好人才。”

情真意切的話語,如春風陣陣,拂過鄉親們的心田,贏來了雷鳴般的掌聲,在場的很多人都流下了熱淚……

1975年習近平離開梁家河。這已是他第二次回來。

鄉親們清楚地記得,他第一次回來是在1993年。

1993年9月27日,時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時隔18年第一次回到了梁家河村。當時,他挨家挨戶看望了鄉親們,並和大家“約定”,下次回來一定帶著婆姨。

他叮囑大家:“山上要治理,溝裡要打壩,山上要種經濟林,還要種果樹,既要解決肚子吃飽問題,還要解決文化問題…。”他還特意為每家每戶送了一個電子時鐘,讓孩子們上學用,希望孩子們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那天中午吃的是羊肉,習近平吃了兩大碗,說:“離開梁家河後,再也沒吃過這麼香的羊肉。”

他後來回憶起這一次回梁家河時的情景,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1993年,我再回梁家河時,有的鄉親提到,當年我在村裡創建鐵業社,為村民增加了收入;我帶領大家開挖出陝西第一口沼氣池,讓村民用沼氣照明、做飯。可是,我所記得的,是他們曾經無私地幫助過我,保護過我,特別是以他們敦厚朴實的品質影響著我,薰陶著我的心靈。”

習近平牽掛著梁家河的每一位鄉親。1993年回來,他給鄉親們帶了茶葉等禮物。2015年春節前這次回來,他又自己出錢給鄉親們採辦了米、面、油、肉、春聯、年畫等年貨,家家都有,並送上祝福:“全村父老鄉親羊年大吉、喜氣洋洋、蒸蒸日上、吉祥如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窯洞,我溫暖的家

回家了!習近平帶著彭麗媛去看他在梁家河的“家”。

村民張青遠家,是習近平當年到梁家河的第一個住處。在這裡,習近平等六位知青一直住到張青遠和劉金蓮有了孩子後才搬出去。

眼前的小院乾淨整潔,圍牆全部用插片石壘成,院子一側放著一個大石碾子,窯洞門口掛著金黃的玉米棒和紅辣椒串子。

一跨進院門,64歲的劉金蓮激動地迎上來說:“還認得我不?”

“太平(張青遠的小名)家婆姨嘛!……那年你們兩口子新婚,我們幾個知青還來鬧過洞房哩!”習近平風趣地說。他又指著另外兩孔窯洞說:“你大(陝北方言,對父親的稱呼)你媽住這間,你們住在那個邊上的窯洞。”

“對呀,這麼多年你都沒忘。”劉金蓮感嘆道。

“那怎能忘呢!”習近平笑呵呵地說。

一線3孔窯洞,最右邊的是插隊知青當年的住處。走進窯洞,看到窯掌(陝北方言,指窯洞最裡面的牆)裡放紅薯的窯,習近平說:“這個當年沒有啊。”炕上放著一排鋪蓋,牆上用報紙糊著牆圍子,掛著一盞馬燈。數了數被子,習近平說:“不是五塊,是六塊,當時住我們六個。”誰挨著誰,他記得非常清楚。“雷平生搶了炕頭,褥子被烤黃了。”習近平說,“我那時愛看書,晚上點著煤油燈,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起,吐出來的痰都是黑的。”

1993年,習近平回梁家河時,張青遠還與他開玩笑:“近平,你咋不把家裡的(陝北方言,指妻子)帶回來?”2015年,習近平再回梁家河,沒想到張青遠已去世。習近平很難過,問:“是得啥病走的?”

劉金蓮說:“哮喘病,肺氣腫。”

習近平嘆了口氣,說:“也不是很嚴重的病,怎麼沒治好呢?”

走進劉金蓮住的窯洞,掀起飯桌上的籠布,白生生的饅頭和金黃的油饃饃格外誘人。習近平一眼就認出了這種用軟黃米麵炸成的圓圈形油饃饃,說:“好,這是年茶飯嘛。”又問:“現在生活好了吧?”

劉金蓮說:“我現在生活可好了。吃的、穿的、用的,啥都夠,我身體也挺好。”

習近平握著劉金蓮的手,叮囑她要保重身體,說:“等我有空、有時間,還會來看你們的。”

劉金蓮家隔壁是張衛龐家。習近平他們剛來插隊時,住在劉金蓮家,吃飯在張衛龐家。走進張衛龐家的院子,習近平說:“隨娃,你還記得吧,你大那會兒經常到這邊來給我們做飯,再後來就是成兒(村民王新成)給我們做飯。那時候最好吃的就是‘黃元帥’(指玉米糰子)就酸菜。”指著院子裡的石磨,習近平說:“這個還在,那時我經常來這裡磨面。”

呂侯生家與劉金蓮家隔著一條小河溝,相距不遠。這裡是習近平在梁家河的第二個住處,大家一起往那裡走去。

呂侯生迎了上來。習近平笑著說:“侯生,你這衣服還挺洋氣啊!”

