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夷陵之戰贏了會怎樣?

小意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劉備如果在夷陵之戰贏了,他會選擇先進攻曹操呢?還是先進攻孫權?或是罷兵言和,重新恢復三國鼎立的局面呢?我覺得應該是後者,也就是說,劉備贏了,局面會恢復到關羽沒死的態勢,為什麼這樣講呢?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是為了什麼?戰略目標是什麼?夷陵之戰開打前,劉備發動全軍為關羽發喪,口號是為關羽報仇。難道是僅僅為了給關羽報仇嗎?不是的。

如果劉備是為了給關羽報仇,那麼夷陵之戰勝利後,他會順江而下,順勢奪取建業,抓住孫權,顛覆東吳。劉備有這個實力嗎?沒有。這一點劉備很清楚。也許劉備有這個信心,但是現實情況不允許他這麼做。

一旦劉備夷陵之戰勝利,重新奪取荊州。那麼北方的曹魏就會立馬增兵襄陽和樊城,然後坐等劉備和孫權內鬥,劉備勝了,魏國會偷襲荊州。劉備敗了,很可能連荊州都回不去。因此,戰爭的範圍只會侷限於荊州領土,而不會往東再擴大。這也是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真正戰略目標,那就是奪取荊州

諸葛亮早期在隆中時就對荊州的地理位置發表了很透徹的見解,荊州地處魏、蜀、吳三國的中心,北有漢水,南有長江。哪一方佔領了荊州,都可以以荊州為中心輻射其他地區。荊州和魏國的緩衝地帶是南陽郡,但是當時襄、樊被曹魏所佔領,所謂的緩衝地帶就消失了,襄、樊成為蜀和魏的焦點。魏國失去襄樊,則許昌不保。蜀國失去襄樊,則非常容易失去整個南郡,退守的地方只有一個,那就是長江北岸的江陵

而蜀國和吳國在荊州爭奪的焦點是江夏郡,吳國佔領江夏郡,則可以順勢渡漢水佔領南郡。蜀國佔領江夏郡,則可以順著長江暢通無阻的抵達建業,威脅東吳。

所以,如果劉備夷陵之戰勝利了,他會立馬發兵順著長江奪取江陵和公安,然後停止行動。以公安為據點重新招降南部四郡,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武陵郡。以江陵為據點,發兵北上掃清南郡境內的魏兵,重新將魏軍趕至襄陽和樊城,鞏固南郡的形勢,恢復原來的兵力部署。

等到劉備在荊州站穩腳跟,他會和東吳重新締結聯盟,然後一致對外,北上伐魏。那麼此時劉備有實力伐魏嗎?我們要看一看,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能保存下來哪些將領和多少士兵。

夷陵之戰,劉備喪失瞭如下將領,開拔前張飛被人所害,夷陵之戰火攻時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傅肜、程畿等人戰死,

杜路、劉寧投降了東吳,黃權投降了曹魏。蜀軍在戰鬥中共損失約8萬人左右。

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漢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將軍義陽傅肜為後殿,兵眾盡死,”畿曰:“吾在軍,未習為敵之走也。”亦死之。

如果劉備夷陵之戰勝利了,那麼這麼多將領和8萬士兵就會存在,這對於劉備來說是很大的資源。益州以南四郡也不會叛亂,不用浪費時間南征這些蠻夷之地。劉備可以從容的依照當年諸葛亮的設想,選一上將,從荊州出發,攻取襄樊。然後親率漢中主力攻取關中。這樣的話,魏國危矣。這樣的情況會發生嗎?很可惜,不會。為什麼呢?

還是那句話,魏、蜀、吳三方誰都不願意放棄荊州,如果劉備從荊州北上伐魏,那麼孫權還會像當年偷襲關羽一樣,再次偷襲荊州。這樣的話,蜀、吳聯合會再次破裂,雙方又會因為荊州而大大出手。因此,劉備最好的狀態就是防守荊州,然後從漢中出兵去佔領關中。此時馬超還沒有死,依照馬超在關中的影響力,劉備出漢中入關中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

這就是劉備夷陵之戰勝利後戰爭的發展趨勢,劉備最好的結果就是恢復關羽未死時荊州的狀態,這也是他發動夷陵之戰的真正目標。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如果劉備夷陵之戰勝利了,那麼劉備就會恢復原來佔領荊州時的實力。具有漢中、益州、荊州這些地盤。劉備不會輕易東向伐吳,否則荊州會被曹魏偷襲。劉備也不會輕易北上伐魏,否則荊州會再次丟失。因此,

荊州的大戰略就是防守、防守再防守。至於劉備在荊州立穩腳跟後如何北上伐魏,主要靠諸葛亮和馬超這兩個人給他規劃了。可惜的是馬超也處於病重狀態,劉備也老態龍鍾,北伐的大事很可能要被諸葛亮接任。轉了一百圈,如果諸葛亮還是那樣謹慎的用兵,那麼蜀漢的最終結局不會改變,還是會被曹魏滅掉。


每日趣評


很多朋友關於三國曆史的瞭解是基於《三國演義》的,但《三國演義》裡的敘述很多不符合史實,夷陵之戰尤其如此。三國演義中劉備是舉七十五萬大軍東征,以優勢兵力被東吳擊敗的。實際上夷陵之戰中吳蜀的兵力基本相同,都在五萬人上下,本文的分析也是基於歷史真實,並非三國演義。

夷陵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中最後一戰,定鼎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但夷陵之戰的輸贏其實對於兩方都有偶然性,東吳勝了劉備,主要是戰術得當和運氣成分,並不是實力勝於劉備。


在東征之前,所有的勸劉備東征的人,包括蜀漢諸葛亮、趙雲,東吳諸葛瑾等人,理由都是“國賊是曹魏,應該先伐魏後伐吳”,並沒有人認為劉備會打不過東吳。

實際上,劉備起於草莽,從一個織蓆販履的小販,奮鬥了一輩子變成了季漢的皇帝。無論是魏蜀吳三方,臣下也好敵人也好,都公認劉備是當世人傑。反觀孫權,繼承了父兄基業,除了保住了江東一片以外,到死都沒能突破合肥擴大地盤,靠著偷襲得到荊州,當時的人都認為劉備一來孫權就得敗,甚至連孫權自己也沒有信心,所以屢次求和。

當然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劉備出人意料的大敗,蜀漢只能偏安益州一隅,註定了滅亡的命運。

如果夷陵之戰劉備勝了呢?

我認為,就算打勝了,也分為幾種情況——

第一種可能——收回荊州全境

蜀漢的疆域鼎盛時期,即公元214年劉備收蜀。當時的劉備集團佔領了益州和荊州的絕大多數地盤,孫權和曹操只在荊州擁有幾個縣而已。也就是在那年,東吳向劉備提出了“還荊州”,劉備集團強硬對待,劉備親率部隊與關羽回合,準備暴力對抗,雙方劍拔弩張。但就在談判的關鍵時期,曹操進攻漢中,劉備必須回軍去防禦曹操,所以不得已之下,劉備只得妥協,讓出荊州三個郡給東吳,以求吳蜀聯盟不要破裂,史稱“湘水劃界”。



湘水劃界之後的地圖大概如此,也就是關羽北伐時形勢圖,所謂“大意失荊州”不是丟的整個荊州,而是丟了關羽掌管的荊州三個郡。

如果夷陵之戰劉備勝利,則荊州對於東吳來說根本沒有守住的可能。揚州(也就是江東)靠著東吳水軍有可能自保,荊州陸戰,在生力軍失敗的情況下,不可能守得住。而且劉備還需要防禦北方曹魏的進攻,不太可能一口吞下東吳,這種可能性比較大。

勝利之後,劉備集團佔據整個益州和整個荊州及漢中。

第二種可能——南北朝

如果劉備一鼓作氣呢?

這個一鼓作氣,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劉備夷陵之戰巧勝,讓東吳徹底喪失了抵抗信心和能力,一鼓作氣快速佔領江東。另一種可能是佔領荊州之後養精蓄銳,曹丕像個傻子一樣按兵不動,等著劉備二次東征佔領江東。

如果吞併東吳,劉備將會擁有這樣的疆域——

南北朝將會提前到來,季漢政權與曹魏隔江對立。

其實哪怕吞併東吳,佔領整個南部中國的劉備政權在實力上也依然不如曹魏,因為人口和生產力要遠遜於北方。

但是,當時是一個重要的窗口期。

在劉備夷陵之戰時,曹操新喪,曹丕繼位。曹丕這個人評價一直很一般,志大才疏能力有限,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在治國理政和軍事上的能力都勝於曹丕。佔據整個南方的季漢,如果戰略得當,北伐未必不會成功。