旁邊的張衛龐笑著插話:“侯生是老闆嘛!”

呂侯生有些不好意思,趕緊回了句:“三輪車老闆。”

風趣的話語,歡快的場面,習近平開懷大笑。他指著呂侯生對彭麗媛說:“侯生當年才十二三歲,是我的小跟班。”在場的人都笑起來。

習近平問呂侯生:“你哥呢?”

呂侯生說:“在你後邊哩!”

習近平回頭在人群中看到了呂侯生的哥哥呂立斌,叫著他的小名,話語裡飽含關切:“衛生,你那會兒當了幾年兵,現在做啥哩?有幾個娃?”

呂立斌說:“你來的第二年我就當兵走了,我有四個娃娃,現在連孫子都抱上了。”

談笑間已到了呂侯生家院子裡,看到呂侯生家人丁興旺,習近平說:“侯生,你們是個大家庭。”他又轉頭給彭麗媛介紹:“最邊上的這孔土窯就是我住過的窯洞。我和侯生年紀相仿,常住在一起。他從小就會做飯,我主動向他學習,他還經常給我做飯呢。那時候沒油,侯生辦法多,搗上幾個杏仁,在鍋裡一炒一擦,就有了一點油花,再倒進土豆、南瓜,還挺香的。”

習近平和呂侯生並肩坐在窯洞的土炕上,回憶他們一起吃飯、共同勞動的場景。習近平緊緊握住呂侯生的手,關切地詢問他戴著義肢行動是否方便,家裡生活怎麼樣。呂侯生說:“平地走路還行,就是幹不了重活,現在開三輪車了。”

從當年住過的窯洞出來,呂侯生對習近平說:“累了吧?回窯裡喝點水。”

習近平說:“水就不喝了,到你的新窯看看生活怎麼樣。”

呂侯生家的窯洞裝修一新,寬敞明亮。習近平高興地說:“你生活還可以啊!”看著牆上的照片,習近平一一詢問呂侯生家人的近況。

告別了呂侯生一家人,習近平一行繼續向村裡走去。途中路過的窯洞,習近平都能準確說出當年居住的是哪一家。他指著兩孔破舊不堪的窯洞說:“這地方還是這個樣子啊!這是張志明的窯,他那幾年搬到縣城裡去了。”又指著上面的一個院子說:“這個院子是隨娃家的吧?”

石春陽說:“是。”

在新修的老年活動中心前,雖然房子已經變了樣,但是習近平一眼就認出來了,說:“這裡以前是鐵鎖家”。他指著老年活動中心對面的窯洞對彭麗媛說:“那邊是薛大家,大名叫薛玉斌,當過兵,打過仗。”

“薛玉成、薛玉斌哪兒去了?”習近平問。鄉親們說薛玉成已去世,薛玉斌現在住在延安八一敬老院,雖說已87歲,但身體健康。習近平點點頭說:“薛玉斌常給我們講他在部隊上親身經歷過的一些事……”

順著小河轉了個彎,到了習近平住過五年多的知青院。院子裡六孔窯洞,是1970年生產隊專門給知青修建的。修好後,習近平就住到了這裡,直到1975年離開。

站在知青院前,習近平指著前面的一個地方說:“那邊是印堂(李印堂,梁家河人)家的地方,我們常端上碗到他家窯畔上吃飯。”

走進知青院,習近平把每一孔窯洞都看了一遍。在當年住過的窯洞裡,他指著窗戶下面說:“那時候,這裡擺著一張綠色的長條桌,那邊還有個架子,我們裝行李用的皮箱就放在上面。”

牆上掛的鏡框裡裝著一張手寫文件的影印件,內容是:

梁家河大隊黨支部:

經公社黨委1974年元月10日會議研究決定(,)接(收)你隊石玉新、石風蘭、習近平三同志為中共黨員。黨令(齡)即日起計算,特此函告。

此致

敬禮 74.元.10日

第六孔窯洞是當年生產隊的磨房,一臺舊磨面機靜靜地立在那裡。文安驛鎮黨委書記劉小勇說:“這臺磨面機就是拿上面當年獎勵您的偏鬥三輪換的。”習近平糾正說:“是三輪摩托車。那個不實用,這個實用啊。”

知青院外的沼氣池,是習近平當年帶領梁家河村民建成的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沼氣池旁窯洞的外牆上,有一幅手繪的宣傳畫,兩邊寫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八個紅色大字。習近平感慨道:“這幅畫也40年了!”

學習路上

體驗激發情感,行為改變認知,習慣積澱品質,從聽開始,讓閱讀成為習慣,讓書香為生活添彩!

12天,跟隨“雲警黨建”,共聽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推出的12集廣播紀實文學《梁家河》,用聲音回顧梁家河幾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追尋人民領袖的初心,感受激發砥礪前行的信心與力量!

Day1,12天打卡共读《梁家河》

長按上方二維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