其他可能——大亂鬥

其他的可能性,就取決於曹魏集團了。

如果劉備戰勝後,曹魏相約和劉備一起進攻東吳,有可能東吳一部分會被曹魏所得。別以為劉備不會跟曹魏合作,所謂的“漢賊不兩立”只是一句口號而已,為了在夷陵之戰前減輕曹魏壓力,劉備在曹操死的時候還親自派使者去弔唁。

而如果曹魏趁劉備後方空虛進攻漢中的話,則結局未可知。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劉備很可能跟動物議和而回兵救援,那樣的話,局面就沒法預料嘍~


小約翰


夷陵之戰若是劉備勝利,那麼最好的結果只會是劉備奪回荊州,而且夷陵之戰若是蜀漢勝利,其實蜀漢可能滅亡的更快!為何這麼說?因為當時還有個不可忽視的存在,那就是曹魏的曹丕。要知道當時東吳同曹魏已經是暗中結盟,曹魏絕對不會坐視不管。

首先若是夷陵之戰劉備是慘勝(這種可能性在當時是最大的),那麼曹魏勢必趁機出兵襲取荊州之地,坐收漁翁之利。而蜀漢失去了東吳這一盟友,勢必難以阻擋曹魏的進攻。其實蜀漢歷次北伐,東吳都牽制了大量的曹魏兵力,所以蜀漢僅僅憑自己一國之力,恐怕滅國之日不遠矣。



夷陵之戰其實根本上來說,是因為蜀漢勢愈隆,東吳害怕佔據荊州和益州的蜀漢,會順江而下,屆時東吳無險可守。荊州對於東吳來說,就是江東的門戶,如果在其他人手裡,就必然是懸在自己頭上的一把劍。所以劉備即想拿到荊州,又想結好東吳,顯然是不可能的。


劉備伐吳的時候,為何滿朝文武都勸阻,其實就是因為荊州已經失去了,無論伐吳成功與否,蜀漢都撈不到好處。因為蜀漢的敵人最主要的就是曹魏,若是失去東吳的支持,那麼只會導致曹魏加快滅亡兩國的步伐。


小司馬遷論史


這個假設提得很好啊,我就說說我的看法。

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獲勝,那劉備就會率軍乘勝追擊收復荊州,收復荊州後劉備可能就不會回成都了,劉備會自己守荊州同時有張苞關興等輔佐,而成都會由諸葛亮輔佐劉禪,這樣一來隆中對戰略還成立。

如果上天能在給劉備十年休養生息的時間,劉備就會把荊州治理的比關羽還好,劉備收復荊州後會和東吳暫時和好,在荊州養精蓄銳,待時機成熟和諸葛亮兩面夾擊曹魏。

可天不遂人願,劉備夷陵慘敗後託孤白帝城,至此,隆中對戰略徹底瓦解。


天宇的文史情懷


荊州對魏、蜀、吳都很重要:孔明、劉備在隆中為未來的蜀漢國藍圖戰略規劃時,就把荊州作為重要的北伐根據地;而東吳版《隆中對》的作者魯肅也立勸孫權佔據荊州,事實上三家瓜分荊州後,劉備佔據上游,他撒尿會影響孫權的喝水,翻爛《三國志》,你會認同蒼茫大地的看法,魏、蜀陸軍戰力要勝過東吳,何況關羽水陸指揮全能!為了東吳安全,孫權對劉備佔領的荊州、公安等志在必得!於是有了呂蒙偷襲荊州!

當關羽敗走麥城被殺後,形勢變了。劉備失荊州,差不了丟失了蜀漢半壁江山,漢中是得地沒有得民,還使他的未來北伐失去了一條進軍路徑,坦率地說:蜀漢兩路伐魏,也不大會成功,蜀漢本身家底薄,兩路出兵,犯了兵力分散的錯誤,不符合主席的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原則。

劉備發兵奪荊州,出於國家利益、面子工程、與關羽君臣情份等多重考量,決不僅僅是為了關羽報仇,劉備是老牌政治家,沒這麼幼稚!劉備出兵東吳,孔明至少是沒有公開反對,他只是在劉備夷陵大敗後,長嘆一聲:如法正在,必能阻止劉備伐吳,即便伐吳,有法孝直跟隨,必不會敗得這麼慘!事實上,龐統、法正、孔明都是出類拔萃的軍事人才。

下面蒼茫大地切入正題,如法正在,夷陵劉備勝了,(沒法正,劉備是打不贏的,你可以去讀費曜先生的《劉備傳》,劉備一生打敗仗是出名的,一生就勝了兩場,一場奪益州、一場奪漢中,這兩場戰役軍事上都離不開法正這個影子,三國的走勢會怎樣?

劉備伐吳目的不是吃掉吳國,他知道自己沒有這麼好的一副牙齒,一時半會兒吞不下東吳,奪回荊州,吳蜀兩國的戰爭就會暫時告一個段落。但吳、蜀經夷陵之戰後,短期郎舅關係不會太融洽,無法指望吳、蜀聯手去北伐。夷陵一戰,劉備的蜀漢會化兩三年時間休養生息,消化剛剛吞下的東西兩川,總之,對蜀漢還是利好消息。

畢竟荊州保全了,蜀漢又重新多了差不多一半的兵員、財力,還擁有黃權的水師,更重要的是保全了劉備征戰多年的精銳。劉備高齡可能還會在不久薨逝,還會託孤於孔明,一旦後方穩定,孔明還會北伐,可能北伐會順利些,有馬良就暫時沒有弟弟馬謖的事兒啦,失街亭可能避免,多佔領曹魏些地盤沒什麼懸念,但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兵出荊州的統帥:蔣琬、費禕是管內政的得力人選,但作為一路統帥並不太合格,另外這兩位力主對魏打局部有限戰爭,和劉備、孔明的興復漢室的全面戰爭戰略並不完全一致;魏延一代名將,但狂傲自負、不善於團結同事,儘管對蜀漢忠誠,但孔明對他並不放心;姜維新降,一時資歷難以服眾,另位孔明本是大權獨攬、事無鉅細的主兒,綜合上述,孔明當家,大多還是親自掛帥,兵出祁山的進軍路線,因為荊州在蜀手中,必能牽制曹魏兵力,一旦孔明北伐順利,東吳可能也會出兵合肥,這樣蜀漢多搶點地盤還是可能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只能是忽悠蜀漢群臣及子民的政治口號,無非是宣示蜀漢正義的一個幌子!

這裡還有個大前提,蜀漢荊州的守將應是智將加勇將,要守得住荊州!北面要防虎(魏)、東面防狼(吳),要讓它們知難而退!蜀漢應該會吸取蜀漢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教訓,所以孔明的《隆中對》戰略應該會修改,荊州方向出兵北伐的可能性幾乎是零!荊州孤懸在外,蜀將守不守得住荊州都是問題,遑論再分兵北伐!即便東吳兵出合肥伐魏,蜀漢仍應對吳存戒心,政治家行事的出發點是利益而不是信用,吳蜀友誼的小船為了個荊州不就說翻就翻啦?寧可相信世上有鬼,不要相信政治家的一張破嘴!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孫權殺關羽、奪荊州的行為是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主要原因,所以夷陵之戰說白了就是雙方圍繞荊州歸屬問題而發動的戰爭。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了三國之一的蜀漢政權,並大造戰船、準備伐吳。

時間回到219年,劉備剛在漢中打敗曹操,自立為漢中王。漢中之戰後,劉備分封麾下的文武百官,勢力也達到了鼎盛。當時的劉備除了據有益州以外,還有荊州的南郡、武陵郡、零陵郡,這與諸葛亮當初在《隆中對》裡規劃的“跨有荊州和益州”的戰略設想基本符合。

東漢十三州(深紅色部分為荊州)


219年,前將軍關羽為了響應劉備在益州的勝利,也在荊州發動了北伐戰爭,包圍了曹操的襄陽和樊城一帶。一時之間,關羽軍隊聲勢滔天,連曹操也不得不避其鋒芒、商議遷都的事宜。然而好景不長,孫權趁關羽北伐的機會,派遣麾下的呂蒙、陸遜等人偷襲南郡。曹操與孫權合力擊敗了關羽後,關羽鎮守的荊州南郡、武陵、零陵全部落入孫權的手中。220年,關羽父子在臨沮被孫權軍隊俘虜後遭到了斬殺。孫權奪荊州、殺關羽的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劉備之前與孫權約定的“聯盟”,更使得諸葛亮《隆中對》的設想化為泡影。

荊州七郡地圖



因此,劉備稱帝以後立即攻擊孫權,盡起水陸兩軍5萬多人沿江而下,深入荊州地界數百里。為了避免與吳軍水師交戰,劉備又命令蜀軍捨棄戰船全部上岸。劉備在荊州夷陵與陸遜相持了半年之久,始終無法前進,士氣低落、後勤困難,最後遭到陸遜的火攻,一敗塗地。亂軍之下,蜀軍只要依靠焚燒盔甲、糧草堵塞道路,才勉強保護劉備撤退回永安。夷陵之戰中,劉備派出去東征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滅,連隨軍的傅彤、馬良、張南、馮習全部戰死,鎮守江北的黃權被迫投靠魏國。夷陵之戰後不久,劉備在悲憤交加中病逝。可以說夷陵之戰是蜀國丟失荊州以後又一重大的挫折,它不僅使得蜀國奪回荊州的夢想破滅,更使得諸葛亮後來的北伐不得不繞道遙遠的漢中出兵。益州北部山川險阻、路途遙遠,使得諸葛亮北伐多次徒勞無功。如果劉備能在夷陵之戰中取勝,至少有三條路可以走:

最好的結果:統一南方,二分天下

夷陵之戰後,劉備可能會分兵進攻荊州各郡。只要他在荊州重新站穩腳跟,就有機會攻擊長江下游的孫權。平定江東以後,南方的交州也會歸附於劉備集團。事情能夠發展到這裡,中國的“南北朝”時代將會提前到來,最終的結果就是魏、蜀平分天下。不過以劉備的兵力很難做到這種程度,因為孫權與江東的士族集團聯繫密切、民心依附。

一般的結果:奪取荊州,罷兵言和

夷陵之戰後,劉備肯定會全力進攻荊州。當時的荊州7郡已經演變為了9個郡,主要是曹操在南陽郡的基礎上分離出了章陵郡和襄陽郡,其餘的武陵、長沙、零陵、桂陽、江夏、南郡6個郡都在孫權手中。夷陵之戰的失利會加大孫權防禦荊州的難度,也會動搖東吳的軍心。筆者推測劉備如果在夷陵之戰取勝,或許會奪取孫權佔據的荊州各郡,再與孫權停戰。如果劉備的兵力足夠強大,或許可以做到這種程度。

最壞的結果:平分荊州,吳蜀聯盟

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後取勝,但又無法徹底打敗東吳,或許會與平分荊州,重新回到214年“湘水劃界”後劉備和孫權在荊州的歸屬劃分。前提是劉備在夷陵之戰取勝,而雙方又同意何談。就算不能取得整個荊州,劉備拿回的荊州三郡也有利於後來的諸葛亮北伐。諸葛亮可以從荊州的漢水流域出兵,不必再翻越險要的秦川,勞師遠征。


中外歷史



這是個可笑的提問,

夷陵之戰已經失敗了,歷史沒有如果,那麼就來個如果吧,如果劉備戰勝東吳,把東吳滅了,那麼蜀漢也遍體鱗傷,只伸一口氣吧,魏國大軍一到,順勢把將死之蜀一口吞了,統一三國就會提前四十年,中國百姓就會提前四十年過上安定的生活。


老林230627576


如果贏了夷陵之戰?那這個贏又是什麼概念呢?

夷陵之戰,表面上是劉備集團興兵伐吳,但事實上從戰爭的一開始劉備就無法擴大戰果,夷陵之戰初期,由於三年前漢中之戰和荊州三郡遭到東吳集團偷襲,劉備的軍事力量損失慘重,以致於夷陵之戰爆發前劉備傾其所有隻能拿出4萬機動兵力,即便中途加上了五溪蠻夷的1萬僱傭兵,兵力也只有5萬,這點兵力想滅亡東吳完全是痴人說夢,最大限度也只是能勉強進攻荊州,所以夷陵之戰,劉備即便獲勝,最大限度也只能奪取荊州或者一部分,勉強恢復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前的勢力。



如果劉備能夠贏下這一戰,不能說徹底逆轉三國的實力對比,但至少自己的處境也能夠更加輕鬆,不會受困於西南一隅,北伐魏國也能有更多的路徑,還能得到至少數10萬人口,軍力和經濟實力都會有一定幅度的增長。

反之魏國方面,自己的防衛重心也開始不只侷限於漢中地區,也包括荊襄地帶,魏國的防線會進一步延長,既增加了蜀漢的進攻優勢,又加深了魏國的防衛困難,雖然蜀漢與魏國仍然存在巨大的實力優勢,但也更加了更多的變數。


遼寧資深球迷


這個問題問的相當有質量。

我個人覺得,當時以劉備的兵力和武將配置,確實是有可能打贏的。但是能有多少收穫卻又有2種可能性,分開討論。

可能性1,全取東吳全境,兵臨建康,生擒孫權。東吳滅亡。按三國演義所說,當時曹丕的策略是坐山觀虎鬥,等一方戰敗,再去攻擊勝利方,可以統一天下。假設劉備全取東吳,與曹丕還有一戰,此戰凶多吉少,很有可能是戰敗,不過也有可能僵持住。

壞情況就是劉備先取東吳,再敗給曹丕,一來一回等於幫曹丕打下了東吳。你再經營荊州和西蜀,也很難阻止魏國統一了。

好情況就是劉備超神殺戮,先取東吳,再敗曹丕,無人能當。大家聽說過一個哥們叫劉秀的麼?就是那麼秀。比陳獨秀還秀。發一封郵件,讓諸葛亮按照隆中對說的,兩路出兵,馬超當時還想著報仇,劉備自己正面,馬超去西涼立威,分分鐘魏國就難受了,可能可以統一。

第二種可能性,正面戰爭僵持住了,劉備雖然擊敗了陸遜,卻也沒有能力攻擊東吳的老本家,那很正常,曹操開始就沒人在東吳的地盤打贏過東吳。那麼劉備收下荊州。暫時言和。那麼就回到了最初的起點,就是關羽尚未北伐的局面。各自發育。未來慢慢打唄,可能諸葛亮就不是六出祁山了,可能就六處荊襄樊了。補給比岐山好很多,說不定能打,能不能打下比較難說,等諸葛亮掛了以後,還是魏國的天下。


小僧鳩摩智裝逼沒輸過


夷陵之戰,是劉備伐吳時的一場重要戰役,劉備在這場戰役中大敗而歸,蜀漢軍隊損失殆盡,劉備不久也病死白帝城,使得本來蒸蒸日上的蜀漢從此走了下坡路。很多人不禁為劉備惋惜,認為是他的一時疏忽大意致使輸掉了戰爭。其實,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劉備其實很難取勝,即便勝了夷陵之戰,也很難消滅孫權集團。



第一,戰略方向上的錯誤。劉備伐吳的重要原因,是孫吳背信棄義,偷襲奪取了荊州,殺害了關羽。劉備和關羽是結義兄弟,憤怒之下,才要舉兵報仇。但伐吳之前,諸葛亮等人苦苦勸阻,因為蜀漢的主要敵人是曹魏,應該繼續堅持“東和孫權,北拒曹魏”的戰略,伐吳只能使鷸蚌相爭漁人得利。諸葛亮主張對孫吳還是應該採用外交手段進行斡旋,不宜兵戎相見。但劉備和張飛不聽,堅持伐吳。這就犯下了一個大錯,就是戰略方向上的偏差。我們都知道,如果戰略思想上有誤,是很難取得戰爭的勝利的。

第二,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剛才我們說了,劉備伐吳的戰略是極其有問題的,是不太可能取得勝利的,因為受種種客觀條件的制約,伐吳根本不是明智之舉。

首先,從政治軍事上來說,當時的形勢是,曹魏統一了北方,幅員廣闊、人口眾多,經濟發達、軍事強大,可以說曹魏是一家獨大,而且時時都在想著滅掉孫權、劉備。劉備伐吳時,其實北方的曹丕一直都在密切注視戰爭的走向,如果劉備勝了夷陵之戰,曹魏肯定會有軍事動作,而不會放任劉備消滅孫權集團、使蜀漢發展壯大。

其次,當時蜀漢立國不久,當方面都不穩定。劉備伐吳是在自己稱帝三個月之後進行的,當時的情況是,劉備剛剛奪取了西川和漢中,人心不穩、局勢不穩,南方的少數民族控制區域還時常作亂。很多人說劉備伐吳不帶諸葛亮等於自己作死,其實諸葛亮勸阻劉備、劉備心中不悅只是其中一個小因素,最主要的是當時蜀漢建國不久,必須要有一個能力超強、威望極高的人來留守主持大局,除了諸葛亮,好像沒人能夠勝任。但是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劉備伐吳的時機根本不成熟。

再次,孫權集團的力量也不可小覷。劉備伐吳時,孫權在江東已歷三代,控制了長江以南的大片土地,民富物豐、基礎牢固,而且孫權手下文臣武將、人才濟濟,孫權又很會用人,夷陵之戰就是他力排眾議、堅持啟用陸遜而取得的勝利。夷陵之戰前,劉備軍隊勢如破竹,取得了一些戰術層面的勝利,但是孫權集團的主力沒受什麼損失,而且如果陸遜堅守不戰的話,勞師遠征的蜀漢軍隊是拿他沒辦法的。即便沒有火燒連營七百里,陸遜也還是有其他辦法的,而且即便是劉備贏了,恐怕也是慘勝,根本沒辦法徹底消滅孫權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